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时间:2011/6/29 】 【来源:《连战大陆行纪实》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970 次】

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2005年4月29日)

  尊敬的闵主任委员、副校长,陈主任,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安!(鼓掌)
  今天,我和内人携同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起来到北京大学,非常荣幸。在这里首先向各位表示感谢。现在的北京大学,刚才我了解到,就是当年燕京的校址,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母亲在这里念书,今天我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倍感亲切。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她笑眯眯的,很高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鼓掌)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鼓掌)

  北大是中国现代新思潮的发源地

  北京大学是我们大学里面的翘楚,也是中国现代新思潮的发源地。蔡元培先生有两句名言: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在这种自由包容的校风之下,长久以来北大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育了很多精英分子。尤其在国家、民族、社会需要的时候,可以说都能够挺身而出,各领风骚。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感时、伤时、忧国的情操。
    所以,我今天来到这里,回忆这些,心里可以说非常感动。我的母校,也是我服务多年的台湾大学,师生也能够参与“争自由、为民主、保国家”的各种活动,曾成为两岸高等学术人才的一个熔炉。
  1949年之后,北大好多老师和同学像种子一样,跨洋过海到了台湾,把自由的种子带到那里,在那里开花结果。包括胡适、傅斯年、毛子水、台静农等等,他们后来都在台大当教授,大家非常欢迎他们的教导。尤其是胡适和傅斯年先生,都是北大的教授,都是五四运动的健将。傅斯年先生代理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后来出任台湾大学的校长。直到今天,台湾大学里那个幽静的傅园,那个回响不已的傅钟,都是台湾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简单地讲,自由的思想,北大、台大系出同源,可以说是一脉相传。在大陆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自由主义的前锋,一个是在台湾,自由主义的堡垒,隔了一个海峡,相互辉映。
  今天来到北大,我也愿意回顾一下。中国近百年以来整个思想的发展,应该也可以说从北大开始。大家都知道胡适先生提倡自由主义,那是代表一种自由、民主、繁荣、进步的憧憬,也曾经引起了很大的回响。但是我们仔细地看,自由主义这个思想在中国走的是一段坎坷的路,不是很顺利,也不是很成功。记得在那个年代,胡适先生介绍杜威的实用主义,谈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面对重大的社会问题,提出所谓问题取向的一个态度,要大家以渐进、逐步的、改良的方式,来面对所有的社会的国家的问题。这是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一个最主要的桥梁。那个时候,胡适和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经过了一系列的辩论,那个题目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想这样的一个方式在一个正常的时刻和环境之下,也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为什么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大部分还是在知识分子中间?
  简单地来讲,我们可以回忆一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那二三十年。你看看这个国家所面对的是什么?是中法战争,是甲午战争,是八国联军,是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中国的人民实在是没有一个冷静思考的环境。自由主义所代表的一个深刻理念,在校园里百花齐放,百家齐鸣,但在最后,能够吸引、号召青年人的,不外乎还是以中国国民党所代表的三民主义的路线和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两条路线。
  今天,北大已有107年了。来到这里,好像把我们带回到了一个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里。因为在这里,不但是人文荟萃,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浓缩的整个近代史。

  勇气来自历史潮流与民意驱动

  各位今天除了各有专精之外,宏观的思维一定是跟在这个校园里服务过的那些前辈先贤们一样,大家念兹在兹的还是要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我们到底要选择哪一条路?在找寻答案的时候,我们历经曲折,历经挑战,走了不少冤枉路,我们得到了很多惨痛的教训。但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历史责任,要为广大人民找出路。
  如何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不要再有战争和流血,如何能够实现和平,如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如何维护、不断提升我们国际的竞争力——这些重担都在各位的肩头上。一肩挑起来,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伟大格局。用什么话来形容这样的格局和勇气,并带领我们找到一个正确的历史方向和目标?我想了再想,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虽然这话有一点老古板,好像古董一样,但毕竟是我们老祖先心血的结晶。用现代的话来讲,我想这十二个字可以缩减成八个字,那就是大家一定要“坚持和平”,我们大家一定要“走向双赢”。(掌声)
  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从宽”。(笑声)我认为这个基础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一个勇气,能够来提出来。

  关键的时刻做了关键的决定

  什么是历史的潮流?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鼓掌)但是不幸,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到今天,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家庭,造成了多少不幸和哀怨,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嫌隙,一直到今天回荡不已。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进程中间,关键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做了关键的决定,扭转了关键的历史方向,这是惊天动地了不起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蒋经国先生和邓小平先生。
  蒋经国先生推动了“十大”的建设,为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而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不但转换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而且深化地、全面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准,这都是跨时代、了不起的作为。
  蒋经国先生晚年的时候讲,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很多人愣了一下,但是事实上代表了一个内心的忧虑——大陆和台湾共同的未来要怎么走。
  小平先生讲到,改革开放的路线要管100年,用他四川的话讲“动摇不得”。(笑声,掌声)因为没有动摇,今天大家看一看,大陆的经贸的发展,经济的成长,可以说样样都是名列前茅。
  我五十九年前离开上海回到台湾,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年轻人。今天来到大陆,所看到的一切情景已跟我的记忆完全不吻合了,所以我是怀着一个祝福的心,一个持续不断期盼的心,希望这块土地能够更快速地来发展。
  大陆在整个的发展层面,除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层面也很快速。比如说现在我了解到,在很多基层,所谓定点的民主选举制度,在《宪法》里面也提到,财产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我相信这都是正确的历史方向,都是值得鼓励的历史的步伐。
  当然,整个的政治改革,无论是脚步,无论是范围,在大陆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但是我必须要讲,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两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经使我们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是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掌声)

  不能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

  再谈谈所谓民意的驱动。我这一次到大陆来访问,我说“来得不易”,因为有若干的人很迟疑,甚至于有一种批判,认为我到这里来,是为了进行所谓第三次的国共和谈,认为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估计那个“台”下面还有个“独”字。(笑声,掌声)
  我在这里要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同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扭曲。因为讲这种话是从一个僵化的思维、冷战内战时期的一个思考来看问题。时间的确对他们来讲过得太快了,让他们还留在20世纪甚至于30年代、40年代、50年代。我们今天怎么不能够重视当前,怎么不能够放眼当前,来共同展望未来,来开创未来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以善意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为民族的长远利益为考虑呢?(掌声)以人民为主、幸福优先,我想这是包括我们所有的台湾两千三百万、大陆十三亿的人,我们所有的人民,大家会共同支持的一个方向。
  今天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们搭桥铺路,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他们不愿意再看到两岸的对峙、对抗、对立,甚至于对撞,(鼓掌)他们愿意看到的是两岸的对话与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
  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年年底,台湾进行“立法”委员的选举,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走对路才有出路”。台湾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所以我们提出我们的看法,其结果我们都知道,认同支持这种看法和正确立场的,在今天的立法院里是占有绝对多数的立法委员。(鼓掌)今天来的国民党的“立法”委员有几十位,他们都争着要来,我说不行。我说我们不能放空营,人家会偷袭。(鼓掌)但是,我想从他们的当选,他们的得票,你可以看到人民的趋势。

  两岸合作不只是双赢而是多赢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就像丘吉尔讲的,永远的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些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失去未来。(掌声)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结论。我认为我们的愿憬要回到自由的思想的发源地——今天的北大。这就是多元与包容,这就是互助与双赢,这就是现状的维护与和平的坚持。
  亲爱的朋友们,网路资讯的时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时代,何况我们本身就有多元的基础,少数的民族、不同的经济的基层、不同的政治主张等等。这样多元的社会一定要有包容,就好像蔡元培先生所讲的包容。
  怎么样来了解有没有包容呢?检验有没有包容,很简单,理性地沟通,相互地尊重,取代所谓激情的谩骂跟批判,这就是包容,很简单。蒋梦麟先生也是北大的校长,他讲所谓那些背后拖着长辫子的保皇党和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笑谑,那就是包容,北大的风气。
  第二,我要讲互助和双赢。今天市场经济已经席卷了全球。但在自由经济的体制之下如何维护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实,而维护提升竞争力惟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一定要创新,合作创新才有机会。
  今天,对于两岸的关系,我们不但是互相依存,而是互补互利,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所以我相信,台湾在创造了第一次经济奇迹之后,现在正在迈向第二次的经济奇迹这条路上。大陆今天所面临的也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所以中华民族这种现代化,这种富强康乐,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而已了。(长时间掌声)尤其在即将面临的未来,我要讲,我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鼓掌)
  我们一定能够来实现所谓如虎添翼的加成的效果,这种加成的效果不是双赢,实际上是多赢的。东南亚的国家,亚洲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哪个国家不关心两岸,都关心,两岸的和平、互助双赢,对大家何尝不是一个利多啊?所以不只是双赢,而是多赢的。
第三个,坚持我们的和平,维护一个稳定的现状。维持所谓的现状,不是一个静态的,不是一个退缩的,不是一个消极的。现状的维护,一方面当然要避免彼此的争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存异求同,凝聚善意,累积动力,开创一个崭新的亮丽的未来,这才是今天所代表的一个实际上的利益。

  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

  战争流血,不只是我们,整个世界都普受它的痛苦和摧残。联合国前面有一个雕塑,一把枪打成结,差不多要打结的地方快断了。它的含义很深,下面写着:把刀剑熔化成为犁锄,来从事民生建设、生活改善。

  另外,一个教授讨论怎么建构和平,中心的思想很简单,他说“点滴心血累积而成”,—点一滴的累积我们可以达到和平的目的。
  今天我来到这里,就让我回忆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犹太人博物馆前面写的那段话,它说“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我们虽然曾经彼此有过战争,有过流血,今天要谈沟通、和平。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华儿女,都可以理解,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点滴的心血累积而成我们长长久久的和平关系。(掌声)
  各位亲爱的年轻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各位都知道,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机会,在这个时候,大家回想一下前辈先贤曾经负起了他们应该负起的扭转时代的历史的责任,现在又轮到大家了。
大家都是将来国家社会乃至于民族的领航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国的里根总统提到的那句很好的话,他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这里。(掌声)
  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互惠双赢,坚持和平,这是我们自我的期许,也是历史的责任。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这是中华民族为万世所称赞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是面对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谢谢大家。(长时间鼓掌)


附:北大师生五个问题考验连战

  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大结束个人演讲之后,按照预定安排接受旁听学生的提问。对于北大师生而言,获得一张入场券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获得提问机会,那更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机会。因此,五个充满挑战味道的问题,开始“考验”连战主席。

    提问一:如何评价“破冰之旅”
    学生:连战先生,您好!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1级本科生,刚才您提到今天回到“母”校,看到斯草、斯木、斯人、斯景。我想说,听到“包容、自由、互助、双赢”和“维护现状”、“坚持和平”这么一个十六字的美好愿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也是倍感鼓舞。我们知道您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我们也希望看到随之而来的两岸交流的航道。我们想请您预计一下五十年后的历史教科书上将会如何评价您这次北京之行。谢谢。
  连战:因为我看到历史的一个潮流,我很高兴在历史转移的时刻,我已经搭上了这一班的巴士,我们没有落后感,我们没有走错一步。

  提问二:国民党要为台湾做哪些事
  学生:您好,我是来自北大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我们知道您拜谒了中山陵,来到了对您有特殊意义的“母”校,您也将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可以说圆了您的一个梦想。我想问的是,作为一个重要政治力量的国民党,作为党主席的您能够为台湾人民早日圆他们的梦做些什么?谢谢。
  连战:中国国民党过去、现在、未来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很多。这包括要促进两岸的和平,让我们大家共同在一个和平的构架之下能够互惠、互利、双赢、和平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此外,台湾有着多元但却融合的族群,有原住民、客家、外省的。但是因为有些人为了选举而来操弄族群、撕裂社会,让族群对立,可以拿到他那一部分的选票,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坚持要求族群的和平。

  提问三:大陆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连战先生您好,我是来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硕士生,我们北大学子对您的大陆之行一直非常期待,记得在四天前当您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在南京的机场时您曾发表感言,真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刚才您也提到现今的大陆已经跟您的记忆完全不吻合了,请问在时隔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当您再踏上大陆的土地时,您眼前见到的和您记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谢谢。
  连战: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不同。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是五十九年前跟我母亲从上海回到台湾的。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在一个兵荒马乱的环境里面成长的,天天躲防空洞,今天跟过去怎么能够比较。

  提问四:如何解决台湾农业问题
  历史系主任:我是北大历史学系教授,从历史看中国国民党长期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问题,我想问您认为当前我们来加强两岸的合作、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健康的发展,这对台湾本土的农业人口有什么利益?
  连战:台湾虽然是快速的工业化,农业对于整个台湾的GDP贡献应该是不到3%,是非常弱势的一个产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台湾的农业人口还是有几百万人,实际务农以及与农业相关的职业人口还是相当多的。
  台湾的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有时候物产没有办法马上销售的话,农民的确会受到很多的损害。所以,上一次江副主席来的时候,也希望两岸互相开放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让台湾的无论是水果、花卉等等,都能够有一个新的发展、开拓的机会。

  提问五:对“去中国化”持何态度
  学生:连先生您好,我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03级硕士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文章,在台湾大概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们接受的是一种正统的中华教育,所以他们对中华文化、历史以及大陆的人文地理都比较熟悉,但是在台湾像我们这个年龄段,20多岁甚至更小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在这种“去中国化”的氛围里,他们在这些方面可能会降低。我想请连战先生结合这方面的情况说一下这种趋势可能会对未来两岸的交流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连战:我们觉得所谓“去中国化”这种政策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我想不只是政党关心,台湾不晓得多少的父亲、母亲家长也都关心这个事情。因此他们有很多的补救方式让小朋友们以及青年人能够接触到中华文化的内涵。“去中国化”的做法我认为是一个偏执的做法,我相信台湾大多数的人不会认同这一做法,也不会任其发展。

  (录自九州出版社《连战大陆行纪实》,小标题为录音整理者所加,教材根据现场视频略作文字增补。)


  【导读】
  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2005年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题为“坚持和平,走向双赢”。本课录入的就是这篇演讲辞。
  演讲辞是什么文体?人们一般把演讲辞归入交际类的应用文,实际上演讲辞只是一种形式,讲文学内容的就可以归入文学(在西方属修辞学,也属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把布封的《论风格》(见下一单元,同学们不妨提前阅读一下这篇讲演)就归在文学单元。讲应用内容的(比如日常交际、竞选演说等等)就属应用文,连战北大演讲传递的是政治方面的信息,所以就归在实用文单元。
  演讲辞又属于议论文体,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和其它议论文体相比,又有它的特点,主要是证据方面更加展开,有大量的叙述内容,甚至可以讲故事,但是这些叙述,这些故事,归根到底是用于议论。布封《论风格》的论点是说什么样的风格才是好的风格,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风格。连战这篇演讲的论点就如标题所说:“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这是演讲辞的基本文体知识。演讲内容的段落分析,整理者已加黑体小标题显示,非常清晰;演讲的精彩部分,大家可以循着一次次的“鼓掌”去感受。下面我们要展开的是另外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演讲风格?连战这个演讲是很成功的,受到北大学子的盛赞,网络上也是好评如潮。我们要研究一下究竟好在哪里?布封《论风格》一开始就说雄辩与口才的区别,“感情强烈、口齿伶俐、想象敏捷”,“一个激烈而动人的腔调,一些频繁的表情手势,一些爽利而响亮的词句”,能够“耸人听闻”,这只是“口才”而不是“雄辩”,并不是好的演讲风格(看看今天我们的一些演讲训练就专门是在这些东西上下功夫的),连战并不具备这些“才能”(李敖才比较有这方面的才能)。真正好的风格是什么呢?是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意义”,是“需要在读者的心灵上发生作用,针对他的智慧说话以感动他的内心”(均引自布封《论风格》),这才是连战演讲的成功之处——中国海峡两岸的领导人走到一起,传递出“坚持和平,走向双赢”的信息,这个意义是无论如何估量也不会过分的。所以连台湾的评论家也颇感意外,连战的口才在岛内政治家中并不算好的,甚至有一点木讷,这一次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成功?他们认为是“斯草、斯木、斯事、斯人”之助,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最主要的是这个演讲顺应了两岸民意。
  所以,这篇课文启示我们,学习演讲,第一要注意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意义,那么就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演讲,做到只讲自己熟悉的话题,一定要讲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时,就要认真准备,仔细研究。连战的演讲题目看来他是烂熟于胸的,他完全脱稿演讲,连提示条都没有,但是事后他的秘书披露,连战为了准备这个演讲是花了大工夫的,是八易其稿,临出发前还对了秘书反复试讲。当然,更重要的前提是他对所讲的内容确有诚意,假如换了阿扁,让他准备一年,讲出来也是言不由衷。现在大陆高校的一些演讲活动,往往带有作秀的成分,尤其是辩论赛中的演说,往往没有自己的真实思想,讲什么,怎么讲,完全由抽到的题签来决定。当年复旦大学的同学舌战狮城,夺冠而归,队员总结成功的经验说,辩论就是抽到“月亮是方的”,你也要坚定不移地去维护(姜丰语),当时就引起复旦有识之士的担忧。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演讲语言?演讲虽然也要准备书面稿,但是演讲语言的本质应该是口语。这里我们要讲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内容,当年叶圣陶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就是“口说为语,落笔成文”,就是口语与书面语。但是长期来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人民的口语才是好的,书面语要向口语学习,怎么说就怎么写,更不能把书面语带到口语中去,那叫做“一副学生腔”。这样的观点,在中国现代白话语言形成之初也许是对的,长期来书面语都以文言文为主,与口语脱离,一些读书人说起话来之乎者也,非常迂腐,所以有必要矫正,甚至是矫枉过正,让书面语学习口语。但是从长远发展看,书面语也有它的优点,它是对口语的提炼,是口语的精华,口语可以为书面语提供活力,书面语也可以反过来升华口语,这后一点,大陆做得不够,乃至造成语言粗鄙化的后果,而港台海外华人就比较注意文言的传承,在口语中使用那些尚有生命力的文言,让大陆的听众耳目一新。比如连战演讲中使用的一些词语:“斯草、斯木、斯事、斯人”,“北京大学是我们大学里面的翘楚”,“念兹在兹”,“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等等,这些文言词语用在口语里,一点没有迂腐、穷酸的感觉,反而是让我们倍感亲切,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同根同生,这也是连战北大演讲的成功因素。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提问?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一直说,大学语文不能是“高四语文”,这句话不能仅作批评大学语文的口头禅,而应该实实在在地研究如何才不是“高四语文”,要具体细化一下。本课就提出一个标准,即:中小学生要学会回答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并不简单,比如听演讲,你总要认真听,领会演讲者的意图,然后才会发现还有他还没有讲到,或者还没有讲清楚,或者我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这个思维过程就不简单。还要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你的不清楚,这本身就又有难度。第三还要在演讲的现场,大庭广众面前来表达,这对于缺少这方面训练的同学尤其是一个挑战。一场演讲缺少了听众提问,那是不完整的,一场成功的演讲,总是由演讲与现场答问两部分组成的。连战北大演讲的成功,也离不开现场答问部分。我们看连战演讲的现场同学提问(有一个是教授),北大的学生确实是训练有素的,是有大校学生的风度的,且不说问题问得是否得体,就是语言表达也非常清晰、完整,如首先自我介绍我是某某系某某专业的学生,我的问题是什么,谢谢。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语文日常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大学语文(或应用写作)教材讲演讲内容,重点都在演讲辞的写作,都在演讲的模拟练习,但是这是很低效的,因为大学语文的课时少,大学语文的班级大,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练习,必然不可能顾及大多数同学,所以我们想这个训练还是让同学们在日常校园社团活动中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是训练同学们的提问能力。提问是每一堂课都能够做的,大学的课堂实质上就是一个讲堂,老师往往是采用演讲式来上课的,而由于高校扩招,大学语文的课堂人数又空前的膨胀,这本来是一个不利的教学因素,但是假如我们能开展课堂提问,就能化不利为有利。因为这种大课堂往往是合并了几个专业,甚至几个系的同学的,同学彼此并不熟悉,老师更是叫不上同学的名字来,这就不太像常规的课堂,而是非常像演讲的讲堂了,同学们站起来提问,应该先自我介绍:某某老师,我是某某专业或某某系的学生,我的名字叫某某,然后说我的问题是……,最后向老师说谢谢,然后坐下——这就非常像演讲现场了。我们希望同学们能经常做这样的训练,不光是这一次讲演讲的课,后面其它的所有课,老师都可以有意识地给同学留有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真正像大学语文的课堂,而不是“高四语文”的课堂。

  【思考与练习】
  1、找出这篇演讲的十几处鼓掌,体会演讲的精彩之处。
  2、划出这篇演讲辞中的文言或文白结合的语句,试试假如翻译成白话会更好还是会影响演讲的效果。
  3、连战北大演讲后,新华网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设计:“如果你是北大学子,你会向连战问什么?”引起网民很大兴趣,有很多跟帖,如:
  ●您如何看待海峡两岸两个清华、多个交大的现象?您认为以后是否会在这些大学率先实现统一?国民党愿意就此做哪些积极的努力?(网友帝鸾)
  ●连战主席,许多官方网站均以“连战出生大陆”、“祖父希望他为国而战”为标题介绍您的家人和您的成长经历,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你想在有生之年能为两岸的统一做点什么?您的祖父连横是个伟大的爱国学者,您准备向他看齐吗?(网友一剑穿心)
  ●您如何看待两岸三通在今年能取得的进展?例如是否会实现直接对飞。(网友帝鸾)
  ●您是否认同祖国的统一只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两岸人民借此契机应找出一条适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民主的发展之路?(网友中华佩剑者)
  ●您对您在2004年的选举搭档宋楚瑜先生怎么评价?宋2004年底主动与贵党拉开距离,和华盛顿、陈水扁搞得火热,连“3.19游行”也不与您在一起,还背着您搞了个“扁宋十点共识”,宋说“扁宋十点共识”里有“九二共识”、“宪法一中”,扁说里面讲“台湾主权独立,属于2300万台湾人民”,您从中看出什么内容?您对您的两次选举对手陈水扁有何看法?对贵党的两个接班人马英九、王金平有什么期待,谁对贵党前程有利对两岸统一有利?(网友夏台)
  ●您认为,国民党若要在台湾政坛取得明显优势,需要作出如何的努力?(网友龙之江)
  ●我注意到,以前大陆称普通老百姓为“人民”的说法更多,而最近发现岛内的政治人物在提到老百姓的时候也已经从以前的称呼为“民众”改为“人民”,请问是否有这样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网友帝鸾)
  ●台独固然令人担忧,但是,即使是台湾的统派,似乎也不少人抱有这种观点:看大陆发展好不好再说。大陆有人视之为将利益企图凌驾于国家认同感之上。您的看法如何?(网友龙之江)
  ●我再补充两点:1,有人说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蓝营和绿营之间的颜色越来越模糊不清,你怎么看?2,你如何解释你所提出的“台湾不独、大陆不武30年至50年”,对两岸统一大业的意义?(网友老牛)
  ●老连请问,你会在家乡定居吗?(网友仙知仙觉)

    仔细阅读连战演讲辞,想想假如你当时在场,会提出怎么样的问题。(此题可在教学网上交流)
  4、课外阅读《连战大陆行纪实》一书(教学网站提供),注意里面的各种应用文体。

本站链接:

 

课文: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连战北大演讲》教学建议

《连战北大演讲》教案

《连战北大演讲》课件(见光盘)

 

连战北大演讲答师生问(完整版)

连战北大演讲掌声全解读

 

李敖北大清华复旦演讲问答部分

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演讲并接受大学师生提问

 

资料(见光盘)

《连战大陆行纪实》(WORD版)

《连战大陆行纪实》(TXT完整版)

连战北大演讲答问部分视频

 

大中比较:演讲与辩论(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7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