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9250 次】

 

 

诗经、楚辞、东坡词,优美的诗句都

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这些

遗产,我们的语言生活会黯淡得多。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研读

 

 

这首词大家太熟悉了,而且也没有任何古今语言方面的隔阂,几乎就是今天的白话诗。余光中先生就曾说,今天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余光中圆梦〈乡愁〉》泉州晚报)

这首词就是如此,它的词语,它的情感,它的意境,都已经进入我们今天的日常用语,所以我想再作任何字面解释方面的讲解都是多余的了。本篇拟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第一,提供几则接受学意义上的资料;二,提示一下思考与练习的问题。

 

 

一、几则接受学意义上的资料

 

按照接受学理论,一首作品的意义不但存在于作品完成之时,更形成于历代读者的阅读过程,今天我们见到的这首《江城子》,已经不仅仅是苏轼笔下的一篇作品,还是一千年来历代读者阅读过、思考过、感动过的一篇作品。

 

1龙应台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

百年思索: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麽?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麽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後的纵深,那麽,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於“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龙应台《百年思索》)

 

2、林夕的苏轼情结

 

香港著名词人林夕自小钟情苏轼,当初,只因喜欢苏轼悼念亡妻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林夕便产生了写词的念头——那个时候,他才念初三。林夕说:“初中时读了苏轼、柳永的词,又买了‘白香词谱’,跟着谱里的平仄填词;然后又喜欢上唐诗,熟读三百首,从此对中国文学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香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节目《王菲“御用”词人林夕》)

 

3、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是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低沉。当太阳的一半被山头遮没时,他大叫一声,急奔上峰。身在高处,只见太阳的圆脸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宽,只要太阳不落山,三月初七这一日就算没过完。

可是虽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巅,四顾苍茫,但觉寒气侵体,暮色逼人而来,站了一个多时辰,竟是一动也不动。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顶呆立了一夜,直到红日东升,四下里小鸟啾鸣,花香浮动,春意正浓,他心中却如一片寒冰,似有一个声音在耳际不住响动:“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她自知中毒难愈,你决计不肯独活,因此图了自尽,却骗你等她十六年。傻子,她待你如此情义深重,你怎么到今日还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更因内功精纯。虽然一处艰苦颠沛,但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额角鬓际拔下三根头发来,只见三根中倒有两根是白的。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东坡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日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尔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已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半阕,那是作者一晚梦到亡妻的情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猛地里一跃而起,奔到断肠崖前,瞧着小龙女所刻下的那几行字,大声叫道:“‘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小龙女啊小龙女!是你亲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约?”他一啸之威,震狮倒虎,这几句话发自肺腑,只震得山谷皆鸣,但听得群山响应,东南西北,四周山峰都传来:“怎地你不守信约?怎地你不守信约?不守信约……不守信约……”

他自来生性激烈,此时万念俱灰,心想:“龙儿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这十六年实在无谓之至。”望着断肠崖前那个深谷,只见谷口烟雾缭绕,他每次来此,从没见到过云雾下的谷底,此时仍是如此。仰起头来,纵声长啸,只吹得断肠崖上数百朵憔悴了的龙女花飞舞乱转,轻轻说道:“当年你突然失踪,不知去向,我寻遍山前山后,找不到你,那时定是跃入了这万丈深谷之中,这十六年中,难道你不怕寂寞吗?”

泪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龙女白衣飘飘的影子,又隐隐似乎听到小龙女在谷底叫道:“杨郎,杨郎,你别伤心,别伤心!”杨过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4、云扬先生的系列电视讲座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这是中华诗词学会特约编审云扬先生的系列电视讲座《温柔敦厚诗教也》的一段文字,有删节。

 

今天我们讲讲苏轼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稍有古代文学常识的人,听到这么个话题,脑子里的第一反映,肯定是苏轼的词《江城子》,这首词太深入人心了,我就从这讲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怀念他的结发之妻王弗。

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说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但是,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了,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一直在怀念,思念满腔吗?能说感情很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查苏轼全集,这十年间苏轼还真没写过怀念结发之妻王弗的诗或者词,一首都没有。这怎么理解?如果我告诉观众朋友这么一件事,可能诸位就都理解了。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初,苏轼从凤翔回京,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个特别考试,他专上奏折恳请皇上允许他考试中不做诗赋,说是“久去场屋,不能诗赋”。“场屋”,科举考试的考场,苏轼果然是“不能诗赋”吗?我们还是查苏轼全集,可以看到《凤翔八观》、《石鼓歌》等等一百三十多首诗,都是那几年刚刚写的,而且其中的《石鼓歌》当时就被世人传开了。还有《喜雨亭记》、《凤鸣驿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到现在也是经典名篇。这个时候苏轼的诗文名声已经很高了,人们几乎都公认这位29岁的才子必将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怎么突然不会写诗了?原因只有一个,就在几天之前,治平二年(1065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病逝。……这时宋英宗其实通过身边的翰林学士刘敞(苏轼好友)已经知道了这位英才刚刚丧偶,现在一看奏折,说是因为“久去场屋”,所以“不能诗赋”,好,准奏,只“试二论”。……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和词章,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没有十年的积郁,我们能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让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落泪的词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跟你生死一别,整整十年了,我努力地不去想你,可是怎么能忘得了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我满心满腹的凄凉到哪里去诉啊?即使我们见了面,你也不认识我啦,我现在是尘满面,鬓如霜。只有知道了理解了苏轼三年的沉默,十年的郁积,你才能体会到苏轼对他亡妻的这一段诉说,确实是含悲带泪,字字真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个题目很特殊,特殊在哪里?……好,我们就查苏轼的诗,一查,发现“梦”字在他诗中出现了上百次,但一律不记时间,这梦哪天作的,没有。为什么这首词“江城子”偏偏要把作这个梦的时间记载得那么清楚那么准确呢?“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我原来想,是因为这个梦很重要,梦到死别十年的妻子啦,从他明确记下时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深,亡妻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之重。这一点,毫无问题,就是这样。可是再一深究,发现又不仅止这么简单。原来苏轼的诗绝大多数也不在诗题当中记时间,可是在这个梦以后,在这篇《江城子》之后,“正月二十日”这几个字,在他的诗题当中连续出现,极其醒目。我们列在这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梦的8年后

 

这三首七言律诗,还显出一个令人非常惊异的特殊之处,就是都用一个韵:元丰三年用的韵是这么五个字:门、村、痕、温、魂,元丰四年,“乃和前韵”;元丰六年,“仍用前韵”。都是门、村、痕、温、魂。这就是说几乎连续三年,年年在正月二十日这天,都要用这几个字作诗。我本人也写诗,所以对这种现象就非常敏感: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无法解释一个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创作规律。

特殊意义是什么?我们看这三首七律。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元丰四年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元丰六年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我们看头一首就发现,原来还不止三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那就是说元丰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重大的事情啊,怎么会过了一年了他还那么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今天,走在山路上细雨梅花正断魂,写了一首梅花诗呢?这不更说明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来说,可不是个寻常日子。我们继续看它怎么不寻常,有什么特殊意义。前两次有朋友在一起,第二次还特别注明了是“出郊寻春”,和朋友一起玩去了,可诗里写的是断魂、招魂、事如春梦了无痕,你要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能这么写诗吗?可是苏轼偏偏这么写,说明表面上是和朋友一起去玩,去春游,实际上心里感情另有所寄,所寄在哪里,他没跟朋友说,他也没打算跟任何人说,包括我们这些后世的人。

我们现在看看元丰四年的这首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当时,苏轼已经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整整一年,东门指他在黄州住的地方,“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春风不肯到我这里来,那么我骑马出郊寻春,找去年今日我在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春天。那个地方是哪儿?女王城东禅庄院,去年的诗题里清清楚楚写着呢,这是他在被贬去黄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时候,正月二十日临时住的地方,有三个朋友送他到这儿的。为什么女王城东禅庄院有春呢?接着看“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就是我苏轼,象秋天的鸿雁一样准时地守信用地来了,过去的事情啊,象春梦一样了无痕迹。“江城白酒三杯酽”,这是干什么?摆上三杯酒,明明白白是祭奠。“野老苍颜一笑温”,很熟悉吧?“尘满面,鬓如霜”!“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我们已经约好啦,年年这样相会,每年到这个时候,你不要着急,我一定来看你。又是一首“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的悼亡诗。什么时候约好的年年这样相会?很明显,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在哪里约的?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东禅庄院。现在,你可以想象,刚刚从乌台诗案牢狱中侥幸活命脱身,形同流放的苏轼,在那一天的夜里,是怎样的辗转难眠,与亡妻进行着何等悲酸的灵魂的对话。虽然他的妻子王弗已经死去15年了,但她永远是能够给她的丈夫带来温暖和慰藉的春天。

(下略。笔者按:云扬先生接下去还有一段文字,是作为结论,猜测“正月二十日”这个日子是苏轼和王弗婚前幽会的日子,本教参不取此说。但是这篇讲演提示出在《江城子》这首词后,还有三个“正月二十日”,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注意。)

 

 

二、思考与练习提示

 

1.苏轼是豪放词人的代表,他的婉约词也写得真挚感人,请比较阅读《江城子》和《定风波》两首词,体会苏轼词风格的多样。你还知道苏轼的其它豪放词和婉约词吗?请各举一例。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3.词,是要合乐的,可以用来歌唱。宋词在乐谱失传后仍能流传,说明歌词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请挑选两首你最喜欢的当代歌曲,抄写它们的歌词,加以欣赏。

 

提示: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有着一种传统与发展的关系。首先,给唐诗宋词谱曲,直接就能成为优美的流行歌曲。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等,由台湾声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丽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借用唐诗宋词的意境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也成为成功的创意。如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及其他古人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及其他人物形象是十分吻合的。

下面介绍几首曾经在大陆和港台传唱的流行歌曲——

 

1、华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主题曲琼瑶词

时光留不住/ 春去影无踪/ 潮来又潮往/ 聚散苦匆匆/ 往事不能忘/ 浮萍各西东/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且拭今宵泪/ 留与明夜风/ 风儿携我梦/ 天涯绕无穷/ 朝朝共暮暮/ 相思古今同

 

2、涛声依旧陈小奇词

带走一盏渔火/ 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 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3、《笑傲江湖》主题歌“沧海一声笑”(黄霑词)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摇,/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4、电视连续剧《新包青天》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黄安词)

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看似个鸳鸯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 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癫/ 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

 

5、被选入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词)

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 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 孙悟空的魔法七十二变/ 我们又等到民国七十二年/ 岁岁年年风水都在改变/ 有多少沧海一夜变成桑田/ 在这个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面/ 成功与失败多少都有一点……

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 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 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 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 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本站链接 

 

 

 

作者介绍

 

    宋史—苏轼传    苏轼生平简谱

 

课文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    一帘幽梦—浅析苏轼《江城子》    一曲哀词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

一首震颤人心的悲歌—再读《江城子》  同是悼亡词 境界各不一——毛泽东、苏轼、陆游悼亡词赏析

宋悼亡词的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比较探赏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苏轼与他的三任妻子

 

大学语文教材比较

 

华师增订版

 

 

大中比较

 

中学语文教案(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案(苏教版)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江城子》图片    《江城子》视频

 

网络链接

 

苏轼中文网    国学网-苏轼研究    网上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1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