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梁羽生: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演讲
【时间:2009/10/18 】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 第1期 2006年1月 】 【作者: 梁羽生】 【已经浏览3616 次】

    演讲人简介: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生,广西蒙山县人。著名现代武侠小说家。2005年9月16日,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本文是梁先生当日在王城校区为1400余名师生所作的学术报告。

    演讲地点: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大礼堂
    演讲时间:2005年9月16日下午3∶00

    我这次来到贵校,特别高兴,我说的不是客套话,是的的确确这样。因为从时、地、人这三个因素来说,都有特别值得令我高兴的事。时,过两天就是中秋了。据天文台报道,今年的中秋正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月亮最圆。月是故乡明,我们将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团圆佳节。地,广义来说,桂林是我的故乡。我的青春岁月是在桂林度过的。

    我有一部以桂林作背景的小说叫《广陵剑》,一开始写的就是独秀峰:“独秀峰像一枝铁笔,撑住了万里蓝天,笔锋凿奇石,洒墨化飞泉。”你们的校园就在独秀峰下,撑天铁笔,形容知识分子风骨棱棱,洒墨飞泉象征文化的乳露。我的文笔不好,不过我可以带你们看看一副脍炙人口、特别为广西人传诵的对联。不远,就在这里看得见的七星岩上,岩上有马君武先生的题联:

    城东佳境,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

    这也好像我的心声。抗战时期我在桂林读中学,每逢跑警报必到七星岩。这么多年现在才回来,已经将近一个甲子了。我们这些屡经离乱,从海外归来的游子,最大希望就是祖国能够进入太平盛世。这个愿望就要靠你们来完成了。

    人,这个因素,就从写这副对联的马君武谈起吧。中国教育界有“北蔡南马”之称。“北蔡”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马”就是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他做广西大学的校长时,据说不论哪一科教授缺席,他都可以代课。因为他曾经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应用化学(1903年),后来(1907年)又在德国柏林工业学院学化工,获得工科博士衔。同时,他又是著名诗人。另一位可与马君武比肩的是杨东莼。杨东莼是以前广西师专的校长,我的哥哥曾是他的学生。他留学法国,译有《费尔巴哈论》,著有《中国文化史纲》,抗战时曾任香港版《大公报》顾问。还有一位和我们都有联系,那就是50年代中期曾任贵校中文系主任的林焕平先生。50年代初期,他是香港的南方学院院长,兼任《文汇报》社评委员。我当时是《大公报》社评委员。1951年,他请我兼任南方学院的讲师。

    你们现在的校长梁宏先生,是化学博士。据说他很喜欢看武侠小说。说来凑巧,我也曾念化学。不过只念了一年,就因为不会做实验而放弃了。好在我曾经念过化学,后来是用得上的。这是后话,且听下回分解。

    从马君武、杨东莼,到林焕平、梁宏,他们都是一专多能的博雅之士。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题目“通识教育”了。

    通识教育,英文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

    外国大学文科,就叫做Liberal Arts。

    我以前在那里念过书的岭南大学,几十年前已经在推行博雅教育了。其实通识教育不是洋东西,是中国文化很长远的根。孔门弟子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通识。这和岭南大学早就提倡的“综合教育”,即把“德”、“智”、“体”、“美”、“群”综合在一起的博雅教育,其性质正是一样的。

    四书之一《大学》,开宗明义,即说明什么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四书集注》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朱熹注:“大家者,大人之学业。”大人,不是指年龄,是说养成伟大人格之人。

    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院训是“止于至善”。这都说明了大学的宗旨。

    程颐注:“亲者,新也。新民,使人除去旧习,日新又新,进步不已。”做学问之道,就是跟着时代与时并进,日新又新,追求臻境,到达最高境界。

    《论语》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文,即经典文籍;约,指约束。

    孔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先要读圣贤的文典,建立基本功,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一切,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这样就不至离经叛道了。

    不论东西方,博雅教育都包括了人格和知识两方面。一个君子、完人,是要具备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及知识广博两方面的。这和武侠小说有没有关系呢?有,武侠的“侠”,就是道德的方面。大家都知道我一向赞成“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以“侠”为主,即道德方面。尽管大家对“侠”的解释不同,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就是“侠”的行为。这里不详细解释了,现在单谈知识方面。

    武侠小说的特点是知识面越广越好。知识,包括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上的知识。《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我今天只讲书本上的知识。

    1.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对联。我最初写武侠小说时用回目,用诗词作开篇,就是抓住南来香港的人怀念旧小说的特点,让他们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2.地理:武侠小说内容涉及的地域较广。写爱情小说等文学作品,从头到尾可以在一个地方进行,例如曹禺的《雷雨》,就是24小时里在周家发生的。但是武侠小说不可能这样。因为侠士们到处游历,“闯荡江湖”。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些地理知识。譬如桂林七星岩和广东七星岩就不同;同样是石林,桂林的石林和云南的石林就不同。有了这些不同的地理知识,小说就可以写得更细致一些,更吸引读者。我的《广陵剑》(听说就要拍成电视了),里面有很多关于桂林的描写,所以必须清楚其中的地理特点。至少在桂林人看来,还是很实在的。到过桂林的人,就容易有共鸣;未到过的,就可能产生向往。

    3.历史:至于历史知识,也跟地理一样。写别的小说,可能不需要知道历史。只发生在某段时空就可以了,但武侠小说最好结合历史,似假还真,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典型的武侠小说,因为写的是古代人物,所以最好能结合历史。我在《七剑下天山》里面就加上一些历史人物。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也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件。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生按白造。例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英文叫做higher reality。我的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是虚构的,我将“江湖”融入朝廷,但以不歪曲历史为原则。例如《萍踪侠影录》里于谦和张丹枫的关系。于谦是历史人物,张丹枫是虚构的。他们的结交、张丹枫的出谋献策,不会改变“土木堡之变”的历史事实。

    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我认为有些艺术塑造是可以的。例如京剧里孔明、周瑜的扮相,孔明是挂胡子老生,周瑜是帅哥小生,这是跟事实不符的(周瑜比孔明年纪大),但这正是刻划他们当时的心态和性格(孔明老成持重,周瑜一向表现为少年气盛,在赤壁之战时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之际)的艺术手法。

    4.宗教:写武侠小说常常涉及宗教,尤其佛教,也需要懂些。武侠小说里十本有八本写到和尚。假如你写的和尚只懂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那么你的这个和尚未免太没味道了。所以至少要知道一些佛学,才有深刻的描写。

    5.心理学:小说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譬如写到一些性格异常、行为怪异的人,就最好懂一点心理学。《七剑下天山》里有个桂仲明,他怀疑自己杀了父亲。他做了个梦,我就是用潜意识来解释的。我写小说时中国很流行讲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像冰山一样,十分之九是潜在的。潜意识就是连造梦也敢想的东西。梦的化装就是潜意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很详细地说明了潜意识。在写人物心理时,最好也懂得一点心理学。

    6.民俗学和四裔学:如果具备一些有关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历史变革等,可使作品有趣得多。例如,我就不只一次写到“叼羊赛马”和“姑娘追”这些回疆民俗。

    7.化学:说到我所学过的化学,和写小说有没有关系呢?我只读了一年化学就转到经济系了,因为我不懂做实验,一到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一定失败了。但是我的小说就运用了一点化学知识。《冰川天女传》写到吕四娘、唐晓蓝和金世遗到了天山之顶,写着“人天绝境”处。他们手挽着手,合三人之力,也只能再进一步,因为空气稀薄,再走就缺氧了。就凭这一点点化学知识,我只能把他们的内功合理地夸张,而不能把他们写成超人。《云海玉弓缘》提到蛇岛火山爆发一段,金世遗利用石棉逃过大难。石棉是一种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细长弯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材防火板的硅酸盐类矿物纤维,也是惟一的天然矿物纤维。它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隔热性与防腐蚀性,不易燃烧,故被广泛应用。这也是把一点化学知识写进小说,既有趣味,又不失真实。

    除了知识方面的应用外,写武侠小说还和化学有更高层次的关系。例如有媒体知道我要回广西,就曾来访问我。其中有一个女记者问我,你怎样定义“江湖”?“江湖”是个抽象的东西。凡是抽象的东西,就很难解释。比如爱情,就各有不同说。如: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纳兰容若:“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各有说法的,甚至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讲法。说明抽象的东西很难定义。那个记者问到“江湖”,我当时也没想到怎样解释。

    《龙虎门京华》里有“江湖儿女缘多误”,《七剑下天山》有“已惯江湖作浪游”。英文把“江湖”翻译成The Rive and The Lake。女记者说有人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是江湖”。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佻皮,但是好像没有说到江湖的本质。而英文虽然只翻译了实境,但却似乎只触及了一点点“江湖”的本质。

    我认为“江湖”必须是动态的。我来讲讲我的解释。在一般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到“闯荡江湖”、“江湖凶险”、“重出江湖”等。就拿重出江湖来说吧。重出江湖,就是说原来不在江湖了。重出江湖以前的地方就不是江湖了,否则不能说重出。那请问重出之前的那个地方有没有人群呢?所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是江湖”的意思不是很周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根据王度卢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玉娇龙是九门提督的女儿。她跟大盗罗小虎闯荡江湖去了,那她以前住的地方就不是江湖了。提督府里有很多人勾心斗角,那是不是江湖呢?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里余剑平退隐后重出江湖。未重出之前的村庄,人群很多,算不算“江湖”呢?同样道理,金庸《碧血剑》里有个阿九,是公主身份,后来跟袁承志去行走江湖。在我的小说里也写过,后来变成独臂神尼。皇宫人群很多,尔虞我诈,是不是“江湖”呢?又譬如桃花源里也有很多人,但是与世隔绝,不闻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桃花源又算不算“江湖”呢?云南女儿国,生活在母系社会,自得其乐,宁静和平,纵有人群也不能称为“江湖”吧!桃花源、女儿国纵有争执,那也是茶杯里的风波。当然,当它和外间有了接触后,也可能变成“江湖”。是不是“江湖”,怎么来判定呢?那就要用化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鉴定了。

    在我未给“江湖”下定义之前,我想谈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写到“江湖”,而且有静态和动态的。

    静态:“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岩芷汀蔺,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动态:“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结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这里有动态江湖和静态江湖,而且“江湖”和“庙堂”是两个世界了。这是儒家的“江湖”,但却触及“江湖”的本质了。我认为有风波的地方才是“江湖”,而且这风波不是茶杯里的风波。若用较具哲理的话来说,亦即是:“江湖者,众生扰攘的俗世也。”

    要解释“江湖”可用化学的定性分析来说明。是不是“江湖”,要从它的本质来决定。定性分析是用来决定东西的性质的。比如拿几件东西来分析,这是灵芝,那是蘑菇,这是定性分析。再拿几种灵芝来分析,这是赤芝,那是云芝;这种孢子含量低,那种孢子含量高,这是定量分析。再拿围棋来说明,你下一步棋,可以用数学计算,可胜多少目。像满地钞票,先捡千元再捡百元再捡十元。这是量的计算。但是有时下某一着,尽管占的目数多,但从全局来说未必有利,这种关系着全局胜负的地方,叫做急所。必须先占急所,下哪一步,这就要用定性分析了。

    “江湖”也是这样,指的是它的本质。分析它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就是用定性分析决定那地方是否“江湖”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关系密切的。我想起一段谈禅的“机锋”:“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愿再过三十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数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社会科学之母。通识讲的也是跨科目的研究。文科理科,关系密切。我想用几分钟和各位玩个开立方游戏,补充说明一下。

    (按:此时梁羽生先生请在场一千多位听众从1至99随便选一个数字,用手机算出其立方,再把数字告诉他,他即可说出这组数字的立方根是什么。前后一共五位同学举手试了,全部不出三秒,梁先生立刻把答案准确说出。)

    为什么只用几秒钟就可以开立方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立方和立方根的关系是有特点的:从1到9,各有对应的数字。这样你就可以轻易地断定最后一个数字。抓住这个特点,跟着练成必须的基本功,即背熟1至9的立方。这样你就可以断定第一个数字了。

    新派武侠小说从《龙虎门京华》开始发表到现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的评论上,都指出了它在文化层面上的特色。即:1.有比较深广的中华文化内涵;2.对旧文学的继承和拓展;3.对西方文学的借鉴进而至东西文化融合;4.“侠”的提升;5.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背景,有较新(视野较为宏阔)的历史观。

    马君武、杨东莼、林焕平以及你们的校长梁宏博士,都是博学多才的好例子,亦在通识上做出了好榜样。你们有这样优良的传统,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博雅之士,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腾飞作出伟大贡献,就像我所描写的独秀峰那样,像一枝枝铁笔,撑住了万里蓝天!

    [责任编辑 王朝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6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