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老新闻)
【时间:2011/7/23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415 次】

 

【新华社延安十七日电】  渝讯:全国著名文学家、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氏,前日在昆明惨遭国民党特务乱枪击死。此事与李公朴遇害,相隔只有三天。闻氏生平,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极为国民党法西斯派嫉忌。

十五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闻氏偕其公子闻义和,由昆市府甬道十四号民主周刊社外出,北向行进之际,突被预伏该处之蒋记特务数人,包围开枪狙击,弹如联珠,闻氏父子当场受伤倒地,血如泉涌,不省人事,行凶特务悠然逸去。闻氏父子后经人送往云南大学医院救治,闻氏因腹部中弹多发,于送医院途中,即气绝身死。其公子闻义和,也身中五弹,计胸部左右各一,两脚中弹二发,一脚已断,性命垂危。

据悉:闻一多父子与李公朴之相继被刺,仅系法西斯匪徒大规模恐怖行动的开端。蒋介石特务机关已拟定一广泛黑名单,将有计划地暗杀全国著名进步文化人士,以镇压弥漫全国的和平民主运动。重庆民主人士,对此类法西斯恐怖罪行,均不胜愤慨。

闻一多氏现年四十九岁,湖北人,毕业清华大学,留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专攻文学及西洋画,得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教务长、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南京中大文学院外文系主任、青岛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国立政治学校教授、清华大学文教系教授、北大燕大讲师、西南联大文学系教授等职。闻氏为全国著名文学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权威之一。一九二八年曾与胡适、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并为《创造》、《现代评论》等刊物撰文。生平著作甚丰,对新诗创作尤多,其《死水诗集》,传诵全国。并曾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文,将莎士比亚诗篇译成中文,对中外文化贡献甚大。许多文学批评家,公认闻氏为中国第一个新诗人。抗战期间,闻氏任教西南联大,致力救国运动,在学生中威信极高,为昆明民主运动领导者之一。闻氏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深表不满。一九四四年湘桂沦陷后,抨击当局粉饰太平,号召青年奋起救国,为此一度被当局下令解聘。抗战结束后,闻氏为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奔走呼号,继续奋斗,致遭国民党法西斯派毒手。

1946717延安《解放日报》

 

(注:原文原为两段,前三节为一段)

 

【导读】

这是一篇老新闻,中学学过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就和这则新闻有关。那时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加紧内战,对国统区实行法西斯统治,内战的阴云笼罩大地。1946711日晚,反动派暗杀了杰出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715日上午,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召开大会,混入会场的特务却起哄扰乱,公开挑衅,闻一多难压怒火,拍案而起,即席发表了这“最后一次讲演”,并在讲演最后毅然声称:“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5时,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即遭暗杀。

1946217,昆明政治协商会议促进会等10团体在联大新校舍联合召开庆祝政协会议成功,抗议重庆“二·一0惨案,坚持严惩“一二·一”惨案祸首大会。图为大会主席闻一多演说。

 

教材选择这篇新闻,是为了和前一单元的《闻一多先生上课》进行对比。《闻一多先生上课》是一篇散文,属于艺术类记叙文;《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是一篇新闻,属于实用类记叙文。既然都是记叙文,就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西方将新闻中的这些记叙文要素概括为“五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不过与艺术类记叙文的要素又有所不同——

散文的时间比较随意,可以是当下,也可以是过去,比如《闻一多先生上课》,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作时间是1997312日,讲的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了。新闻则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时事报道,有很强的时效性,闻一多被害的时间是1946715日下午,717延安《解放日报》便发表了这则新闻。今天这则新闻虽然仍然有价值,但主要是新闻学上的史料价值了(也就是所谓“老新闻”)。新闻中的消息(本文就是一则消息)通常还用“电头”强调时间,如“新华社某月某日电”。在今天信息时代,这个时效性得到进一步强调,网络新闻发表的时间都已精确到几分几秒了。

散文的地点可以精确,也可以是一个大致的范围,比如“闻一多先生上课”是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似乎没有必要再精确了(比如几号楼几班教室)。新闻的地点则必须明确,尽可能精确,比如闻一多遇刺时是“由昆市府甬道十四号民主周刊社外出,北向行进之际”。地点具体是新闻真实性的证据,使国民党政府无可抵赖。

散文中的人物一般都应该是真实的,这一点和新闻相同。但是散文中的人物不一定具有新闻性,而新闻人物则必须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如《闻一多先生上课》中的闻一多,是一个知识渊博、特立独行、为人风趣的老师,但是仅凭着一些,他还不能成为新闻人物,还缺少新闻事件的支撑。而闻一多遇刺是一个重大新闻,因此《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中,闻一多成了新闻人物。

散文中的事件小大不拘,往往还以小见大,比如闻先生上课,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反映出他身上的名士风度——然而这不是新闻事件。新闻是重要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事件要有重要性、重大性。闻一多遇刺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新闻报道,六十年后又被收入《老新闻》。

事件还可细分。记叙文的要素有说是“四要素”,有说是“六要素”,就是把事件又分为开端、经过、结果。新闻的“五W”也包含何事、何因,后来有人又增加了一个何果(How),成为“五W+H”,也是六要素。但是散文形式比较松散,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不一定那么环环相扣,比如《闻一多先生上课》。新闻的开端、经过、结果则要求尽可能清楚,有时候事件尚在发展中,结局一时尚不清晰,比如枪杀闻一多的究竟是谁?受何人指使?行凶后为何能够“悠然逸去”?事后国民党政府什么态度?这就需要进行后续追踪报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所有新闻体裁,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新闻中最短小及时的一种体裁,有人把消息比作打电报(把通讯比作写信),事实上,最早的消息主要也是由电报传递,它的开头往往带有一个“电头”,即“某报某地某月某日消息”。

关于消息的结构,有一个重要的说法,叫做“倒金字塔结构”,是指消息的结构总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其次重要内容放在下一段,最不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就像是把金字塔倒过来,让厚重的塔基处于最上层。这种结构最初是出于战争环境需要。据说,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地环境险恶,前线记者要提着脑袋采访,刚刚被派上用场的发报机也时好时坏,后方编辑常常因为收不到完整的稿件而懊恼,如:

 

186371-3日,葛底斯堡战役还在进行。74日晚,李将军带着他的败军顶着瓢泼大雨向南方撤退。当赶到波托马克河时,李将军发现河水剧烈上涨,无法逾越,而身后的北方军队正在……”

 

电报骤然中断……类似的情形在这场新闻战中并不鲜见。不久,前线记者们被告知:先写战事的结果,过程细节放在后面——这就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起源。

“倒金字塔结构”消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段,也就是“导语”。导语段落尽量要“五W”俱全,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的第一段:

 

【新华社延安十七日电】  渝讯:全国著名文学家、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氏,前日在昆明惨遭国民党特务乱枪击死。此事与李公朴遇害,相隔只有三天。闻氏生平,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极为国民党法西斯派嫉忌。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使不写后面部分,也已构成一条完整的短讯。后面的段落实际上是“五W”的扩展和具体化。当然,这则消息的结构比较特殊,一般消息,大概写到第三段“均不胜愤慨”也就结束了,这则消息为了体现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崇敬,所以又加了一大段评价,有点盖棺定论的意思。但是不管怎么样,鉴别一则消息是否“倒金字塔结构”,都可以采用自下往上逐层截取的办法,假如无论怎样截取,即使只剩下一个导语,消息的内容也是完整的,那就是一则倒金字塔式的消息。比如这一则消息,截去最后盖棺定论一段,消息还是完整的;再截去“据悉”一段,仍然是完整的;再截去“十五日下午”一段,只剩下一个导语,也还是完整的,可以成为“一句话新闻”;即使连导语都截去,只剩下“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这个标题,主语“谁”,谓语“怎么样”,都很清楚,还是可以成为“标题新闻”。

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人们可以比较从容地看书读报,所以“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逐渐减少,“金字塔结构”(制造故事悬念的)的消息多了起来,但是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和阅读时间的矛盾又突出起来,相信“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仍将大有用武之地。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金字塔的比喻,是指文字的重要性,而不是指文字的数量。“倒金字塔结构”消息通常有三段,第一段导语(“五W”),第二段主体(“五W”的展开),第三段补充。从字数看,导语通常是最短的,第二段字数最多,第三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甚至可以没有。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        *        *        *   

因为新闻的“五W”是从记叙类文体的要素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还体现了记叙文(艺术的、实用的)写作的普遍规律。1902年英国诗人吉布林写了一首诗:

 

I have six honest serving men

They taught me all knew

Their names are where and what

And when and how and why and who

 

(我有六位忠实的仆人,他们告诉我所见所闻。他们的名字叫何地、何事、何时、何如、何为与何人。)诗中谈到构成所有的故事、小说、戏剧必备的六个要素,并很快得到普遍认同。如夏丏尊在《文章作法》中说文章的态度可以分六种来说,我们执笔为文的时候,可以发生六个问题:

 

⑴为什么要做这文?

⑵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

⑶谁在做这文?

⑷在什么地方做这文?

⑸在什么时候做这文?

⑹怎样做这文?

用英语来说,就是Why? What? Who? Where? When? How? 六字可以称为“六W”。

 

《北京青年报》上有一篇文章《ZEGNA(杰尼亚)的五个W”》,说:众所周知,新闻五元素可概括为5个W:whenwherewhatwhowhy。国际著名品牌ZEGNA(杰尼亚)的秋冬新装也提出了5个W:

 

where:位于Fortezza da Basso,Pitti Uomo的展示会;

when:2001-2002秋冬系列;

who:一位国际著名的时装专业人士进入了豪华及典雅的工作室,在此不但要展示他对于服装的最新理念,材料选配的最新方案——犹如魔术般的“炼金术”,还要展示他对于服饰选择与搭配的个人品位;

what:一件服装自设计至成形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因素——了解材料的特性,研究面料,体验最大程度的功能性,充满激情的设计;

why:要适合现今消费者们所有的要求和采用更多用户化的方式来提供不同场合的服饰搭配。

 

美国陆军也首创了“5W2H”的提问法,它提出6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 to doHow much),也有人称为6W法。

此外还有心理学方面的例子,如《析心理健康教育的五“W”—“H”》(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公文写作方面的例子,如《公文使用“起承转合”与“倒金字塔”结构探析》(行政人事管理1997年第12期)等等,只要我们愿意加以收集,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的文体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有利于提高我们写作的规范化。

 

【思考与练习】

1、写一则“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校园新闻。(提示:对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比如某某同学当选为班长。)

2、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有需要区别的一面,也有能够沟通的一面,文学假如抱着有补于世的态度,便会向应用写作靠拢,比如杜甫的“诗史”,就是当年最真实的消息。有人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消息(见《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抓壮丁石壕村十室九空更无壮男

昨夜,有小吏到石壕村某户抓壮丁役河阳,该户主老翁逾墙逃走,结果小吏带走户主之老妇以应炊事。

据了解,该户原有三个儿子,均于日前被招戍边邺城,其中二人已战死沙场。

待老翁返回,家中已只剩媳妇婴儿矣。景象凄惨。

 

我们或许能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方法把这则“消息”修改得更好——

 

衙役强行抓丁  百姓苦不堪言

【河南安阳消息】  昨夜,有衙役在石壕村抓壮丁。

昨天,记者在石壕村投宿,半夜突然有衙役来抓壮丁,该户老翁逾墙逃走,天亮才敢回家,结果发现老妻已被抓走,家中只剩媳妇和吃奶的孩子。

据说这次大规模抓丁,是因为河阳战事吃紧。此前,老翁的三个儿子都已被抓走,其中两人已战死沙场了。

目前,石壕村十室九空,更无壮男。(记者 杜甫)

 

你能从文学作品中再找出一些例子来吗?(建议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中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43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