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2008大学本国语文(大一国文)课程与教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摘要
【时间:2009/10/22 】 【来源:[台]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网站 】 【作者: 陈立芬等】 【已经浏览4925 次】

发表人:陈立芬 苏伊文 谢静国 刘君浩 彭妮丝 高瑞惠 胡蕴玉
陈韵琦 何修仁 毕威宁 温嘉荣 郭胜煌 黄建豪 刘龙勋  陈铭煌


生活化的国文课程设计与教学行动研究

国立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 陈立芬 讲师 

    论文摘要
 
    由余光中教授等人发起的「抢救国文教育联盟行动宣言」开宗明义提到:「语文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族群文化最具体的表征与传承的凭借。」然而,台湾地区学生国语文能力低落,却是不争的事实。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多数教师认为,国文课堂数的减少,以及媒体对标字、词语的误用,以讹传讹,致使泰半学生的国语文能力不佳,是因素之一。其次是学生对课文篇章内容及老师教学方式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大量背诵字音、字型、国学常识,省略赏析、理解、融会贯通的内化程序。长久下来,国语文教学变成一门枯燥无聊的科目,学生不爱也不重视。

    基于唤起学生对国语文的热忱,本课程设计以「生活化」为构想主轴,课室教学完全不阅读纸本,改以PowerPoint与影像播放等方式呈现。
    设计时所考虑的重点为:
 
    (一)我们期望学生从课室中学会什么。
    (二)以何种学习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
    (三)如何以沟通互动功能设计学习活动。
 
    本课程设计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课室时间共计8小时,以每周上课2小时计,前后达四周。以PowerPoint方式讲授4小时,以影像播放(电影欣赏)2小时,而最后的2小时则是心得回馈与学习单作业。
 
    为了验证本课程是否能实现理念及达成预期效益,笔者以嘉义大学两班大一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则于论文中发表。

 

大学国文教学策略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 苏伊文 教授

    论文摘要
 
    大一国文行之多年,目前实施状况,大致可分为通识本位及选文本位两大主流,而以后者较多。由于定位不明,教师多以解读篇章、字句、翻译、文法等方式教导,因而大一国文成为学生口中之「高四国文」及其心中之「无聊课程」。本文旨在为大一国文确立目标,并且举例示范如何运用一般教学策略及文章教学策略教导学生,俾使国文教学生动活泼,进而建立学生主动思考之能力。

    关键词: 大一国文 直接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

    诗经·谷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

 


本国语文的跨界思考:文字、声音与影像的互文性研究

清华大学中文系 谢静国 助理教授

    论文摘要

    究竟该如何定义「本国语文」是笔者执教多年来的最大疑问。它是国、高中国文课程的延伸?还是对基本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或补强?是中文文法与修辞学的教育?还是对名家作品的赏析与模仿?在本国语文的「教改」声浪中,始终是多音交响、众生喧哗的局面,在已出版的相关教材中,除了编辑方式和语言(古文、白话和方言)差异外,和传统的大学国文教材区隔有限。间或有别出心裁者,但仍有写作范本与文法书之嫌,或者无法定期更新所引之数据,而成为最新的「古籍」。在上述一切问号都已成为本国语文改革的进行式时,正表示了大学院校及其相关人员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但这应该不是本国语文教育的总和。在跨领域研究方炽的今日,在传统语文观念忧心忡忡被网络语言取代之际,笔者意欲将本国语文的教育重心放在迄今仍被忽略的角度,亦即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语文」的当代性及其实质内涵与转化之必然。本文以文字、声音与影像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为探讨之重点所在,将举目前重要的相关例证与教学实例,反思相应之语言与文化问题,乃至于人在此一生存空间的坐标与丈量环境之尺度,以深入开发本国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新维度。此外,论文将佐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本国语文教育的认知与期待。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大一国文教学流程──以〈学记〉为例

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 刘君浩 助理教授

    论文摘要

    一、前言
 
    自民国70年代,在一片检讨大一国文的声浪中指出许多弊病,这些弊病的核心点乃在于「怎么教」,「教什么」仅是其次。本文即以「怎么教」为出发点。
 
    二、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

    1、能力导向:融合认知类能力指标及情意类能力指标。
    2、多元融入-如〈学记〉一文补充《哈佛经验》课外读物,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预作准备。
    3、以学生为主体

    三、教学流程模式-以〈学记〉为例

    1、教师准备:
    A、针对学生特性及需求设定教学目标
    B、拟定教学计划
    C、准备教材

    2、学生准备:
    A、自行阅读课文及补充教材。
    B、撰写指定作业。

    3、课程进行流程
    诵读课文-学习评量-检讨及说明-作业回馈-问题讨论-讨论回馈-习作

    四、国文教学与自我学习能力之建构

    1、阅读的能力(文言文及白话文):关键词、摘要
    2、搜寻信息的能力:关键词、图书馆运用、网络信息运用
    3、整合信息的能力
    4、思辨的能力
    5、转化学习成果的能力(口述或文字撰写)

    五、结语

    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建构,故国文教学之目标及教学设计应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篇章与篇章间能力建构应有延续性。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深化
——阅读理解策略融入大一国文教学之试探性研究

环球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讲师 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博士候选人 彭妮丝

    论文摘要
 
    Polanyi突破了过去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言传知识)和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意会知识)。Polanyi认为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和领悟、把握经验与重组经验的活动,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亦即中国人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再者Beyer(2001)认为学习需要思考效果才能彰显,再者比例甚高的大学生不具备继续进修及在职场所需的高层思考技能,并认为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会在学科教学中自然习得。Beyer进而提出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两项教学原则:1.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认知技能教学;2.思考能力表现与学科学习有关。

    在语文教学中缄默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如阅读、鉴赏文章时,学生一般难以清楚表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常不经意地忽略这些或许对学生语文能力起决定作用的缄默知识。忽视教学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存在的结果是:某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而某些不利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十世纪末以来,知识推陈出新、快速累积,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研究成果的最佳利器;一般大学生大都已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如何有效地将书面材料转化为有用的心理表征,进而和自己的先备知识结合以产生理解、继而应用,是大学语文学习上重要的课题。中文课程对于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向来由学生自行探索、发展,进而领悟。有别于中学前以考试为目标导向的大学学习生涯,更需要自我调整等学习策略,以充分发展与所习知识领域相关的基模。

    因此,本研究兼重缄默知识与中文应用知识;实征研究方面,在性质上接近行动研究,着眼于技职体系专业知识领域对于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行动中融入思考及阅读理解策略训练,期望发展出可行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词的阅读视野及创意改编——拟应用于「本国语文」课程

亲民技术学院通识中心专任、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兼任  高瑞惠 副教授

    论文摘要
 
    词兴起唐五代,两宋灿盛以来,迄今存有情致万端、风格各异之作,在幽微深蕴之外,隐含超越的悟境。而阅读视野,除了直觉、美感的欣赏,还有反思、诠释的解读,以现代为场景的创意改编,使读者从词作的悲欢离合,有振拔而出的智悟,省思生命冲突的来源,进而创造圆融的人生境界。
 
    本文兹以「词的阅读视野及创意改编」为题,解说如何应用于「本国语文」课程,除了认识词的缘起、体裁格律及发展,赏析唐宋名家词作意境、风格及美感,并藉由课堂讨论,勾勒词篇主题,如(一)华艳与悲哀—温庭筠词中之境(二)从他乡到故乡—韦庄漂泊之思(三)悲剧帝王词人—李煜无常之悟(四)浮名换浅斟低唱—柳永惜别之情(五)歧岖与超旷—苏轼生命历程等。

    其次,「本国语文」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非中文系的学生,对词学知识有限,但无碍于阅读欣赏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创意改编,将词篇改成散文、新诗、故事或戏剧,改写的幅度虽以符合原词内涵为原则,必须发挥联想力,融入现代的生活情境,运用习得的修辞格,如:譬喻、对比、意象、设问、转化等技巧,仍有创作的新意。

    本课程设计,藉由吟咏词篇,观摩改编创作,期有助于揭示词的当代意义,培养学生阅读、审美、思考和创意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写作技巧。

 


无与伦比的魅力:本国语文赏析课程的设计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 胡蕴玉 兼任讲师

    论文摘要
 
    由语言到文字,其运用掌握的能力是为文学素养的基础训练。但众多大一新生的普遍现象是缺乏对文字能力的掌握。处于电子媒体不断以速度来竞争、靠画面来哗众取宠的年代,那些稍纵即逝的影音里,究竟留下何种光影与情感?文学似乎很远,更遑论如何用文字去叙说一个事件或故事。

    若对文字符号的解读运用能力不足,往往面对许多讯息都是接收不到,甚至面对各种文本,都出现看不懂的状况。文章也好,影视文本也好,缺乏了文字符号的填补能力,就像是失掉许多环节。即便阅读、观赏过,也只能看见表浅意义,看见制式化的解释与空洞的大意,而无法深化深层意涵与解析。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人文通识中有关本国语文范围的课程,选定与文学赏析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主要讨论。例如:「文学欣赏」、「诗词欣赏」、「语文表达能力」等课程或单元之课程设计作为本文讨论主轴,将教学个案(大纲)野人献曝,就教于学界先进。

    课程设计:透过以贴近生活面的应用素材诸如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日常报纸标题等,作为教材,落实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字运用的实际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与讨论方向包含:

    一.〈小情歌〉的修辞手法
    二.〈手放开〉的诗语言
    三.〈孤单北半球〉的意象
    四.广告文案的塑身
    五.新闻标题的再造
 


 
人文通识课「经典文学名家名作欣赏」教学研究

国立联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陈韵琦

    论文摘要
 
    一、授课对象:「非人文类科」的学生

    二、研究动机

    (一)确认「经典」的定义。
    (二)树立文学价值观,提高人文意识。
    (三)规划让学生有大量研读文学机会的课程内容。

    三、研究目的

    本课程经一次的学期教学后,在第二次学期教学作出课程革新。

    四、研究方法

    (一)主要根据「行动研究」精神进行
    1、研究者即教学者
    2、研究的进行以解决教学问题为起始点,研究历程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依归(driving force)。过程中透过回馈机制,反映「教师教」(teaching)与「学生学」(learning)的问题,以期能反应问题并解决问题。而研究者亦必须对研究议题保持高度自觉(sensitivity)。
    3、本课程欲解决的问题:
    (1)如何让「经典文学」的深广内容,让非人文科系的学生所接受与理解。
    (2)针对第一次教学的得失,在第二次教学中改变。

    (二)设计「李克式量表」(The Likert Scale)设计问卷调查,作课程调整的根据,并响应学生的意见,汇整为教学省思的记录。

    五、教学研究历程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找出文学与生活的关联性。
    2、以文学触动学生对生命的热诚。
 
    (二)教学内容:以经典「现代文学」著作为研读主轴,包括:诗、散文、小说与电影欣赏。

    (三)教材编选
    1、兴趣原则
    2、价值原则
    3、能力原则
    4、类化(温故知新)原则

    (四)教学方式
    1、自学辅导法
    2、问答法
    3、讲述法
    4、引导法
    5、欣赏法
    6、讨论法

    (五)评分方式:根据学生口头与书面的报告,评量学生口语与文笔的表达能力。

    (六)学生缴交报告情形与学习效果:
    1、学生报告分享
    2、缴交报告以「Blog」留言,祈使增加学生讨论风气,落实e化教学,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形。
 
    (七)学生对教学意见的汇集

    (八)检讨与课程革新:
    1、两次同一门课程教学的异同比较
    2、何以革新
    3、第二次教学的变革
    (1)教学调整
    (2)作业调整
    4、革新效果

    六、结论与研究省思

    (一)在「通识文学」与「专业文学」之间的调和。
    (二)「通识文学」的学习本质:提升学生的文学研读与语文运用能力。
 

 

品质机能展开应用于大学国文课业辅导之研究
——以阅读与写作为主轴

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  何修仁 讲师 毕威宁 副教授

    论文摘要
 
    近年来,学生阅读与写作程度大幅下滑,令人忧心。为因应全球化人才竞争的趋势,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品质机能展开(QFD)是从产品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技术,以往,多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规划设计上,近来,则扩充其应用范围至教育服务业中。本研究将其应用在大学国文阅读与写作的课业辅导上,透过此技术,可系统地将学生需求的各项因子,转换成教学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以作为辅导课程改进的参考。其方法为先透过文献探讨、教师教学经验讨论,整理出课业辅导内容、方法的主要构面,再透过问卷调查、SPSS统计分析,了解参加学生的心声,以印证各构面之精确度,并取得各构面之重要度。据此,复透过品质机能展开,汇整各品质因素,完成课业辅导内容、方法的关系评比,并计算出重要权重,在确保符合辅导课程设计特性需求的前提下,作成最佳选择,以激发学生参加课业辅导的动机,提升辅导教学的品质。研究结果显示:大一国文辅导课程设计特性的重要度,以整合力的训练、建立论点的训练、思辨能力的训练、撷取所需信息的训练、正确解读信息的训练、以辞达意的训练、提出创见的训练居前7名。

    关键词:国文课业辅导、阅读、写作、品质机能展开


 

应用J2ME技术建立大一本国语文行动学习系统之研究:
以成语拼图为例

树德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 温嘉荣 教授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工业科技教育学系(所) 郭胜煌 教育科技组博士生
树德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硕士生 黄建豪 硕士生

    论文摘要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数字式辅助学习的工具已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步到数字学习(e-Learning),再由数字学习迈向到行动学习(m-Learning),校园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传统式教学,尤其是在学术开放的大学校园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已不再只有黑板、白板、以及传统透明的投影片,其教学模式亦随着数字媒体的进步,不断的增加与更新,其目的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效。近年来在全球多元文化趋势下,华语文渐受到国际间的重视,然而我国学生在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与多项教育政策改革之下,语文学习领域已扩展到英语、乡土语言等课程,导致本国语文学习的时间受到压缩,致使学生的国语文能力呈现逐渐降低的现象。本研究的目在应用JAVA程序语言里的J2ME技术,建立大一本国语文行动学习系统,并撰写成语拼图程序,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电话里,并营造出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让本国语文的学习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都能进行学习,透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达到提升本国语文能力之成效。

 


交通大学国文教学之转型经验与检讨
——兼论e时代的辅助教学

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刘龙勋 副教授

    论文摘要
 
    各明星大学因国际化而推出外语授课,却有交大学生反映难以吸收,证明本国语文还是大学施教的利器。而大一国文以正典(canon)为核心教材,既传授知识,又陶冶情操与意志,亦为学生偏爱的国语文课程,故能行之有年。
 
  1992年教育部积极资助各大学,并开放授权,推动共同科课程改革。交大国文小组遂尝试开拓新教学领域,因而步上了艰辛且漫长的转型。
 
  1995年9月,大法官会议废除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促使交大解散大一各教学小组,当学期只开出少量国文选修因应,隔一学期才完全符合新规定。

  本文搜罗84上至88学年交大的国文课程,含学分、班级数及选修人数。发现初期的应变当中,开课有延续性、配合性、交替性、机缘性,进而观察师资对开设新课程的潜在影响。

    1996年9月,交大国文选修届满一年,故选此后四年的课程,依经、史、子、诗词等分类,以及周、汉、唐宋等时代别,统计、分析其课程规画和选修状况,并推测何以有机会通过评鉴,顺利开启新世纪的e化教学。
 
  2000年起,笔者持续参与交大网络教学,凡e化教材、虚拟教室方面,略有些许心得,谨提供与会学者、专家批评指教。
 
  结论综合检讨国文教学转型促成课程更多元,而e化也导致更专业的教学,验证本国语文教学的确可以别有天地。

    关键词:e时代、国际化、正典(canon)、核心教材、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


 

定位与定性
——大学「本国语文」课程角色与功能的证立

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 陈铭煌 讲师

    论文摘要

    探讨一门课程的角色与功能,应该锁定在这门课程的「不可取代性」上。而课程的「不可取代性」又取决于课程知识的内容本质及阶段教育目标上。本论文即循此途径,试图证立大学「本国语文」课程直接向高等教育目标负责,定位于通识教育课程里的共同学科;发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推理与综合组织)以及价值观念启蒙的两大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103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