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连战北大演讲》教学建议
【时间:2011/6/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247 次】

  这篇课文本在第五单元,即实用类议论文,这是根据教材体例的安排。具体教学中,建议老师把它提前到第二课来讲,因为这一课和第一课都是开放性的,其教学目标都不限于本篇课文,而是延伸到整个学期。第一课的“语录体”课堂笔记训练,可以在其后每一次课堂落实,这一课的课堂提问,也希望能贯穿到其后的每一次课去。

  【教学目的】
  1、学习演讲文体,了解演讲辞写作的一些问题。
  2、学习提问,演讲现场的提问,并转化为课堂情景训练。
  3、学习现场记录和整理,并转化为课堂录音整理的训练。
  4、以篇带书,拓展为一本书的阅读。

  【作家与背景】
  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2005年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题为“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关于连战,《连战大陆行纪实》中有一篇简介。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连战,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其祖父连横为晚清民初一代大儒,早年加入同盟会,著有《台湾通史》。连战之名就是得于祖父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致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其父连震东历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曾任台湾省“建设厅长”、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等职。
  在西安、重庆就读到小学四年级后,连战于1946年随母赴台,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195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5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7年在美国任教。1968年,连战返回台湾任教,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暨政治研究所主任。
  1975年,连战步入政坛,出任台驻萨尔瓦多“大使”。随后步步高升,历任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副院长”、“外交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199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同年出任“行政院长”。1996年当选“副总统”,并一度兼任“行政院长”。2000年3月,连战作为国民党候选人参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败。
  国民党下野后,李登辉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之职,连战当选为国民党主席,2001年连任国民党主席,两次得票率都超过90%。连战执掌国民党后,对国民党进行了创党以来的第三次党务改造,同时积极推动与亲民党、新党合作,形成了泛蓝阵营。2004年3月,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档,再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微弱差距落败。在当年12月的“立委”选举中,泛蓝阵营赢得“立法院”的过半席次。
  在两岸关系上,连战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致力台海和平。在其党魁任内,国民党倡议并推动了两次台商春节包机,指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团于3月底至4月初对大陆进行了参访。在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取得成功后,连战随即决定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以国民党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大陆。
  连战夫人方瑀出身台湾大学教授之家,两人育有两子两女。

  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有自传、人物简介内容,但是一次课可能不够的,可以把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都和人物简介的写作联系起来。比如第二单元第四课介绍了人物传记的一般格式,为家世、求学、谋职、功过四个方面,也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则关于连战的介绍。

  【课文讲解】
  根据教学目的,也讲四个方面。
  一,演讲辞写作
一般教材讲演讲,都侧重于演讲稿的写作,先讲一些演讲稿写作的基本知识,再提供一两篇例文。演讲稿写作知识的讲解,往往是比较模式化的,比如:
  1、什么是演讲稿,讲讲演讲稿的定义和分类;
  2、演讲稿的基本特征,比如针对性、鼓动性、说服性、情景性、口语化等(按:应用文写作知识往往有很多“性”,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3、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比如开头中间结尾、论点论据论证等等。
  本教材不讲这些抽象的写作理论,而是结合连战这篇演讲辞略作点评,在教材导读中主要提示了四点:
  1、简单讲了演讲辞作为实用类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是确定课文在教材整体框架中的位置;
  2、演讲的风格,什么是好的演讲风格?这一点结合了布封《论风格》,学生课前不一定会仔细看这篇,老师备课时应该先熟悉一下;
  3、演讲的思想性,连战演讲并非以技巧取胜,而是靠思想(人心)取胜的;
  4、演讲的语言,连战演讲文白相间的语言,令大陆听众倍感亲切。

  二、现场提问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演讲辞写作,而在演讲现场的提问。这涉及到语文的“听”和“说”的两项能力的训练。我们认为,中小学生要会回答问题,大学生要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比回答问题更高的语文能力。北大教师朱青山就是让学生期末教一个问题作为成绩,他认为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容易,书上写清楚的你还提说明没有好好看书,课堂上讲清楚的你还提说明你没有好好听课,要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还真不容易,他的学生为了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而去泡图书馆。这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只有学期最后作为考试而提问题是不够的,这篇课文之所以提前到第二次课讲,目的就在于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使之贯穿整个学期的课堂。假如使用多媒体教室,可以播放北大学生提问的视频部分(教参光盘会提供),长度大约有17分钟。
  假如老师有足够的信心和准备,那么课堂上不妨就摹拟一下,可以假想这就是北大的演讲现场,让学生摹拟北大学生提问(参思考与练习第三题),老师就摹拟演讲者答问。当然也可以是师生讨论连战这篇演讲辞的形式。这个训练,重点不在内容,而是培养提问意识和习惯,培养现场提问的规范,比如学生应该首先自我介绍,然后说明自己的问题,最后坐下前要有礼貌地说谢谢。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评点学生在提问形式方面做得如何。这一次课开一个头,在以后的课堂上,每次都能留10到20分钟时间做这样的训练,这要成为教学常态。
  这样的训练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老师更认真地备课,这一课就是要仔细读读《连战大陆行纪实》这本书。有可能的话,尽量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也没有关系,比如提示这个问题“百度知道”,让大家课后上网去查。举一个例子,新华网的网友摹拟提问中,有一个网友问:

  连战主席,许多官方网站均以“连战出生大陆”、“祖父希望他为国而战”为标题介绍您的家人和您的成长经历,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你想在有生之年能为两岸的统一做点什么?您的祖父连横是个伟大的爱国学者,您准备向他看齐吗?

  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连战大陆行纪实》中的“中国国民方主席连战”这则资料进行回答,或者提示同学可以上网去看这一则资料,我们会放在教学网上。
  假如课堂有时间,作为拓展资料,还可以介绍一下李敖三校(北大、清华、复旦)演讲的答师生问。学生对李敖的兴趣应当大于连战,我们开始也想选李敖演讲辞的,但是考虑到连战演讲更符合主流意识,而李敖未免乱说话,所以最终选择了连战。我们常说大学语文要有人文性,这应该就是一个人文的选篇标准,当然是主流意识的人文主义,接近于徐中玉教材的那种。但是在教参拓展内容上,不妨稍稍放宽一点,李敖神州行也是两岸正当的文化交流,李敖本人的演讲风格,以及和三校师生的互动,更加生动活泼。当然这个内容只是作为教学拓展,不能喧宾夺主,假如课堂时间不够,就应该先保证连战北大演讲的内容。

  三、现场录音与整理
  这一次课还可提出演讲笔录的训练目标。第一课我们讲了“语录体”的课堂笔记练习,实际上笔记的形式是可以多样的,比如演讲记录,就不宜再用“语录体”,而应该全面记录。以前有速记技术,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录音机、录音笔,又有MP3、MP4、手机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录音,所以现在一般已经很少现场记录了,而是代之以现场录音,然后整理录音记录。连战北大演讲辞应该就是从现场录音整理的。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锻炼,将来工作中也很有用。因为要听清录音内容,不但要靠听力,要有耐力(需要反复地听),更要靠理解力,即使是《连战大陆行纪实》这样有质量的书,里面也偶有因理解不到位造成的错误,比如把“先贤”记录成“鲜血”,至于“大家应该有的一些惕厉”的“惕厉”一词,据说没有一个媒体写对的,对此网上多有批评。
  所以这一课还可以提出录音整理这样一种笔记能力。当然老师自己首先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语录体”的笔记还是录音整理的笔记,老师都应该亲自动手做一做,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缺一不可的,以前只强调语文老师要做“下水文章”,也就是“写”方面的训练,而对其它几项的要求就较少提起,应该纠正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教学网站上,有“大学语文教师Q群”整理出来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的录音记录,大家可以登陆看一下,网址: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5144

  作为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提问的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做课堂笔录,也可以是录音记录,然后整理录音作为作业上交,这样可以避免一堂课只有少数同学参与互动。一学期可以要求每个同学上交至少一次或几次这样的作业。下面是笔者在课堂上做过的一次始业课的答问:

  2006年9月19日课堂记录,记录人:绘画041班李婷婷
  ○钟某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莫名其妙地都在学习英语,让我们显得有些被动。始业课上何老师您给我们讲述了母语的重要性,我们也很赞同。那么,今后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学习英语的热潮,是学还是不学呢?
  ●何老师:我用李敖的话来回答你,“你提的问题很好,但是我给你一个笨答案,你自己去想”。我不能给你答案。如果我说不用学,你们就都不学了,出了事情说是我说的,那就不好办了!
  ○刘某某:老师,现在是外语普及的时代,我觉得各门学科、各行各业都与外语脱不了关系,所以,学习外语对我们并不是毫无有用处的。
  ●何老师:英语是要学习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能把学习英语放在首位,占据首要地位的始终都应该是各个国家的母语。即使是解放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文化侵略,开办教会学堂,英语和国语的课时也都是各占一半的。
  ○金某某:世界发展至今,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文化强国,学习西方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学习西方就得先掌握他们的文字语言,因而我们学习外语也是应该的。
  ●何老师:学习外语是很重要,但是是否要全民都要来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人类文明是由社会分工开始的,有分工才会有进步。我们应该有这种分工,我们可以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涉及各行各业,为大家翻译最有用的文件资料。想想我们现在所学的普通外语对我们有多大用途,它能真的让你阅读与你的专业相关的外文书籍吗?能让你很好的翻译你的文字、作品吗?不能!
  ○金某某:可是现实是中国某些方面的确很落后,语言的背后有经济的支撑;有人说英语比中文好,有的人说中文比英文好。
  ●何老师:语言背后绝对是有经济支撑的。但是任何母语对使用者来说是好的,语言没有好坏的分别,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母语。

  应该说笔者的答问水平不够高,备课准备得不够,没有想到母语教育的始业课,学生会把提问集中在外语上,而外语又是笔者的软肋,更加说不好。但是不管如何,课堂提问,课堂笔录,或录音整理这样的训练目的是达到了。

  四、以篇带书
  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多数学校仅有一学期十几次课,一次课讲一篇课文,只能讲十几篇课文,恐怕连“高四语文”也称不上。所以本教材提出“以篇带书”的设想,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向书的阅读拓展。假如一学期大学语文不但讲了十几篇课文,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十几本书,那成绩就比较大了。连战北大演讲这篇课文,是从《连战大陆行纪实》这本书里选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放在教学网上,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找到。
  对于书的阅读,后面的单元还会有具体的学习指导,比如《怎样读一本书》这样的课文,老师备课时可以提前看一看。《连战大陆行纪实》这本书里,除了北大演讲外,还有多篇演讲,比如在北京机场的演讲,在南京机场的演讲,在西安机场的演讲,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以及在胡锦涛主席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答谢辞,拜谒中山陵发表的感言等等,这些也属演讲内容。此外,还有各种新闻文体,如新闻公报、媒体聚焦、新闻报道、新闻综述、答记者问、新闻背景、新闻特写、新闻花絮、消息、侧记、散记、新闻述评、新闻评论等等,非常丰富,可以作为应用文阅读的好教材。本教材始终认为,应用文也要多阅读,不可能只凭几条理论,一两篇例文,就学会一种应用文体的,应用文学习的完整概念应该叫“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才对。

  【思考练习】
  思考与练习的三、四题,上面已经涉及过了,这里再提示一下一二题。
  1、找出这篇演讲的十几处鼓掌,体会演讲的精彩之处。
  这一题当然不必有标准答案,无非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多读几遍课文。比如“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她笑眯眯的,很高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鼓掌)”这里把“母校”一词化用得非常好,又真实,又亲切,一下就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赢得了北大师生的好感。
  2、划出这篇演讲辞中的文言或文白结合的语句,试试假如翻译成白话会更好还是会影响演讲的效果。
  这一题在课文导读中已经提示,即“斯草、斯木、斯事、斯人”,“北京大学是我们大学里面的翘楚”,“念兹在兹”,“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等这些例子。比如“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改成“看到这个草、这个树、这些事情、这些人……心里非常亲切”,虽然更加口语化了,但是效果会不会好?可以让学生当场尝试说一说,听一听。
  当然导读提到的只是部分例子,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94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