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阎步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历史教学
【时间:2012/3/20 】 【来源:北大教学论坛 2009.03.26 】 【作者: 北京大学历史系 阎步克】 【已经浏览6306 次】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各位老师和同学汇报,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对于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我主要想谈一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必要,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有哪些优点。
 
    我大概是从2001年开始尝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时电教中心办了一个培训班,在培训中初步学习了课件的制作,随后在课堂上尝试进行了使用。当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还很少。当然,到现在已经被大量使用了,不算新鲜事了。我们历史系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学校的老师里一直都走在前列。
 
    此后的几年中,我也听到一些说法:对于文史哲来说,现代的电化教学技术用处不是太大,传统的讲述方式——抄黑板的方式,是最经典的。使用PPT课件,不过是文字搬家,将之从WORD搬到PPT上。但是,在我多年历史教学中,我觉得如果对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充分发挥文、图、表等多种表现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觉得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有如下的必要性:首先,在大城市的中学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PPT了,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时,已经熟悉了这种授课方式。其次,PPT在各种场合中大量使用。比如做一个评估报告,用PPT展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再次,在电视普及的时代,学生已经习惯了文字、声音、影像,交织并用的信息接收方式。这一代的孩子是在电视机面前长大的,比如在看一个历史节目时,其中有人物、示意图各种表现方式,可以使内容简单、清晰、明快、易懂。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和这一代孩子接受信息的习惯是一致的。
 
    从2001年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来,在六七年时间里,我大约制作过两三千张幻灯片,很多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如果平均制作一张幻灯片需要一个小时,我曾为之花费了两三千个小时,工作量非常浩大。现在找图片很方便,但在2000年初的时候,想在网上找一张合适的图片非常困难,有时在图书馆花费很长时间找到一本图册,回来再想办法扫描,比较花费时间。但是经过多年积累下来,我最终形成了一套画面优美、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PPT课件。
 
    我觉得在历史教学中,绝不能说文史哲这种做古代学问的学科不适于用现代教学手段,相反,它反而更需要。因为,它可以即时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书影、表格、史料、地图、示意图等等,进而有效的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加快课堂节奏,使表达变得简单明快清晰,也使得很多费解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优势非常明显。下面将通过我做的一些幻灯片,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我觉得在历史教学中使用PPT,一个最简单的好处就是即时提供文字材料。提供史料原文,使难以听懂的古代人名、官名、地名,变得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对第一手历史材料进行讲解,有利于历史系研究型学生的培养,强化“论从史出”意识。使用多媒体课件非常方便,一敲空格键,一大段史料就呈现在黑板上了。如果像以前一样抄黑板,可能一堂课有一半的时间就要浪费在这上面了。比如我讲儒家思想,一般不是将结论打在屏幕上,而是将原始史料打在屏幕上,然后就史料谈结论,这样比较可靠。比如讲孔子的宗教观,将原话给学生看,这样也便于学生检验老师讲的是否正确。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形成通过第一手材料进行研究的习惯。
 
    第二,提供文物、遗址、古建筑等图片,增加对物质性史料的了解,掌握“二重证据法”,强化历史感,建构历史形象,增加对历史的感受能力。比如我们讲先秦商周社会文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展示出二里头文化的宫廷建筑,可以就该建筑给学生讲需要多少万人、多久,才能建起这样一座宫殿。

    我们推测当时的统治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人力物力,从而论证一个集中化的具有管理性的政权的存在。再比如讲商周青铜器的时候,图片显示非常方便,没有图片的话,这些器物的名称我们简直没办法对学生进行描述。此外,在讲文字、墓葬的时候,也可以用直观的图像给学生直观、感性、形象的认识。
 
    第三,提供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变动,培养历史变迁的空间认识。当然我们历史系也有一些挂图,但是使用不方便。幻灯片不仅方便同学观看,而且可以在图片上进行任意的加工。比如,在我的多媒体课件中很多地图都是我自己做的,虽然有些地图在书上可以找到,但是很多不适合现实需要。比如有的画面过于复杂,经过我的重新加工后,就变得简洁清晰了。这样要讲一个战争的过程,就非常明快,比只拿着书本讲义讲解,就明晰多了。比如,图示的PPT展示了南北朝在刘宋和北魏之间的一场战争。 

    此时,南朝处于上升时期,北魏也恰好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南北竞争到达一个互相交锋的关键时期。宋元帝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却失败了。随后,北魏转入攻势,进军南下,几乎就要渡江了。我们在画面上就可以非常清晰的把战争的过程,发生的地点反映出来。为了增加学生的历史情趣,我还把辛弃疾的一首诗附在下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拂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随后,刘宋失掉了淮北,北强南弱,这时初步成为了定局。
 
    第四,提供表格,以列表方式提供论据和数据,增加了解说和理解的便利。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优势,尤其像我做官阶和官制,表格的提供和利用几乎是不可少的。比如我讲二十等爵制,就要给学生把二十个等级的爵名列出来。这些东西让学生记笔记毫无必要,我在黑板上抄一遍得抄半天,其实学生只要看一眼,有个印象就可以了。所以,用PPT把这些爵名列出来,上课的时候给学生看一遍,就可以了。我从事通史教学已经十三四年了,最初没有PPT的时候我只能举几个例子,把九个爵制写在黑板上;现在有了PPT就很方便了,把爵制在PPT上打出来一目了然。通过表格,就可以清晰的说明西汉、东汉、晋、南朝、北朝爵制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在讲秦汉的军功爵时,用列表的方式可以简练地给学生展示这种根据爵籍授权的制度。 

    比如:公士授田是1.5頃,授宅地是1.5亩,也就是说当时的平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爵位,根据爵级的高低,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土地。可见,周朝只有贵族才能封地,战国以后,平民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级占有土地。如图是汉初按照爵级而授权的法令,非常珍贵的第一手文件,我把表格打在这儿,可以提示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比如说看到五大夫(第九爵级)到第十爵级时,授田可以从25頃变成74頃了,就意味着第九爵级和第十爵级中有一个断层,这是身份上比较大的落差。近几年我把兴趣转向了官阶研究,官阶研究需要大量的列表的方式,比如展现历代官阶制度的变化,通过列表显示就非常简洁明快。
 
    第五,提供示意图,也可以合理设计示意图,有效的帮助你清晰明快的说明问题与论点。比如,我在讲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时候,通过示意图就很方便。 

    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的道德进行评议,分成一品二品等,一直到九品。这种把人的道德进行量化的制度是一种比较奇怪的制度。这种中正品和官品是互相对应的,按照日本学者的观点,中正品和官品差四级。比如:被中正品评为一品的人,做官可以从五品官起家;被中正评为德行上中即二品的人,可以从六品官起家。通过这样一个对比图,我们就知道这样一个错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种图示的方法,善加利用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我在讲从氏族到国家时,涉及到婚姻形式的变化。在说明氏族起源时,关系到族内和族外界限的出现。由于同族内不能通婚,就要和另一群人建立婚姻关系,这两群人各自标识自己的不同就要使用姓氏,所以氏族就是通过追溯祖先确定姓氏,来组成团体的人为的手段,它不等于先天的血缘关系。这种观点要给大一的学生讲清楚,过去我常常采用列表的方式。上课之前先画出一张表,需要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把表画出来,非常浪费时间。现在,我就不用画图了,有了PPT,按一下空格键,一张复杂的树状图就出来。我说刚才看到的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图,但是氏族不是这样的,氏族一定要有确定的姓氏,姓氏有时是从男性确定,有时是从女性确定。在上课时,我会叫一个同学起来让他说说如何追溯自己的祖先,他一般从父亲追溯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我说你这是男系的追溯,你为什么不追溯母系呢?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孩子随母亲的姓氏,在图上用圆表示母亲的姓氏,红色的这批人属于同一个氏族。 

    如果按照父系来追溯,就恰好相反,将是蓝颜色的一批人共同组成一个氏族。这样就可以清晰的向同学说明氏族构成的规则和先天的血缘关系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可以看到在母系和父系这两种情况下,构成这个氏族的几乎完全不是一批人。这样就可以很清晰的讲明白一个初级的人类学道理。
 
    第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书影与学者照片,方便夹杂学术史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该话题上的经典著作,重要参考书,了解经典作家和重要学者。以往在授课时,我常常要抱一大堆书来,让同学们看看书籍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后面的同学常常看不到,我也非常累。有段时间我在昌平上课,需要拿一个大包,一直背到昌平,尤其讲商周史时,一些青铜器、墓葬很大很重,我背着过去很辛苦。现在有了多媒体手段,就把我解放了,我可以用新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学者及论著了。比如讲国家起源的时候,介绍中国学者郭沫若先生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让同学们看看当时书的样子,这种感觉是非常妙的。此外,有些老先生现在已经不上课了,还有些老先生学生们很难见到,就可以通过课件让同学们领略他们的风采。比如讲“三国史”,讲到早期的田余庆先生,通过多媒体把先生的著作和照片都展现出来,同学们就有了更多形象直观的认识。比如我的另一位老师周一良先生,周先生的照片及其著作《论诸葛亮》都在这儿,增加了同学们的感性认识。 

    我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有可能,我会较多的介绍本系老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我的老师、同事,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同学们了解本系的学术特点、研究方向,便于同学们传承学者,能够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起步。
 
    第七,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巧。使用组织结构图,在讲解官制时尤为重要。比如在讲三公九卿,我就做了一幅组织结构图,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再如讲东汉尚书台的结构,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组织结构图,通过史料来解说尚书台这样一个结构的构成。
 
    第八,利用多媒体各种辅助表现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中国的古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很多奥秘都藏在文字里,先人最初在创作古文字的时候,都有特别的考虑。因此,我在解说中国古代历史时,有可能借助古文字来展示一些历史问题和现象。比如在讲中国国家起源的时候,首先涉及中国早期氏族首领向君主过渡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时,就可以借助古文字告诉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首领之称是“后”。 

    在古文字中,“后”字是这样一个组成,左上角是一个母亲的“母”字,或者也可以说是“女”字,“女”字和“母”字是相通的。“母”字表示一位母亲,一位女性,母字上的两点,表示哺乳。右下角的“子”的图案,是一个小孩头朝下,头上有两根毛的,不过在现代这种写法已经倒过来了。所以,“后”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女人生孩子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最早的首领称“后”?郭沫若先生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后,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说法,认为最早的首领称“后”,是因为母系制造成的。在一个部落里,一个女人生了很多孩子,有很多子孙后代,都从她的姓,她的后代就有资格继承首领之位,所以最早的首领称“后”。“后”的背后就是母权制的存在和母系制的存在。我们在历史文献中常常会看到首领称“后”,如:在神话中射落了九个太阳的后羿,号称夏后氏的大禹,后稷,“后”字都是皇族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多后,上古文中的群后,“后”都是早期社会中首领的称呼。可见,“后”最初是女性之称,后来由于首领之称的延续性很强,“后”也被男性所用,但是最后还是女性之称,比如:皇后、太后。在此之后,父系氏族的首领称“王”,在古文字中,“王”是一个斧形,我们可以看到“王”字下端的一横特别肥,两侧有锋,明显是一个有柄的斧头的形象。斧,在古代是成年男子最基本的劳动工具,比如:图中的河姆渡石斧。同时,斧也是最基本的战斗武器,首领常以大斧、玉斧、青铜斧作为权力的象征。所以,“王”字因斧形而来。因此,父系氏族中的首领一定是这个部落中最勇悍的男子。我们可以看到,在父系时代男性之所以成为首领不是因为其生育能力而是因为其战斗能力。通过从“后”到“王”,解释母系到父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起源,就生动形象多了。
 
    第七,各种辅助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进行辅助性的说明,进行背景烘托和气氛营造。比如:刖刑,在古代是砍脚的意思。然后,我给学生提供一些青铜器的图片,如《刖人守囿铜輐车》。 

    古代有一种人尽其才的做法,不浪费人力,受过刑的人都能派上各种差事。比如,受过刖刑的人让他守囿或者看仓库,受过什么样刑的人干什么都有相应的说法。比如,在出土的一个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门口有个人形,右腿是完好的,左腿是断的,像这种青铜器的出土不止一件。讲官制的时候,比如讲汉代的官制,可以提供一幅壁画,比如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的壁画。如果光讲官府,官府里有什么官,长官多少级,学生听着也比较罗嗦,那么出来一幅画,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汉代一个官府的实况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有时候,背景就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我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时,除提供文字之外,我还找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图片放在课件里,我觉得有助于营造一种气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手法在电视里经常大量运用,学生也是很习惯的。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课件的意义、用途、优点,各种可能被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我的个人心得同大家一起探讨,也希望大家把你们的心得也跟我交流,帮助我提高教学水平。
 
————————————————————————————————————————————
 
    课后问答
 
    问:请问阎老师如何自己做地图?
 
    答:主要工具是photoshop,先做一个底图,然后画线条,加标记等。但这很麻烦,虽然做出来好看,但时间成本很高,并不推荐各位老师普遍性地去做,如果必要再这样做。
 
    问:课堂上通过ppt看到了图片,但为了有真实的感觉,是否有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实地的教学参观?
 
    答:教学参观都有安排,尤其历史系的。一般上这门课的都会去历史博物馆、周口店、西周墓地等。
 
    问:我上过您的中国古代史(上)这门课。您讲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文化,既有美学的精彩,又有通史的才识。我就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您讲的很精深,上课会一直跟着您的思路走,有时候反而没有了整体的把握。老师能不能先在黑板写一个知识框架,从而学生能够把握整体的课程进展。第二个问题,阎老师您知识渊博,讲的很精彩也很幽默,不过在师生的互动交流方面是否再多加强一点。
 
    答:关于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知识结构,可能做到还不够。我主要有两个方面,开始的时候有章节目录,可以看到大体结构。再就是在每个ppt页面的页眉都标出该页所属的那一章那一节。因为学生要应付考试,要有1、2、3这样的要点来记忆,所以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确实在课上有一些自由发挥,以后会尽可能的做到更加结构化。关于互动问题,教育部也有要求。我主要把互动放在下课后,每次下课都有同学会问一些问题,有时候10点下课,会一直讨论到12点。在上课的时候,我总觉得课堂时间很宝贵,要是在课上讨论,时间一下了就耗光了,所以这是要仔细斟酌的。有时候课堂讨论成了老师偷懒的方式,全是学生讨论了,老师干嘛呢?所以,我尽可能在课堂多讲一点,课下会多多讨论。
 
    问:我没有问题,讲点自己的感觉。首先,我觉得您讲的很好,就在这个系列的四讲中,我觉得您讲的最好。(掌声)。第一,因为您讲的很切题,合乎教学论坛的主题。第二,不“媚青”,就是不讨好青年,不是作为一个长者去引导青年教师。第三,不拿研究说事。有一种通病,研究不好,拿教学说事;教学不好,拿那研究说事。您这课上没有。第四个,您的多媒体教学很见工夫。我也很早就做多媒体课件了,具体来说,您的ppt色彩等运用很专业,从布局、绘图、结构等方面来说,都可以看到您花了很多的工夫,体现了您对教学的多方面思考。还有,您把一些大师的图片放上去,这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学术追求等都很有意义。
 
    其次,关于多媒体教学,我有点看法。从古典的文史哲教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教学条件很简单,比如古希腊的师生就是在沙滩上讨论;以后有了教室,有了黑板、粉笔。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则完全不同,您可能会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等,比使用粉笔的教学方式下有更多的要求。所以现在的文史哲教学,有的人反对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是偷懒,不愿意花功夫做课件。我觉得您的多媒体教学做得很好,可以成为一种典范。但是您做的非常精致,对一般的教师,不需要这样唯美,只要能充分表达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而且,希望以后通过网络的普及、素材的积累,大家做ppt容易一些。所以,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只是把握一个度,不要耗费太多额外的时间,而把多媒体教学工作做好。
 
    答:关于多媒体制作,我确实花了很多心血。所以,在科研上确实有一定的损失,人的精力都有限,这方面花的功夫多了,别的就少了。有些香港、台湾、美国的朋友看到我的课件,都觉得不错,这确实是多年的心血。这次得到您系统的点评与肯定,也是一种回报吧,谢谢!有的同学喜欢我的课,不仅因为课件比较清晰,而且我经过多年积累,上课所讲的每一内容都跟课件结合的很紧密,可以说得心应手,ppt能够很好的相应于我所讲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问:我不是学历史的,是学经济的。我们经济的课程没有像历史那样生动的图片,文字比较多。那么,做ppt就会觉得比较单调,我只能通过变换字体、做一些艺术字来让ppt更好看一点,对此不知阎老师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指教。
 
    答:对此,我也没有特别的技巧。如果想做的既不花哨而有实用性,又要不呆板,这确实很困难,历史的课件则可以比较容易做到。这个基本上可以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顺着具体情况而做。比如说,对一些经典著作,做一些书影;对经济数据,列一些图表,讲某个城市的发展,加上该城市的图片,等等,这些都可以改善ppt的效果。
 
    问:老师您好!我是学教育学的。您也讲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没时间做笔记。但学生记笔记也有不好之处,就是光去做笔记,而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如果您把这方面问题也在这次讲座的ppt上列上去,会更加有说服力,让这次讲座有血有肉。
 
    答:关于学生记笔记,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提供电子书和网页,用这样的方法做一个弥补,这样学生不用一字一句的记了。实际上,通过网络传递教案,已经成了学校的一个制度性要求了。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生从记笔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上课的时候能够抬起头来了,这也是一个好处。至于利弊,需要具体的把握了。
 
    问:我是中文系的学生,听到这个讲座很受启发。我注意到您在每一页上都有章节结构,页面布局也很优美,这里有什么技巧或者原则?另外,古文字、绘图,这些有什么技巧?
 
    答:对每个页面需要具体的设计,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的利用屏幕。PPT有很多模板,这些模板都很呆板不漂亮,而且主要是浪费空间。对于古文字,我先是从古籍上扫描出来,再单独扣出某个字,再加上凹凸的特效,所以看起来很漂亮。对于绘图,有的加上一点灰色的效果就很有感觉。具体处理用photoshop,是需要一点点地尝试修改色彩以及结构,我并没有什么理论技巧,对色彩学也不懂,只是多尝试多做而已。
 
    没有什么问题,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
 
    本文根据阎步克老师在“第二届北大教学论坛”上的讲座编辑整理而成。
    编辑整理:蒋静,鲁鹏一,郭九苓。
    讲座视频:rtsp://162.105.14.149/forum/8.r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4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