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侯怀银等: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
【时间:2007/10/20 】 【来源:侯怀银教授博客 2006-10-9 】 【作者: 侯怀银 王霞】 【已经浏览6530 次】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应着重探讨解决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学派形成等方面的问题,以推动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学派


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萌芽、初创、成型和发展四个阶段。期间,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起点、学科体系、研究范式和方法、学科群建设和中国特色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善高等教育学①学科的自我构建,并指导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两大任务。笔者在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提出高等教育学面临并亟待完成的三个主要课题,以推动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价值已无可质疑。高等教育学在确立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社会合法性”。高等教育学设置的行政合法性虽然保证了高等教育学以一个二级学科的身份独立存在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由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尚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术合法性”的危机。

高等教育学要真正获得独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必须尽快处理好高等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加强元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努力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群。

(一)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生长点创立起来。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并重视普通教育学对高等教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应该正视普通教育学给高等教育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学者形成了“由普通教育学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的初建和成型,但也致使高等教育学成为普通教育学的直接延伸和简单移植,高等教育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身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我们必须突破普通教育学研究定势的束缚,尽快摆脱高等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的依赖。为此,我们必须站在高等教育学立场上,以自身问题逻辑为线索进行学科的研究和建设。而随着高等教育学的建设,很可能对普通教育学的传统体系和主要论点提出质疑,进而促进普通教育学的改造和完善。

(二)高等教育学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群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起的特殊作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使命不在于建立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的高等教育学科群,而在于强化本学科的基础学科性质,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为高等教育学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依据。高等教育学也不必涵盖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而应以高等教育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人类高等教育活动进行高度抽象,在理性层次上对高等教育做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导引。当前高等教育学应继续进行两方面研究,一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体现一般教育原理;二是具体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原理。高等教育学要对现存的高等教育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的梳理,为人们认识并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提供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范畴、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知识体系。

(三)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我国学者已越来越重视运用多学科观点去研究高等教育学,并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但如何在相关成熟学科的背景和滋养中,通过适恰的方式展开独立的制度化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在高等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的处理上,一些研究者还存在着简单从其他相关的“母体”学科中摄取、借用、移植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的状况,致使高等教育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其他学科的“殖民地”。高等教育实践是检验相关学科是否有价值的试金石,只有当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产生了作用,它们才能成为高等教育学的内容,而其他学科成果,“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②直面实践,这是解决在多学科研究的挟裹下,高等教育学仍然能保持学科独立性最为有效的举措。

为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学科的概念、方法去组织高等教育问题,而应该根据高等教育问题的性质来组织所需要的解说概念与研究方法。要直面高等教育实践,把高等教育学的建设与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高等教育学成人、培养人的学科立场,在高等教育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之间,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整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把与相关学科知识互补作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这种互补的目的是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从中获取新的概念、原理、视角和方法,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使高等教育学成为能够真实地反映高等教育规律、解释高等教育现象并且概念清晰、体系完整而又独立的学科。

(四)加强元高等教育学研究,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群

元高等教育学以宏观的、系统的、超越的视角和高度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论,及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做出总结、评价,以此对高等教育学进行整体性反思和系统性研究,力求避免学科建设中实用主义倾向严重而出现的研究的不系统性和不持续性的短期行为。我们应加强元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以更好地寻找到改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使高等教育学有更明确的自主发展意识,真正由“自在”走向“自为”。

学科群的形成是高等教育学成熟的标志。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虽然在近20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但是,在这一体系中,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水平、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迥异。在众多分支学科中,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成人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发展较为迅速,成果也较为显著。但是,一些基础学科,如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哲学,发展较为缓慢,研究人员也较少;还有一些正在形成的学科,如高等教育文化学、高等教育政治学等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分支学科发展的不平衡,除了纵向的发展进程不等外,还缺乏横向的联系和综合,学科研究者都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学科进行研究,缺乏与其他领域,其他同类学科的交流与沟通,造成了视阈的狭隘。学科群的发展还没有形成系统地、综合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格局,从而极大地制约着学科群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健全。

完整的高等教育学科群应覆盖高等教育现象的所有方面和高等教育实践的一切领域。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对高等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描述和多角度的系统分析,逐步形成反映高等教育规律的具有内在结构联系的学科群。我们应具体研究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结构与分类的原则,在不脱离高等教育学这一整体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高等教育学科中主要分支学科的建设。

二、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

学科建设和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的双重任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自建立以来,大体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对改革实际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研究。由于没有现成的学术范式可供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原创性工作异常艰难,而热点问题的研究则比较容易见“成效”、出“成果”。这导致了以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主线,而可能生发有创造意义的理论模型的基础研究备受冷落。我们要尽快处理好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对实践的超前性和指导性,形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累积机制,形成建构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自身国际荣誉和学术尊严的途径。

(一)重视实践来源,提升“问题”的理论品质

学科发展根本动力在实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本来就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推动下进行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的高等教育实践:前人的实践、他国的实践、当前的与自己的实践。我们要从高等教育史中挖掘前人实践的经验,要从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模式。当然,更为直接的是密切关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前沿性问题,如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点、难点;学术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引起的焦点、被忽视的盲点等。然而,问题也有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抽象,从而提炼出真正符合学科内在逻辑、关乎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不是简单的现象分析或实用性的问题解决,而要以高等教育学学科特有的方式、特有的视角将其转化为理论思维的课题,追溯其理论内涵,提升其理论品质,使其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并以其构建起一个由一系列比较稳定的概念、原理、原则等要素组成的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知识体系。这样高等教育学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对高等教育的实践起到解释、预测、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二)强化理论的实践意识,加强应用研究

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真理不容置疑,学科建设也具有实践性特征。高等教育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如果不去接触高等教育实践,理论就会脱离实践,高等教育学学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我们应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学对高等教育实践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立法问题等问题的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的加强,不仅使高等教育学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而且使高等教育学焕发出了学科生命的活力。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越来越更多地表现出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体现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规律性。当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必须多学科、多角度地把高等教育的若干基本概念,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功能、价值、目的、结构等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并进一步探讨学科的自身建设问题;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加强中介理论的研究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中介组织,运用新创建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在应用研究中充实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理论,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三、中国高等教育学学派的形成

“应当看到,一门学科内部的学派形成过程,也是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的过程,学派是一门学科自身结构的重要内容,不论从一个国家来看一门学科,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形成几个学派,这门学科就缺乏支撑力量。”③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学派,至少表明下面几个方面的落后状态:第一、没有理论意识;第二、没有自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三、没有堪称具有向国外同行挑战实力的理论,更没有该学科的国际地位;第四、没有强大的学术后备力量,包括追随者与可能的批评者;第五、没有学者之间的宽容与尊重。学派的形成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理论的丰富性和长久生命力的不竭之源;学派的发展,从深层次上探索了学科发展的内在的可能性空间。通过学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就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而言,我们不能因其在我国超越了研究领域成为学科而自豪和满足,也不能因为其植根于中国“本土”,就能自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学科体系。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学学派,是实现高等教育学原创性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当前,高等教育学研究既要具有学科意识,更要具有学派意识。因为没有学派意识便没有真正的学术创新、争鸣及其实践,便没有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也不可能形成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团队和产生真正的高等教育学家。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上,我们也很有必要从学科发展走向学派的发展。

(一)以研究者为主体,提高学派群体的自身素质

学派产生的首要标准即有一批优秀的研究者,从根本上来说,学派反映的正是一个研究群体的研究倾向、学术观点以及价值趋向等。研究者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争鸣与讨论,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调动了相关学科关心共同问题的积极性并具有凝聚作用,使分散的学术资源适当集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促进研究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生的研究力量的成长。研究者作为学派的集中代表,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素质和水平。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其理论体系必然体现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学者们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或是坚持为政策服务的目的;或是以应对实践为直接目标,以大众立场对高等教育提出批评或期望。作为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若完全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就会失去其存在之基础;而一味追求对实践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科的学术价值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以真实、客观的反映规律为己任,树立学科的学术尊严。同时,科学的体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研究者不能仅仅追求学科体系的形式和结构,更要致力于探讨和发现具有超越性的高度和深度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知识,这才是学科重要的内在价值。

第二、要形成复杂性思维方式。高等教育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重属性,还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也日趋复杂、多样,学科的危机也以综合的、整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研究者要形成一种包括多种学科融合的大学科方法论思想,即一种包含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经验的和逻辑的复杂性思维。复杂的思维方式“并不想排斥区分、分析、孤立等方法,它只想包容它们,不仅把它们包容在一个元系统中,而且还包容在一个动态发生过程中”④。

第三、要形成创造性思维。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创造性思维是其灵魂。它主要是指在既有的高等教育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在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摆脱原有知识的框架束缚,在纵向思维中求启示,在横向思维中得新知,在相似思维中寻创见,在反向思维中找突破,从学科角度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的学术思想,重新组合知识理论,开创新的探索方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深入反映学科本质,构筑新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原创。

第四、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已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总体看来,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经验、描述的,缺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因素分析,而且描述中也存在着普教化、表面化、简单化等特点,缺乏理论深度;另一类是从经典解释出发,建立理想模式,进行逻辑推导,缺乏一定的实验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尚不成熟,有待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它需要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的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者要依据高等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出发,综合运用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

第五、要具有对话和交流的意识。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多意义上还处于跟踪和模仿发达国家的研究阶段,缺乏自己原始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于是出现了盲目追求理论和方法的国际“时尚”和“潮流”,而忽略了对这种“时尚”和“潮流”的深度反思和改造,一些研究者一定程度上也丧失了主体意识和批判能力,无法与国外先进理论进行平等的对话。而学派的形成,重要的是一种个体意识,强调通过研究者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影响、改造、建构学科群体。因此,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生命的投入,通过彼此间不断地碰撞、协商、交流与对话,表达出研究者及其共同体的研究信念,凸现出研究者个体精神生命和价值理念的生动性,使高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知识和真理的客观表达,而是一种生命和情感的交流,融合,是一种凝聚着研究者主体价值的、关乎于人的学科。

(二)以理论体系为核心,增强学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学派形成的另一关键标准是,有被社会认可的理论创新成果,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学科理论体系。而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范畴、概念、观点和基本理论,要能够达到范畴规范化和逻辑一元化的理论水平。要形成学派,必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追求完整理论体系的创造,无此我风气,企盼学派则不啻为天方夜谭。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还不完善。我们急需要致力于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设,确立起高等教育学独立自主的研究领域、学术地位、价值体系和方法策略,从而体现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高等教育学的知识积淀。学科理论知识的历史积淀为学派的创生将提供坚实的底蕴。

学科作为从浩瀚复杂的科学领域中析出的特定领域,首先要具有系统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形成相互之间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知识体系不完备,特定的知识领域不能构成一门学科;没有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学科就缺乏构建的框架。概念和范畴是构建理论体系的核心。现有的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中存在着大量其他学科的概念,真正转化成本学科的概念还少;还存在着大量的直接来自于实践、未经科学抽象的前学科概念。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次痛苦的重新评估”。⑤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学科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其科学的、规范的内涵界定,并要以特定的、专业化的语言来表述,以表征学科的特性和解释能力。

范畴是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各个范畴相互推演和结合,组成命题,进而命题的组合构成理论体系。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中,已有学者试图通过范畴来建立理论体系,但是还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概念,我们需要从高等教育学的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概念,用以统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概念,并以此建立核心范畴,带动其他子范畴群联动开创分支领域整体掘进的恢弘场面,形成系统的、逻辑的学科范畴体系,亦即理论体系。学科理论体系是学派形成内在基础,从逻辑上保证了学派的统一性。

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还需要特定的立场,即“中国立场”。不论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方法的选择等都应是基于我国立场,反映我国问题,是汇聚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经验的学科和学派研究,而不能盲目地简单引进、移植或借用。高等教育学虽然与教育学的“引进式加工”不同,是在中国本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别国引进的,但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深受国外影响,特别是美国某些高等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影响。引进国外的高等教育理论和经验,对高等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派的创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系和开阔的视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形成产生着消解、分化的作用。坚持“中国立场”,这是形成理论体系,增强学派统一性和凝聚力的必要选择。

(三)以学科制度为保障,促进高等教育学学派的形成

一个规范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学派的创生。学科制度的建立,作为一项制度保障,避免了在学术研究、著述以及学术行为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为学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也是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

学科制度,从广义的社会学意义来看是指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还包括其背后的深层理念支撑。而这里的学科制度,则主要强调学科的发展规范,或学术规范、规则等问题,也就是学科的内在制度。学科的制度精神,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预先地存在并隐含地弥漫在整体的科学共同体中;它同时作为科学活动潜在的制度律令,内化于每个个体研究者的心智结构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规范。就高等教育学而言,它主要包括学科划分、课程设置、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奖惩制度等。学科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学科本土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具有科学的、严密的规范性,还应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的柔韧性和生命力,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学派的形成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障。

20世纪高等教育学已越来越作为一门独立、丰富、系统的学科不断地发展起来,21世纪我们更加需要关注高等教育学的学派建设。我国本身文化多样,人口众多,高等教育的区域性如何解决,因为不同区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学本身也有多样性。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在研究本国高等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并多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学派,这是高等教育学在21世纪能否真正成为一门自立、自为、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注释:

① 本文中的“高等教育学”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作为一门高等教育基础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即单数的高等教育学;二是指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群总称的高等教育学,即复数的高等教育学。本文所用的“高等教育学”一词主要指单数的高等教育学,在指复数的高等教育学时用“高等教育学科”来代替,以示区别。
② John Dewey.The Sources of a Science of Education[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9.16.
③ 叶澜.关于加强教育学“自我意识”的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3).
④ [法]埃德加•莫兰著.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6.
⑤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作者简介]  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王霞,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35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