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信息时代

高校网络教学的探讨与研究(居来提·沙比尔)
【时间:2007/7/1 】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05.8 】 【作者: 居来提·沙比尔】 【已经浏览4395 次】

新疆教育学院教务科研处 830043

    【摘要】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具有不同于网络课程的属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高校网络教学的现状,其次介绍了国外关于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概况,最后探讨了高校网络教学的属性及其设计原则。

    【关键词】网络辅助教学;高校;属性;设计原则

    高校传统的教学过程可概况为五个步骤:上课、实验(实习)、作业、答疑和考试。在这五个步骤中,教师授课是最重要的。时代的发展,正在对这种教学模式提出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激增,单靠课堂讲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并提供这种学习的线索。

    2.经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后,很多课程缩减了课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完成最必须的那部分知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内容还需要留给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学习。

    3.一些新出现的学科和课程,对教学手段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完成这些新的教授任务。必须使用能够满足这些特殊要求的教学手段,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4.有些老课程很难获得能反映学科和课程最新发展情况的参考资料,同时,图书馆和书店缺乏一些新学科新课程的相关参考资料。必须给学生提供这些资料或者获得这些资料的线索。

    由此看出,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在教育领域,网络正在为改进教学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研究和实施网络教育,开设了一些网络课程。同时,随着高等院校校园网的建立,很多院校的教师也正在积极探索校园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纷纷设立教学网站,让自己的课程上网,使得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

    高校内这些教学网站的建立或日课程上网,立足于本系或本校,针对某一门课程,以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为对象,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它不同于远程教育中的独立的网络课程,而是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主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国内高校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们通过一些文章对国内一些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我们对高校网络教学的界定,发现绝大多数文章所介绍的“网络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际上就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实施的网络辅助教学。在这些文章介绍的“网络课程”中,教育技术的理论成果用的很到位,技术的应用也很完美,但在主导思想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把开设“网络课程”作为目的,而不是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认为开设网络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课程信息化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要求等等。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对于课程本身对技术的要求,以及技术如何帮助传统课程摆脱新情况下遇到的困境等问题,研究的很少。于是“网络课程”尽显技术之能事,从学生注册到在线考试应有尽有,“课程”怎么样就看技术高不高。

    2.过分夸大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众多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都会提到建构主义,并把它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主导理论。我们不否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性刚好吻合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几个要素,就把建构主义看成是专为“网络课程”量身订做的教学理论,把“网络课程”作为建构主义的试验工场,是不妥当的。比如,一些“网络课程”仅仅因为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自我建构,就把这些有利因素列为需要被改革的对象,用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可以为学生进行交流和协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等等理由,来否定传统面授教学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不对的。事实上,在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传统教学环境对学生的人文影响,以及人类自古以来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等,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3.滥用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国内的“网络课程”中,滥用技术而不问绩效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某院校研制的“大学物理网络教学系统”,由网上教学、疑难解答、在线自测、物理沙龙、动画演示、物理探索、常用检索及系统说明八个模块组成,介绍文章称此系统“使教学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然而它的“网上教学”模块却是以程守洙、江之永编的《普通物理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为目录主线。从对众多相关文章的研究和我们在Internet上调研的结果看,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在国内,从技术上讲,绝大多数的“网络课程”都有相似的模块和功能,例如教学内容模块、交流合作模块等等。但是,这些模块是否真正发挥了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了呢?

    从教学内容上看,在很多情况下,一方面是思想上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表现出来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材还是那一套,内容还是那一些,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即把教材内容换成含有超文本超链接的网页形式,让学生放下传统的书本,通过计算机屏幕浏览网页。仅仅因为超链接的非线性非常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规律,这种做法就被看成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有几个学生真正去浏览了这些内容呢?它们看书学习不是会比在网上学习更自由一些吗?

    从交流合作功能上看,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给师生提供了进行交流的便利条件。例如建立聊天室(或答疑室),本意是让学生想交流了就可以去聊天室讨论有关课程的问题,或教师通过聊天室进行答疑,但实际上这种聊天室很少发挥作用,学生去公共聊天室的多,聊的话题自然不可能和课程有关;教师用聊天室答疑的少,因为这种方式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很不方便。每一门“网络课程”都设有自己的论坛(BBS),但真正来讨论学习问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他们既然可“以网上冲浪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问题呢?

    “网络课程”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用尽一切技术手段让教师把原本由自己垄断的教学资源全部交给学生去支配,似乎这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最“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师生的传统角色真的就因此转换过来了吗?

    很多人对“网络课程”的热情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出于对某些学习理论和技术的绝对崇拜,认为只要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就一定能让课程长上网络的翅膀。但是当课程长上网络的翅膀以后,却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是对技术和传统教学的关系缺乏研究和认识。很多时候,首先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传统教学,于是不知道传统教学需要什么了;其次通过某种教学理论给传统教学寻找需求点,于是脱离了传统教学的轨道;然后试图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理论要求的功能模块。由于技术一开始就不是从传统教学的需要出发,因此它并不能解决教学的问题,于是技术被浪费了。国内的“网络课程”无论什么科目,都是一个面孔,就是因为没有继承传统课程的个性化优势,而是按照某种理论制定的统一模式去设计。

    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有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的方面更多一些。但不能因为这点,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全盘否定。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虑课程自身的情况。另外,网络教学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思想还不成熟,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二、国外关于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我们对国外网络教学情况的认识,一部分来自于从,Internet上获得的信息,另一部分来自于国外一些有关网络教学的文献。从一些文献来看,外国学者对技术(这里,技术主要是指网络)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技术在哪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必须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的使用应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替代教学。技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己在教育中的优势:

    (1)为学生展示和课堂教学所讲的不一致的概念和表达上冲突甚至矛盾的方法;

    (2)帮助学生将教师课堂上没有时间讲解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3)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上观察工程系统动力学性态的机会,这些在黑板上和教科书中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样就不必总是依赖学生的想像力去解释蕴涵于数学公式中的动力学了;

    (4)综合了同步课堂教学方式和异步网络教学方式的学习环境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以将学生在同步和异步两种模式中获得的教学内容相融合,使两种教学途径统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并根据两者的教学目标、效率以及技术上的限制,在其间取得平衡。

    2.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在哪些方面的优势是技术不能替代的,必须受到技术的尊重

    很多学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交流、交互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最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合作,即使长期形成的社会倾向和教学习惯阻碍了这种交互和合作,也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合作的环境:学生组成一个一个的小组,共同解决具体的问题,一起来探索、发现、思考,形成一个“同步学习网络”,一个互相学习的人的网络,教师在其中起促进和协调的作用,而不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信息。他们认为,技术设备不能取代直接接触,滥用技术辅助手段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现实和心理上的差距。这跟我们国家一些“网络课程”人为破坏传统的“同步学习网络”,在网上构建异步学习网络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人在研究和实践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技术同步表现传统课堂情景,这说明传统课堂模式的优点非但不可否定,反而要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发扬光大。

    3.探讨网络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否应该被保留下来,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很少有国外学者引用“建构主义”理论,但他们会研究网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和教师的地位。他们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工具,在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探索,进行鉴别、分析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积累知识。他们也提倡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但认为这种交流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教师去倡导和鼓励。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将会在师生间产生一个远距离隔阂,而这将阻碍高级学习中两者的相互作用”;一些比较乐观的学者则认为,一方面,教师的努力与行为应该尽可能少地受到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使教师以“教师在旁指导”取代“教师为主体”。一些学者认为,这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科而言有不同的答案,一些课程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安排和组织学习,并认为教师的在线辅导比仅限于面对面的教学更有效。

    4.关注通过技术应用改变教学方式,是提高还是降低了教学质量

    这种研究有时很具体,例如取消或减少师生面对面接触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通信技术是否能提高师生接触的质量。一些学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关注通信技术如何运用。例如,他们认为,当一个教师仅仅将现存的课程资料转化成HTML格式的文本并将其放在网上时,这种低成本的方法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推敲的,因为这种方式低估了这样一个现实:在线学习能否模拟或替代课堂上有声有色的师生相互作用。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花费数十万美元建设一个模拟课堂的在线教学环境。如果花这么多钱仅仅是为了显示资料,而不是为了使师生能够有效的相互作用,那么成本岂不是太高了?因此,他们认为,技术的使用要考虑课程的实际情况,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全文本课程,低成本方案是可行的,但对于那些需要显示和实验的课程,低成本方案则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国外网络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看到,国外学者在研究技术用于教学的时候,综合考虑了传统教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因素。他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考虑教学的需求,即传统教学需要技术做些什么;其次,研究技术的功能,即技术能在教学中发挥哪些优势;然后,研究技术的合理应用,即技术如何应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要求;最后,评估技术应用的效益,即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什么。这种做法,能够保证在尽可能保持传统教学固有优势的前提下,考虑技术的补充优势,从而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三、高校网络教学的属性及其设计原则

    国内很多高校网络教学之所以进入“网络课程”的误区,主要是因为没分清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课程的界线。我们说,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而网络辅助教学具有不同于网络课程的属性。网络课程常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网络的一般特性。由于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因此它具有网络的一般特性,是一种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台的、开放的、易扩充的教学系统。

    2.包括课程的全部元素。网络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直到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估都自成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网络课程必须提供从教材到习题和参考资料的全部教学资料。

    3.独特的运作规律。网络课程为那些无法去学校听课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学习网络课程的学生因为网络的交互性而联系在一起,利用网络和其它手段相互通信,因此网络课程必须为这种通信和交流提供各种渠道;学生在学习网络课程时,由于教师不在身边,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学习效果并不一定比传统教学理想。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使得学生能很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这倒是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当然这种优势也只有在学生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的前提下才可能发挥出来。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课程形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存在所谓的网络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改进等问题。如果我们把网络课程比作是一棵植根于网络的大树,那么技术的作用就是要让它和其它的树(传统课程)一样生长得枝繁叶茂。而网络辅助教学实际上是某一门传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课程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它更像一棵树的树根,朝向营养和水份丰富的土壤伸展,树干还在原来的地方,却因这部分树根而变得枝繁叶茂。前面谈到的国内一些高校所谓的“网络课程”,实际上是把网络辅助教学当作网络课程来看待,因而割裂了它和传统课程的联系,设计了多余的功能,教学效果未必达到预期的要求。这种做法,无异于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移栽到网上,却没有考虑它是否适合在那里生长。

    我们认为,网络辅助教学具有继承性、延伸性、互动性和经济性,这些既是网络辅助教学的属性,也是网络辅助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的原则。

    1.继承性

    网络辅助教学立足于校园网,面向某一门已经存在的传统课程及其学习者,本身非但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反而需要继承传统课程的很多东西。

    首先,它在继承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针对传统课程的需要起辅助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它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因此,网络辅助教学没有必要模拟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不必完成学生管理、考试等任务,没有必要重现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料(如教材等)。因此,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功能相对比较简单。

    其次,参与网络辅助教学的人还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网络辅助教学继承了这种师生关系,同时继承了它们的交互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是畅通的,他们可以在课堂内外很方便地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如无特殊情况,不必刻意通过网络进行同步交流。但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有些情况下又是必要和方便的,因此,网络辅助教学为师生提供网络交流功能也许会成为教学的需要,但是过分夸大这种方式的作用,从而阻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的做法是错误的。

    继承性是网络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同时也应该成为网络辅助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在继承性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避免把网络辅助教学办成网络课程;避免割裂传统课程和网络的联系;避免用技术手段取代传统的交流方式;避免因为网络辅助教学,就弱化教师的作用。要通过继承性,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在传统课堂的交流,要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

    2.延伸性

    传统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来自于它的封闭性,当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传统课程靠课堂教学已经无法对学科的快速进展作出反应了,在一些理工科课程上这个矛盾尤其突出。网络因其分布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辅助教学使传统课程向网络的延伸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说,网络辅助教学具有延伸性。

    网络辅助教学延伸了课程的教学内容。网络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源共享。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很方便地向课程引入大量相关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来自于教师、学生以及和网络相联系的全部外部世界。网络辅助教学所要做的就是提供这些资源的本身或线索。它包括:教师认为重要但课堂上因时间关系没有讲的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习题解答;相关网络课程或其它资源的链接;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资料或线索,等等。它实际上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教学参考书。这种参考书在书店或图书馆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而凭借网络就能很方便地将其提供给学生。

    延伸性是设计网络辅助教学时需要遵循的又一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避免书本搬家,避免让网络辅助教学重复课堂教学。它可以保证多把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区别的东西引入教学,把学科最新发展的讯息引入教学。

    3.互动性

    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死的,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非常抽象难懂,课堂讲解费时费力,效果不好。CAI可以使学生有条件通过自己操作一些演示课件等加深对一些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学生和学习材料之间的动态交互。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在服务器上提供一些基于网络的课件,在网上实现了传统的单机板CAI课件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实现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互动。因此,网络辅助教学具有互动性。

    在一些新学科所要求的新方法的实现方面,计算机和网络具有很强的优势。如一些理工科的课程,需要借助计算机完成一些计算并呈现结果。如果开发出适合在网上进行交互式操作的实验系统,并放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练习了。

    网络辅助教学的互动性还表现在它的协商和交流功能上,它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教学和研讨提供了条件。

    在网络辅助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互动性原则。通过互动性,把教材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动态和交互式操作中理解知识。

    4.经济性

    网络辅助教学需要靠技术支撑起一个教学环境,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在设计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时需要考虑,实现某种功能需要什么技术,什么样的技术最新、最便利、效果最好,什么技术可以使辅助教学网站的结构最简单而功能可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等等。

    因此,在网络辅助教学的技术实现方面,需要遵守经济性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可以避免滥用技术。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成本,要研究技术能被恰到好处地应用的手段。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中国远程教育》(200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1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