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闻一多先生上课》教案
【时间:2011/9/14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4776 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这篇课文与应用文单元的同题新闻比较,了解艺术类记叙文与实用文记叙文的异同(注:此目标在课文导读中已讲得很清楚,此处略)。

2、引导学生以篇带书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

 

1、西南联大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

资料:

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19371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学校于19382月搬迁入云南昆明,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汪曾祺是联大1943届毕业生,他的《人间草木》第四辑“联大岁月”,包括《泡茶馆》《七载云烟》《跑警报》《西南联大中文系》《新校舍》等篇,都是描写联大生活的。第五辑《师友相册》里记载的他的老师,也都是西南联大的,如沈从文、金岳霖、赵树理、闻一多、雷海宗等等。联大的老师好,学生好,师生关系好,从课文《闻一多先生上课》也可以看出来。

链接:

人间草木·大岁月

人间草木·师友相册

 

2、闻一多肖像画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先生的内心世界。

资料:

美术理论艺术文摘——夏子颐《闻一多木刻像》两寄叶圣陶

1946715,知名学者闻一多因在昆明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遭国民党特务毒手。闻一多被暗杀的音讯传开,举国震惊。当时正在上海美术专科进修的版画家夏子颐,闻讯后悲愤莫名。夏子颐是中共公开党学生活动的一位负责人,他夤夜挥刀创作,赶刻了一幅《闻一多木刻像》,并立刻将作品寄给了主编《中学生》杂志的叶圣陶教员。叶过目后,就在《中学生》上首先宣布了这幅作品。同时还刊发了美术评论家平野撰写的《评子颐的闻师刻像》一文。文章称赞这幅作品说:

“整个画面以白描笔触组成,没有一般刻人像者所习用的篱笆式的排线的衬阴。这种排线作风,是摹仿欧化的遗毒。而作者却纯以中国风味的线条,充沛掌握对象的质量感,以精练的线条,准确地找住脸部肌肉的解剖。这正是消融中西技法的最高胜利。因此画觉得是阴暗、坚实、淳朴,带着浓重的西方艺术的气魄和神韵,这一点是目下一般木刻作品所难做到的,特地值得注重……所以从我的目光看来,这是子颐的一幅杰作,也可说是近年来木刻界的一幅杰作。”

尔后不久,夏子颐于1948年进入浙南游击区,投身于束缚战争的革命激流。建国以后,他在中共温州地委文艺科任职,195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而他的成名作《闻一多木刻像》,数十年来不时为多种中外报刊、画集刊载,也是艺术绘画展览会上的常选作品。

但是夏子颐却在反右活动中被错划,“文革”十年亦吃尽甜头。他的作品大多都在这些活动中丧失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冤案得以矫正,他才有暇翻捡劫余的存书。在一本旧画册中他偶然找到了《闻一多木刻像》的原版,事与愿违的夏子颐于是重拓旧作,并寄赠一幅给了事先还健在的叶圣陶老人,这已是1980年的事,距第一次寄这幅作品给叶老已有34年了。

叶圣陶老人收到《闻一多木刻像》后,立刻复函,并吟成一首《浣溪沙》回赠夏子颐:

接诵大礼,喜不可支。重拓尊作,当宝藏之。勉作浣溪沙一首,词既往常,书亦拙劣,聊博一笑而已。年来眼力大衰退,作书全凭旧习气,笔画紊乱,行款不整,经常难免,亦心甘情愿也。匆此奉复,敬请暑安。

《浣溪沙》:我与闻公未获亲,却知此刻定传真,骚心诗思镇凝神。三十余年推杰作,一笺重拓远贻珍,高情永记圣湖滨。

链接:

从仪态安详到横眉冷对—— 一张闻一多侧身照的改造与利用

 

3、闻一多的画

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资料:

闻一多先生自幼爱好美术,在清华学堂时即参加美术组活动,在1921年毕业赴美学习前已经有很出色的作品(如清华年刊题图设计)。在美国的三年深造,领略了西洋绘画造型与色彩基本功之真谛。后期虽然转入新诗创作与研究,仍断续有不少美术活动,绘画、书籍装帧、书法、篆刻、舞台美术、美术论文等均有所涉猎,具有相当水平。《闻一多全集》第十一卷就是专门的“美术卷”,包括绘画作品38幅,书籍装帧及设计37幅,书法作品52幅,篆刻561方。

闻一多的美术作品流失严重,包括课文提到的“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都未能流传下来。下面这幅唐代帛画,表现了后人对女娲伏羲形象的共识,呈人首蛇身交尾之状,据闻一多考证,为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图腾。若不用图画出来,后世学生决难以想象。 

女娲伏羲  []帛画

链接:

闻一多的道路从美术开始

闻一多书装二题

 

4、唐诗和点画派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保罗·西涅克为新印象主义下定义说:“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意图。”分割主义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更高明的亮度。所以新印象派又叫作点彩派。

人们说,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闻一多是第一个。其实不止是比较文学,闻一多讲唐诗还是用的通感的方法,他打通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汪曾祺说:“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正是得到了闻一多唐诗鉴赏的真传,所以能得到闻一多的赞赏。

欣赏: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附:闻一多的寓所

一间纯黑的屋子,四墙涂成一体的漆黑,周围镶描上一道窄窄的金边,使人联想起一个手臂脚踝上套着细金圈儿的裸体非洲女子……客室的底壁上挖出一个方形的神龛,一尊维纳斯的石雕像幽雅地站着,在一体黑色的映衬下,别有一种澹远的梦趣,叫人想到一片倦阳中的荒芜草原,有几头羊在草丛中摆动。隔壁有一间面积极小的画室,基角上支着画架,壁上挂着几幅颜料还不曾干的油画。白天窗户里透进阳光,在黑墙上涂上几块耀眼的白斑;傍晚暮色进屋,这里似乎有梅斐司滔佛列士的踪迹;夜间黑影、灯光交映,现出种种不成形的怪像——这,就是真正的“艺术殿堂”——诗人、画家闻一多亲自设计布置的寓所。

链接:

新印象派与点画派

 

5、《闻一多论唐诗》

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这一本《闻一多论唐诗》,整理者不知是否就是汪曾祺的同学郑临川?

链接:

书讯:《闻一多论唐诗》

 

【思考与练习】

 

1、汪曾祺推崇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他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流畅自然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和谐。读这篇课文,体会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2、尝试写一写自己的大学老师。

3、课外阅读《人间草木》。

4、同是写闻一多,这篇课文和下一单元的《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写法不同,请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与新闻的区别。

 

【课堂答问】

 

1、能不能代人考试?

很难回答。

2……

还没想到,请大家帮着想想。或者下面的链接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链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归田园居》150问

 

 

补白:汪曾祺论京派大一国文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中说:“如果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一点什么‘派’,那就只能说是‘京派’。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般中学生都读过一点李清照的词,不知道她能写这样感情深挚、挥洒自如的散文。这篇散文对联大文风是有影响的。语体文部分,鲁迅的选的是《示众》。选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意料中事。选了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就有点特别。更特别的是选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这一本《大一国文》可以说是一本京派国文严家炎先生编中国流派文学史,把我算作最后一个京派,这大概跟我读过联大有关,甚至是和这本《大一国文》有点关系。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这本书现在大概是很难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0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