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洪惟仁:母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讲义)
【时间:2009/5/8 】 【来源:无 】 【作者: [台]元智大学中语系 洪惟仁】 【已经浏览4074 次】

    1母语教学的意义

母语教育已经纳入九年一贯课程之中,到底为何要实施母语教学,不能不了解。我们可以举出下面的意义:

() 文化上的意义──多语多文化的教育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世界上有多语多文化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多得不胜枚举。欧美民主国家固不用讲,就连共产国家如南斯拉夫、苏俄和中共很多地区也都在实施这种多语多文化教育。

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母语教育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母语教育实施以后国语就从此没有了地位。推其原因是国民政府为了方便推行国语,灌输给学生一些错误的语言偏见,如「爱国就要说国语、说母语 (或方言) 是不爱国的」;「说母语比较高级,说方言比较低级」。这个观念绝对是错误的。

多语多文化的教育是民主主义的精神,而单语同化教育则是国家主义的精神。没有既提倡单语同化教育又民主的国家。

() 民族上的意义──母语是族群归属的象征,族群归属是人一生最宝贵、最重要的一部份,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的这份权利。母语教育是这个理念的自然延伸,是顺应基本人权的作法。

() 教育的效果。山胞的就学率或升学率均未臻理想,在学的成绩也显著偏低,其原因,最主要者为学校没有用跟他们心智一起成长的母语来教导他们,使得他们在认知上产生断层,学校所学和他们的母文化没有关连;又因为老师不会或不用他们的母语教学,因此他们跟老师无法充分沟通,对所学有恐惧感,也渐渐对学校产生疏离感。实施母语教学对提高非标准语区学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最有帮助。

    2历史回顾

    2.1战前的语言政策

一八九五年甲午之战清国败给日本,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一占领台湾设台湾总督府即确定实施同化教育的方针,因此其教育重心为对台湾人实施「国语(日语)教育」。但初期的语言政策尚称温和,军阀执政以后,改采强迫手段,企图全面灭绝台湾本土语言。亦即由渐进而至激烈的语言政策。综观日本殖民政府治台五十年间的语言政策可分三个时期(详参洪惟仁〈日据时代的台语教育〉, 收入《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第五册题解 )

一、怀柔期(18951912)──积极教导日人教师、官员学习台语(主要是闽南语),培养教育、统治人才,学校采用日台对译法,以台语说明、教授日语,并有五小时时间以台语教授汉文。

二、收缩期(19131936)──积极普及教育,鼓励台湾人说「国语」。学校汉文课程逐渐减少到二小时,高年级汉文课甚至废台语教读,改以日语读汉文。日语教材废除对译法,改采以日语教日语的直接教学法,日语普及效率提高,一九三五年已有 29.1% 的台湾人会说日语。

三、严厉期(19371945)──实施皇民化运动,社会上停止报纸汉文栏,禁绝汉文私塾,公家单位禁止说台语,奖励「国语常用家庭」,对台湾语言采取种种差别待遇;学校废除汉文课,严格禁止学生在学校说台语,设有纠察对,教学生互相监督,说台语者处罚。「国语」普及效果奇佳,至1941年,会说日语的人口已达57%。

虽然台湾总督府极力推行「国语」,但真正强力实施「国语运动」只有严厉期的八年间,所以直至1942年为止,家庭中以日语为常用语言的所谓「国语常用家庭」只有9,604户,77,679人(不含日本人),占台湾人人口的0.9而已。

据光复初期的报导,当时台湾的都市一片日语声,也就是说,日语已俨然成为都市的社交语言,但台湾本土语言的根基完全没有动摇。尤其是闽南语因为人口占了台湾总人口的85%之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平地为分布区,几乎所有大都市都在其分布区内,因此人口、经济的竞争力极强,直至日治末期,闽南语仍是台湾最强势的语言。

 

    2.2战后的语言政策

1945年二次战后,日本战败,台湾归中华民国管辖,一时之间台湾话有向上扩张之势,不料大陆国共内战,1950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带来约120万的中国军民,从此定居台湾,台湾人口结构,族群认同都因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批新移民虽然祖籍各自不同,南腔北调,各说各话,但为了沟通的需要,以及政府的大力提倡,很快地学会了「国语」,其第二或三代并且多以这种「国语」为母语。也就是说大陆各地方言在台湾几乎是在毫无战争的情况之下即自我消灭而完成了「国语化」。

新移民大部分位居军、公、教、文等支配或指导的统治地位,即使非直接为统治者,亦多附属于统治阶层,因此新移民乃很快地自然结成一种新族群「外省人」,「外省族群」不但有其族群意识,并吸收了土著的「台湾人」第二代共同产生了一种新华语方言,即所谓「台北华语」,为其族群认同象征之一。

「台北华语」是台湾的高级语言,而且是华语族群的新母语,在蒋家政权推动下俨然成为台湾最有势力、最有活力的语言,所有台湾新文化的语言创造力都被这个语言所吸收。所有台湾传统语言:闽南语、客家语、南岛语都受到很大的生存威胁,其语言使用场合日渐受到限制,使用人口流失,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衰退,有语言衰亡的危机,闽南语因为人口众多,略有抵抗力,南岛语使用人口极少,伋伋可危,正待抢救。

 

    2.3当前的语言社会现况

2000-01年间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的学生们在本人的指导下针对桃园地区的两大都市和乡下的语言使用情形做了一次广泛的语言社会学调查。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桃园县各地,不同的场所使用语言的实况。

我们不用问卷方式调查,全部用偷听的方式观察桃园地区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语言在交谈,因为我们认为偷听的方式比问卷更加客观,更接近事实。

由这个调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桃园县无论任何地方、任何场所,华语都是最为通行的语言,尤其是都市化越彻底的都会区、越高级的场所,华语都占着绝对的优势。闽南语比起客家话强势得多,算是桃园县第二优势的语言,然而却多半分布在低阶或老化的场所,即使在低阶的场所,其使用率也不及华语。(参见洪惟仁2001.11/2跨世纪桃园语言社会学调查报告〉辅仁大学台湾社会学学会「生活/社会新视界:理论与实际的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
 

桃园地区各种场所语言使用比较表(单位:百分比)

 

华语

闽南语

客语

双语/外语

合计

快餐店

88.4

11.0

0.6

100

高级餐厅

69.5

23.0

7.0

0.5

100

火车站候车厅

67.1

30.4

2.4

-

100

百货公司

63.5

24.5

6.5

10.5

100

夜市

62.2

29.6

6.8

1.8

100

机场

59.3

17.6

1.5

21.5

100

市内公园

54.5

23.9

17.5

4.1

100

传统市场

48.6

23.6

19

8.8

100

登山步道

45.1

18.8

14.6

21.6

100

火车站电话亭

34.4

35.1

8.6

21.9

100

总平均

59.26

23.75

8.45

11.3

100

由上表的总平均看来,华语在桃园公共场所的占有率已经接近6成,而闽南语不及1/4,客语不及1成。客语唯一还占有相当使用率的场所只有客家区内的乡下菜市场。但是,即使在这个低阶场所,客语的占有率也只有38%,比起我们在1997年所调查的嘉义市西区旧鱼市场94%、台南市兵仔市的74%少得多。

这个事实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我们已经没有理由说桃园县是一个闽南语或客语的分布区了,这个地方确确实实已经变成是华语的分布区了。

 

    2.4战后的语言教育政策

语言在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他们也可以归为三类:(一)用于识字启蒙教育(Literacy);(二)为教授的科目(Subject);(三)为教学媒介(Medium of Instruction)。

 

    表一 各种语言在现行教育体系中之功用

 

识字教育

教育科目

教学媒介

国语

o

o

o

母语

x

?

x

外语

o

o

x

 

虽然每个字段理论上都有其可能性,但根据目前台湾的教育制度,只有四个字段有实际的状况(表中画o者),有四个字段没有实际的状况存在(表中画x者),剩下的一个字段(表中画?者)表示母语教育做为一个科目尚未正式实施,或因妾身未明,在教育上的地位远不及国语和外语。

自国民政府在二次战后接收台湾到现在政府的语文教学政策一直是以国语扮演几乎是独挑大梁的吃重角色。它被用来做所有儿童(不论其母语为何)之识字启蒙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个最最重要的科目,从小学到高中每周上课时数至少在五小时以上,甚至于到了大学它还有八个学分以上的国文课。它更是我们传授一切知识的媒介语。

有些国语推行者往往为了达到推行的目的而采取种种伤害学生自尊以及违反人道精神的手段,如在学校严禁使用方言,违者罚扫厕所,挂牌示众,罚款或罚跑操场等等,并灌输本土语言为粗俗低劣语言,而说本土语言的人为粗俗低劣的人等语言偏见,戕害了学童身心发展至巨。而为政者或失之不察或明知其非而不于纠正,也难辞其责。

直到民国七十六年解严之后,言论开放,民主讨论之风盛行起来,母语教育的呼声才正式上了台面。

由于民间舆论以及议会的压力,教育部终于在民国八十二年宣布自八十五学年度开始把母语教育以及乡土文化教育纳入正规的中小学教育之中,并随即委托人文社会学科指导委员会的李鍌教受进行课程规划的研究。该项工作已于八十二年十二月完成并向教育部提出「课程大纲草案」。2000新政府宣布自2001开始实施九年一贯教育,并自一年级起实施母语教学。

但教育时间仍然只有一个小时。我们不但要求在时数上增多,我们更建议把开始实施的时间提前到幼儿园。(以上参考曹逢甫〈维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刍议:一个社会语言学的观点〉)

    3母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困难

理想中的双语教育是过渡型双语教育,也就是小学低年级先以母语教学开始,其它科目也以母语施教,中年级以后才逐步引进标准语,其它的科目也慢慢改由标准语来作教学工具。这样的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母语为入门教育的工具,同时它能发挥维护母语母文化的功能。换句话说,它一方面增进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可以使各族群的语言文化得以保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标准语教育,促进各族群共存共荣。这才是多民族多语多文化的民主国家。

但多语多文化教育也要有人民的意愿做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到底台湾人民是否愿意接受多语呢?

江文瑜(1994)对台北县十四所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共九百多人作了母语教学态度之问卷调查。江的研究涵盖了台湾闽南语、客家语和原住民语,有相当多重要的发现。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其中具代表性的两题:

 

「你的父母鼓励你在家说母语吗?」

 

非常鼓励

鼓励

普通

不鼓励

非常不鼓励

闽南语

25.7

20.3

45.9

6.3

1.8

客家语

29.0

19.1

41.3

8.5

2.1

原住民语

26.2

19.0

39.3

8.3

7.1

总合

26.8

19.8

43.9

7.2

2.4

 

这个数字表现大多数的父母采取不反对但也不怎么鼓励的态度。不过鼓励的一方比起不鼓励的多得多。

 

「你喜欢上母语教学吗?」

 

非常喜欢

喜欢

普通

不喜欢

非常不喜欢

闽南语

26.1

22.6

35.6

9.2

6.0

客家语

25.7

29.2

34.2

6.3

4.6

原住民语

33.3

31.0

15.5

14.3

6.0

总合

26.6

25.3

33.4

9.1

5.6

 

由上表看来,普通占了三分之一,但非常喜欢和喜欢占了一半,可见一般学生对于母语教学倾向于喜欢的。不喜欢的闽南语只有15.2%、客语只有10.9%,原住民稍多,但也只有14.7%。这个调查数字给母语教育的支持者很大的鼓舞,虽然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丧失了母语能力,许多人担心母语教育可能给学童带来学习上的负担,但是由上面的数字看来,无论是否负担,学童们似乎还满愿意接受这个负担。

    4母语教学的原则

母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环,它有一定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执行的时候不能土法炼钢。

 

    4.1语言教学优先于认字教育

汉字最大的困难是教育的困难。因为汉字难学,小学期间,国语课里,汉字还没有教到的语词怎么教?如果数理、常识要把汉字全教会了才教,显然常识教育无法在低年级进行。而小学是人生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为了学习汉字而放弃了小学的知识教育殊不值得。的确,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是以汉字学习为前题,以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汉字,学了汉字才能作文化智识教育。这是错误的,而最大的错误是误以为汉字是国字,而只有国语才有字。这样台语文化知识岂不是变成不可能了吗?

我们必须假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母语知识。学校教育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不应该等到学童已经认字才开始。初级幼儿教育不应该太重视认字教育而忽略了文化知识教育,因此我们主张幼儿教育即使没有台语教材也可以用台语来做文化知识教育。

但这不是说台语的认字教育不重要,只是说不可本末倒置。台湾的国语教育在初级阶段都是先教注音符号,然后慢慢教汉字。根据这个原则,母语教学也应该先教拼音,再教汉字。但在幼儿或小学一年级开始认识汉字及音标以前就应该让学童分辨八音、十五音,但不必作太多的认字教育。

    4.2以台语为教学媒介

其次是误认为「国语」才能做为教学媒介。事实上,本土也可以进行任何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有关本土文化教育,不使用本土语言,显然是隔靴搔痒。

不要假设国语是唯一的教学语言,应该知道本土语言才是真实地传达本土文化的最佳语言。今天台湾文化的没落,一大半的理由可以说是因为语言的失落。而语言失落最大的凶手是幼儿园或小学教师和电视儿童节目。这些人在小孩还不熟悉母语时就用百分之百的国语教育学童,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母语的权利。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用国语做为唯一的教学媒介,等于是在进行残忍的同化教育,把本土文化连根拔起。

台语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学科目,也应该是文化智识教育的媒介。儿童初级教学中应该以母语为主要语言,而不是华语教育的陪衬。

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完全排斥母语,即使有所谓「母语课」或「乡土语言」的课,也只有聊备一格,没有功效。

非母语课也可以用母语做内容教学,以扩充母语的文化内涵。现在母语课每周只有一节(40分钟),显然太少,所以至少所有乡土教材都要用本土语言教学,其它的课程最好也要有一半的母语,或华语、母语穿插使用,使儿童学习各科文化语言的表达方法,不要使儿童误认母语只能表达有限的乡土教材,甚至以为母语课程只是教一些会话、俗语或教唱儿歌而已。

    4.3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用教学目标语作为教学媒介,不经过其它语言的翻译,譬如教台语就用台语教学,不掺入国语或用国语翻译,使学习者从情境中直接体会语言的意义与结构。日治时代一开始是以台语教日语,并编有日台对译课本,治台第十九年的1913年以后改采全面以日语教日语的直接教学法,成效显著,日语普及效率提高日语教材废除对译法,改采以日语教日语的直接教学法,1935年已有29.1%的台湾人会说日语。由此可见直接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法

国民政府治台初期,一切典章未备,学校曾有短时间以台语教学,但很快地改采以华语教华语的单语教学法。效果都非常好。

使用单一语言教学会排斥其它语言,1937年实施的「皇民化运动」,以及1960年代以后实施在校禁止说台语,把台语完全排斥在使用与教学上,对本土语言的伤害却很大。真正的双语甚至多语教育应该让每一种目标语言平均占满使用时间。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某些课程使用本土语言教学、中国史地课程用国语教学、其它某些课程用英语教学。这样教学课目标语言同时也是教学媒介,可以培养学童同时学好几种语言。

幼儿母语教育应该采用直接教学法,不管学生是否了解台语,应该直接的、完全的以台语教学。蒋家时代所留下的母语自卑感应该一扫而空。如果在教「母语课」或「乡土语言」课时再不用母语教学而要用华语教母语,那母语教学是绝对不会有效果的。就像我们的英语教学,学了六年中学英语、一二年大学英语,碰到外国人还是开不了口。

    4.4采用有权威的音标

母语教学包括小学六年必选,中学三年选修,共9年。在这么长的教学期间不能不教音标和汉字。笔者认为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发挥儿童敏锐的听觉,念十五音、八音,唱儿歌,二年级起才由自然认字开始,正式教简单的音标和汉字。

现在本土语言的汉字和音标有点混乱是事实,在民主多元的时代,讲汉字与音标的统一是相当困难,尤其是山头主义盛行,仓颉满街跑的台湾,文字统一遂成天方夜谈。但是我们不应该以汉字或音标的不统一做为放弃母语教学的借口。

我们也应该知道汉字与音标的统一对于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做为一位教师应该有能力判断应该教什么样的音标或汉字。

这里我要提出几个基本观念。一是,闽南语或客语不是没有音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教会罗马字了,这教会罗马字在教会通行至今,虽然一般民众不太熟悉,在教会是相当通行的。尤有进者,闽南语或客语的罗马字和北京话的威妥玛音标是真正的通用拼音,学了一套拼音就可以方便的学习其它的拼音系统,对于汉语方言的转移学习相当有帮助。但是这套音标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当时还没有发明打字机、计算机等现代文书处理机器,问题还不大,到了今天计算机发达起来,文书处理要求输入方便、传输精确,传统罗马字遂暴露了它不便输入、传输的缺点。

台湾语文学会19917月成立,8月即组成「台湾语言音标研究小组」,以学术委员会主任台大黄宣范教授为召集人,订定四原则:系统性、现实性、普遍性、方便性,及十项评判标准:社会性、文献量、历史性、符号普遍性、音读普遍性、好写、好认、好学、好注音、好做文书处理,总而言之,一面要照顾传统习惯、一面要照顾现代信息化趋势;一面要照顾到台湾内部的互通(漳泉、闽客都通用)、一面要照顾到世界的互通(和国际音标、世界各国音标通用,而不只是只能和中国互通),一面要通俗易学、一面又要合乎学理。

标准决定之后即开始搜集所有已经发表的方案,分别加以评选,经过三个多月的密集研讨,最后选定教会罗马字为台语音标基础方案,并经全票通过,订定了「台湾语言音标方案」(TLPA),简称「台语音标」。

1995年教育部为因应全国社会各界之需求,委请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研订台湾乡土语言辅助教材大纲,以为编订教材之参考。人指会接受委托,成立研究项目小组。研究小组基于计算机文书处理、接近通行的罗马字,易学易认,尊重历史等考虑,决议参考台湾语文学会修订之TLPA,并略作修改,向各界推荐。后来台湾语文学会也通过追认教育部的修改。

199919日,教育部终于在各界企盼下,征求了各方意见之后,正式公布了「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和「台湾客语音标系统」、「台湾南岛语语音符号」,并向世界标准组织登记,纳入ISO 10646信息标准。但民间仍然统称为TLPA

由上所述,TLPA的制定是非常严谨的,它对于有一百五十年传统的教会罗马字只作了最小幅度的修改,修改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传输的方便,既合传统性,又合现代性。虽然现在各山头都想借用政治力来推翻既有的权威,推行自己的一套,因而扰乱了音标的一致性,但是事实上现在坊间的台语教科书90%以上都采用TLPA,证明了学术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台湾的母语教育最终还是要信任学术。

 

    4.5汉字选用原则

汉字问题比较复杂,这就不是学者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汉字是经过千百年长期形成,必须一般民众接受才能定型,学者的工作应该只是像仓颉、李斯一样做做汉字整理工作,而不是造字或硬性规定用字标准。归纳向来台语汉字的选用原则如下:

1.通俗原则:以传统文献用字、现代社会通行汉字为准,凡已固定化之用字列为最重要选字原则。传统已固定之台闽字,如「(e5)(chit4)(tho5)等虽非中文所有汉字亦加采用。

2.功能原则:通行汉字如果严重造成词字系统混淆,应尽量使用不同汉字标示。传统汉字虽然有相当固定的用法,但是一个语素分为二个字形,如本字确实可信且相当常用,采用本字。如m7bat4用作「不懂」解时作「不识」用作「不曾」解时作「不曾」,其实bat4的本字是「别」,现代台语文献已不再用「识」「曾」,而用「捌」,「捌」可视为「别」的变体。

但对使用频律极少混淆情形不严重,或具互补关系,可以根据句法结构、词法结构、词性等文脉加以区别者暂时不以不同汉字区别。譬如ce1(指示代名词)用在「这是册」(这是书)cit1(指示形容词)用在「这摆」(cit4pai2)「这(cit4e5),两个语素具互补关系,没有对应的中文汉字加以区别,因而共享一个汉字。但「遮」(cia1)和「这」(ce1)没有互补分布关系,用不同汉字表示。

3.实用原则:对传统未固定化之汉字写法,以同音通假本字为主要选字原则,但所选本字应在倚天字档之内,以免造成文书处理困难。如m7()有许多变体,如用「不」或在「不」字加上其它偏旁,都不好打字,当用本字「毋」。另外be7/bue7宁可假借用「袂」,不用「([+])mai3宁可训用「勿」不用「([+]),皆本此原则。

 

    4.6 音汉夹用

我们的教育传统告诉我们,汉字是唯一正式的文字,台语文字除了汉字以外不能使用任何文字。事实上这个观念是自缚手脚,日文不受汉字的束缚,他们除了采用汉字做为日文文字的一部分,并且自己发明了平假名、片假名做为拼音文字,近年又大量采用罗马字做为缩写文字,这三种文字都是日文的正式文字。

台语文虽然大部分可以用汉字书写,但绝对不是百分之百,汉字不是为台语文设计发明的,当然有一些台语特有的词素没有办法写出汉字来。如果我们用汉字写台语文,一定会碰到写不出来的字,这是一定会停车、寸步难行,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汉字,翻遍案上所有字典,还是找不到,最后只好放弃了。因此,如果你要写全汉字文,结果可能写不出文章了。

因此我不建议为了汉字而被汉字绑死。我建议尽量采用合适的汉字,但是真正没有汉字,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可以采用TLPA暂时代用,不要强求汉字。我们在教学时也是一样,不要过分强调汉字的伟大,不论教材或教写作文,都要让学生了解,文字的主要目的是要精确的表达语言,虽然音汉夹用不好看,但可以比较精确、而且方便地表达台语,这样文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用这种音汉夹用的文字形式,在创作台语文才不会受到汉字的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696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