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爱的三种写法》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0512 次】

 

 

 

说文解字不是许慎的专利,而

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学习母语的

自觉方法。

 

     

 

一、课文分析

 

上一课《在语词的密林里》讲了八个语词,其中“尘”字的讲法有点不同。这个字是从字形讲起,最早的三只鹿奔跑,到后来的一只鹿奔跑,到最后的“小土”,说明汉字的简化是从古到今的一种趋势。这种结合字的形体讲解文字知识的方法,就叫做“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就是最早的这样一部字书。后世研究《说文解字》者颇多,一种是严格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还有一种研究虽然也称“说文解字”,甚至也是研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但实际上只是借用此种方法研究历史和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言语”现象,毕竟“说文解字”不是许慎的专利。这一类研究的例子如尘元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还有在《新周刊》上发表的“汗语言”系列等。《爱的三种写法》也属此类,课文选自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一书“《说文解字》析义”一节,实际上也是对“说文解字”的借题发挥。我们既已知道了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说文解字”,在教学中便不妨少一点拘谨,多一点轻松。

 

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大家不要被几个古文字和篆书吓住了。

 

本文分三段,第一段,,《说文》:“惠也。从心,无声。”

 

《说文》就是许慎《说文解字》的简称。这个字,许慎的解释非常简单,就是“惠也”。那么什么是“惠”呢?有时候这类字书会很有趣,会转回来,说:惠者,爱也。那么“惠”和“爱”就成了转注的关系。幸好《说文》没有,它说:“惠,仁也”。“仁”就有点麻烦了,一本《论语》也没有把它完全说清楚。幸好后来研究《说文》的古人注了一句:“为惠者心专也”。用“心专”来解释“爱”倒是蛮贴切的。

 

许慎又说:“从心,无声”。这是解说形声字,即“”的形符是“心”,这个字的意思和“心”有关;声符是“无”,这个字的读音和“无”有关。但是“爱”的读音怎么会象“无”?或许是古今语音的变化,课堂上就不必研究了。

 

许慎把“”当形声字解说,但是课文作者显然是把这个字当会意字了,所以他说:“字形可解作无心,……无心者,不知道如何才好,只是说不出来的喜欢。”

 

那么我觉得下段一句话也可移入此段,电影《大话西游》有一段辩认:“爱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吧?不需要吧?”无心,也就是不必到心里去找理由。俗话说,恋爱中的人是盲目的,“盲目”和“无心”是一个意思。

 

附注:这段有个问题,假如学生不提出,就不必解释了,假如提出,教师要知道如何回答。

 

我们从课文中看到,“字的上面并不是“无”,而是“”,这个字音jì,《说文》解释是饮食气逆哽塞。用来解释“爱”,就是一种堵在心中难以释怀的感觉,倒比“无心”更说得通。但是我们很难判断哪个写法更正确,因为古代字形不定,《说文》原书亦经失落,现在我们所见的为宋人补写,所以究竟是“无”是“”很难说。《说文》更有一种版本写作“”字,音zēn,“簪”的意思。“爱”这种感觉就象心里插了一根簪子——不也说得通?课文作者或许是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或许是不想把这一篇短文搞得太复杂,那么我们也忽略过去吧。

 

第二段,,即下加,《说文》:“行貌也。”

 

这段说,“”字后来转写成“”。注意“因经传皆用行而废”这句话。经传是圣人之言,是注重社会伦理的,所以轻无心之爱而重行走之爱,无心往往轻率,共同行走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将“”和“”对应于恋爱与婚姻。一方面两者有区别,恋爱不需要理由,而婚姻需要有理由;另一方面,两者又有联系,恋爱需要婚姻来承负,而婚姻也需要恋爱来滋润,一则不能过于理想化,一则不能过于物质化。

 

这一段引用了四条语言材料,其一是电影《大话西游》中那段有点无厘头的话语:“爱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吧?不需要吧?”其二是《诗经·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三是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其四是钱锺书两句诗的修改,跨越了六十年,主题从“”变成“”。——现在金庸先生也在修改他的武侠小说,但愿不要把“”都改成了“”。

 

这段的小标题似有印刷问题,“夂”应该为“夊”,前者音zhǐ,《说文》解释“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从后送到。像人的两腿后面有送它的力量),但不是主动行走的意思。后者音suī,才是行走的意思。用作部首,前者作头,如夆;后者作底,如复、夏等。

 

第三段, 憮,为之变体,《说文》:“也。”

 

这段引出爱的第三种写法“憮”,使文章又翻出新意。汉字有古今字,异体字,这对于初学者自然是一种负担,但是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往往能文思出新,左右逢源。比如这个“憮”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岂不证明的上边也可能是“无”吗?这就叫柳暗花明。不过作者没有做这个文章,他由“憮”的写法引出《尔雅》解释。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时间大概比《说文》还要早一些。《尔雅·释诂》说:“憮,撫也。”郭璞注:“憮,爱撫也。”有了这一转注,“爱”字便从心情化为行动,可以对应后面西人的“亲密关系”。不过作者并不忙于行动,他仍从心情款款道来:“遇见真爱之人,连眼光都是柔和的。反面义为失意貌”。这大概是取“憮”字“媚好貌”和“怅然失意”两个义项。至于“失恋之泛化”,应该是“准”失恋,恋人之间起小冲突的意思罢?

 

这一段课文结构上和前两段不同,似在第三段中捏合了第四段,即“西人或谓爱包括三种不同形式”以下两节文字,应该作第四段,这样才能来总括上面三段的内容。这潜在的第四段的意义在于打通中西,结论说爱的三种写法和西人关于爱的三种形式正好相应。写文章总要古今中西都打通了才有味道,作者对钱钟书《管锥编》有专门研究,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到对“钱学”的领悟。

 

二、教学目的和重点

 

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知道“爱的三种写法”,并非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本课目的应该是通过对“爱的三种写法”的了解,举一反三,领悟说文解字的方法,重新发现我们的汉字。

课文使用的说文解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查阅工具书

 

查阅工具书书,不但能准确释义,还能得到不少相关材料,开拓写作思路。

课文选自作者《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一书的“《说文解字》析义”一节,所以,对《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查阅,是全文的基础,不查阅《说文解字》,就不知道“爱”字在古代写作“ ”,全文也就无从说起。还查阅了古代词书《尔雅》,不查阅这部书,不知道“憮,撫也”,那么“爱”的第三种写法也就落空。

这两部工具书(以及类似的一些专业工具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其它专业的同学,不一定具备这个查阅条件。他们应该懂得的是使用常用的工具书,比如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起码可以知道“爱”字的异体字(繁体字)为“”,还能查到“爱戴”、“爱抚”、“爱怜”、“爱恋”、“爱慕”、“爱情”、“爱惜”等相关词条。假如能查阅《辞海》,则可知道“爱”字有八个义项,即:①喜爱;爱好。②特指男女间有情,如“恋爱”。③私通。④惠。⑤爱惜;吝啬。⑥贪。⑦通“薆”,隐蔽貌。《诗经》有“爱而不见”。⑧姓。这些义项,把“爱”美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都说到了。有可能的话,再增加一种《辞源》。“辞源”一词已经把这部辞书的性质说出来了,是可以用来研究语词的渊源发展的。《辞海》、《辞源》这两部书虽然很大,不一定都买得起,不过现在网上已能见到电子版本,不久当能普及。

至于教师备课,当然应该比学生有更多查阅,则网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提供的《说文解字》(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26160&if=gb)可直接检索。但是最后那个“憮”字,课文未说明意义的出处,查《说文》也没有详细的解释,只是说“一曰不动”,“不动”还可能是“心动”之误。后来我查阅《辞源》,才得到“憮”的两个义项:① 茫然自失;② 媚好貌。这才对应了课文“眼光柔和”和“失意貌”两个意思。可见《词源》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书。

 

2、分析字的形、音、义

 

分析字的形、音、义,在训诂学上叫做形训,声训,义训,大学语文虽不用这么专业,不过了解一些常识总还是好的。

 

1)分析字形

 

本课所用的一个最重要方法,是分析字形,说“ ”是“无心”,“ ”是“无心”再加上“夊”(行走)。这有点类似儿童的看图识字。我们不要嫌其幼稚,古人将“说文解字”称之为“小学”,大有深意。“说文解字”就是要对汉字保持小学生那样的新鲜感觉,它可以是一门皓首穷经的学问,但是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赤子之心。

 

2)分析字音

 

课文第三段说:“憮,撫同根”。这里作者使用了语言学上的术语“字根”。所谓字根,就是形声字最初的声符。字根相同的字,意思也往往相通,这就是《说文解字》奠定的“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所以,“憮,撫同根”的意思,就是说它们的声符既是相同的,都是“”,它们的意思自然也能相通。

课文还有几处字音分析,如“从心,无声”。不管是“无wú声”,还是“旡jì声”,还是“兂zēn声”,(还有写“先”声的),都和我们所知道的“爱”的读音差得很远,解答这个疑问,看来必须使用真正的训诂手段,依靠语言学研究的专家了。

 

3)分析字义

 

古老的汉字,意义非常复杂,汉代经学有注一字达数万字的,张文江的《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是一本活泼的小书,分析字义不搞烦琐考证,而是有取有舍。如“ ”字,《说文》解释说“惠也”。本来还可以转注下去的,《说文》:“惠,仁也”。又有古人的注:“为惠者心专也”。不过这样不符合课文作者意图,所以没有这样,而是着重分析与字形密切相关的意思:无心,说不出来的喜欢。还有“ ”字也是如此,没有研究为什么经传皆废“ ”而用“ ”,而是着重分析加上“夊”后赋予的行走意思。

第三段通过《尔雅》得出“撫”字。“撫”今简化为“抚”,可以组成“抚摩”、“抚慰”、“抚恤”、“抚养”、“抚育”等词,丰富“爱”的字义,但是课文亦舍弃这样的分析,他要保证在这一篇短文中主题的集中。

 

3、从书本和现实两方面收集资料

 

语言研究要从语言学文献资料和现实语言生活两方面收集资料,比如《爱的三种写法》,在《说文》与《尔雅》两种语言学专著之外,主要还使用了如下资料:

 

——电影《大话西游》的一段辩辞;

——《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

——钱钟书改情诗;

——西人论“爱”的三种形式;

——《诗经》“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古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

——基督教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用到这么多资料,尤其还有现实语言生活中新鲜活泼的材料,这当能给学生以启发,并拉近大学语文与学生的距离。

 

资料:

 

上面提到《诗经》的两首诗,均出自《国风·邶风》,其一为《击鼓》,其二为《谷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孙子仲:卫国元帅。爰:音元,何处。契阔:聚散。洵:久留。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

 

注释:

黾:勉强为之。畿:指门槛。,音时,水清见底。,音止,水洲。梁:捕鱼水坝。笱:捕鱼竹笼。畜,音序,爱悦。,音光,动武打人。,音系,怒也。

 

苏武诗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三、思考与练习提示

 

1.以几个汉字为例,试试从字的写法,来思考其中的涵义。

 

提示:下面几个例子都不是训诂学上严格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我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一点灵感。这样的例子,大家一定也都能说出很多,欢迎发到教学网站上来交流。

 

【美】“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舞蹈的人,下边的“大”字表示一个正面的人,头上是层层叠叠的羽冠,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到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它变成了“羊大为美”。从字形上说,是把原来的象形字拆成了会意字,从字义上说,是把艺术之美变成了口腹之美。不过说文解字并非许慎的专利,后人也可作这样拆字析义的文字游戏。比如我就曾把“美”字上下拆分为“¥”和“天”,即:天上掉下人民币为美——这是否说出了一部分现代人的心思?

当然这是胡说八道,但是我用的方法和许慎没有不同。这里暗示着一个道理:汉字是象形文字,造字六法都建立在象形基础上,形声字是半象,会意字是合象,指示字是指象。文艺理论上有一条著名原理:形象大于思想。古人造字时也许没有这些意思,后人却可以从形象中看出这些意思。现在我就从“美”字的阐释过程中看到:从艺术之美,到口腹之美,到拜金之美,仿佛对应着一条不祥的美学发展之路。

(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按住“Alt”键在小键盘上打“0165”可以打出这个人民币符号。)

 

        

 

【狱】两边都是犬,中间夹着言。这个字比“囚”字更深刻,造出这字的古人是否意识到语言对于自由的意义?抑或预见到了后世的文字狱?西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语言的牢笼”的说法。

 

【关关】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经常奇怪,什么鸟叫会是“关关”的?后从本地方言得到启发,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有些字的声母g、k、h和j、q、x正好是互置的,如房间jiān读gāi,所以老百姓会戏称“蒋介石”为“蒋该死”。如掐qiā读ka,所以北方人弄不懂陈寅恪kè为什么要读què。如此推论,“关”也就应该是jiān,近似于jiē,即人们常用的仿声字“喈”,“喈喈雎鸠,在河之洲”,这个声音几千年没变。什么时候“关关”开始写成“喈喈”了呢?我猜想是在唐代,因为那时候白居易作《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一句,其中一个“关”字已经变成“间”(喈)了。

 

2.在你看过的以爱为表现主题的小说或电影中,哪些可以相应于爱的三种写法?(选做)

 

提示:爱的三种写法即“ ”、“ ”、“”,分别对应着激情、承诺、亲密关系。就说说《大话西游》怎么样?

 

3.“爱”字还有第四、第五种写法,即“爱”和“”,请模仿课文的写法,续写第四段和第五段。(选做)

 

提示:“爱”的上面是一个“爪”字,一个攫取的动作,可以解释为“抓”。中间这个秃宝盖表示房子,下面是 “友”。这个字合起来就有点搞笑,把(异性)朋友抓到自己家里就表示“爱”,莫不是抢婚时代的风俗?俗话说抓得住人抓不住心,看来在汉字简化中丢失了重要信息。本来繁体字“爱”的灵魂应该是“心”,即“”,你得把朋友的心抓住,当然还得有房子住,因为“”的下面已经是一个“”了,按课文的说法就是要共同过日子的意思,没有房子当然是不行的——这句话说给今天的青年男女听最能共鸣。(注:当然“爪”字也能如课文解释为“爱抚”的动作,那就是另外一番结论了。)

简化后的“爱”下面是一个“友”,课文引《诗》云:“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谷风》),又引申为不论性别的人际之爱,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课文认为可与基督教文化相通。但是还没有说到《说文》对“友”的解释。《说文》曰:“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字形写作 。而《说文》对“又”的解释:“手也。象形。”写作 。这就完善了课文“携手行走”的分析。

 

4.“家”字里面为什么不是住着人,而是养着猪?中国人没有研究。制定第三批简化字时想到了这个字,拟改正为“ ”,随着第三批简化字被否决,这个字也不了了之。最近网上爆出传闻,韩国人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端午节等为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居然还申报成功了之后,又开始申报汉字,说那也是他们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家”字的写法——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篇《韩国提“汉字申遗”遭强烈质疑》的文章,文章起因于“汉语研究”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一篇韩国人的文章,该文首先从围棋、足球、“三星”产品谈起,得出一个结论——“一个13亿人的民族却不能打败一个8千万人的小民族,韩国人仍然在所有的领域做得比中国人好很多”,并提出这样一个逻辑,“如果围棋真的是中国发明的,那中国为什么会下得那么差?”随后,他说“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在青铜器时代或者商代发展了不同的书写系统——书写系统来自东部(阿尔泰 / 游牧民族),而韩语正是阿尔泰语系”。他的论据是:首先,“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甲骨文)一些基础象形文字反映了高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猪”的汉字,而“只有高丽人把猪养在屋子”,再如“日”字包括一个矩形和里面的一个点,“这个点代表着一只金乌鸦,只有高丽人中流传过把太阳和金乌鸦联系起来的传说。”其次,因为“发明音乐和书写系统的伏羲来自‘东夷’国(今山东省),‘东夷’人以精射术闻名,正如今天的韩国射箭队。”第三,“在采纳了汉字的国家中,只有韩国严密地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汉字”;第四,“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韩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象形表意文字”。

 

假设你是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请发帖子加以评论及驳斥。 

 

 

本站链接

 

 

 

作者介绍

 

张文江简介

 

 

 

书评: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博文二则    不由恒蹊——读《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最浪漫的事(mp3    最浪漫的事(flash

 

网络链接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简介    《大话西游》剧本    《说文解字》网络版    《尔雅》网络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564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