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徒然草》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1013 次】

 

 

翻译,为母语提供了新的营养。正如

王小波说,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

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吉田兼好《徒然草》(选)研读

 

 

一、概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共有243段,周作人只选译了自己觉得最有趣味的14段,最早发表在19254月刊《语丝》22期上。在这14段正文前面还加了一个小引,内容如下:

 

《徒然草》是日本南北朝时代(1332-1392)的代表文学作品。著者兼好法师(1282-1350)本姓卜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称吉田兼好。初事后宇多院上皇,为左兵卫尉,一三二四年上皇崩后在修学院出家,后行脚各处,死于伊贺,年六十九岁。今川了俊命人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纸,于吉田之感神院得散文随笔,多贴壁上或写在经卷抄本的后面,编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开卷之语定名《徒然草》。近代学者北村季吟著疏曰《徒然草文段抄》,有这一节可以作为全书的解题:“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纸》,多用《源氏物语》之词。大抵用和歌辞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关于兼好人品后世议论纷纷,迄无定论。有的根据《太平记》二十一卷的记事,以为他替高师直写过情书去挑引盐冶高真的妻,是个放荡不法的和尚;或者又说《太平记》是不可靠的书,兼好实在是高僧;又或者说他是忧国志士之遁迹空门者。这些争论我们可以不用管他,只就《徒然草》上看来,他是一个文人,他的个性整个地投射在文字上面,很明了的映写出来。他的性格的确有点不统一,因为两卷里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照普通说法不免说是矛盾,但我觉得也正在这个地方使人最感到兴趣,因为这是最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随处想用了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徒然草》文章虽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没有后世假古典派的那种扭捏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以下所译十四节是我觉得最有趣味的文章,形式虽旧,思想却多是现代的,我们想到兼好法师是中国元朝时代的人,更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了。

 

这一段小引对《徒然草》的作者生平、创作经过、作品价值,有很简洁而明白的介绍。要想知道更多内容,可以看网络链接。想阅读这243段全体内容的,则可以去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日本古代随笔选》(含《枕草子》和《徒然草》),或者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方丈记  徒然草》。《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号称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不过这两种书里的《徒然草》都不是周作人翻译的,因为他只译出14段。教材采用的周译要找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周作人文类编·日本管窥》,不过那是四百多元10册一套的丛书,假如仅仅是为了周译《徒然草》,那么教材已选了9段,其余几段我们可以在教参中补上。

《徒然草》243段前面,还有一个“序段”,说:“竟日无聊,对砚枯坐,心镜之中,琐事纷现,漫然书之,有不甚可理喻者,亦可怪也。”说明写作的原由,只是因为“无聊”,这里不能作通常意思理解,应该是一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写作心态。“心镜”是佛教语,指清净之心,谓心净如明镜能照万象。“漫然书之”,非系统的写作,随时随地,信手涂写,有的写在墙壁上,有的写在经卷背后,他去世后才由后人收集了起来。所以内容“不甚可理喻”,不是系统的说理,比如“饮酒”一段,上面刚说“百病皆从酒生”,下面就说与朋友饮酒亦快事也。所以读时不必深究,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作者读者两方面不如都放松了心态。

 

 

二、各段读解

 

忧患

 

有遭逢忧患感到悲伤的人,不必突然发心剃发出家,还不如若存若亡的闭着门别无期待地度日更为适宜。显基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谪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这是《徒然草》的第5段,小标题“忧患”,但日文原本及各译本各段均不见有标题,唯“第若干段”而已,也许是周作人译时拟加的。实际上,连“徒然草”这个题目原也是没有的,是“取开卷之语定名”,这正是我国诗经时代的做派,让读者自己去解悟。比如这一段,就也可以叫做“悲伤”或“闲适”的,现在既加了“忧患”一题,懒惰的读者就只往这方面去想,倒把“闲适”的意思遮蔽了。郁达夫亦曾翻译这段话:

 

并非是身逢不幸,沉入忧思,即使毫无远虑地落发而为僧,但将禅门常闭,使人不知主人在否,别无期待,只一个人朝朝暮暮在那里过活下去,就此行径,岂不甚美。善哉显基中纳言之言,他似乎这么的说过:“要并无罪名,而在极边的徒流之所,看天而玩月。”这话实在说得不错。

 

这个翻译就把“忧患”的意思完全否定了。所以王国维说“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我们在教学中亦最好先不讲题目,而是仔细体会内容。

显基中纳言,姓源名显基,中纳言是官职。显基是后一条天皇的宠臣,一生得意。这话原是一种假设,表示雅人深致罢了。不过周作人译的“谪居之月”,这个词确实锻炼得很好,非赏月之人谪居,乃是移情于所赏之月,这比郁达夫译的“看天而玩月”有味得多。

 

长生

 

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此为原第7段。“仇野是墓地之名,鸟部山为火葬场所在地”——这是译者加的注。令人佩服的是,连墓地、火葬场这样的地点都有这样雅致的名字。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兼好的人世无常观,他把无常当作审美的对象,认为无常是最美的。假如墓地和火葬场都没了声息,人人都长生不老,那这个世界反倒是没有趣味的。

“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我们看到兼好法师熟练使用着的是庄子《逍遥游》里的意象。“寿则多辱”也是庄子的话,出自《天地》一篇,文中叙述唐尧巡游到华地(今陕西华县),华地守护封疆者祝颂他长寿、富有、多子。尧却回答说:“多个儿子则多一层忧惧,多财富则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则多受些困辱,三者皆无助于德性的培养,所以我全不要。”

联想到周作人比其兄鲁迅多活了30年,82岁方去世,可谓寿者。他迎见了新中国,也遭逢反右和文革,晚年潦倒窘迫,生命的最后七个月更被红卫兵百般凌辱,真的做了“寿则多辱”的注脚。(注:假如课堂上学生问及周这段历史,建议不必作正面的答复,唯言世事无常,我们现在讲的是“五四”时的周作人。)

“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当然是一句过激的话,但是联系到兼好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元朝,也是一个南北朝的动荡时代,能活到四十岁亦已不算短寿。后面所言“老丑”、“胡混”、“私欲”,不通“人情物理”等等,都是“辱”的内容,所以“寿则多辱”又有自取其辱的意思。

 

饮酒

 

在现世间饮酒则多过失,丧财,招病。虽云酒为“百药之长”,百病皆从酒生;虽云酒可忘忧,醉人往往想起过去忧患至于痛哭。又在来世丧失智慧,破坏善根,有如火烧,增恶破戒,当坠地狱。佛说,“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

酒虽如是可厌,但亦有难舍之时。月夜,雪朝,花下,从容谈笑,偶饮数杯,能增情趣。独坐无聊,友朋忽来,便设小酌,至为愉快。……冬日在小室中,支炉煮菜,与好友相对饮酒,举杯无算,亦快事也。

 

此为原第175段。“酒为百药之长”一说,出自《汉书·食货志》,中国古人对酒在医药上的应用有高度的评价,认为酒能“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温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疼痛”等作用,以酒入药还能促进药效的发挥,故有此说。

然佛教禁酒,有“饮酒十过”之说:一,颜色恶。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相也。二,下劣。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三,眼视不明。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也。四,现嗔恚相。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为忿怒也。五,坏田业资生。恣饮放逸,破费产业,散失资财也。六,致疾病。饮酒过度,则失身体之调,以致疾病也。七,益斗讼。醉酒发狠,与人争竞,不惜身命,而斗讼益增也。八,恶名流布。耽饮纵恣,则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流布远近也。九,智慧减少。饮酒昏迷,愚痴狂騃,而智慧减少也。十,命终堕恶道。狎朋饮酒,不修善行,则恶业日增,命终后堕于恶道也。(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又有“五百世无手”之说:“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同上)

但是此段后云饮酒难舍,能增情趣,亦是快事。此种矛盾,《徒然草》中比比皆是,所以周作人赞赏说:“他的性格的确有点不统一,因为两卷里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照普通说法不免说是矛盾,但我觉得也正在这个地方使人最感到兴趣,因为这是最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小引)

又,周在此段下附注:“案此篇系第百七十五段之一部分,原文颇长,故从摘译。”略去部分主要是描写醉酒者丑态的文字,比如:“世事多不可理喻者。每有事,必先进酒,强人饮之以为乐事,其故殊不可解。饮者面有难色,欲伺人不见时舍酒而遁,乃复捉之,引而止之,迫之滥饮;终至端庄者忽变狂人,作愚蠢之举动。无恙者立成严重之病人,不辨前后,醉倒以寝也。有望之似有深虑且高雅之人肆意笑骂,喋喋不休,乌帽倾斜,衣纽开解,衣裾高卷,不顾体统,迥异平时之举措;或有女子,搔起额发,不知羞耻,腆颜作笑,牵持杯之下品人以肴塞其口,本人亦吞食不止,丑恶殊甚……”

 

自然之美

 

无论何时,望见明月便令人意快。或云,“无物比月更美。”又一人与之争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实随时随地无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无论矣,即风亦足动人。冲岩激石,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见诗云,“沅湘月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觉得很有兴味。嵇康曾云,“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在远离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独自逍遥,可谓最大之悦乐。

 

此为原第21段,标题若为“自然无一物不美”则更准确。明月之美,人人所见;“露更有味”,则为更加细腻的观察。诗经《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确实有味。作者将这两种自然之美又扩大开去,以证明自然无一物不美。“沅湘”诗见唐人戴叔伦《湘南即事》:“卢桔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月夜”当为“日夜”,不知著者或译者之误?或版本之异?嵇康语见《与山涛绝交书》。

 

秋月

 

秋月特佳。或云,月总是如此,不能辨别,殊乏雅趣。

 

“秋月特佳”,这是兼好的意见。“或云,月总是如此”,这是别人的意见。对此兼好批评说:“不能辨别,殊乏雅趣”。不幸译者在别处亦是“殊乏雅趣”的一个。周作人在《中秋的月亮》一文说:“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这里固然有生活压迫的原因,但终归还是“缺乏雅趣”。

 

读书

 

独坐灯下,披卷诵读,与古为友,是最上的慰安。其书则《文选》之妙文,《白氏文集》,老子之书,《南华》之篇,以及此土学者所作,在古文学中多有妙品。

 

此为原第13段,说明作者非常熟悉中国之书,有很高的欣赏品位。《文选》是我国南北朝时代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选的文集,包括周末至齐、梁的诗文,共六十卷。《白氏文集》即《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诗文在日本是特别受欢迎的。老子之书即《道德经》。《南华》之篇即《庄子》,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其书又名《南华真经》。“此土学者”泛指日本本土学者,也有译本说这里的“古文学”特指《怀风集》、《经国集》、《本朝文粹》、《续本朝文粹》、《文华秀丽集》等,不知所据者何?

 

法显的故事

 

或闻法显三藏往天竺,见故乡之扇而悲,又卧病思得汉食,曰,“如此高人,奈何示弱于异国。”弘融僧都却称叹曰,“真是多情的和尚。”此言殊无法师气,一何蕴藉乃尔。

 

此为原第84段。法显(340-426),晋时之高僧,平阳郡武阳(位于山西)人,俗姓龚。法显以高年立志西行求法,前后约经15年,游历30余国,往返途中,历尽艰险。70岁后方学梵书、梵语,在印度搜集、抄写了数百万字的佛教经典并进行翻译,对佛学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携归的《方等般泥洹经》,开后来义学一派。其游记《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对研究当时的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宗教、地理、文化、社会情况都有很大价值。

三藏,佛教经典的总集,即经、律、论。经为佛所自说,论是经意的解释,律为戒规。凡通晓三藏的僧人可称为三藏法师,简称三藏。

《高僧法显传》载:“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

弘融,没有查到,清皇脉有弘融,肯定不是。“僧都”是僧官职名,元魏之世有沙门都统之名,日本当时佛门亦有僧都,为最高僧职之一。这些都无干紧要,要紧的是这段话的意思:有人对法显此种表现不屑,认为大国高僧不该在异国暴露人性的弱点,而弘融僧都却称叹曰,“真是多情的和尚。”最关键的是兼好的态度,“此言殊无法师气,一何蕴藉乃尔”,到底是褒是贬?这涉及到日中两国对于宗教的不同态度。日本民族在融汇外来文化、再造民族文化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绝不怠慢外来文化的神髓,同时又尽量避免、淡化、脱却一种文化的压抑性权威,以克服其固执性和排他性,避免形成对本民族文化和人性的压抑。以佛教为例,佛教戒规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戒”被淡化到最小极限的过程,甚至出现了结婚、生孩子的世袭僧侣。上面提到过《徒然草》体现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欣赏态度,也正是日本民族这种比较宽容的性格所然,所以兼好此言是褒扬法显:做法师而无法师气,仍能多情蕴藉如此。有人发挥此意说,“为法师无法师气,为文人无文人气,为名士无名士气,为官者无官气,为商人无商人气,为学生无学生气……这才有活络生气。”

 

爱生物

 

家畜中有牛马,加以羁绊,虽亦可悯,唯系日用必需之物,亦属无可如何。狗能防守,视人为胜,也不可缺,但他家多畜此物,偶不畜养别无妨碍。此外鸟兽皆属无用之物。禁走兽于槛中,加以锁系,剪飞禽之羽翼,闭诸樊笼,使其怀念天云,眷念山野,忧闷怅望,无时或已。设身处地,不能忍受,有情之人岂忍以此为乐乎?虐待生物,用以娱目,此桀纣之心耳。王子猷爱鸟,但观林中飞鸣之鸟以为逍遥之友伴,不捕而凌虐之也。“珍禽奇兽不育于国”,《尚书》亦云。

 

此为原121段。这段认为人不应该束缚生物,但是为了有助劳作,羁绊牛马,那是不得已的事;狗能防守,这方面比人更尽职,似乎也不得不养,但是别家已有了,就不必家家都养(邻家有事狗亦能警觉)。惟有鸟兽,只是为了娱乐,把它们捕来当宠物养,是最没必要且最残忍的事,简直就是桀纣的行为。

王子猷yóu,名徽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世说新语》中记有“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就是他的故事。又有暂住之地必植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记载。但爱鸟之事出之何处,待查。

“珍禽奇兽不育于国”,见《尚书·旅獒》记载,当时周武战胜殷商之后开辟了通往四方各族的通道,西方的旅国献巨犬,太保召公就写了《旅獒》来教导和劝谏武王,其中有“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之语。

周作人在译此文前后,也曾写过一篇短文,说:“游客中偶然有提着鸟笼的,我看了最不喜欢。我平常有一种偏见,以为作不必要的恶事的人比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作恶者更为可恶,……对于提鸟笼的人的反感也是出于同一的渊源。如要吃肉,便吃罢了。(其实飞鸟的肉于养生上也并非必要。)如要赏玩,在它自由飞鸣的时候可以尽量的看或听,何必关在笼里,擎着走呢?我以为这同喜欢缠足一样的是痛苦的赏鉴,是一种变态的残忍的心理。”(见其193610月文《谈养鸟》,但引的是自己15年前的一段文字,所以时间当在译《徒然草》之后亦之前。)

 

人生大事

 

为无益之事而费时日者谓为愚人可,谓为谬人亦可。对君国应为之事已多,其馀暇日无几。人所不得不营求者,一食,二衣,三住居。人生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为风雨所侵,闲静度日,即为安乐。但人皆不免有病,如为疾病所犯,其苦痛殊不易忍,故医药亦不可忽。三者之上,加药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为贫,四事无缺者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营求者为贪。如四事节俭,无论何人当更无不足之虑也。

 

此为原第123段,所谓“人生大事”,其实只是不得已之事(“人所不得不营求者”),真正的大事,兼好的意思应该还是“对君国应为之事”。此段言甚浅,理甚深,行甚难,所以不必多言,唯有德者多思多行。

 

附:教材所选9段,余5段,据《周作人文类编·日本管窥》补足,供参考。

 

中年

 

年过四十而犹未能忘情于女色的人,若只蕴藏胸中,亦非得已,但或形诸言词,戏谈男女隐密以及人家闺阃,则与年岁不相应,至不雅观。大抵难看难听的事有这几种:老人混在青年中间,妄说趣话;卑贱人说世间权贵和自己如何要好;穷人好酒宴,铺张宴客。

 

女色

 

惑乱世人之心者莫过于色欲。人心真是愚物。色香原是假的,但衣服如经过熏香,虽明知其故,而一闻妙香,必会心动。相传久米仙人见浣女胫白,失其神通,实在女人的手足肌肤艳美肥泽,与别的颜色不同,这也是至有道理的话。

(案《元亨释书》卷十八云,“久米仙人者和州上郡人,入深山学仙方,食松叶,服薜荔。一日腾空飞过古里,会妇人以足踏浣衣,其胫甚白,忽生染心,即时坠落。”)

 

诃欲

 

女人丰美的头发特别容易引人注意。人品性质,只听说话的样子,就是隔着障壁也可以知道。有时单是寻常起居动作,亦足以迷乱人心。即使女已心许,却总还不能安睡,毫不顾惜自己,能受不可忍的苦辛,这都是为恋爱的缘故。爱着之道根深源远。六尘之乐虽多皆可厌离,其中唯有色欲难以抑止,老幼智愚莫不如是。故谚曰,“以女人发作绳,能系大象;以女人屐作笛能招秋鹿。”所当自戒,应恐惧谨慎者,即此惑溺也。

(案《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乃至以女人发作纲维,香象能系,况丈夫辈。”吹笛引鹿系日本传说。)

 

好色

 

男子虽多才艺而不知好色,至为寂寞,殆知玉卮之无当也。濡染霜露,彷徨道涂,父母之训诫,世人之讥评,悉不暇听闻,尽自胡思乱想,然而终于仍多独宿,夜不成寐,如此生涯,至有风趣。但亦非一味游荡,须不为女子所轻,斯乃为佳耳。

 

独居

 

妻子为物盖非男子所应有者。听人说是永久独居,最为愉快。偶闻人言某已入赘,或某娶某女,已同栖了,令人对于男子生卑下想。如娶寻常女子,人将轻蔑曰,“这样的女子也好,所以便配合了。”如女稍佳,又曰,“男子一定非常珍重,当作菩萨供养罢了!”若真是美人,人言亦愈有因。且管理家务的女子至可惋惜,有了儿童,提携爱抚尤为烦苦。男子死后,留女子剪发为尼,渐即老丑,是即在死后尚极不愉快也。无论如何女人,朝夕相对,恐亦将厌足疏远,在女子亦当感到冷淡。不如分居,男子时往聚会,虽历时久远,交情可以永续。偶尔往访,辄复留连,亦殊有情趣。

(案这所说的办法与近来蔼理斯夫人所主张的“半分离的结婚”Semi-detached Marriage相似,不过更是浪漫的罢了。《徒然草》第二百四十段中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结合的夫妇,他说,“不知他们第一句是说什么话?”这真是大家都想问的一件事。他以为只有情人团聚,“互说往昔相思的苦辛,约会的艰难,这才有不尽的情话。”此节更反对结婚,老法师的波希米人性质益发现无遗了。)

 

 

三、母语与翻译

 

母语的长河流到现代,实在已经太古老了,她需要开辟新的源流,于是有白话运动。然而白话要想取代文言,谈何容易。最开始我们就已经说过,一个民族最好的语言都存在于他们的文学之中,文言文的魅力,在于能够开启汉文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宝藏,那么白话文呢?相对于五千年的历史,一百年的时间终究太短,还来不及建立象样的文学数据库。怎么办?等上一千年吗?当然不能。于是在现代文学的创作的同时,出现了翻译文学,这不但是最快捷的方法,也是和世界交通的最好途径。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就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胡适文存》卷一)可以说,当时最优秀的作家,没有不兼做翻译的工作的。这项工作确实对现代母语的建设起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尚在1926年,周作人谈自己小时读书的经验就说:

 

“不过时运真好,我们正苦枯寂,没有小说消遣的时候,翻译界正逐渐兴旺起来,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我学国文的经验》)

 

正如众所周知的,随之周作人等一批新文人也都加入了翻译的行列,或专事翻译的,或亦创作亦翻译的,更有因政治关系不能创作反而成就了翻译的,以至于到了这一个世纪80年代,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能够这样说:

 

先生(查良铮)和王先生(王道乾)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青铜时代》序)

 

一方面“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另一方面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也让译者找到现代母语的感觉,使自己成为“最好的作者”。这一点我想用在周作人身上特别恰当。他翻译《徒然草》虽然只译了14段,已足以让人知道什么是“美文”。他的译后记也说明他是把翻译当作对现代文的探讨的:

 

上边十四篇中有九篇系去年旧稿,其余均系新译。原文虽系古文,我却不想用古文去译他,但终因此多少无意地夹进一点文言去,——这个我也不复改去,因为要用纯粹白话来译也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一九二五年三月六日译校竟记。

 

他说要多少夹一点文言去,这是很对的,白话文总不能断了自己的传统,全盘西化不是汉语,他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公安派是晚明诗歌、散文流派,我们也不妨把这个意思再拓开一点:中国的现代文学就是由古代文学与翻译文学的综合产生的,母语的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

上述道理运用到教学上,就是教授外国文学时我们一定不要上成单纯的外国文学课(那种课也要有人学的,但那是文学专业的课),一定要把它当作翻译文学来教,也就是要重视译者,重视译者的国学功底,重视译者运用母语转换外国文学的能力。具体到这一课,情况更加有趣:首先是兼好法师善于学习中国文化,熟知很多中国的经典和典故,将其转换成日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然后是周作人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熟悉日本的文化,将其重新转换回这一段段“美文”。读这样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哲学上说的那种“否定之否定”,是一种“螺旋式上升”——也就是母语的升华。

 

 

 

四、思考与练习提示

 

1.如何理解“随时随地无有一物不美妙”?

 

作者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发现美:赏谪居之月是一种美,人世无常是一种美,与好友相对饮酒是一种美,秋月是一种美,披卷诵读与古为友是一种美,和尚多情亦是一种美,观林中飞鸣之鸟是一种美,人生食、衣、居无缺亦已足美,真所谓“随时随地无有一物不美妙”。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这就要说到日本佛教的“无常观”,以为无常是最自然的现象,不必事事追求永久和完美,结果反倒处处都能发现美。

 

2.思考题

比较下面两段译文,体会作者闲适平淡的文风。

 

周作人译:有遭逢忧患感到悲伤的人,不必突然发心剃发出家,还不如若存若亡的闭着门别无期待地度日更为适宜。显基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谪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郁达夫译:并非是身逢不幸,沉入忧思,即使毫无远虑地落发而为僧,但将禅门常闭,使人不知主人在否,别无期待,只一个人朝朝暮暮在那里过活下去,就此行径,岂不甚美。善哉显基中纳言(原注略)之言,他似乎这么的说过:“要并无罪名,而在极边的徒流之所,看天而玩月。”这话实在说得不错。

 

3.兼好法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请从课文找出他说到中国文化的例子,并注明出处。

 

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寿则多辱(《庄子·天地》)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

沅湘月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唐人戴叔伦《湘南即事》)

嵇康曾云,“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与山涛绝交书》)

其书则《文选》之妙文,《白氏文集》,老子之书,《南华》之篇。(《白氏文集》即白居易文集,《南华》即《庄子》)

法显的故事(《高僧法显传》)

王子猷爱鸟(是否为《世说新语》?待考)

珍禽奇兽不育于国(《尚书·旅獒》)

 

4.目前的网络写作,比如博客、论坛、QQ,也常有这样“漫然书之”的短小形式,试收集自己所写或朋友间交流的例子,抄录在作业本上。

 

 

本站链接 

 

 

 

课文赏析

 

《枕草子》与《徒然草》——我读日本古代随笔    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

导读《徒然草》——兼好法师的无常观、风流好色观与女性观    读《日本古代随笔选》

《徒然草》与中国文化    兼好法师的《徒然草》与老庄思想

 

译者研究

 

论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周作人与《徒然草》之女色观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徒然草-图    中国文化在日本(视频)

 

网络链接

 

《徒然草》(吉田兼好)    周作人传_读书频道_新浪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5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