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2641 次】

 

 

中国的小说评点艺术,是汉语

阅读的一种传统方法,也可以启

发出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罗贯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研读

 

 

一、人物表与注释

 

编写人物表与注释,基于这样三点考虑:第一,为教师备课提供方便。人物表与注释涉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东西,但是查找起来,翻辞典,读原著,非常耗时,一般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难有这个时间。第二,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肯定不必讲得这么细的,但是从学生方面准备,他们可能对《三国演义》非常喜欢,甚至非常熟悉,我就了解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从小玩“三国”游戏,上“三国”论坛,一旦提出问题,往往可能是教师所想不到的。当然,这其中有很大“戏说”成分,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更要在课堂上给以正确引导。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出一种与中学语文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看中学的语文教案,往往是就课文说课文,分析也好,归纳也好,只是把课文的文字翻来覆去重新转述一遍,把学生当成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课文以外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反而不讲,这样的教案和教学参考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这里提供一份网站链接,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是不是这样(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2331)。我们这份注释,注重把课文放回到小说整体中去,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比如“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这十二个字,中学教参说:“(诸葛亮)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注:此言错误);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只是重复了课文里的话,而我们的注释则提示可以去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回内容——课堂有时间,教师可以介绍这几回内容,课堂没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几回内容,这样就比较积极。再比如“请问孔明治何经典?”一语,中学教参说“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这也不过重复了课文的意思,而我们这份注释则向学生介绍当时以通经授官的社会风气,这就扩大了学生视野。我们要想让大学语文不成为“高四语文”,就应该从这些细节一点一点做起。

 

1、人物表

(按在本回中的出场顺序排列)

 

【诸葛亮】  刘备军师,字孔明,号卧龙,其“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辅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鲁肃】  孙权的参谋,字子敬,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人物。

【玄德】  即刘备,字玄德,因曾任豫州牧,又称刘豫州。刘备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后建立蜀国,自立为帝。

【刘琦】  刘表长子,用诸葛亮计而得据江夏,赤壁战争后刘备表奏其为荆州刺史。

【孙权】  孙权,字仲谋,继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后建立吴国,自立为帝。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瞒,其父曹嵩本姓夏侯,后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改姓曹。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位至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篡汉建立魏国,追尊其为魏武帝。

【张昭】  张昭,字子布,是东吴的第一个谋士。

【袁绍】  字本初,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他发兵讨董,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后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抑郁而死。

【诸葛瑾】  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东吴参谋。

【顾雍】  东吴重臣,字元叹。

【刘琮】  刘表次子,刘表死后继位,后投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刘表】  字景升,汉室宗亲历任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生有刘琦、刘琮二子。

【夏侯惇】  字元让,曹魏名将,多有战功。

【曹仁】  曹操堂弟,是曹操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军。

【虞翻】  东吴重臣,字仲翔。

【步骘】  字子山,东吴谋士。

【薛综】  字敬文,东吴文人,官至太子太傅

【陆绩】  字公纪,吴县人。自幼聪慧,孝敬长辈。6岁时,袁术让他品尝鲜桔。他将三只鲜桔藏在怀中,临行躬身告辞时,桔落在地上。袁术惊异,他坦然道:“欲归遗母。”于是“陆绩怀桔”传为佳话,并被列入元代郭居敬所编《二十四孝》。

【袁术】  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兄弟。建安二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严畯】  东吴谋臣。

【程德枢】  汝南南顿人,名秉,字德枢,东吴谋臣。

【张温】  东吴谋臣,官至太子太傅。

【骆统】  字公绪,东吴将领。

【黄盖】  东吴著名将领,字公覆,赤壁之战中行苦肉计立下大功。

【吕布】  董卓部将,字奉先,后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吴国太】  孙权的姨母,因德高望重,吴人皆称“国太”。

 

2、注

 

【诸葛亮舌战群儒】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原回目题为“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 上一回(第四十二回)说到,刘备当阳之战后暂投江夏——刘表长子刘琦镇守于此,孙权得知后,派鲁肃前往江夏以吊唁刘表为名,实为打探军情。诸葛亮巧妙地让鲁肃主动邀请他前往东吴,商议联合抗曹之策。故这一回开头就是鲁肃、孔明辞过刘备、刘琦,前往东吴。柴桑郡,在今九江西南,孙权此时以柴桑郡为临时指挥部,他的治所仍在吴。

体探虚实若何  体探:探访、探听。

尚容徐禀  尚且容我慢慢禀报。

操昨遣使赍文至此  jī文:赍,持物赠人。赍文,也就是所赠之文,这是外交辞令。

孤先发遣来使  发遣来使:打发走了使者。

孤近承帝命  此处曹操打着皇帝的旗号,说的是“承帝命”,其实就是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旄麾南指  旄麾máo huī:帅旗,引为军队。

刘琮束手  见第四十回“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荆州牧刘表新死,刘琮尚幼,在夫人与蔡瑁、张允怂恿下,投降曹操,荆州遂为曹操所得(襄阳为荆州治所)。

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  会猎:本意是合围打猎,常借指打仗,是一种委婉的外交辞令。

权起更衣  更衣:上厕所,比较雅的说法。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乡党:周制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乡,合称乡党,泛指乡里。累官故不失州郡:慢慢地熬,最终也能做一个州官郡官。

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 操新得袁绍之众:见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近又得荆州之兵:即前述刘琮降曹,使荆州之兵为曹操所用。

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自比管、乐:语出《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相国,他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乐毅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他联合韩、赵、魏、楚,总领五国之兵讨伐齐国,连下七十余城。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小可之比:这不过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比喻,似乎是说志向更在管、乐之上。但是这样前面的“平生”一词就不妥了。所以还应该理解为这是我平生的志向。至于“小可”一词可能是谦虚的说法,类似“窃比”。

以为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亦出自《隆中对》,刘备得到诸葛亮,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今一旦以属曹操  指荆、襄之地,今已一旦为曹操所得。见第四十回“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一旦,今多用于未完成句式,但此处当指既成事实。

吾观取汉上之地  汉上:即汉口、荆襄一带,这是回答张昭“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的诘责。

不忍夺同宗之基业  见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刘表临终多次表示要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 “不忍夺同宗之基业”。

以为拂高天之云翳  云翳:病症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宿翳呈片状,或似淡烟,或如浮云,故称云翳(类今之“白内障”)。后来引申为阴暗的云霾。

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弃新野,走樊城”见第四十回“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因新野地小,难敌曹军,所以在诸葛亮建议下主动放弃,而退守樊城。后又放弃樊城,投奔江夏(刘表之子刘琦所据)。“败当阳,奔夏口”,见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和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刘备携民退走,途经当阳县,被曹军赶上,险遭全军覆没。(按:长坂坡赵子龙拼死救阿斗就在这一回。)幸得诸葛亮与刘琦从夏口接应,方得脱离险境。这是张昭历数刘备得孔明后的狼狈。

哑然而笑  忍不住地笑起来。“哑然”指的是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哑然而笑”指的是从默不作声中禁不住笑出声来。

譬如人染沉疴  沉疴:“疴”是病,“沉疴”是久治不愈的病。

当先用糜粥以饮之  糜粥:就是粥,又略有区别,一般以为糜厚而粥薄。

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  见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 “博望烧屯”,见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用兵火烧夏侯惇。“白河用水”,见第四十回“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指挥在白河水淹曹仁军。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 见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讲到刘备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宁可因此失去进取江陵的机会,被曹军追上,导致当阳之败,也不忍丢弃人民。

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当年韩信辅助汉高祖,开始时也并不总能打胜仗,但是最终垓下一战成功大业,说明不能以一时一事论胜负。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是有主谋:说明韩信为刘邦谋划的是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这方面的大计谋,而不在乎一战一役的得失。

龙骧虎视  “龙”,高大的马,古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骧”xiāng,马高扬着头的样子。像龙马昂首,如虎视眈眈,形容气概威武雄壮。有成语“龙骧虎步”。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和“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两回,曹操大破袁绍,尽得其兵。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讲到刘表新死,刘琮降曹,荆州之兵“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尽归曹操。但是诸葛亮认为曹操所得的这些降兵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蚁聚之兵”。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  苏秦、张仪:两人为战国之士。张仪相秦,为秦国策划“连横”,对六国各个击破;苏秦佩六国相印,策划六国“合纵”,联合对抗秦国。所以历史上称这两人为“纵横家”。这里步骘zhì把孔明比作张仪、苏秦那样的游说之士,孔明则反诘说张仪、苏秦并非仅以口舌游说,同时也能“匡扶人国”,有真正的治国之才。

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  “叨”,承受,受到(好处),“叨食汉禄”也就是蒙受汉室的俸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这样说。

(曹操)犹是相国曹参之后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是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人。其实这是曹操自我美化身世,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刘豫州堂堂帝,当今皇帝,按谱赐爵  见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这一回写道: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刘皇叔。

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此问虽显迂腐,然而却是那个时代的风气。汉朝独尊儒术,开创经学,《五经》遂为治国之法典,能通一经即为博士,魏晋三国时亦承此种风气,直至东晋,皇帝诏书仍训令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其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严畯就属于这样的经学之士,《三国志》记载他“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所以严畯此言显得踌躇满志,振振有辞。而孔明之言则反映当时新起之玄学思潮,就是不拘经学章句,务求通脱简捷,所以这一个回合,也反映出当时思想界的冲突。

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  “耕莘伊尹”,指的是商时贤人伊尹,耕于有莘(shēn,地名,在今山东莘县)之野,乐尧舜之道,后成为商汤重臣。“钓渭子牙”,讲的也是商朝故事,姜子牙闻西伯贤而去西周,钓于渭水。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张良、陈平”是汉高祖时的谋臣。“邓禹、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和中兴名将。

数黑论黄  说长道短,挑拨是非。但是为什么是黑与黄呢?又和汉代经学有关。按汉代经纬之学,五行配五色,金木水火土配白、青、黑、赤、黄,是一种可笑的比附,所以孔明此语也是嘲笑经学之士的可笑。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有薛宝钗《咏蟹诗》,云“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非常传神。

小人之儒,惟务雕虫  “虫”指古代的一种鸟虫书体(今路边摊头尚能见),是一种追求细节,华而不实的技能。《隋书·李德林传》有“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语。

杨雄以文章名世  杨雄:西汉辞赋家,曾模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又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所以说“以文章名世”。后在王莽朝做官,终日战战兢兢,闻门人获罪,怕被株连,就跳阁自杀,几乎摔死,成为笑柄。

孙权降阶而迎】  降阶而迎:走下台阶,以示恭迎。

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  见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镇压,过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今操芟除大难  “芟”shān,割草。

与中国抗衡  “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边其他地区称为“四方”。三国时曹魏建都许昌,势力范围大致在古代“中国”,故有此言。北面而事之: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众皆哂笑  shěn笑:嘲笑。

何如此不能容物耶  不能容物:不能容人(人物)。

则皆为齑粉矣  jī:细,碎。

权回嗔作喜  chēn:怒。

适来冒渎威严  冒渎dú:冒犯,亵渎,有失尊敬。

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  吴国太是孙权母亲的妹妹,“国母”,也就是吴国太所说的“先姊”,是孙权的亲生母亲。此处引出下一回,即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云: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

 

 

二、教学建议

 

1、大学语文不能讲成“百家讲坛”

 

选择这篇课文做教参,更多的是想和教师们讨论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大学语文课堂比较缺少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呢?近几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播出后,易中天、于丹等人受到很大欢迎,就有媒体文章说,大学语文应该请易中天、于丹来讲。易中天、于丹当然不可能来讲大学语文,这个说法的实际意思是大学语文应该像易中天、于丹“百家讲坛”那样讲法。大学语文能不能像“百家讲坛”那样讲?我们就借《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课来作一个分析。易中天“品三国”系列第2223讲大致相当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内容,我已把这两讲的文字稿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又下载了这两段视频仔细研究。无庸置疑,易中天的演讲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我觉得那主要是属于个人魅力方面的因素,属于说书人的天赋,假如让田连元、刘兰芳、郭德纲们来说,效果也许会更好。当然,易中天本来就是大学教师,来自于大学课堂,但是当他在“百家讲坛”出现时,已经被按照电视媒体的需求改造,不复是大学教师易中天了,对此,他并不讳言,他说:“要想在《百家讲坛》获得成功,学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你能够被修理;二是你甘愿被修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百家讲坛”对主讲人作了哪些“修理”。

“百家讲坛”开始时的定位和大学语文有相通之处,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以及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因此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霍金这一些学术大家都在受邀主讲之列。但是电视媒体有其独特的收视群,把大学课堂搬到电视上效果并不好,开始几年,“百家讲坛”收视率连续走低,险遭央视台末位淘汰。为了生存,“百家讲坛”不得不调整思路,“将目标观众定位在15岁以上”,用“百家讲坛”制作人的话说:“我们对百家讲坛栏目的受众定位是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甚至更低一点。”这就要求主讲人放弃大学课堂教学姿态,多讲故事,务必做到“老幼皆宜”。同时对讲坛内容也做了调整,从原来的学术、科学转而为讲清帝疑案,讲聊斋故事,讲红楼内幕,讲三国历史,讲心灵鸡汤,总之,观众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这一番调整收到意外好的效果,“百家讲坛”从冷落到走红,获得极大成功。“百家讲坛”的这一发展轨迹,正好说明大众媒体与大学课堂的格格不入,对此易中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一档谈话节目中,他明白地说:“百家讲坛”应该是“百姓讲坛”,“百家讲坛”的内容就是“一锅萝卜汤”,“大众吃得起,有营养”。

“百家讲坛”既不适于照搬大学课堂,大学课堂也同样不适于照搬已经成为“百姓讲坛”的“百家讲坛”,道理很简单,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不是“老幼皆宜”的大众普及教育。固然大学教学也应该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但是“教”终究是第一位的标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以“乐”不“乐”评价课堂教学,否则我们就只能得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霍金的水平不如易中天、于丹的荒谬结论(而易中天、于丹又可能还不如郭德刚、刘兰芳)。——当然易中天、于丹也并没有说要来讲大学语文,这都是媒体在瞎起哄,大学语文教师不要因为媒体的胡说八道就乱了自己的方寸。

易中天虽然把讲演风格“修理”成“老幼皆宜”,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学术品位,他“品三国”的方法是用《三国志》证《三国演义》,并佐以《资治通鉴》,这就有历史研究的味道,不同于港台流行的那种无厘头“戏说”。比如诸葛亮是先说服孙权还是先“舌战群儒”?甚至是否真有“舌战群儒”这回事?易中天说《三国志》没有交代,而《资治通鉴》说是诸葛亮先见孙权,一番游说之后,孙权就说了“吾计决矣”。易中天认为这不合常理,不可能在没有和自家人商量之前,仅凭外人一番话就做出决策,所以最大的可能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说服的孙权,鲁肃才是促成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但是这样一来,易中天就完全是在讲历史,而不是讲《三国演义》,这就和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完全相左。大学语文不是不可以讲历史,如今国际趋势也是要把文学研究放到文化研究背景。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用文化取代文学,以历史取代语文。以“舌战群儒”为例,不是不能调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证据,但是调动这些证据的目的应该是证明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文学读解的方法。比如《三国志》中并没有“舌战群儒”这一情节,《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就出现了?《资治通鉴》中是诸葛亮游说孙权,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就成了“舌战群儒”?这样的研究,能让人豁然领悟历史小说的性质,领悟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艺术真实的原则,即一切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这样的讲法,才是讲文学作品的方法,也才是大学语文可以借鉴的方法。而我们的母语阅读就有这方面的资源——这就是明清两代的小说评点艺术。

 

2、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这篇课文,可以借鉴毛宗岗的评点《三国演义》。从大学语文课的性质来说,也许这种传统的小说评点艺术更值得我们借鉴。在中文专业文学史、文学理论的教学中,小说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艺术,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为代表的四大评点家对明清四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的评点,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但是,这种评点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还很少有人注意,无论是中学语文或大学语文,教材的“学习提示”和“课文导读”,课堂的教学,流行的基本都是那种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的僵硬模式,很少有人想到我国传统还有这样一种活泼泼的文本读解方法。为了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在本篇教参中,让我们重新回到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毛宗岗是十七世纪中国小说理论繁荣时期重要批评家之一,他(应该是以他为主)评点的《三国演义》成为四百年来盛行不衰的定本,世称“毛本”。毛本评点虽然因“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而引起批评,但是他把《三国演义》作为文学看待,评点的核心内容是文章、文势、文字等,很少偏离文学阅读的方向,专门地讲什么“历史真实”,而是正确区分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对于如何读解这一类文学作品,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体例是:1、全书开篇有“读三国志法”;2、每一回有回目提示;3、具体文字中又随处夹批夹注。以“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为例,在“读三国志法”中就已有提示:“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这无疑已为我们指示出一个大的欣赏视角。毛评还能于各回之间,互相照应,比如在稍后的第五十回有两条夹评说:“虽未有此事,然不可无此文。”“虽孔明未必如此之诈,而作文者不可无如此之曲。”这就肯定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艺术真实,比易中天的据史考证又多了许多洒脱。我们再看这一回的回目提示,其中的两段说:

 

此回文字曲处,妙在孔明一至东吴,鲁肃不即引见孙权,且歇馆驿,此一曲也;又妙在孙权不即请见,必待明日,此再曲也;及至明日,又不即见孙权,先见众谋士,此三曲也;及见众谋士,又彼此角辩,议论龃龉,四曲也;孔明言语既触众谋士,又忤孙权,此五曲也;迨孙权作色而起,拂衣而入,读者至此几疑玄德之与孙权终不相合,孔明之至东吴竟成虚往也者:然后下文峰回路转,词洽情投。将欲通之,忽若阻之;将欲近之,忽若远之。令人惊疑不定,真是文章妙境。

 

孙权既听鲁肃之说,定吾身之谋;又闻孔明之言,识彼军之势:此时破曹之计决矣。乃复踌躇不断,寝食俱者,何哉?盖非此一折,则后文周瑜之略不显,而孔明激周瑜之智不奇。不必孙权之果出于此,而作者特欲为后文取势耳。观此可悟文章之法。

 

把文势曲折、文章之法都作了提示,然后在具体文字之中,又随处夹注夹批,如(括号内为批注):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鲁肃第一次叮嘱。)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孔明第一次应承。)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此时不即引见,便有曲折。)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妙在不即说出孔明。)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曹操檄文之至,妙在孙权口中叙出。)肃接檄文观看,(曹操檄文之语,妙在鲁肃眼中看出)。

 

虽略嫌琐碎,但如果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入门方法。我们的教材设计预留了“笔记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想,在前面那些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还不太知道可以怎样写,那么毛宗岗的评点就等于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原来读书笔记也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率性。我们可以设想作这样比较:假如按照以往那种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让学生做这样的作业,然后发到教学网站的论坛上,我们能看见些什么呢?看见的只能是千篇一律、没有创见、没人要看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像毛评那样,夹批夹注地写一点小感想,然后汇集到论坛上,相信一定如百花齐放、繁星闪烁,能够吸引浏览、引起评论,造成活泼的教学效果。我们教材的配套网站提供有这样的教学平台,教师们不妨一试。

 

 

三、思考与练习提示

 

1.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调动了那些知识?他能不能算作一位“通人”?

 

诸葛亮舌战群儒,首先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孙权手下的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程德枢七位谋士轮番上阵,诸葛亮对他们皆了如指掌,比如张昭上场,诸葛亮一见便知其为江东第一个谋士,一定要先打下他的气焰。而等陆绩上场,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连他小时候的故事都一清二楚,把他定格为“小儿”,最后顺势一击:“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使得对手万分羞愧。

 

同时,诸葛亮对自己一方也了然于胸,当对方讥讽自己一方战事失利时,能够一一分析具体原因,说明刘备屡屡失利是“不忍夺同宗基业”,是不忍抛弃追随的百姓,“甘与同败”,把这些原本不利的证据反而变成证明刘备为仁义之君的有力证据。当对方质疑刘备出身时,诸葛亮又对“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情非常清楚,维护了“刘豫州堂堂帝胄”的事实。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对舌战中提到的古人事迹都非常清楚,如“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尤其是“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更为不易。我们都知道,说有容易说无难,你说“未审”,那就必须绝对没有,否则对方只要说出一条来,就陷于被动了。

 

在舌战中诸葛亮还巧妙运用医学方面的知识,说:“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如果再算上后面“借东风”的故事,则诸葛亮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知识无所不通的一个“通人”了。

 

2.阅读题

古典名著阅读也有一个逐代积累的过程,单纯阅读文学名著(中学生就已经开始),永远是把自己作为第一个读者,从零开始,不能站在前人肩膀上提升阅读视野。所以大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更应该选择历史评点本,这样才能了解前人的阅读体会和思考成果,才有可能超越前人的阅读水平。请在课外阅读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并学习这样的点评方法,在教材“笔记区”写下自己的想法。 

 

本站链接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简介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毛宗岗简介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吴功正)  

 超越传统的叙事观念——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之一

 

大中比较

 

中学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备课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学)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诸葛亮舌战群儒-图片    诸葛亮舌战群儒(视频)    三国演义(电子书)

 

网络链接

 

国学:《三国演义》网上阅读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毛宗岗评点版)

《易中天品三国》之“临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网上观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9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