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李玲珠:大学国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实践的省思
【时间:2011/3/4 】 【来源:中山通識教育學報 第三期 頁67-83 】 【作者: 李玲珠(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已经浏览5500 次】

    摘 要:文學紀錄生命,紀錄不同時空的情感與思考,紀錄生命的悲欣交集,紀錄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透過文字,展現豐富的人文世界,透過文本,呈現最多元的人文素材;國文教育,應該是最佳的人文課程,應該是生命之學。然而檢視現今國文教育,也許太過墨守專業本位,也許太過重視知分析,無法引發多元思考,無法觸動豐富情感,徒然僵死在字裡行間,只得「無用」之譏。國文教育應該人本化,應該通化,應該思作為基礎學科的特質,並進一步進相關性結;期使發揮人文學科的教育想與作用,幫助生命真善美的完成,期許在這個人心漫渙、社會荒漠的代,閃耀安身命的光與熱。

關鍵詞:國文教育、人文教育、通教育、大學國文、文學教育

 

壹、前言

 

大學生語文程已是既成的事實,大學國文原是屬必修學分,是所有學系都應修習的基礎學科,但因各專業域自主的趨勢,希望加強專業精熟的學習;因此,表面上無助於專業學習的基礎學科學分,一直有希望低的聲1。然而弔詭的是,當學生語文程,對文化認同薄弱時,歸咎肇因時又常先指向國文教師;面對整體時代的變局,各種資訊、價值觀的多元撞擊,寫作平台、文本方式的改變2,如果國文教育積極改革,仍然墨守學科知本位,又如何發揮學科的專業力量,成為「有用」學科,使人精神文明對受教者產生教育作用?

 

1 事實上大一國文已由一必修學分減為四學分,甚至是二學分,或改為選修,其中肇因複雜,包括專業學分或新設域的排擠,或政治上本土化的主張影響「國文」這個特殊學科的定位,或功主義盛,國文被視為無用的學科,……無成因為何?身為國文教師,如何在社會漠視國文的風氣下,提出學科的重要性與可取代性,或才是喚醒社會重視的根本方。

2 電腦的通使用與個人化,大大改變了數年來傳統的寫作文本,網平台的即時性、共同與性,國際性……其實都應該衝擊文學教育,文學教師亦應再漠視這個重大改變。

 

回顧現國文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如果教學模式一成變,選文重複出現3,所教多是各種記憶性知積,刻板的文章修辭、佈局解,沒有思考的撞擊,缺乏情感的激發,最後就成為許多人對大學國文的質疑處:和中學國文有何同?敷衍事、取得學分竟成為最終目標,師生在國文課堂上一起耗費生命,對文學教育應回歸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竟成為最大的嘲諷!本文的寫作希冀凸顯國文教育的根本4,即人文精神的本質思考,針對目前大學教育已經產生的教學問題與可推的教學策,從國文課程的核心概、國文的基礎學科意義、國文提昇生命情境、國文時代性特色,分別提出教學理念的反與思考,希望藉著再思、再反,使國文教育回歸人精神文明的原始面貌,發揮應有的價值與意義。

 

貳、人文課程的核心概

 

一、生命的尊重與反

 

人文精神應該基植於對生命的包容與尊重,重視整體性和諧,應是人文課程的核心,無教材編選或教學程設計,都應以此為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國文教育被視為基礎學科的當然由。然而環顧現今國文教學無在教材編選抑或是教學設計,都過重視國文專業知的灌輸5,忽生命成長的無法跳躍性與可替代性。選文經常以教師的角與生命經驗為出發點,漠視學生的齡與經驗,雖然透過適當的解析,學生可以暫時性地解文本,甚至可以在考卷中長篇大作答;然而據筆者觀察,這些述常只是應付考試的知知,未必真正觸及生命的感動,同的生命情境中運用。結果是取得學分以後,知性記憶隨著歲月的轉而淡忘,最後絲毫未,徒然荒蕪文學中透顯的人文精神,對個人或社會國家都無法構成整體提昇的力量

 

3 選文重複是難以避免的現象,事實上,選文的重複性並非國文教育失敗的主因;因為相同的文章在同的生命情境、經驗中應該有同的體悟,這也是文學教育重視新的感物經驗與新的詮釋解,而非僅是新的知,也是文學同於其他學科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上替學生釐清概,是引學生進入文學世界的重要工作。

4 國文被視為基礎學科,就應具有通性,筆者曾於十月初在成功大學主辦「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發表〈國文教學的人本化與通化〉;由於篇幅有限,本文的寫作可以視為在前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其中相關性或未盡的理念,可相互酌。

5 這個問題在中小學國文教材尤其嚴重,教育部開放教科書版本後,雖然教材內容趨於多元化,專業知學習向下延伸,如國小二三級國語課本已帶入修辭法的明,其目的雖為提昇作文能,卻將應置入教師手冊的專業知擱在教科書中,粗糙地將教師的引導教學與學生的實際寫作過程混同,即教師應該熟悉同的作文技法,才於多元的教學引導,學生未必需要知道專有名詞方能寫作,教與學應該有所趨隔。

 

國文選文應該重視學生生命經驗的階段性,從教學的角視之,選文標準的關鍵未必只在文學批評的好壞,應在適合與否;這或也是身為大學國文教師應該時時思的問題,即研究與教學需要因應「對象」同而所區隔,對象是研究生或大一新生、同校系或同國文程的學生6,教學設計、所選文章當然應該同。基於此,部分文學評價也許高的通俗作品,可能適合較輕、也許對國文興趣高的學生;繪本文學或有聲書可能適合從課外書的學生7;反而是部分文學評價極高的作品並適合太輕的生命8,閱需要適當的生命經驗與時間點,並非好書、好文章就可以隨意「丟」給學生,也並非簡單淺出的文章就能「給」學生,取捨間應重視學生的生命經驗,及每個階段都應有同的學習主題,如何引學生學習成長,真正進入生命的提昇,國文選文才能激發學習興趣,並發揮國文教育的人文價值。

 

選文的貼性,教師的教學法是引學生進入文本的關鍵,尤其大一國文被為基礎學科,面對的多為非中文系學生,如何捨棄專業域研究上必要的考證、釋義……等較枯燥的記憶性知,多著重文字本身的力量,活化文字生命,讓學生透過文本直接感受文學的多元思考與動人的情意薰陶,並建終身閱習慣,恐才是大一國文真正需要建的通精神;唯有詮釋上做到通化,也才符合國文教育應發揮的人文精神。特別是古典文學,因為時空背景差性大,文字的使用習慣同,是造成學生學習障礙的主因,教師也常花費較多時間在文字的解釋義上,但經常在教師支解文字完畢後,所有的閱興趣也在分析過程中消磨殆盡9;其實學生經過十多的國文教育,又生活在華人圈,也許可以輕鬆看待古典文學,亦即需經過釋義,直接閱文字本身,直接感受文字的魅

 

6 者主張國文教學亦應和英語學科一樣進分組,雖然在實施上可能有少困難,但這項呼籲也客觀反應:即使國語是許多人的母語,學生程仍有相當差的事實。

7 繪本文學與有聲書都是現代科技下的產物,從幾米、紅膠囊、可王的繪本,到侯文詠有聲書的流行,其實也反應另一批者的閱走向,教學上都應忽視。

8 如現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山居筆記》,都是內涵豐富深刻、文筆精采、評價很高的作品;但作為高中生的課外閱指定書籍,筆者觀察至少有三種情形:資質較好的學生「以為解」,亦出精采,但終身塵封在精采記憶中,知生命經驗同時期的同閱體會;或因為已被名著「餵飽」,看下其他也許適合當時齡的書籍;最慘的是國文程教較差的學生,繳交報告後束之高閣,讀不出興味,徒然費一本好書。

9 陶淵明的「好書,求甚解」,也可以視為同型的叛逆。

 

據筆者經驗,只要經過教師適當的引,學生多半可以直接享受閱趣,這份趣未必亞於現代文學的強。如:同樣是子口吻文的詩歌:漢府〈上邪〉、〈陌上桑〉、及唐張籍〈節婦吟〉,透過文字直接閱,學生可以容地捕捉到三位子的同個性:「山無,江水為竭,冬震震,下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寫出性格剛子,對情感的堅持與從一而終的決心;「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秦氏有好,自名為敷。」〈陌上桑〉,寫出高自信的子,具有生命飽滿的民歌特質;「感君纏綿意,繫在紅襦;……還君明珠雙垂,恨相逢未嫁時!」〈節婦吟〉,寫出感性與性、情感與道德衝突時的抉擇與平衡10以情感作為主題,三首作品可以直接進入現代,可以直接進入討,可以直接提供學生處自身情感時的考;這是轉化,這是古典文學再生的機,但轉化的機全賴國文教師的教學慧心。

 

二、情境的模擬與思考:

 

文學教育的重要在於提供情境11,因為情境幫助學習有模擬的機會,使學習的應用得以激盪,真正進入生命,產生知力量。文學可以提供情境肇因於文學作品就是眾多生命的綜合紀錄,任何文本皆是作者面對同的時空、事件產生觀察、激盪、紀錄的結果;因為橫跨古今,因為包容所有,所以文學世界提供教學上最豐富、龐大的情境,此點恐是其他學科所及處,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受到重視的主因。大學國文教育應該通化,正因為先學會做人,先有處自身問題的能,所有的專業訓才有穩固的基礎;好的文學教育提供各種生命情境,特別是困境的處,這些都可能是純粹的專業學科無法觸及的議題。尤其現今中、小學教育為求測驗的公平與方性,過標準化的結果,學生思考能普遍狹窄化、簡化,已是爭的事實;然而人生的複雜性與高變動性,是是非選擇題所能涵括?生命沒有標準答案。

 

如前所引的三首詩,都與情感有關,其中牽涉到如何表達、如何拒絕、如何溝通……。〈陌上桑〉拒絕的是完全無意、又具有社會地位的男子,〈節婦吟〉拒絕的是曾經心動,但因生命相遇的時間點對,必須割捨的情感;又設將拒絕的是〈上邪〉如此剛個性的子,又該如何表達?這些都是現代社會經常出現的況,也是多專業課程會觸及,但又與生命迫相關的問題。常多少輕生命懂得表達與拒絕的技巧,因而困頓沉、自殘甚或傷人;如果課程教育多給予一些情境思考或模擬,應可以減少多的遺憾。

國文教育應該是生命之學,應該激盪出對生命大的關懷與多的思考,這是大一國文應該通化,應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主因,也是筆者以為可以捨棄多國文研究性知的原因;也許讓專業在專業的域,讓文學生命在非專業域散發大的能,能因置宜,活化教學技巧與表達,這也是人文精神的根本。

 

10 本詩的詩題原為:節婦吟寄東平司空師道,作者真正用心並非如字面,看似為難於情感抉擇的作品;但這是研究的角將作者原用心暫時捨棄,將作品獨,即可作為情感處、討的最佳教材。

11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南:廣西教育,2001﹚,可供考。筆者亦曾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困境的解決,好的文學教育提供生命的安頓點;因為文學世界由眾多生命,橫跨同時間空間,豐富性與寬廣性、生命面相的多元性、交迭的性與感性……,也是其他學門難以企及,因此國文是最適宜終身學習習慣養成的主要學科:它需輔助道具、儀器、實驗室,隨時隨地,只要願意,就可以暫時拋下世俗的喧鬧、煩惱,直接進入文學世界,讓心得到休憩;它可以需人引導,書中引發的思考,隨時都成為「師」,隨時都能提昇智慧;透過閱,讓心、想像無限馳騁,發現生命可以無限擴大12;透過閱,可以與書中人物同悲喜,讓情感得到洗滌,並懂得包容週遭所遇13;透過閱,可以安慰生命的缺憾,讓心緒找到出口14,以上都是文學可以提供的轉化力量

 

文學可以安頓生命的最重要力量即為典範的建,特別在現今價值觀混淆,公眾人物、媒體缺乏社會責任的擔當,學校教育都在功的風氣中,逐漸喪失應作為清砥柱的力量,社會正走向沉中。國文教學包括古典與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多元反應現代人的思考情感,可以幫助釐清、解所處環境與現象;古典文學則特殊地反映菁英分子構築的典範傳統15,包括處於順境的出處智慧、面對逆境的堅持與轉化,獨樂樂、眾樂樂的平衡,與天地合一的自然化境。無是經典透顯的智慧、哲散文的思維、詩詞章的陶冶……;或從個人生命,到家族、社群、國家的應對,乃至於一草一木、崇山大海,宇宙自然中的所有存在,國文文本幾乎無一及,呈現生命所有面向,形成巨大的生命視野,無個人所處生命境遇如何?在文學世界中都可以尋覓到專屬個人的典範16,在滾滾紅塵中覓得一方清靜。

 

12 如所謂的「臥遊」,即可以成為暫時無法實際出遊的另選擇,旅行文學就可以彌補這個暫時性缺憾。

13 尼采認為悲劇是最高的藝術形式,基本上即著眼於透過悲劇提供人思考、反的機會,唯有反、將心比心,才有機會自我提昇,得到真正的智慧。

14 文本與者間也常產生一種微妙互補關係,如白的瀟灑羈,補償許多人在現實中必須「規矩」的委曲,這也是文學虛擬性的好處,它提供一個心可以嚮往的世界,宣洩掉現實中的可能,回到現實世界後,仍可以維持原的社會角色,這是安頓生命的力量

15 中國傳統社會同於西方,文學傳統基本上皆由社會菁英所建,這些知分子的角色亦同於西方,多同時兼具政治身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分際,深深影響知分子;下的大文本客觀反應聖賢書,所學何事」的想,因此中國文學的典範性質也是教學中所應漠視的精神。

16 本文使用的「國文」或「文學」一詞,皆採廣義用法,即包括經史子集所有文本,以現代學科分則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相關性人文學科。

 

、專業課程與非專業域銜接

 

一、國文基礎能的提昇:

 

國文學科應該提供的基礎能主要在表達能的提昇;以表達的形式區分,則包括書面文字與口頭話的表達二種,前者即俗稱的作文,後者即所謂的話,無作文或話,好的表達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極重要的個人與實用價值。

 

首先談作文能的提昇。文字在本質上應該是「心畫心聲」,是內在情感、思緒的整與表現;因此,作文絕非僅是文學家或國文教師的工作,而是每個生命個體「認自己」的最佳方式。如果真正意到生命存在的瞬間變化,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能以一瞬」﹙蘇軾〈前赤壁賦〉﹚,每一個存在在每一刻鐘都處於變化態,應該能明白「記錄」自己生命的重要性,這個工作即使是最優秀的文學家都可能勝任,因為生命態應該只有自己最清楚,也應該只有自己能替自己記錄。因此筆者在國文課程的作文教學上,提出的作文主張是「作文是每一個人個人的工作」,這個理念不但希冀凸顯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希望強調作文工作完成的唯一性,即一己的心畫心聲。

 

學生作文中最遭詬病的大概是:知所云或人云亦云,學生對作文的印象除懼怕外,外乎就是八股;但當檢視號稱e 世代的輕人,標榜獨特性的新新人作文時,人質疑與慨歎,在叛逆的外表下可能隱藏的是生命的虛無與模糊,看出個性,嗅出情感,更不見敏銳的思維17,反這個現象,實該一味指責學生或功性,恐怕也是國文作文教學應該重新檢討的地方。傳統的作文教學多側重章法佈局結構與作文修辭技巧的運用,這部分對文與舖敘能的提昇,可否認其作用性,但作文的本質該是「情動於衷,而後形於言」,透過國文教育,提昇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感受應是本質的作文訓;因此,國文報告設計益形重要,除國文域的專業議題外18可以考慮國文作業與專業域的結合、轉化19,或心情隨筆……等,除使學生重視文字表達外,重要的是使學生發現作文並困難,特別是「心情隨筆」因為沒有任何議題限制,可以隨興感發,又與記錄自己生命有關,筆者實際執的經驗是學生的、內容思考性、情感性、整體表達都提昇。

 

171819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南:廣西教育,2001﹚,可供考。筆者亦曾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其次是話的表達。現代人重視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根本就是話,好的口語表達除可以增進理念的傳達性,人際間的解性,可以使個人的出處應對和諧,在表達的過程中,因為必須整思緒與感覺,也增加對生命個體的深度理解;因此國文教學除傳統的教師講述式外,應該將「話」入教學內容中。

 

國文教學的話設計,除運用課堂上的問題討,增加學生思考與發表的機會,學生的口頭報告亦是重要的教學設計。目前學生的口頭報告受限於教學進,多採用分組報告模式,這種方式還可以加強學生分工合作的學習;但在訓過程中,與文字表達一樣,應該同時注意精簡與鋪敘種能的提昇。因此筆者在設計上,採分組報告與各組講評同時進,一方面訓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完整表達,另一方面藉助報告組優點與缺點的探討,幫助學生對問題本身建立更多元性的思考,使表達趨向完美性。

 

口語表達僅牽涉內容的豐富性,還應包括表達方式的學習,如儀態、音、輔助器材……,都會影響到話效果的窳。如:藉助現代科技,學生Power point 輔助口頭報告,常出現的是忽報告的真正主體應該是「人」,是電腦或畫面;所以花許多時間製作投影片及蒐集資場時卻因資的熟稔度不夠,未經消化即照本宣科20,忽書面語與口頭語的同,前者是視覺表達,後者是聽覺表達,二者在詞語使用的選擇上應該同,如何運用視聽教材輔助報告,相得益彰,而非喧賓奪主,都是口頭報告需要的學習,這部分學習與學生未求職或工作簡報息息相關,都值得重視。

 

二、國文與其他域的對話:

 

國文因為學科的特殊性,可以成為許多專業域學習的基礎;任何一門域都需要「表達」,國文教育應該加強表達能,這是任何學門都需要的基本能。又如修辭學中的修辭技巧可以運用在廣告設計:「我都是用xx 洗髮精寶貝我的頭髮」,「寶貝」原是名詞,在此活化為動詞,形成生動活潑的語境21。國文教學可以結合專業域,如醫護文學(醫學與文學)、遊文學(遊與文學)、報導文學(新聞與文學)……;國文可以提供其他學科豐富的研究資源,如透過傳統文本,結合現代科技或學術研究,都助於真正建本土化、民族化特色的專業學科。同樣地,其他學科一樣可以豐富國文域的思考,產生所謂的多元激盪,擴大學門域的視野。如國文與心學的對話;心學以研究人為主,無是人到或未意到的,都應該極其複雜,這部分對現代文學,特別是小部分曾發生深刻的影響。代現代派小即深受西方心學、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

 

20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南:廣西教育,2001﹚,可供考。筆者亦曾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21 關於修辭學的定義與界定參見黃慶萱《修辭學》﹙台:三民,1988﹚。

 

現實現象的捕捉、描寫外,小創作技巧發展出「意識流」、「超寫實主義」,對人物性格的創造都提供更立體的寫作;前者如白先勇,後者如七等生,都是現代派小巨匠22,二者寫作皆將心理論融入創作中,對人物內在的心世界都產生細膩的文本呈現。除此,現代派詩歌寫作深受西方詩歌影響,更說明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交後的創作現象23,已是一定的發展趨勢;隨著地球村概興起,網世界的無遠弗屆,東西方文化交因為時、空距的縮小,勢必益形頻繁,都明國文教學已能再僅停於專業本位而已,如何吸取其他學門域的成果,甚至從事跨域的教學研究,皆應是新的研究與教學方向。

 

尤其現代學科的分工趨於精細,對分科研究與教學有深入、專業的優點,但也產生相對性不見林的缺點;特別是國文學科原基植於古典與傳統,文本多呈現傳統菁英分子的思考與表達,回歸士君子的教育傳統,當可發現所謂「國文」的內涵,應涵蓋現今所有主要人文學科的域,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甚至是體育24。生命的完整也許正在其割性,此點也提醒身為現代國文教師需要的方向:多涉相關域知,當旁涉知越豐富時,對文本的解與教學一定產生相對性助益。如:解漢代常民工藝的活潑性、生活性,有助於漢民歌特質的解知唐代碧山水、膠彩畫的美學趣味,有助於盛唐文學的解;宋瓷的流行美學,助於對宋文化內斂性的解25解魏晉南朝人口的特殊性大死亡,才能真正解魏晉文學濃厚的嗟生之嘆26解武術上的「四撥千」、「藉使」的技擊之法,助於對蘇詞「……石崩雲,驚濤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奴嬌〉﹚,寫作的奧妙27,……。

 

22 關於這部分的創作,白先勇以〈遊園驚夢〉為代表,收在《台人》﹙台:爾雅,1991﹚,歐陽子並針對白先勇運用的心學技巧作詳盡分析,詳《王謝堂前的燕子》﹙台:爾雅,1983﹚。七等生本名武雄,這部分的創作以〈我愛黑眼珠〉為代表,收在《我愛黑眼珠》﹙台:遠景,2000﹚。其他相關研究可參見古繼堂《台灣小發展史》﹙台:文史哲,1996﹚。

23 現代派詩作相關研究可以考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文史哲,1997﹚。這部分的影響在所謂的新藝術中形明顯,如電影、戲劇文學,研究者頗眾,非本文重點,茲暫去。

24 孔門教育強調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或詩書易禮樂春秋書,從現代學科分的觀點,可以發現即是文武合一的全面性教育。

25 宋代藝術同於唐代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色彩的「消失」,瓷器流行素燒瓷,山水畫也由碧山水轉為文人性的水墨畫,「萬物靜觀皆自得」正可以作為內斂文化性格的寫照。

26 從東漢末到曹魏時期,短短百間,全國人口總三分之二強,詳細研究唐長孺《魏晉南朝隨唐史三》第一章第一節﹙武昌:武漢大學,1992﹚。

27 蘇軾此詞上半闕收在「捲起千堆雪」,巧妙地將「石崩雲,驚濤岸」、「千堆」雄渾的氣勢、壯美,藉著「雪」這種凝結時具有重,灑時卻輕似飛羽的高變化,將上半闕的力量卸掉大半,正如武術的技擊之法,如此轉入下半闕的江山如畫,才輕盈得起,呈現同於上半闕的柔美。

 

凡此種種,只是提醒教學者「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道;學海無涯,教學又何有窮盡?只有精進而已;也唯有多元閱,才入專業的盲點28

 

在科技整合的時代潮29,國文學科可以提供其他研究多的研究資源,也需要墨守學科本位,盡其他學門知,才能形成多元激盪,所謂的「創意」教學,其實也正是多元激盪下的產物嗎?國文學科的專業與其他學門的非國文專業充分激盪,這份力量應是國文教育應該重視的人文精神;關懷每一個生命個體,幫助每一個生命個體認自己、表達自己、活出自己,並與其他生命個體和諧相處,這是國文教育應有的人文關懷。

 

肆、性與感性的涵融

 

一、成熟的性思考:

 

性與感性必須高發展並得到平衡,才可以成為完整的「全人」30,但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時候可能將數理性能混同,即以為數理學科得到高分的人擁有好的性能,所以造成一般認為工學院背景的人性較佳,文學院背景的人則較感性,如此的刻板印象其實是將性、感性與知混同的結果。所謂的性能力不應僅是知數理學科確實可以強化輯思考、分析、推的能,但這些學、能最後仍須實到生活與生命中檢驗,知必須發揮作用才能稱為性,否則仍只能稱為知;生命是多變的,生活是動態進,絕非任何數理公式可以完全套用。文學提供生命與生活情境,使性思維教育有實際模擬、操作的機會,透過情境分析,使學生清楚如何應對出處,在應對出處中穩定情緒,運用智慧圓滿事件及和諧的人際與天人關係31;唯有能以高思考,配合好的情緒管,化為自利利他的動,實現「善」的想,才是真正的性能,也才助於性判斷。因此性能可以無限提昇,需要考核,但這份考核無法運用傳統28 其實這個問題僅是國文學科,而是任何一個學門,當專業研究越深入後,也容形成專業盲點,即以專業角評價生活所遇,極形成專業的粗,嚴重違反人文基本精神,慎,或許這也是跨域整合成為新的研究趨勢的然。

 

29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人走向專業分工,二十一世紀來臨,整合的趨勢已然成形,各學門域都已無法再僅墨守於單一學習;如:結合醫學與音、繪畫,產生精神醫學與建治的方法,結合企管與心銷心學,結合新聞與法政專業的法政專業記者,……。雙學位策也可以視為整合潮下的學習必然。

30「全人教育」是現代教育強調的想與潮,無是中小學九一貫課程,或是高等教育都備受重視;但性與感性是人與生俱存的能,且是人類不同於禽獸的指標,因此應視為全人教育的理論基礎。

31 中國哲學重視天人關係,無儒家或道家的想境界都是天人合一,但所謂的「天」含義複雜,詳細討傅佩榮《儒道天發微》﹙台:學生,1988﹚。

 

的測驗形式,必須依賴生活事件、生命經驗,必須反觀自心,主考官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本身;所有學習的知,在事件、經驗中得到印證的機會,通過與否,驗之方寸32,這是終身學習。

 

性除必須實於實踐,從思考的角而言,對事物周延、多角的解也是性養成的重要基礎;道德判斷需要性分析,需要對「善」的堅持,但如果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不周延,只於一己之,生命的視角、高度不夠,則所謂的道德判斷可能成為錯誤的我執,「對善的堅持」則可能成為桎梏自己與他人的枷鎖。譬如傳統的倫理學以人為架構核心,事實上萬物中也只有人發展出所謂的倫理關係,且成為人社會文明與和諧的重要指標;但近因為環保意高張,人也學習將視角轉向寬廣的宇宙,再僅侷限於人的視角,因此有所謂的「生態倫理」提出。如果依照傳統以人為思考中心的倫理學,堅持善的追求是人自身最終極的和平與關懷,卻也可能因為以人為思維中心對象,導致整體生態平衡被破壞;近全世界的災難頻傳,實際上皆脫離不了人禍的肇因,這個肇因也自於人對「整體」的認識不足,所以即使具備性思考的能,即使能以化情,但寬廣世界的認識不夠,性分析仍可能無效,這也是子強調「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的精微處。在哲學上對真可以有各種假設、驗證與推的方法,但道家或佛學都從另一個思維向提醒人,如果當真超乎想像中的龐大,人又未保持謙卑的態33,都可能變成知上的障蔽,距大道遠。在文學藝術的域中,任何一個生命都可以成為主角,無尊貴或卑賤、善與邪、富有或貧窮……,都可以成為被描寫的對象,因為沒有主觀好的選擇,反而呈現出寬廣、豐富的客觀世界,形成巨大的整體;透過國文教育,讓學生認識更大的整體,在整體中認生命的各種面向,學習解,甚至包容、尊重生命,這是高境界的人文教育,對「善」的堅持應該在萬物一體的涵容中,是宇宙自然整體善的呈現。一個希冀成功的個體,除必須做好個人的時間管外,情緒管理更是重要,缺乏好的情緒管僅耗費許多時間與生命能可能成為社會的定時炸彈;國文教育提供情境,於出處應對的智慧與善巧,有助於成熟的性能,實應受重視。

 

32 這也是東方哲學如:孟子強調能、佛學強調修心重要的主因;東方哲學絕主張純粹的知識論,正肇因於生命哲學的實踐性。

33 事實上只是道家或佛學,《經》十四卦中爻皆吉的也只有謙卦,乾卦象辭:「天健,君子以自強息」,都提醒人宇宙自然可能蘊含高的真,這也成為東西方學哲學最大的同。

 

二、豐富的感性直觀:

 

與生俱存的能思考外,包含對萬事萬物的感受能;學校教育中,數理課程偏重性思維訓,文學藝術課程重視感性能的提昇,應該是同時並進的發展。然而,環顧現教育況,卻未必如想進,學校教育受限於明確的教育目標、成績評等有形有相的設計限制,許多教學設計最終其實都只實在知傳輸中;為求公平,文學藝術也常變成知性的考核:藝術教育側重派、技巧等知性介紹,或技藝性的創作與熟稔,忽視最基礎「美」或「藝」的感受,最後仍偏向「術」的培養;國文教學則常側重瑣碎知性的記憶,文章修辭、佈局的分析,漠視對文本的直接覺受,漠視從文本應該發展出的同情共感34。本文並非否定上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只是檢核現教育中,整體教學設計過於偏重知教育,應該激盪學生感性能的課程,最終仍成為知識累積,甚至漠視感性能的重要,這也是工業革命後,機械化、規格化下可能產生的新人危機,所謂的「後現代」,基本是也是針對此種現象所作的另35

 

感性與直觀有關,美感經驗與「形相直覺」有關36,直觀需要輯分析,直指的是未經分析性物的原始感受37;「我青山多嫵媚,青山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並需要輯分析,是當下直是,是主、客體的相融合,也可以是辛棄疾當下獲得的美感經驗,也可以分析為辛棄疾人格的投射,但這份當下覺受也只有辛棄疾獨自知,是絕對的經驗,透過文字表達,也只能大概掌握,但再精要的分析、解絕對也無法等同於辛棄疾的一己體悟,這也是文學藝術化的模糊空間;科學訓性思維需要精確、分析、化,但在文學藝術的重視的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真的覺受,因為各種生命情態的殊別性,形成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單一性與獨特性,是可以化,應求明確,需要寬廣的彈性空間,讓每一個生命個體可以尋找真性、獨特性,所謂的「言外之意」、「可言詮」,正明這個模糊空間的實存性。因此文學藝術的終極目標並非只是有形有相的作品而已,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有形有相的作品觸動每一個生命個體內在最真實的自我,讓每一個生命活出自我生命的最大光彩,解人、宇宙自然是可分割的整體,也是莊子所謂「天地有大美而言」〈知遊〉,人文之美絕對蘊含在人整體與宇宙自然中。

 

34 文學教育必須重視同情共感的觸發,因為這是作者與者產生共鳴的最佳激盪,藉著共鳴, 所謂的文學力量才有可能因為轉化而進入生命,並發生作用,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35 所謂的「後」,已成為文化性議題,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域,相關黃瑞祺主編《後學新》﹙台:左岸文化,2003﹚、辛旗《百的沉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發展的文化觀》﹙台:生智文化,2002﹚。

36 關於美感經驗的分析,茲詳中國美學先軀朱光潛《文藝心學》一至三章﹙台:漢京文化,1984﹚。朱文主要引述義大美學家克齊﹙Croce﹚的理論,雖然美學研究與發展時至今日已呈現花映發局面,派眾多,但克齊的理論仍具有考思維的價值。

37 關於直觀,其中有複雜的哲,原始性感受究竟可可以成為美感經驗,本文限於篇幅,暫不論述,茲僅就「認」的簡單過程分析。

 

感性與情感、情緒有關,但二者能等同;情感、情緒是人與生俱存的能,面對宇宙萬世萬物的變化,情感、情緒自然產生波動,「以化情」可以是處情感變化的方法,但詩教傳統有所謂的「興於詩」,藉著詩歌興發、安頓情感變化,也向成為中國知分子心世界的寄託與轉化。情感是人能與其他生物建同情共感的基礎,「同心」可以是性思維與分析,但未經情感深層的觸發,愛屋及烏、推己及人的同理不可能真正實。文學呈現人類更全面的情感變化與面向,透過文學教育同生命、同時空背景的難處,在「將心比心」中提高生命的高,擔待、體貼其他生命的悲苦;文學將一己生命原熟悉、不了解的面向開展出,透過解、同情共感,無形中也打開生命的窗口,讓生命視野更遼闊,再只侷限於一己的私情私,願意為多生命的喜付出,人格情操需要在大愛中昇華,教育的終極亦以人整體提升為目標?

 

文學藝術的域重視對生命的寬容、解,放下主觀、單一價值觀的批判,因為涵括宇宙萬物的所有現象,呈現龐大的整體,人文明、文化的精采處亦在此;因為龐大,因為多元性,所以表面上並未呈現一般的方向性,這也是文學藝術容在教育體系中被忽視的原因,殊知無目的性的目的成為文學藝術大的目的性,因為無目的、無方向,卻成就大的目的與方向,也是道家強調「無為而無為」的原因。生命只是條文、規矩、道和知,文學提昇對事物觀察的敏銳,觸動易見、善感的心,柔軟生命的角;因此,國文教學的感性直觀幫助生命重新認自己,解他人,真正轉化私私情,唯有豐富的感性直官能後,許多人因為過忽視與生俱存能所產生的危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教育的目的即在開發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潛能,性與感性能是人與生俱存,且同於動物的最大差,都應該透過教學設計使二者達到高發展,並取得平衡;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引人沉思,可以引動悲欣交集,可以沉澱生命雜質,可以豐厚生命歌,人文精神應該幫助人可以性感性,在性、感性交替作用中,活出生命的光與熱,這也是大學國文教育應關心的課題,並入應達成的教學想。

 

伍、與時俱進的推移精神

 

一、時代性的文學教育:

 

文學反應時代的心聲,文學呈現時代的脈動,國文教育更不應與時代脫節,掌握新的節奏,與時推移,隨時豐富教學素材與技巧,才能更契e 世代學子心,並進一步引學生進入文學世界;因此對新的文學表現形式或流行性議題,身為國文教師必須走出研究的象牙塔。輕一代學生被稱為e 世代,主因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化有關:電腦深入家庭,成為許多人密可分的工作伴侶,電腦的即性與快速性,大大縮短人際間的時空性;電腦處龐大資捷的搜尋能,改變尋找資的習慣38;電腦甚至改變人溝通、表達的方式,如上網聊天、交朋友,都對傳統的學習產生新的衝擊,暫且不論其中弊,但已形成的潮風氣,卻絕可漠視。電腦在文學上的影響最值得研究的現象當推網文學,網文學已改變年來的創作習慣,網作家大出現39,文學網站如雨後春筍蓬勃,網路拉近作者與者的距,甚至隨時都能產生對話關係、改變文本的寫作方式40,……這個文學現象仍在發展、改變中,但絕對屬於新的時代性文學議題;從國文教學的角,網文學可以延伸課堂上固定時間、地點的教學態,但也因為其間許多莠、衍生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將其納為課外閱的範疇,並作適當的明指導,其實是頗於終身學習的方式之一。

 

文學,所謂的繪本文學亦方興未艾;繪本基上結合繪畫與文字、具象與抽象,對習慣閱文字的者,多一個選擇;對希望用文字休閒的者,多了更多的閒適感;對習慣閱文字的者,多了理性與感性的刺激;它的流行,也是無法漠視的新文學現象。繪本文學在本質上與漫畫相同,但因為表達方式同,如色彩,繪本多彩色,漫畫多黑白;漫畫的敘事性較強,繪本的文字抒寫性較強41;繪本可能比漫畫富文學性,從幾米、可王等人作品大受歡迎,作品甚至翻拍為電影或動畫42,又激盪出新的文學素材,亦皆宜忽。特別是繪本文學除傳統文字外,增添圖畫,二者雖都屬於視覺刺激,但文字需要學習、大腦運作轉換,較偏向性;圖畫則可以經學習,直接感受顏色、線條、造型的美,較偏感性,對同程與閱目的學生,也可以作為課外閱指導,38 許多學生撰寫報告時已習於上網抓資,取代進圖書館的方式;但網上登載的資訊繁多,齊,指導學生如何過、整,如何對資存疑,如何註明出處,避免抄襲,都變成新的教學課題。因此建型的文學網站,也是新的發展趨勢;如成功大學的「國文科位教學博物館」、元智大學鳳珠即著手建許多文學性資庫,如:紅夢、蘇軾、賴和、鐘和……。

 

39 寫作的發表與出版比傳統方式快速、節經費,甚至個人可以獨架構網站發表,需經過他人審定,都使得網作家的出現較傳統方式容許多,也是網作家人眾多的主因,但麼樣的作品可以稱為網文學?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網作家?這些恐怕都應成為新的文學研究議題。

40 部分網寫作活動鼓勵讀者共同與創作,如「一個結局大家寫」,同一個開頭,激盪出同的結局;這個現象其實恐與傳統中的民歌或話本文學近似,如果文本精采,經過時間歲月的汰選,有可能只剩下單一故事結局,也是值得觀察的文學現象。

41 以小與散文為喻,漫畫的表達較近小,繪本較近散文;或抒情、或哲思,都是繪本文學文字經常給予者的撞擊。

42 關於動畫,明日工作室已與紅膠囊合作,製作一系蔡志忠所繪的經典漫畫,雖各具褒貶,然而畢竟是新的嘗試,對擴大傳統經典者群皆有一定貢獻,亦宜漠視。

 

於建習慣43。(原文如此)

 

再其次,有聲書也成為科技產物下的發明。有聲書基本上用聽覺轉變原的視覺學習,它最大的好處即將書面表達轉變為口語表達,書面語和口語在文字學習的深上,前者較後者困難,因此這個轉變對語文程較差或喜閱的學生,可以增加其對文學的接觸性;和繪本文學一樣,有聲書也可以滿足同的閱目的,另一個同於傳統文本的優點,即擴大學習時間及場所,如乘、開、搭機或其他不利的時空,只要用相關視聽設備,即可以隨時展開「閱」。有聲書的製作亦越越多元化,從單一演到對話,從純粹的人聲到配,近出現另有聲書,即書本搭配適合閱的純粹音,如蔡智恆《懈寄生》﹙紅色文化﹚、江漢聲《音處方箋》Ⅲ﹙時報﹚,都曾採用隨書附贈CD 的方式,鼓勵讀者閱時搭配所附音一起進入書本世界,希望藉著閱同時刺激其他藝術素養,其實也是頗具創意的閱指導。

 

本節所多為跳脫傳統對文學的認知與解,也是多國文教師課堂上不羅列的教材,但只要教師適當介入,一則可接近e 世代的學習心,二則增加課外閱的多元化與豐富性,三則多學生建終身閱習慣;因此,從與時俱進的推移精神而言,都是值得重視的教學策

 

二、人文教育的變與變:

 

真善美是人永恆的企慕,也是人文教育追求的目標,是跨越時間空間、種族國家、語言文化的變真;文學寫出人的同情共感,紀錄同時空與同對象的思考對話,蘊含高智慧,所以好的文學教育可以涵詠情性,提高人格情操,將道德內化於生命,進一步外化為人整體幸福的追求,這是無時代如何演進,人物質文明如何發展,文學教育都應該有跨越時代的足點,掌握永恆性的變,這是國文教育本質性的思考,也是人文精神的基礎:透過教育引學生回歸生命的永恆,也唯有穩固變的基礎,才有可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至迷失自己,這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備受重視的原因。

 

國文教育應該心新的文學現象,是著眼於「變」的教育策,而注重尋覓國文教育的「變」,則是穩固國文教學本質性的目標。無科技如何進步,但科技應該始終自於人性,人才是主角,應是人有意地創造能給予人全體、宇宙自然的和諧;如同前述,在使用視聽媒體等輔助教材時,許多人常忽工具應該只是配角,表達的個體才是主角,如何豐富講述內容,如何提昇口語與文字的表達能,是永遠變的基礎工作。

 

43 當然也有人擔心習於閱圖畫與精簡文字後,能文字思考與閱;這部分則需教師另作補充引導,畢竟文字的深可以無限提昇,表達深刻內涵時,文字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其實需擔心繪本取代傳統文學作品,二者各具擅場與價值。

 

特別是物質工具永遠處在「變」的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況,甚至毀壞,因此引學生多一個準備及應變處,是教學必須兼顧的地方44;如果一物質都在成住壞空中,如果當所有的物質文明都毀滅,包括所有的文字文本,陷於最本質的孤絕境地時,文學教育仍然存在,這是國文教育的「變」:「好鳥枝頭亦朋友,花水面皆文章」,人類來自於宇宙自然,亦終將回歸於斯,好鳥枝頭、花水面都提醒人寬廣的世界存在,這是巨大的文本。因此,國文教育應側重的感觀活絡,唯有真正活化的生命,才能處於任何境地都能享受「人文」的豐厚美好45

 

符合現代潮,並使國文教育多元化,能吸引學生學習動機,電腦輔助教學或資庫、文學網站的建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國文教育的「變」也應自於教師的重要性,是電腦永可能替代的,教學者在這個域的重要性可能比其他學科強。文學教育是生命之學,需要人引、轉化、進入,這些功能電腦永遠無法替代;電腦無法「經驗」生命,無法觸動感官活絡,無法「感覺」。電腦可以處,幫助分析、判斷;但人面對的生活況並非純「」世界,其中交錯高複雜與變動性,每一個相遇,都包括同個體的個性、成長、知文化背景……等長期積的時空因素,及相遇當下可掌握與可掌握的因素,這些況大概只有一樣高精密的人才能提供適的解答,這是國文教師存在的必要與重要性。又如即使電腦已可將許多文學資料數位化甚至動態化,但目前也只能停在資的整編輯、文本的具象化,關於文本必然牽涉的作者、者情意的解析、激盪共鳴,新的再詮釋、再創造,電腦都無法處;認這些變的教學況,提醒國文教師必須任重道遠。

 

國文教育必須有本質的文學觀,才能超越現階段時空可能產生的盲點,如政治的干擾、社會價值觀的干擾,才能避免文學教育的泛政治化、功化。文學創作自於人與環境的互動、對話,因此「足本土,放眼世界」是國文教育應該具備的教學內涵;但何為本土?本土的文學為何?文化為何?人的情感記憶是否可以因為政治場、時空環境的同而斷?再以白先勇的《台人》為,有者以為台人寫作的對象,是所謂的外人遷移到台之後,只是少族群,能代表所有的台人;這種述並非文學解,忽人只是名相,換成高雄人、京人、美國人皆可,《台人》重要的是寫出

 

44 如學生口頭報告最常使用的 Power point ,經常出現的問題即是電腦當掉,或資,因此教學上必須提醒學生可過依賴科技的危機意,及如何備分及應變的方法;由於職場的工作簡報亦多需使用Power point ,如何避免出錯、建備份,如何應變,都是教學上可以事先模擬,也可以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

45 真正的人文應該包括人及所處環境、互動的萬事萬物,亦即包括整個宇宙自然;將人文窄化為只有人世界,是許多人對人文最大的誤解,現今許多自然災害的根本肇因亦自於此。

 

繁華終會盡、今昔對比的滄桑46,從中透顯的人性價值,這是文學永恆主題,書名是麼?其實重要,這仍是文學教育的「變」。文學具有殊別性、地域性,是因為創作當下的個別環境、時間、文化……等客觀因素同,也是解本土文化、生命情感的重要,世界文化版圖的精采豐富,也自於許多殊別版塊的拼湊;但文學具有共相,即是剝所有名相後的本質,對所有生命、無生命,對每一個存在的尊重與包容,這是大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主軸,在文學域中,每一生命都應該獲得相同的尊重與解。輕的生命可以密歐與茱麗葉〉,當然也可以《牡亭》中杜娘與夢梅的青春愛梭〈懺悔錄〉可以啟蒙,張岱〈自為墓誌銘〉「終成夢幻」的反也可以引動生命的真情;可以進入卡謬《鄉人》孤絕心,當然也可以隨著《台人》走過繁華盡;……,在文學世界中,生命應該激盪多「可以」的潛能,這是文學教育的「變」。

 

科技、科學主導的風氣下,斷推陳出新的要求經常套用於人文學科上,並屏棄所謂的古,殊知文化是無智慧積的結晶,是人文明可以因襲與轉化的基礎。文學的共相因為跨越時空,可以永遠新穎,文學的殊別相也許因為特定時空改變,於陳舊;但人生命無是個別或整體都無法驟然斷,無「新穎」抑或「陳舊」,其實都綴出文化長。文學教育重視在古智慧、典籍中,詮解出新的智慧與經驗感受,正是因襲與轉化的力量;因此文學教育永遠沒有伍的問題,也沒有淘汰,只有斷新生,斷創造,採圓週進的方式斷擴大,所形成的面相未必亞於科學、科技域。文學是時代心的客觀反映,同的時空背景必然撞擊出同的思考與情感,透過好的文學教育,有助於掌握時代的脈動,國文教育能墨守本位,心新的文學動態;解幫助定位,也幫助個人在時代洪中,保持如如動,接文化長,如此才能真正安身命,這是人文精神永遠該亙古彌新的變與變,是應該正視文學教育的價值。

 

46 誠如書前已點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紀先父、母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

的時代」,白先勇的寫作目的及主題昭然揭。

 

、結語

 

人文教育的面相應該無限寬廣,正因為人世界的無盡豐富,也因為宇宙自然蘊含無窮寶藏;同的時空背景,同的生命個體,同的激盪、交迭與對話,用文字紀錄生命,綴成龐大的文學生命,並成為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因此人文精神展現於文學生命中,人文教育與國文教育應是一體面。大學是個人由成長進入成人的重要階段,大學是專業素養與人格型塑的重要階段,都是個體獨自主、安身命的教育關鍵期,大學教育對個人終身學習的影響亦由此可。大學國文課程應該通化,國文應該回歸於人文教育的基礎,在專業本位的研究上,思如何淺出,如何引非專業學系學生進入文學生命的核心,讓文學情境幫助學生整生命,認自己、認社群、認宇宙自然,在所有的「認」中找到真正如如動的平衡點,做好情緒管,豐富同心的內涵,穩固性感性的同步發展,在迅步如飛、知爆炸的時代,在變與變的節奏中圓滿一,完成整體性和諧,這些想是國文教育可以觸及的目標,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備受重視的原因;國文教學的力量應該自豐沛的人文精神,也唯有回歸真正的人文素養47,國文教育才能久彌新,也才能發揮真正的學術力量

 

47 關於人文知識不能等同於人文素養,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中曾以納粹為,收在《百》﹙台:時報,1999﹚,事實上,發起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亦有詩詞集﹙香港:三1997﹚,他對整體文化的斲傷實罄竹難書;這子其實也點出現代許多混淆的價值觀,正如同高學等同高道德一樣,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柒、主要考文獻

 

七等生﹙2000﹚,《我愛黑眼珠》,台:遠景出版社。

毛澤東﹙1997﹚,《毛澤東詩詞集》,香港:三書店。

古繼堂﹙1996﹚,《台灣小發展史》,台:文史哲出版社。

白先勇﹙1991﹚,《台人》,台:爾雅出版社。

成功大學﹙2003﹚,《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文集》。

朱光潛﹙1984﹚,《文藝心學》,台:漢京文化公司。

辛旗﹙2002﹚,《百的沉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發展的文化觀》,台:生智文化公司。

韋志成﹙2001﹚,《語文教學情境》,南:廣西教育出版社。

唐長孺﹙1992﹚,《魏晉南朝隋唐史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海軍官校(2003),《第一屆德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文集》。

傅佩榮﹙1998﹚,《儒道天發微》,台:學生書局。

黃瑞棋主編﹙2003﹚,《後學新》,台:左岸文化。

黃慶萱﹙1988﹚,《修辭學》,台:三民書局。

歐陽子﹙1983﹚,《王謝堂前的燕子》,台:爾雅出版社。

應台﹙1999﹚,《百》,台:時報出版社。

 

【本文於92 12 05 日收稿、92 12 09 日審查通過、92 12 30 日接受刊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55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