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谭健初:语文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母语性学科
【时间:2009/1/19 】 【来源:科教文汇 2007.4(中旬刊) 】 【作者: 湖南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 谭健初】 【已经浏览4352 次】

    关于语文姓什么的问题,人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可能导致语文课目的任务的不同追求,所以清醒地认识这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当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工具论。语文是“工具”,见于叶圣陶先生20年代的论著。他说语文是“表情的工具”,是“应付事势万应的工具”。当代一些语文教育大家,如于漪、魏书生、余应源等人坚持并发展了这种“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具。

    “言语性”。这是一种比较新的说法,以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潘新和为代表。他们认为,“言语”,指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应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简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工具说太片面,导致了“实用主义”、“文道分离”,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培养人;认为“塑造人的灵魂、建构人格,提高人的语文素质,造就完整的人”是语文教育的又一本质。

    另外还有“人文论”、“民族论”、“文学教育论”等观点。

    讨论语文的性质问题,不是讨论语文课程的所有属性,或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共有的属性,而是指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特性——语文课程的特殊属性,也即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种差。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来分析以上诸种说法: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这个认识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工具性是否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存在的价值?是否是区别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工具性”这一表述是否准确?仔细分析,还有其他课程可以用“工具性”来表述,比如外语、数学等等。

    “言语说”这一新提法也有问题。因为“言语”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内容”和“属性”不是一回事儿,而且,显然外语课也有“言语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折中主义二元论的实质是认识上的糊涂。为什么只是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绝不单是一个人文性的问题。而且,必须明确,以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目的,这是语文课的唯一特点。

    笔者认为语文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母语性学科,基于以下原因:

    工具性。叶老以及其他前辈说得已经十分清楚了。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语文课只有具有了“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才能把学习语文的目的——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放在第一位,否则他可能是政治课,可能是历史课,甚至可能是物理、数学课,惟独不是语文课。

    以工具性为本质的母语性学科。将语文学科定性为“言语性”,就像将数学定性为“数据性”,说的是内容而非性质,但说“工具性”又不准确,因为这样和外语等学科分别不开,而加上“母语性”,就将其性质限定了。这样既坚持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工具性,又准确表述出了它的基本属性。

    这里强调了母语性,不仅是为工具性加一个限制,更重要的是标清语文课的任务和重要性—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打好基础,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0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