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台]王靖婷:大一国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学策略——以古典诗歌为例
【时间:2010/11/27 】 【来源:通识学刊:理念与实务 一卷二期 2007年1 月,页101~136 】 【作者: [台]王靖婷】 【已经浏览6927 次】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中最美、最易引发共鸣的部份,然而为了因应升学考试的压力,中学时代的国文课,教师常花较多时间在字词的解读释义上,无法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因此,在大学的国文课堂,应发展出和中学时代不一样的教法,将重点放在美感赏析与独立思考上。本文基于大学国文通识化的思考,以古典诗歌为切入点,融入西方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从八大智能的不同面向来欣赏古典诗歌,可拓展其广阔的意涵,并探索其中更深邃的隐喻与引申;再配合八大智能的教学方式,一首诗可以发展出数十种读法与教法。使不同天赋资质的学生,透过多元的学习管道,都能进入古典诗歌的殿堂;让古典诗歌的美感情意,润泽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与生命情境。 
    关键词:古典诗歌、多元智能、国文教学
    (收稿日期:2006年 9月 1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06年 11月 30日)  

壹、大一国文在通识教育中的角色

    自1984年台湾各大学院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以来,「大一国文」虽然在名称上或有更替1,学分上或有递减(一学年六学分或四学分),但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大多被列为核心通识。「大一国文」既列为核心通识科目之一,在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不但应与中学时有所区分,也应跳脱「共同必修科目」时代2的制式思维,与时俱进地配合「通识教育」的本质与培育目标。
 
    那么,何谓「通识教育」的本质与培育目标?「通识教育」的本质,一如黄俊杰先生所揭橥,在于: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思考能力,进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2004);亦即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技能与情意。而「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综合言之,有以下数项:1.培养学生沟通、思考、批判的能力。2.培养学生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与了解。3.启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完整概念。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5.培养学生具有世界观。6.培养学生鑑往知来的宏大眼光。7.强调伦理道德的思考判断(黄俊杰,1997)。
 
    大一国文做为核心通识教育的一环,虽然常和英文并列,强调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本国语文和外国语文终究不同,听说读写的能力本就有一定水准;因此其教学目标不应仅止于浅层的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而是融合归纳分析、演绎推理、逻辑批判、创意思考等深层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之外,大一国文还担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大任,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免于成为「失根的兰花」并保有地域特性的竞争力,本国文化的延续发扬更形重要。另外,从人文素养的层面而言,文学创作源自于对人、对天地万物的关怀,文学作品安顿内在心灵的犹疑纷扰,透过感知觉察、同情共感,将伦理道德、人道关怀内化于心,更使国文成为情意教育的主轴。
                                                
    1 如澹江大学与辅英科技大学以「文学欣赏」和「语文能力」等课程名称取代以往大一上下学期的国文课程;政大、清大改为国文领域内的课程(詹海云,1995;谢大宁,2003) 。
    2 民国四十七年由教育部所颁佈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之规定,将「国文」、「英文」、「国父思想」、「宪法」、「历史」等科目订定为各大学校院必修课程;八十五年九月,大法官会议释宪,宣告「部定共同必修」违宪,取消「部定共同必修」 。

 
    认清大一国文在通识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订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材与教法。核心通识下的大一国文,其教学目标不仅止于训练语文能力,尚有丰富情意表达、启发独立思考、及融合文化内涵3;如何让不止一项的教学目标能在四学分或六学分的课堂中达成,有赖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一举数得!而从人本教育的架构来考量,在选取教材、教法与成绩考核时,当认知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4以「人」引领教学方向(李玲珠,2003),才能建构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理解,并呈现文学赏析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贰、诗歌教学与多元智能

    西片《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中一位教高中英文的老师John Keating,在教英诗时用了一些突破传统的方式,如:教<把握时光的青涩少年>的讚美诗时,带学生看老照片,以点出「抓住今天」的主题。教惠特曼(Walt Whitman) 〈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  时,他站在讲桌上,告诉学生要以不同的方式观看事物、找寻新的视野5。在带领学生唸诗句时,配合古典音乐的节奏(或急或缓);用踢足球的力道(或强或弱),来诠释诗的感觉。虽然诗歌是属于语文的创作成果,这位英文教师却不单单只用语文的方式(听说读写)来教学,透过视觉空间(看老照片)、肢体动觉(踢足球)、音乐智能(听古典音乐)、人际智能(站在讲桌上)等不同教学方式,生动的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意涵。那么,在大学国文的课堂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赏析是否也可以发展出不同于以往的读法与教法呢?
                                                
    3 参见笔者〈让古典走入现代─大学国文教学创新与课程设计实例〉一文。
    4 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中提到:「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悠久生命力,是因为作者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广阔性与丰富性的体验。面对这些内容,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页13。
    5 参见简光明〈「死诗人社」(Dead Poets' Society)探析──兼论其在人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一文,发表于高雄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电影在通识教学中的运用研讨会」(2002年5月 25日) 。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中最美、最易引发共鸣的部份,它记录生命历程的各种转折、咏歎生活中的悲愁喜乐、吟游大自然的山川花木、也沉思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用最短的篇幅、最精炼的语言展现丰富的人文世界。在内涵意蕴上,它所表达的人类情感与思考,并无时空的阻隔;但表达的形式,因为时空背景的差异,字词的语义用法不尽相同,往往造成初学者的学习障碍。为了跨越外在形式的隔阂,中学时代的国文课,教师常花较多时间在字词的解读释义上;然经过多年的国文教育,又生活在耳濡目染的华文环境中,一般大学生其实都具有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因此,在大学的国文课堂,应发展出和中学时代不一样的教法,将重点放在美感赏析与独立思考上。

    基于大学国文通识化的思考,本文尝试引用西方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来拓展古典诗歌的赏析角度;也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提出更多可行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以引领不同天赋资质的学生,都能进入古典诗歌的殿堂,并从中建构自我的感悟与理解6。让西片《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中的教学情境,也能在台湾的大学国文课堂上重现! 
                                                                                                                   
    6 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中提到:「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悠久生命力,是因为作者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广阔性与丰富性的体验。面对这些内容,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页13。

参、何谓多元智能

    1983 年哈佛大学的迦纳教授提出了新的智能定义,认为「智能」在于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发现或提出新问题且加以解决,而对自己所属的文化情境,做有价值的创造及贡献。他并阐述七种智能的存在7,突破以往智能一元化的观点(郭俊贤、陈淑惠译,1998)。多元智能一方面指出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同智能,一方面也可视为八种学习管道;让学习者运用其强项智能来切入学习,不但可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

    7 迦纳教授在1999 年又提出自然观察者智能,并探讨神灵智慧的存在。参见李心莹译《再建多元智能》p81-101。
 
    以下大略介绍多元智能的定义、学习方式、教学观与教学实践:

    一、八大智能的定义

    迦纳(1983、1999)根据候选智能的八项标准,截至目前发现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兹简述其涵义。 (李平译,1999;李心莹,2000;张稚美,1999;郭淑贤、陈淑惠译,1998):
 
    (一) 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对口说和书写语言的敏感度、学习多种语言的能力、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以及使用语言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

    (二)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和归纳、演绎推理,以逻辑分析问题,执行数学操作,以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及确认和操纵抽象关係的能力。
 
    (三) 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能确认和操作广大空间方向和小范围空间模式的潜在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的表现出来。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和它们之间关係的敏感性,以及能重现、转变或修饰心像,随意操控物件的位置,产生或解读图形讯息。
 
    (四) 肢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五)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在音乐演奏、创作、和欣赏方面的技能。即能察觉、辨别、改变、欣赏、创作、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音调、节奏、旋律或音质的敏感性,及歌唱、演奏、作曲、音乐创作等。

    (六)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对生活环境中物种的辨认及分类能力(动物、植物的演化),对自然景物敏锐注意力(如云、石头、矿物的形成),以及对各种型态的辨认力(如古物、消费成品的创作) 。包括适应环境、了解动植物关係、喜爱大自然、了解环境、辨认大自然的事物、发现、调查、观察、分类物品等。

    (七)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并能和他人有效工作的能力。包括对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係的暗示,对暗示做出适当反应,以及与人有效交往。

    (八) 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清楚了解自己,有效处理自己的慾望、恐惧,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情绪、动机、兴趣和愿望,以及自尊、自省、自律、自主,达成自我实现。

    二、 多元智能的学习方式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八大智能就是八种人类学习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八大智能的发展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弱势,也有不同的组合运作方式;教师必须先了解各种智能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形,提供最佳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说明八大智能的学习方式(郭俊贤&陈淑惠译,2000;郑博真,2000、2003a)。
  
    (一)语文智能:透过书写、口头语言、阅读等各个语文方面的系统来学习。

    (二)逻辑数学智能:透过寻找和发现型态的历程、以及问题解决的历程来学习。
 
    (三)视觉空间智能:透过运用肉眼对外在的观察,与运用心眼对内在的观察来学习。
 
    (四)肢体动觉智能:透过身体移动和表现来学习。

    (五)音乐智能:透过倾听、声音、震动型态、节奏以及音色的形式,包括声带所能发出的所有声音来学习。

    (六)自然观察者智能:透过接触大自然,包括认识和欣赏动植物、辨认物种的成员、以及连结生命组织的能力来学习。
 
    (七)人际智能:透过与人互动、合作中来学习。

    (八)内省智能:透过自我反省、后设认知,及提出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来学习。
 
    三、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八大智能就是八种人类学习方式,也可作为教师的八种教学管道。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别差异,制式的学校教育,教师通常以同样的方式教导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每一样学科,然后接受同样的测验方式;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别式教育(individual configured education)的可能性,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类型心智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引述郑博真(2003b)所归纳出的论点,说明多元智能理论所强调的教学观与实践方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

    1. 教学目的在教导学生真正的理解
    2. 教学方法要配合学生的智能
    3. 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4. 将现有课程转换成多元的学习方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实践

    1. 八大智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2. 八大智能作为八种教学与学习的策略
    3. 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模式

    以下则就八大智能的面向来欣赏古典诗歌的多元呈现,也从八大智能的观点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涵,并从多元智能的教学观来开展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

肆、古典诗歌的多元智能呈现

    文学的阅读创作,本是属语言智能的训练与表现;但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主要在于诗是可以吟唱歌诵的,所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美。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了古典诗歌在形式上,不但蕴含了语言智能与音乐智能,在表现上也融入了肢体动觉智能。而在内容上,不同类别的诗歌也会特别凸显、或偏重某种智能的运用;例如:抒情诗大多重在个人情志的抒发,特别凸显了内省智能;田园山水诗呈现自然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凸显了视觉空间智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透过类比来引发内心的感怀省思,也提升了自我的内省智能。因此,了解不同类别的诗歌所呈现的多元智能,并分析古典诗歌中的多元智能,有助于教学者在设计教桉时,选择哪些诗歌、从何种角度切入、订定什么核心主题、与配合哪些课程活动。

    一、 语文智能

    中国语言属单音语系,一字一音的特质,使得中国诗词的字数和句数,呈现整齐排列之美,如:《诗经》多是四言诗、《楚辞》多是七言诗,近体诗中的五、七言绝句和律诗,整首诗呈矩阵排列,方正有型,是一般西洋诗所不能达到的美妙境界。在有限的字句下蕴含无尽的情思,必须要文字凝炼、删减冗赘,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的语意饱满生动,既说明春风吹拂江南,也呈现春天的江南绿意遍野、春色无边,远胜过诗人原先考虑的「到」、「过」、「入」、「满」8。

    8 参见洪迈《容斋续笔》卷八。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在声韵、词性和字义的安排上,还讲究对称,古典诗中,尤其是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四句须形成对仗。理想的对仗形式是:上下联的平仄相对(指双数字)、词性相同而词义相异。唐代诗人杜甫是此中高手,其对仗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在声韵平仄上,上联的「边」「木」「萧」「下」的平仄为「平、仄、平、仄、」,对下联的「尽」「江」「滚」「来」为「仄、平、仄、平」,上下联平仄相对;而底下另一对联,上联的「里」「秋」「客」为「仄、平、仄」,对下联的「年」「病」「台」为「平、仄、平」,一联之中平仄相对,而对联与对联之间则呈平仄相黏的现象9。而在词性方面,第一联上下
句皆为「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第二联上下句皆为「量词+名词+动词+受词」。在词义上「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呈现了水陆对与时空对的複杂意象。而在修辞技巧上,譬喻、起兴、双关、倒装、夸饰、顶真10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古典诗词所呈现的意境更深邃、意象更饱满。古典诗歌中这些锻字炼句、去芜存菁的文字技巧,展现了高度的语文智能。

    9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係叫做『对』 ;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係叫做『黏』 。」页63。
    10 譬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起兴亦即联想-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丝」谐音「思」、倒装-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夸饰-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髮,朝如青丝暮成雪」顶真-如:「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二、 逻辑数学智能

    此项智能是指运用数字与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涵括归纳与演绎。古典诗歌中虽然较少运用到此类智能,但并非完全付之阙如;有些咏史、怀古诗中,可看到此类智能的运用。
 
    (一) 诗人以其逻辑思维提出对史事的独特看法。如:

    [例1] 左思〈咏史诗之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採,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诗人藉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等四位汉初名臣,未发迹时的困厄窘迫,归纳出结论:即使是天生奇才,也有不遇之时;并藉此暗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例2] 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诗人借西施故事得出人生际遇贵贱不可同日而语的结论。
 
    [例3]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将史事重新演绎,提出赤壁一战双方争夺的未必是江山,而是美人。

    (二)诗人将史事重新思考推演,为古人做翻桉文章的咏史、怀古诗,如:
 
    [例1]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捲土重来未可知。」是对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自刎的史实,提出另一种可能性。
 
    [例2] 王安石〈明妃〉「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11……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则对一般人将王昭君和番之事归罪于毛延寿,提出不同看法;并从王昭君的角度,认定和番比待在冷宫幸福,一改前人对昭君和番的悲情揣测!
                                                
    11 《汉书》:「元帝后宫既众,乃令画工图之……王昭君姿容甚丽,志不可苟求,工遂毁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帝,帝以昭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西京杂记》 :「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桉其事,画工韩延寿弃市。」(引自《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续编》 ,页 72-73) 。

    [例3] 白居易〈放言〉第三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则对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提出逆向思考。

    (三)诗人洞察世事万物,所得的哲学思考与体悟,如:
 
    [例1]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例2]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3]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4] 苏轼〈与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例5] 龚自珍〈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6] 曹雪芹〈林黛玉葬花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坯淨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都可视为此类智能的运用。
 
    三、 视觉空间智能

    古典诗歌中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最显着者,莫过于田园山水诗。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每一首诗都犹如一幅画。

    再者,有些边塞诗呈现塞北苦寒的景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澹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风雪漫天、万物冰封的情景和江南山青水绿的景致完全不同。

    诗人有时不只描写所见景象,也在字句中利用空间安排,形成某种特殊氛围。如元曲马致远〈天淨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先写近景,次写鸦树之后的流水人家,再写绵延至远方的古道西风,再延伸到天涯尽头的一轮落日,最后又回到整个空间的中心点,那个置身在无涯时空中的断肠人!藉着广阔与淼小的对照、无尽与有限的对比,呈现出人在天涯的苍茫悽怆之感。

    此外,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色彩美,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经由文字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鲜明的色彩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四、肢体动觉智能

    宋郭茂倩所辑录的《乐府诗集》中有一类为「舞曲歌辞」,在当时都是可以一边歌咏一边跳舞的乐府民歌。古典诗歌的肢体动感,常常反映在真实质朴的民间歌谣与民间乐府中。如:
 
    [例1]《诗经·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袂兮;无我恶兮,不接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接好也。」表现出一男一女走在大路上,拉扯赌气之情景。

    [例2]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生动描述鲁男子越牆折树、不顾礼法的求爱之情。
 
    [例3]《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充分摹写出痴情男子焦急等待之状。

    文人乐府中,如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原本是一幅莲塘彩舫的静态画,却因『惊起』『偎伴笑』『竞折』『遮』等动词,让画中人物彷彿活了过来,历历在目。
 
    此外,有些长篇乐府或五言古诗,利用诗歌体裁叙述完整故事,有角色、有情节、有对话、也有动作,如汉乐府〈陌上桑〉、五言古诗〈孔雀东南飞〉、李白〈长干行〉等,将肢体动觉智能融入戏剧化的叙事方式中。当然,广义的诗歌也包涵了元明戏曲,所有角色边唱边说边演,巧妙融合了语文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及肢体动觉智能。

    五、音乐智能

    古典诗歌中,民间乐府、词、曲,皆可入乐;五言古诗与近体诗虽不入乐,但每首诗整齐的字数与句数,自然形成一定的节拍,再加上押韵与四声平仄的讲究,让整首诗的吟诵,呈现音韵谐调、高低抑扬、顿挫有致的节奏美。

    尤其近体诗的绝句与律诗,不但要求一韵到底,而且双数句尾一定押韵,多押平声韵,这是为了造成韵尾扬声的效果;而绝句第三句尾及律诗的单数句尾用仄声,以造成前后句声调一抑一扬的效果。五言近体诗的平仄有四种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七言近体诗的平仄也有四种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12,并避免下三平或下三仄的单调。而句与句之间的平仄,一联两句之中,双数字的平仄要相反,称为「相对」;联与联间双数字的平仄要相同,称为「相黏」,藉着平仄相对相黏的配合运用,使得一诗之中不但声调有抑扬顿挫之美,也有连绵不断之感。所以儘管近体诗不入乐,单靠吟诵也能呈现其音乐性。
                                                
    12 参见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页 31-49。
 
    除此之外,学者也提到(吕进,1991,页 78;陈本益,1994,页 7):广意的诗歌节奏,可分为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外在节奏由诗歌语言的外在特徵所造成,如诗的段式与韵式;内在节奏指诗情呈现出的音乐状态,由诗歌语言内在的意义和情绪所造成。上述的句式、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呈现出诗歌的外在节奏。而诗歌中的内在节奏,分意义节奏和情绪节奏:意义节奏,指的是诗行中的词或词组等意义单位的连续和反覆;情绪节奏,指的是由诗中情绪强弱起伏的统一和变化(陈正治,1999,页 183、189)。如:
 
    [例1] 《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利用词组的连续和反覆(「桃之夭夭」「之子于归」),以及对应关係(如「灼灼其华」对应「宜其室家」),层递推进,造成诗歌中的意义节奏。

    [例2] 汉乐府古辞〈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山无陵」到「天地合」,词意张力愈来愈大,情绪节奏愈趋愈强,如紧锣密鼓;最后「乃敢与君绝」犹如石破天惊,随即戛然而止。整首诗因善用情绪节奏,而产生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因此,完美的吟读朗诵,其实不只是表现诗歌的外在音乐性与节奏感而已,还要将感情融入其中,展现出诗歌内在的意义节奏与情绪节奏。将诗歌的「词情」和「声情」二者完美地结合成一体,不仅需要运用到语文智能与音乐智能,还要融入内省智能。至于搬上舞台的团体诗歌朗诵,不但需运用到前三项智能;尚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来设计合宜的布景与道具;运用逻辑智能来拟定工作大纲与流程;运用人际智能来达到分工合作的效果。由此可见,团体诗歌朗诵,虽只是一项活动,却需运用八大智能,才能呈现完美的演出。

    六、自然观察者智能

    《论语》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要学生研读《诗经》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古典诗歌中也蕴涵自然观察者智能,以此为学习文本,可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此类诗歌如:
 
    [例1] 《诗经》〈七月〉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鷢,八月载绩……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翅,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整首诗写出农业社会一年中何时耕种收成、吃什么、穿什么、什么时节有什么瓜果、昆虫、鸟类,不但列出蔬菜瓜果、昆虫鸟类之名,也写出它们的生长时节。
 
    [例2]〈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皆藉动植物的形状、生活状态、生长地点,来做比喻或起兴。
 
    七、人际智能

    诗歌中所蕴涵的人际智能,包括各种人际关係的相处,对人世的普遍同情,以及人际沟通的处理。
 
    (一)各种人际关係的相处,如:
 
    [例1] 元稹〈遣悲怀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尽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表现夫妻相知相惜之情。

    [例2] 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弔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现兄弟手足之情。

    [例3]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  光。少壮能几时,鬓髮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则表现朋友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之感。
 
    [例4] 陶渊明〈饮酒诗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则表现邻里关怀之情。
 
    (二)对人世的普遍同情

    诗人有时也在诗中表现民胞物与的情怀,如:
 
    [例1]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以反讽笔法写出战争的残酷,隐含「止战」的劝喻效果。

    [例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荣枯咫尺异,愁怅难再述。」则从自身的困顿窘迫,去同理广大群众的生活苦辛,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人际沟通的处理

    有些叙述完整故事的长篇乐府或五言古诗,如:

    [例1] 汉乐府〈陌上桑〉描述一妙龄女子如何有智慧的拒绝贵公子的追求。

    [例2] 五言古诗〈孔雀东南飞〉反映婆媳问题,突显人际沟通的重要。

    [例3] 张籍〈节妇吟〉「感君缠绵意,繫在红罗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则写出情感与道德冲突时,对婚外情的处理。
 
    在教学上运用这些富含人际智能的诗歌,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智能。

    八、内省智能

    古典诗歌中的内省智能,在于反映诗人深邃的心灵世界、对生活的态度与调适、对人生各种经历的看法。

    (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对生活的调适,如:

    [例1]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归园田居之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之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诗句,说明陶渊明对重返自然的嚮往,及超越现实困境坚持理想的抉择。
 
    [例2] 王维〈终南别业〉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则反映王维晚年识透政治穷通之理后,与世事隔绝的生活态度。

    (二) 诗人的人生态度与看法

    宋人诗词受到理学的影响,在诗文中往往带着理趣,流露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与看法,如:
 
    [例1]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说明人生无常,把握当下的重要。
 
    [例2]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反映诗人对理想、感情,一往无悔的执着。
 
    [例3] 欧阳修〈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一改文人常有的伤春离愁情绪,而以洒脱豪情看待。
 
    [例4] 程颢〈偶成〉「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展现读书人不忮不求、不因环境更改其志的风骨。
 
    [例5]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人生的挫折不但处之泰然,且勇敢面对。

    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生命情调,透过教学可以让学习者从中有所领略。

伍、古典诗歌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事实上,每一首古典诗歌大多富含一种以上的智能,如上所述,有些叙述故事的长篇乐府或五言古诗,以及元明戏曲,就巧妙融合了语文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甚至是人际智能或内省智能;有些田园山水诗词呈现自然美景,诗人除运用视觉空间智能外,也展现其内在生命情调,一首诗中就同时包含了语文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以及内省智能的运用。在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之前,如能事先探索诗歌的内容、模拟诗歌的情境,并进行八大智能的分析,将更能掌握古典诗歌中所蕴涵的各种智能,以利教学策略的拟定与活动
的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分析古典诗歌,配合学习者的智能特质及学习偏好,可让教师深入去考虑如何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以下分别介绍将古典诗歌特色融入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古典诗歌的语文智能教学策略

    就语文智能的观点而言,语文智能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而Armstrong 谈到语文智能的教学方法时,列出了一些范例,如讲故事、脑力激盪、录音、写日记、出版等。(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就讲故事而言,许多叙事诗如:汉乐府〈陌上桑〉、五言古诗〈孔雀东南飞〉、唐朝乐府〈长恨歌〉〈琵琶行〉等,整首诗就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授课前老师先以故事带入,可引起学生兴趣;叙述史事的诗,如王维〈西施咏〉、白居易〈长恨歌〉、王安石〈明妃〉等,牵涉史上帝王美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曲折有趣,可由学生找相关资料阅读后,在课堂上报告;而抒情诗如:卓文君〈白头吟〉、元稹〈遣悲怀〉、李商隐〈无题〉诗、姜白石〈暗香〉〈疏影〉等,背后都有一段作者本身的故事,或显或隐,解说时若能先介绍作者的经历,有助于引领学生感受诗中意涵。
 
    就脑力激盪而言,可以就每首诗的主题,让学生分享其独特的看法;也可以就诗境的体会,想像、模拟、改写成新诗、散文或小说13。
                                                
    13 朱蓓蓓著的《吹笛长安》即是用新诗来诠释古诗,其例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改写成新诗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的孤独 /高高地耸立起来 /高高地耸立起来 /我的孤独在天与地/永远的空旷里 /流泪在历史的荒台 /我为我的孤独而歌」 ;而〈孔雀东南飞〉曾有人将其改写成现代小说;抒情的诗歌其实也可改写成抒情散文,但不是翻译,时空背景可异地而处,感情却是类似的。

    就录音的方式而言,让学生学习如何藉着声音大小、语调高低、气势强弱、停顿连绵,来表达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就写日记而言,学生以写札记方式,记录所读的名章佳句,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古典诗词与散文小说不同,它的精采处有时不在全篇,而是其中的警句,如:「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 〈白头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苏轼「与子由渑池怀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杂诗〉)、「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等,或寄託对爱情专一的期望,或感歎富贵功名的短暂虚无,或从积极面看待生命美好的凋零,或表达对人世忧患难以超脱的悲悯。这些诗词札记,日积月累,可一点一滴的帮读者建构对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增进读者批判与创造思考的能力。
 
    将学生对诗作的讨论、模拟与创作的智慧结晶,以出版的方式发表,学生能从过程中训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文化产品,就更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了。

    二、古典诗歌的逻辑/数学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五种发展逻辑/数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可用于学校所有的学科当中:计算与定量、分类与分等、苏格拉底式问答、启发示教学法、科学思维。 (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就计算与定量而言,在非数学科目中导入数字,可以使逻辑/数学智能强的学生喜欢参与;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数字,有时和一般的解读不同,如「三五明月满」,指的是农历十五(3×5)的满月,「二八佳人」,指的是十六岁(2×8)的小美女。杜甫〈赠卫八处士〉中有云「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人生中能有几个二十年?一个二十年就足以让小孩成年、青丝成白髮,难怪诗人要感歎「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了!随时注意古典诗歌中一些有意义的数字,有助于挖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

    就分类与分等而言,好的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主题,如〈孔雀东南飞〉谈的不只是婆媳问题,还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困境的解决;张籍〈节妇吟〉表达的不只是一段感情的割捨,还有道德与爱情、理性与感性的抉择。这些都值得让学生讨论,不同主题有不同的证据,学生可以加以归类,甚至製成图表,有系统将论点呈现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训练。
 
    就苏格拉底式问答而言,教师不能一味对着学生讲课,师生间有其对话的必要性,目的在揭开学生思想中的是与非,此举乃帮助他们增强批判思维的能力。针对初学者,教师阅读的观点,具示范的作用,藉对话来引导学生融入主题与诗境。从教师与学生互动当中,可瞭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帮助学生釐清意义,甚至作价值澄清,随着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可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就启发式教学法而言,指的是集合不很严谨的方法、规则、实际经验、准则及建议于一体,来解决逻辑问题的一种方法。事实上,文学作品反映着人生百态,有些问题不是光靠逻辑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以之前所举的〈孔雀东南飞〉〈节妇吟〉为例,可试着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观点,当自己也面临到类似的人生困境或矛盾时,该如何解决?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现实生活当中,每位学生的背景及生活经验都不一样,是否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古典诗歌教学可以思考的方向。藉由启发式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
 
    就科学思维而言,科学可提供另一个观点,充分丰富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文学批评无疑提供了科学思维的观点,读者可透过新批评、心理学、人类社会学、女性主义……等等不同的科学思维,来分析、诠释诗作的象徵意涵。对未受过文学批评训练的初学者而言,也可以藉类比来质疑、推测诗词的隐喻,如王建〈新嫁娘〉所要表达的,不是新妇对翁姑喜好的戒慎,而是人臣对君主喜恶的战竞。因此科学思维可加深学习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判断。

    三、古典诗歌的空间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五种用来活跃学生空间智能的主要教学方法:影像立体呈现、彩色记号、图画比喻、思维速写、图解符号。(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就影像立体呈现而言,叙述史事的诗,除了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史实,也可考虑以製作精緻的历史剧与电影来呈现,如陈凯歌导演、吕良伟主演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危」那场戏,将项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起,饮帐中……乃悲歌慷慨」14的情景充份描绘,并以铿锵的战鼓、低沉浑厚的男声,一字一句吟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开头的石破天惊到结尾的沉吟悲抑;透过视觉影像及音效配乐,那份感染力真是震慑人心,达到语言文字所无法传递的效果。而描写景物的诗词,若能在解说时也放映相关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蹟的影片,能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较易融入诗人所表达的情境之中。

    14 见《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会注考证》) 。

    就彩色记号而言,Armstrong 希望课堂上不要只有黑白的颜色,空间智能高的学生对颜色十分敏感,应把各种颜色引进教室,当作教学工具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的运用上,可使用各种颜色的棒子来讲解修辞法,或利用颜色棒子代表不同语气,如〈孔雀东南飞〉中有许多对话,语气却各自不同,有温柔、有埋怨、有讽刺、有生气、有沮丧,不同语气配合不同颜色棒子,让学生了解在人际沟通上,不恰当的语气是如何具有杀伤力。另外,教师作简报呈现时,透过电脑软体,将文字作字体及色彩的编辑,甚至某些文字以图桉来取代,也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就图画比喻而言,指的是用视觉图像来表达想法。许多诗读起来就像一幅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有的诗人就把诗写得像一幅画。尝试用图画来表达,可以将作品中的颜色15、意象、象徵、读者的想像……等等突显出来,表达自己对诗意、诗境的瞭解。其他如思维速写或图解符号都是透过视觉思维,以简易的图画来表达想法。

    15 黄丽容,2003,博士论文《李白乐府诗色彩之研究》第四章,即分析李白诗中的白色、青色、黄色、红色、绿色所象徵的意义。
 
    四、古典诗歌的肢体/动觉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使用肢体语言回答问题、课堂剧场、概念动作化、操作学习、肢体图。(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所谓语言及非语言的互动,肢体/动觉智能较敏感的学生,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有些学生拙于用语言表达,「使用肢体语言回答问题」这个方法,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表达的媒介,对教学做出反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的运用上,可採取老师唸诗词学生表演动作,或以比手画脚的方式来猜诗句,可增加课堂趣味。
 
    就「概念动作化」而言,当然是更进一步能让学生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作品抽象的意义。同一部作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诠释,即使想法想同,学生亦可透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感受。Armstrong即指出,概念动作化是指教师运用肢体或让学生用手势来表达所要传达的概念或术语,简单手势可以扩展成複杂而有创意的动作经历和舞蹈。

    「课堂剧场」这个方式,就是让每个学生的表演天份发挥出来,学生将长篇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改编成剧本,以戏剧的形式呈现;或以团体诗歌朗诵的形式,搭配朗诵技巧及概念动作化,在课堂上演出。而将古典诗词改写、重编,搬上舞台表演,用声音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传达诗中意涵,就是一种最好的「操作学习」。
 
    五、古典诗歌的音乐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五种用来活跃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教学方法:旋律、歌曲、饶舌歌及吟唱、唱片分类目录、超记忆音乐、概念音乐化、心情音乐。(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就旋律、歌曲、饶舌歌及吟唱而言,古典诗词有用古调吟唱者,有今人以流行曲风加以改编(如邓丽君的[澹澹幽情]专辑),有改编成国乐演奏者(如北京出版的[孔雀东南飞]古筝演奏专辑),可以于课堂上播放,製造情境氛围。学生也可以发挥创意,将诗歌以饶舌或吟唱的方式来表达。
 
    就「超记忆音乐」而言,在数年前东欧的教育研究者们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记忆信息。当教师有节奏地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处于放鬆的状态。
 
    就「概念音乐化」这个方式,Armstrong 指出,音调可以作为一种创意的工具,例如在长篇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中,可以运用和谐、安静的节奏,代表柔情脉脉的时刻;也可以运用节奏对立来表达冲突对峙、干戈相向的时候,这个方法提供教师和学生有创意
表达的机会。
 
    至于「心情音乐」部份,Armstrong 指出,寻找一种可以为某个课程或单元创造出适合心情或气氛的音乐,这种音乐可以包括声音效果、大自然的声音,或引发某种情绪状态的古典或现代音乐。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运用上,可以在课程中设计为古典诗词进行配乐的活动,寻找符合词意的中西乐曲与音效,在朗读时有背景音乐衬托。

    六、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察智能教学策略

    有几项自然观察智能的教学策略可供参考:自然界中漫步、窗外学习、植物当作教具、教室宠物、生态研究。(许民忠,2003)

    就古典诗歌的教学而言,有不少诗歌描写大自然的景物、岁时景象、自然生态等(参考本文参之六)。如果教到相关诗词时,不妨安排在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际体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陶渊明〈和郭主簿诗〉)「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李白〈古意〉)等诗中情景。当然,也可以将作品中提到的实物,带进教室,有助于作品的说明。甚至藉由网际网路遨游世界,将与诗词中相关的自然生态,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七、古典诗歌的人际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五种用来结合人际互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同伴分享、人群凋像、合作小组、图板游戏、模拟。(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与同伴分享看法是课堂上最容易实施的方式,不过教师须事先拟好讨论的主题,时间亦须掌控好,才不致于内容流于空泛。可以找「离你最近的人」讨论分享,也可固定与小组成员分享。

    就「合作小组」而言,採用小组学习达到一般教学目的是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成份,合作小组的人数以三至八人,最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处理指定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分头找诗词的背景故事、可以分段搜寻相关的背景配乐、也可以共同创作将古典诗词改写成新诗、散文或小说;前述的各种智能教学活动,几乎都可以合作小组的模式来进行。

    就「人群凋像」而言,当学生用身体合作组成某个想法、概念或其他学习目的时,人群凋像就构成了。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运用上,每一组可根据诗中人物、语调、对话、修辞,分派不同的角色,或拿语调的颜色棒子、对话或修辞牌子;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让人呈现过去只在书本、投影片或讲课中出现的事物,人群凋像将学习从遥远的理论叙述中抽离出来,放到触手可及的周遭环境中。

    就「模拟」而言,乃透过小组的通力合作,创造一个「假设」的环境,这种「假设」的环境成为一个更接近要学习事物的背景。可以模拟古典诗词的时代背景,也可以模拟诗词中所要表达的人生情境,后者无时代的限制;如《诗经·关雎》乃一追求情诗,可以就其内容,要求学生即席演出现代爱情的追求三部曲。沟通式教学的方式之一便是戏剧模拟(simulation)。
 
    就「图板游戏」而言,教师准备好一些相关的问题,将问题放在厚纸板做的卡片上,让各组去抢答。抢答之前,各组当然可以交头接耳讨论一下,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最高,这种方式提供学生竞赛的机会,也是激发学生为团队荣誉而学习的一种方式。

    八、古典诗歌的内省智能教学策略
 
    Armstrong 指出,有几种方式可用来活跃学生的内省智能:一分钟内省期、个人经历的联繫、选择时间、情绪调整时刻、制订目标。(李平译,1997;许民忠,2003)

    就「一分钟内省期」而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或重点,进行一分钟的反思;以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例,可就焦仲卿对刘兰芝将另嫁他人的问话:「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要求学生思考其不妥之处。在一分钟内省期期间,肃静是内省的最好环境,偶而可播放一些背景「思考」音乐。

    就「个人经历的联繫」这个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作结合,学生思考其关连性,加深对作品的瞭解,以促进学习。

    就「选择时间」而言,提供学生选择时间是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可以提供学生对学习经历做出决定的机会。例如在可能的期限范围内,让他们安排阅读的进度、作业完成的时间等。
 
    就「制订目标」而言,教育者有必要培养学习者为自己制订实际目标的能力,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或长期的;而制定目标的过程可能持续几分钟,或者需要几个月的深入计画;目标可与学业成绩、学习成果或生活目标有关。
 
    就「情绪调整时刻」的方式来说,Armstrong 指出,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是一种情绪淨化(catharsis)的过程,读者会因为移情作用,触动情绪的反应。古典诗歌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邃广远的意涵,时时触动、呼应生命中的内在情感与外在情境,或喜、或悲、或聚合、或离散;在许多无言以对、难以言喻的时刻,古典诗歌优美隽永又契合动人的语文表达,让心绪找到出口。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除了知性的诠释传达外,也可透过感性的分享交流,让情感得到洗涤淨化。

陆、结  语

    一首古典诗歌可以有多少种读法呢?从多元智能的面向来欣赏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各类诗歌所偏重呈现的视觉美感、听觉美感、动态美感及情志思想;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分析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即使各有所偏,每一首古典诗歌除了运用语文智能、音乐智能外,也富涵其他智能的运用。将上述对古典诗歌的观察、分析,运用于教学上,可以拓展古典诗歌赏析的视野;再配合多元智能的教学方式,一首诗可以发展出数十种读法与教法,使语文智能较弱的学习者,透过其他优势智能的协助,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上也能感受乐趣并激发共鸣。
 
    如果说,读圣贤书学的是安身立命的价值观,那么读古典诗歌,学的是体会生命、培养美感、涵融情意与沉思真理。在过去,这一向是语文智能优势者所专擅,他们凭着天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轻易地透过阅读文字,即可在脑中驰骋想像;而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在于引领其他优势智能的学习者,透过多元的学习管道,也能进入古典诗歌的殿堂,让古典诗歌的美感情意,润泽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与生命情境。

后  记

    2003 年跟着系上的教师读书会,一起研读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开启我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初始认知;2004年在网路上读到许民忠教授有关多元智能运用在英语教学上的两篇论文:〈英语科多元智能教学研究-以文学作品为题材〉〈文学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一些新想法;多元智能理论既可以运用在英语的文学教学上,也可以在国文的文学教学上尝试看看!因此 2005 年的大一国文课程,我便从史传文章、抒情散文、短篇小说与古典诗词等不同文类,各选取经典文本,以现代化的观点重新诠释,并融入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理论,强调多元学习与评量。(此部份的论述与相关课程设计参见拙着〈让古典走入现代——大学国文教学创新与课程设计实例〉一文)。在古典诗词类,我选取了诗经〈关雎〉、〈蒹葭〉与古诗〈孔雀东南飞〉两课,一属抒情诗,强调情意感受与创意表达;一属叙事诗,强调情境模拟与问题思考。两课的课程活动设计,虽都参考 Armstrong 所提出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参见本文第伍大段),但因着重点不同,所设计的课程活动也不尽相同。前者透过「异同比较」「影片欣赏」「诗歌朗诵」「恋情纪事」等活动,使学生体会「爱情的可求与不可求」。后者透过「语气颜色指标」「婆媳个案访谈」「情境剧」「好言 VS 恶语」「主题曲」等活动,使学生充份理解文本主题──「合宜的沟通」。两者都透过多元智能的学习活动(上述每项活动皆融合了 2-4 项智能),不但训练学生口语、书面的语文能力表达,也利用逻辑归纳方法处理问题,并提供机会让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智能较优势的学生能展现所长,而在小组的协调合作上学习人际智能的运用,在人生情境的思考与模拟上提昇内省智能。一学期的国文课程紧凑有趣,虽然刚开始学生觉得有点不胜其烦(以往他们只要坐着听课、打瞌睡即可),但学期结束时翻阅作品、课堂笔记和活动照片,都觉得收穫良多;而多元评量、「不以考试论英雄」的考核方式,也使他们的学习信心大增!(这部份的上课情形、学习成果、学生回馈和检讨改进,我另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写成〈多元智能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之运用─以《诗经.关雎》与《诗经.蒹葭》为例〉一文)。

    因为深感自己从许民忠先生两篇探讨多元智能教学的论文,受益良多;便尝试将自己的研究专长(古典诗歌)与多元智能的理论相结合。以一种迥异于传统的诗歌赏析方式,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赏析古典诗歌;并参酌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研拟出古典诗歌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希望提供想在教学上有所创新的国文老师们一些点子。


  参考文献

  1. 王力著(2002) ,诗词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
  2. 王为国(2006)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与实务。台北:心理。
  3. 王靖婷(2006) ,让古典走入现代─大学国文教学创新与课程设计实例。「2006通识教育研讨会——人文、环境与健康的对话」论文集,中华医事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办。
  4.司马迁著,泷川龟太郎彙编(1993) ,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万卷楼。
  5.朱自清著(1982) ,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续编。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朱蓓蓓著(1992) ,吹笛长安。云龙出版社。
  7.吕进(1991) ,中国现代诗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8.李心莹译,Howard Gardner (2000) ,再建多元智慧。台北:远流。
  9.李平译,Thomas Armstrong(2003),经营多元智慧 (增订版)。台北:远流。
  10.李玲珠,(2003),国文教学的人本化与通识化,刊登于「第二届全国国文科教材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办。
  11.林进材(1999),多元智慧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师友,388 期,页22-25。
  12.屈万里著(1983),诗经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二版。
  13.庄安祺译,Gardner, H. 原著(1998),7种IQ。台北:时报。
  14.陈本益(1994),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
  15.陈正治(1999),儿童诗写作研究。台北:五南文化出版公司。
  16.郭俊贤、陈淑惠译,Bruce Campbell(1998),多元智慧的教与学 (增订版)。台北:远流。
  17.郭俊贤、陈淑惠译,Lazear, D.(2000),落实多元智慧的教学评量。台北:远流。
  18.黄俊杰(1997),我国大学校院通识教育评鑑理论与实施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专桉研究报告。2006年8月6日取自
http://www.ncu.edu.tw/~cage/study/study0104.htm
  19.黄俊杰(2004),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高雄: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
  20.黄丽容(2003),李白乐府诗色彩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21.许民忠(2003),英语科多元智能教学研究-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台中县:教育部台湾省中等学校教师研习会。2006 年1月12日取自
http://www.isst.edu.tw/s44/92/tonyhsu/tonyhsu.htm
  22.张稚美(1999),第八种智慧与多元智慧教学。辑于李平译 Armstrong,T.原著,经营多元智慧-开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台北:远流。页243-252。
  23.詹海云,(1995)。〈大学国文教学的回顾与前瞻〉。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5卷3期,45-59
  24.裴普贤编着(1984),诗经评注读本。台北:三民书局。再版。
  25.郑博真(2000),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第一二册。高雄:复文。
  26.郑博真(2003a),Gardner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应用。辑于张新仁主编《学习与教学新趋势》。台北:心理,页507-554。
  27.郑博真(2003b),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课程、教学与评量革新之研究。国立台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报,16期,页111-142。
  28.郑博真、林乃馨、蔡琼贤(2004),以多元智能进行图画书教学之设计与教桉评析。华医学报,21 期,页125-149。
  29.简光明(2002),「死诗人社」(Dead Poets' Society)探析——兼论其在人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发表于「电影在通识教学中的运用」研讨会,高雄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
  30.简红珠(1998),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启示。教师天地,93期,页23-27。
  31.谢大宁(2003),「国内各大学院校大一国文教材与国语文能力培养之关係」研究报告。取自
http://www.ccunix.ccu.edu.tw/~chltnh/download/anls-chi.doc

  [作者简介]
 
  王靖婷讲师简介:1986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1990年取得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曾于南台工专(今南台科技大学)任教两年。1992 年随夫赴美,曾旅居美国洛杉矶、亚特兰大两地,教授外国人华语课程(自编讲义及录音带)、任教当地中文学校教师、担任南加州中文学校联合会教材编辑委员;并写作散文、小说,作品散见各报。1999年返台,于中华医事学院担任通识教育中心国文科教师,2001-2002 年兼任文史哲教学小组召集人。研究领域包括:古典诗歌(硕士论文〈吴歌西曲的内容 词彙及表现手法之研究〉、单篇论文〈有关永明声律说几段历史记载之剖析〉)、老庄思想(单篇论文〈老子的政治思想〉)、红楼梦(研究奖助报告〈从「红楼梦」探讨中国传统教养模式——以贾宝玉为例〉)、史记等。目前致力于大学国文教学之研究与创新,将西方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中文专业素养相结合,从事跨领域的研究。在中华医事学院除国文课程外,尚开设有:文学欣赏、儿童文学、小说电影与台湾社会等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54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