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五柳先生传》台湾教案
【时间:2008/11/28 】 【来源:台南市立后甲国民中学“国文园地” 】 【作者: 游秀美】 【已经浏览4951 次】

第二册第九课 五柳先生传

编写:游秀美老师


  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模仿史记传记的形式而写的
  二、陶渊明及其作品
  三、「柳」树的象征意义
  四、《五柳先生传》探究
  五、文法修辞

  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模仿史记传记的形式而写的

  虽然假托五柳先生之名,其实是作者的自况。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嘱文,颖脱不群,认真自得,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宋书和晋书本传略同)可见当时的人不但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况,并且相信这是对他自己非常真实的纪录。因此,透过本文,我们可以体认到作者真挚淳朴、高节脱俗的人格。

  通常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个隐士,又称他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卷中宋征士陶潜诗条),很容易误以为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事实上陶渊明只是厌恶当时虚伪腐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愿去同流合污:其实,他的人生理想是积极而严肃的。他否定了现实社会中要求富贵荣华的价值观念,而坚持去过他认为具有真正价值的精神生活;他甘于忍受物质环境的压力,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这是需要有极高的道德勇气的,一个消极颓废的人如何能做到!

  至于进一步欣赏陶渊明在超越了物质环境的窘迫之后,所达到的精神上的和谐,以及他为人的品格和写作的风格的圆融一致,这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如何了。

  二、陶渊明及其作品

  他是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陶侃在晋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都督荆湘等州的军事,因为讨叛臣苏峻,有很大的功劳,被封为长沙郡公,虽然功盖当世,但行为却极其谦冲,晚年更深以满盈自惧,上表辞职,把皇上赏赐给他的东西和一切军械统统缴还。从此归隐,不再过问政治。可见他的曾祖父是一位非常淡泊明志的人。

  他的祖父茂、父亲逸,都做过太守。祖父是一位天性纯厚的读书人,父亲又是恬淡冲虚,把穷达得失看的很开的人物。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为人谦虚有量,温文儒雅,做事但求顺心,和陶渊明的曾祖父以至父亲,正是一流人物。

  陶渊明接受了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形成了他那达观而任自然的性格。加以后天环境的影响,更使他把这种性格发展到最高峰。

  尽管他的先人都做过大官,但因为都是淡泊名利,所以都没有钱剩下,而且他的父亲又死的很早,更使他在少年时候开始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并不以此为苦,却能从读书中去寻求乐趣。这因为他本来就是恬淡的人,自幼受过优良的儒家传统教育,深懂得「固穷节」的缘故。

  陶渊明的早年也曾豪气干云,有过建功树名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他在晚年有许多回忆少年时豪情的诗,如:「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四),「刑天舞干威,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其八)。但是他这种超逸四海的「猛志」,在当时门阀士族把持政治的腐朽环境下,是没有可能实践的。因此他在闯遍了「张掖至幽州」之后,仍然是「不见相知人」,不得不慨叹「吾行欲何求」(以上并见杂诗其八)和「知音茍不全,以矣何所悲」(咏贫士其一)了。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虽以军功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都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当时在政治上「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这些大贵族官僚与贵戚,「或假财色以交柄权,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器溢志盈,态发病出,党成交广,道通步高。……所未及者,则低眉扫地以奉望之,居其下者,作威作福以控御之。」(抱朴子疾谬)。真是丑态百出,昏天黑地,把政治搞得黑暗腐败到极点。同时,终东晋一代,当权的大臣们,不断地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和残杀,直到东晋灭亡,没有一天安宁,就拿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以及刘裕的代晋自立。这样客观的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变化自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一生只做过四次小官第一次是当州祭酒,第二次是当镇军参军,第三次是当建威参军,最后一次是当彭泽令。每一次当官的时间都很短。彭泽令是个小小的主官,参军只是个帮闲的幕僚,州祭酒更是微不足道,都谈不到甚么抒展抱负。做官需要圆滑应付,需要矫揉造作;而 陶渊明却只是个耿介任真的人,他的个性与做官简直是背道而驰。

  他由于叔父陶夔的援引,出为彭泽令。这是他当过最大的官职;可是只做了八十几天,便愤而辞职。为什么?因为官儿当的愈大,失去的自由也愈多。他在辞官后所作的归去来辞的序文中把辞官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违己」就是违背自己的理想、意志和良心去生活,这是人生最痛苦不过的事。挨饥受冻,固然足以使肉体感觉痛楚,但比起精神上的苦难,仍是轻微的,可以忍受的。

  归隐田园以后的陶渊明,身心都恢复自由了,真是快乐无穷。他作了归园田居诗五首,最能代表这时期的生活和心情。其中第一首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已十年。(已原作三,此据李晨冬教授说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前六句诗人自叙归田的原因,以下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所以最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重获自然的欢呼,官场犹如「尘网」,更若「樊龙」,他误落进去已经十年了,心情一直都在痛苦矛盾之中,如今一旦冲了出来,心情该是多么的快乐!第三首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隐居田园,亲身参与耕作,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田父的形象;我们也体会到作者恬淡自喜的心情。

  农村中安静的环境和美好的景色,深深吸引着诗人,他从简朴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草木疏扶,众鸟有托,微风东来,好风同至,诗人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得到心灵的满足,深深的觉得喜悦。诗人的田园生活是非常丰富而多趣的,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赏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一)

  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二首之二)

  有知趣的故人携酒共醉: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诗二十之十四)

  生活自由了,心灵也回复到那无羁的自然状态,诗人把全部精神寄托到耕田、读书或者是游山玩水上面,完全陶醉在伟大的自然之中了。慢慢的,他的心超脱于物之外,和大自然融成一片,而忘掉物我之分了。

  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诗二十之五)

  这诗表现出「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我」的境界。「无我」的先决条件是虚静,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心远」,就是把自己的心远离那些俗人俗事,把尘俗思想完全从脑子里排除出来,达到一种空灵的状态,正好让自然填补进来。所谓「悠然」的韵味,便是如此产生的。

  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的时候,菊便进驻了他的心,也就是说他的心里面,除了菊以外,再也没别的东西了。等到菊采得差不多了,偶然间抬起头来,那日夕相见的南山,便悠然进了眼帘;因为来得悠然,使他不自觉的忘了那菊花,敞开新扉,让那南山填补进来。他看见山间云岚飘浮;使觉得自由自在;看见飞鸟归巢,却彷佛自己也寻着了归宿。诗人一会儿化作菊花,一会儿变成南山,一会儿却又彷佛是云岚与飞鸟。每一次转变,都成于一瞬之间,但却来得非常自然,产生了无上美感。这种美感是不可名状的;即使可以名状,但是于自己的心灵已整个融入自然之中,到底还要为谁名状呢?那时在再无此必要了。所以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陶渊明还有一些描写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他甚至穷至乞食,在乞食诗中他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贫穷打倒,他并不觉得痛苦,而是甘之如饴的。他认为只要心灵获得自然,只要能活在自由的空气中,那么,一切肉体上的痛苦便都微不足道了。所以他说:「岂不实苦辛,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之五)人生的快乐,就存在于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实践中。理想战胜现实,便是最快乐的事情了。

  陶渊明的伟大,就在他毕生都在追求着和坚持着一个「真」字。这「真」便是任自然的「真」,爱自由的「真」,人性的「真」。他不仅是晋代的一位第一流诗人,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很少人能和他相比。他的诗歌所以能成就卓越,取得崇高的地位,也全在于「真」,陈绎曾说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诗谱)。他的诗差不多每一首都富有真情实感,没有矫揉造作之辞;都是在不得不形诸笔墨才写出来的,吐露出作者的肺腑之言。他的笔端饱含着诗人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作者中往往体现出诗人自己的性格,有些诗句把作者的声音笑貌生动地跃现在纸上。这就是钟嵘诗品所说的「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其人真,其文真,作者与作品密切地契合在一起。

  从前人论陶诗,往往用「平淡」、「朴素」、「自然」等话来概括其风格。这确实指出了陶诗的一个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很少用典,也不用心雕琢词藻,但使人感到非常亲切与真实。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但实际上却包含的高度的匠心。作者如果没有高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示事物的形象。陶渊明的诗不是没有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只见平淡之妙,而没有斧凿的痕迹。这正是作者的天才和功力所在。朱子语类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是很正确的看法。

  陶渊明诗歌的另一个特出优点是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求一两句名句。他的诗不是没有好句,只是因为通篇都好,显不出那几句突出了。此外,简洁和富有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优点。陶渊明的诗都是短的抒情之作,绝少冗长的描写,更没有空泛的议论,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渊明的作品起初并未受到重视,因为当时正是雕琢绮靡之风盛行之际,陶诗的朴素、自然的风格、自然很难为人欣赏。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但还是十分有限的。钟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萧统文选选录他的作品不过寥寥数篇。但是从唐朝以后,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推崇。例如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晏殊说:「宁从陶令野,不作孟郊新。」陆游说:「我诗羡渊明,恨不造其微。」元好问说:「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由此可见他予后人影响的深远和在文学史上的崇高重要了。
  
  三、「柳」树的象征意义

  薛顺雄先生说:

  1、它是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它能刚柔相济,以应中和,而保休(美)体,不随便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以尊重生命的庄严,以及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它能结根建本,有原则,能坚守,绝不任意动摇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信永贞而可羡」。
  4、它虽是被尺断(从原树上被切断,而成为一尺的片段下来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伤害),却依然能够活得更坚强,更为滋长,生命的强韧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长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广施,而普荫众生,造福群类,所谓:「兼覆广施,则均于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地生长。也不在乎外在环境的变动,而正常地发展,所谓:「无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屡迁」。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长,所谓:「配生生于自然」。

  洪顺雄先生进一步说明「柳」的象征意义。他说:「自汉至晋代一些文人所写的『杨柳赋』中,我们可以了解『柳』树在陶氏的当时,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义的。而这个特殊意义,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来『暗示』其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会特别偏爱于『柳』树,才会特意撰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的一篇文章,来做为『自况』,以示知于世人。」(《论陶潜「五柳」的象征意义》,见于东海中文学报第八期)

  洪先生另外也提到「柳」对陶渊明而言,也寓有其敬慕「柳下惠」的为人。其说可参考洪先生的论文。
  
  四、《五柳先生传》探究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是沉默态度的表现,因为不求知名、不图富贵,完全是隐居的情操,所以才不知其姓名籍贯。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淡泊名利的个性,也是趣味高远的写真。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反对当时读书人记诵章句的读书方法。由「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二句,可知他读书重在领会书中意趣,不作字面的推敲。
  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是写陶渊明采菊东篱、葛巾漉酒的精神,更把他纯可爱、豪放自然的人格,表现无疑。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他安贫乐道、安适自然,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与「忧道不忧贫」的颜回一样。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淡泊名利的胸襟,能够安贫乐道,不改其志。
  7.「闲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写认真自得的生活。
  8.「常着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写他「固穷」的操守,恬淡的个性,过着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生活;「自娱」是说为文目的并非求名,「己志」指过任真自得的生活。
  9.「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此役一方面是称赞自己如上古人物,向往上古的生活;另方面暗示自己是逍遥自适、古朴淡泊的人。
  10.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否定了现实社会中要求富贵荣华的价值观念,坚持去过他认为具有真正价值的精神生活。
  11.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胸襟,与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而不爱牡丹、旷远的怀抱相同,都怀有鄙弃富贵的心志。

  五、文法修辞

  1、排比法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引用法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借代法
  衔「觞」赋诗 ── 酒杯,借代为酒。

  4、设问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偏义复词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去留」在语法中,属于「偏义复词」,相同的例子有:「缓急」、「恩怨」、「得失」、「存亡」、「异同」等等,至于取何义,必须要有上下文的意思来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80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