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学生征文

査正贤:第二届“大学语文·樱桃杯”大学语文征文点评
【时间:2010/8/29 】 【来源: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网 】 【作者: 査正贤】 【已经浏览3388 次】

    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大学语文·樱桃杯”第二次征文活动,经过近五个月的征稿、评选,日前圆满结束。本次征文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5名。现在就征文活动的总体情况及评奖结果作些简要的说明。限于篇幅,点评中只能根据需要提到部分应征的文章。

    本次征文的主题是“我与传统文化”。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它对传统文化带来深刻的冲击已是有目共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愈加严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依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且重又渐受重视,与之相关的各种经典学习活动、艺术表演活动乃至假日民俗活动都颇为兴盛。当代中国的这一社会现象,理应促进人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本次征文活动设定这一主题,就是试图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适时地思考上述现象。

    总体上看,这次活动基本实现了上述意图。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扣住主题,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或者讨论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命运与价值,或者讲述自己研习某一门类艺术的心得。古典诗词、戏曲、民族音乐、书法、绘画等最具传统特征的艺术形式,往往是谈到传统文化时最先想到的门类,自然是征文内容的一大宗。另外也有不少同学谈到了茶文化、酒文化、武术、象棋、传统建筑文化如里弄、传统民俗如包粽子等,包罗甚广,则反映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不限于上述范围。这是相当可喜的一面,从中也可以见出传统文化不但是丰厚的,而且的确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保证了文章选材的多样性,有利于充分展现参赛同学的写作能力,这在许多文章中都有鲜明的反映。多数同学都能抓住传统文化某一个具体的方面,细腻地表现出自己研习的过程以及心得。如不少同学写到学习书法,薛至理同学的《墨迹》一文写出初学书法时的新鲜好奇,反复的笔法练习带来的枯燥和腻味,以及观赏老师的示范后在认识上的变化,认识到“每一幅墨迹都有着它的思想,它的精神”。整个文章抓住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心理上的复杂变化,很真切。施璐同学的《我与传统文化》一文,虽然文章的题目略嫌空泛,但具体行文则还是比较准确地扣住了本次征文的主题。作者写出自己在书法的研习中由“形似”向“神聚”的进步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诸多感悟,生动地展示了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之一部分,其重要价值正在于对人的性情和人格的陶冶之功。夏蕊同学的《我与书法》、刘继召同学的《我与中国古典文学》、施能婧同学的《琴声瑟瑟 茶香幽幽》等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这一点。从文章的写作来说,这首先就扣紧了主题,或者说深入发掘出主题的意藴。这是一篇文章得以成功的首要之处。

    在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与现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它甚至涵盖了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方面。传统虽重又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面临现代生活的严重冲击,传统文化在加剧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在征文中都有若干程度的反映。陆云珠同学写到电脑科技的发展给书法和写字带来的冲击,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传统艺术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孙雪莹同学则从回忆外婆包粽子入手,写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在祖孙三代之间的变迁历程,并指出传统也许就是在我们的后知后觉中被遗忘的,文章有着强烈的反思当代生活的意识。

    当代社会面对这种现象表现出相当复杂的反应。一方面,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年轻一代一定是排斥传统、抵制传统的;另一方面,当重视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潮流时,往往也出现一窝峰地谈传统文化的现象,对准确认识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真正的优秀内容常常造成一定的妨碍。这些颇为艰难的话题,同样也反映在这次征文中,是一个相当突出的亮点。如彭晓瑾等同学就强调了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并非排斥隔膜,而是有可能不失现代活力,又继承优秀传统。朱慧同学的《重拾互助之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周急济穷”的互助精神,认为传统文化,除了琴棋书画和文字传承之外,还有内在精神上的传递;除了通过艺术和书面学习,生活中对他人的小小帮助,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传统精神的继承。这是很可贵的认识,表现出作者在社会热潮面前的独立思考精神。唐海辉同学的《传统武术PK现代武术》也指出只有准确认识传统武术的精神,才能真正弘扬它,而不能只是把成为奥运项目作为它的救命稻草,也是颇有见地的。顾文杰同学的文章也并不为传统文化热所动,不因此而“发挥想象力”去写自己“与传统文化多么近”、传统文化“多么重要”,而是写自己接触、欣赏古典诗词的真实过程和切身体会,没有故作高论,却更有感染力,也反映了在时潮面前的独立判断能力,是很值得赞赏的。

    此次征文中反映出来的上述在内容上的特点,其实又与文章的写作密切相关。首先,这些文章与那些正面写自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研习和欣赏某一门类艺术的过程身心得到陶冶的文章相对照,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立意新,不落俗套,反映出作者对征文主题有过较为深入的、多层次的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其次,立意新,同样需要好的谋篇布局。如孙雪莹同学的文章揭示出传统文化受冲击的现象,但并不是抽象地概括社会现象,而是从自己最有感受的事情写起,不离不即,篇幅不大,却写得很曲折从容。朱慧同学的文章中用到了刚刚过去的大地震和奥运会两件当代生活中的大事件,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紧扣自己的主旨,把它们融化到自己的文章脉络中,在温婉不迫的叙述里,深深地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切认识和可贵思考。这样的行文布局,正与作者在热闹的传统文化热表现出的清醒态度相一致。象这样的文章,其实深化了“我与传统文化”的主题,是很值得赞赏和借鉴的。

    当然,在拜读同学的文章中,也感到还有一些建议值得向大家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例如文章的标题,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此次征文的主题是“我与传统文化”,这只是一个题材范围,而不是一个准确的题目,尤其是对一篇限定篇幅的应征文章来说,更不适宜作为题目,因为它太大,涵盖的内容太广,非一篇短小的文章所能胜任。前面提到,许多同学的文章都能选取某一方面为题,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看法。这是最好的做法。但也有不少同学的文章直接以此为题,则不免使文章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的同学在《我与传统文化》的标题下,具体写自己在某一门类如书法、古典诗词等的学习和体会。如施璐在《我与传统文化》标题下具体写学书法,潘佳莉写麻将,陆云珠写电脑科技给写字带来的冲击等。这一类内容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基础,但用这个标题,就象一个人戴了过大的帽子,把脸全遮住了。若戴上一顶合适的帽子,就会精神多了。

    另一种是大标题下写宏观的内容,即笼括地论述传统文化的价值,辨认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等。这类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有较广泛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积极的思考,这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一般说来,这种文章是最不容易写好的,容易流于空泛,甚至不免就落入人云亦云的境地,不容易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反映出提笔作文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写什么、并且怎样写,才能说得上是与“我与传统文化”有关。尤其是第二类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类似作战时和敌人正面迎战,而对敌方的具体情形并不太了解,结果只能虚晃几枪就赶紧鸣金收兵了。这样不但不能战胜对方,反而可能让人看出破绽来。我们知道,并不一定只有这样做才是作战。写文章往往也是如此。我们要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传统文化的文章时,并不是只有直接在文章中处处提到“传统文化”这样的字眼,才是扣住了题目。我们可以奇兵突袭,并且不必一定正面打出“传统文化”的旗号(第一种情形的文章就像是奇兵作战,却挂出中军统帅的大旗来)。

    此次比较优秀的文章恰恰都能较好地处理上述问题。如上面提到的薛至理同学的《墨迹》一文就是。又如王子露同学的《山水》一文,着力思考山水画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家的主体精神,表现出颇为中肯的艺术欣赏态度,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能在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体会到这一点,实际上也就向读者展示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章并没有专门用文字直接介绍“我与传统文化如何如何”,却很好地达到了目的。象这样的文章,切题,简省,很有精神。

    当然,这需要我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但反过来说,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也需要有这样的意识,需要注意自己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有哪些选择的余地。我们是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方式的,而不一定是正面面对主题才能表现它。面对“我与传统文化”这样的主题是如此,其他的主题同样如此。

    前面提到过,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广泛而复杂的话题,为尽量全面地反映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评选中对那些较为集中地写某一主题的好文章有所割爱,而适当地考虑了写得较少的部分主题,在此亦作一说明。

    2008-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65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