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郭绍虞:《语文通论》自序
【时间:2010/11/1 】 【来源:开明书店1941 】 【作者: 郭绍虞】 【已经浏览4207 次】


    这是为了出版《学文示例》而结集的小册子,可视为《学文示例》的序。为作序而写成一部书,除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之外,我尚无所闻。我历年在各杂志上所发表的文字,总懒得结集,那真所谓“散文”了。可是,这一次却为了《学文示例》的出版而开始结集。

    结集的原因,只为编纂大学国文教本的旨趣有很多话要说。决不是一篇短序所能罄述,所以不如把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的文章,汇集一处以见我整个的主张。

    自从文言白话之争以来,一般人往往胶执成见,趋新者见到文言就头痛,作文一用文言则反对,教材偶用文言则反对,谓开倒车,谓迷恋骸骨,谓违反时代潮流,振振有词,甚至对线装书都有嫉视的态度。守旧者也是这般,一见到白话先攒眉,诋为浅薄,诋为无聊,甚至反对标点符号,反对用钢笔写字,反对青年的一切态度以为都是白话文之毒。骂得虽痛快,可是问他有什么理由,则无论趋新守旧,所答的都是陈陈相应的老话和不切实际的空话。这种现象,至今还存在着。因此,对于大学的国文教学便发生问题。不先解决此文白之争,对于国文教学便无途径可循,准的可依。我们想从语体与文言的问题得到解决国文教学的方案。所以虽是《学文示例》的序,却可以称之为“语文通论”。

    再有,我们将如何解决这语体与文言的问题呢?我们以为文学中的语体与文体复与中国的语言文字发生甚大的关系。不明白语言文字的特性,则语体与文体之争论,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永远得不到妥当的结论。我们又想从中国的语言文字以解决文学上的文白问题,所以虽是《学文示例》的序也可称之为“语文通论”。

    我们基于语言文字之特性以解决文白之争,所以以为文言白话互有优劣,文体语体亦互生影响。真是旧的透的自能吸收新的潮流,真是新得透的也自能接受旧的遗产。只有半瓶醋的一知半解之流才会发生争端。为什么?如能了解历史上的文学演变之情形,则通于古自能达于今,便不会固执成见。如能了解文学上的诸种理论与诸种体质,则明于此自能悟于彼,也不致抹煞一切。我们看到历史上文字型的文学每受语言的影响,而语言型的文学也常受文字的牵掣;我们再看到各种文体之演变,如辞赋之由律赋而进为文斌,语录之由散行而成为骈俪;便可知语言之与文字,有其专有的特性,同时也有其共有的特性。语言文字之关系,既如此其密,是则虽以语言为中心的语体文,也何必定须排除文言。文言中无论是骈文(文字型)或古文(文字化的语言型)体对于语文也一样有帮助。其最大的帮助,即在音节方面。骈文之易于断句,固不必说;即古文也是利用文字的特点,以使辞句之组织,不必用标点而读下去时自能得其句逗。我认为文言中这一点长处 是最有关系,最不可抹煞的。历来文章中之修辞以此为标准;中国语文法的规律也有一部分以此为标准。所以学习文言时如能注意这一个问题,便不致中文言文之毒,不会咿唔吟诵,习其腔调。也不会生吞活剥,剽其句字;而同时,读古书易明了其意义,作白话也不致有别扭的句子。是则,我们假使要使学生懂得国文和能运用国文,又何必一定废除文言!可是,我们却不是提倡文言。文言中正因不用标点的关系,不分段分行写的关系,所以在通篇的组织上,又自有比较固定的方法,遂也不易容纳复杂的恩想。我们所取于白话者,即因可以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打破此种定格而已。青年人行文最要气势蓬勃,不必学文言文之一挑一剔,扭扭捏捏。故于文言取其音节,于白话取其气势,而音节也正所以为气势之助。曾国藩所以欲以汉、魏人作赋方法,用之于唐、宋古文者,其理由也即在此。这又是我们所以欲本于文言文语体的看法以解决国文教学问题的缘故。

    然而,话又说回来,天下事原须看得通达,又不可以一孔之见,拘执一端以求之。我们这种主张,对于国文教学虽是比较适宜,至对于新文艺则未必尽当,只是新文艺中间一种主张而已。因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训练一般人运甩本国语言文字发表思想情感的技巧,本不必偏于文艺性;所以为大多数人的需要,原不妨有此种主张。若由新文艺的前途而言,则此种论调,虽不失为一种主张,却不必认为是唯一的途径。将来的白话文,可以使之偏于欧化,也可以使之纯粹应用口头的活语言,同时,也可以如我们所说,参用文言文的长处,使之既不欧化,也不纯与口语相合。这三种都不失为可行的途径,只在作者如何创造与如何运用而已。所以我们所言,仅仅得其一端。我以为施于平民教育,则以纯粹口语为宜;用于大学的国文教学,则不妨参用文言文的长处;者是纯文艺的作品,那么即使稍偏欧化也未为不可。

    因此,我们此种主张,比较适宜于大学的国文教学。是则本书虽名为“语文通论”,仍只是《学文示例》——大学国文教本——的序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18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