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何立明:职业院校教师科研的属性和一般方法
【时间:2019/7/26 】 【来源:培训会 】 【作者: 何立明】 【已经浏览2201 次】
 
    摘自年会论文《论学术研究对应用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方法》第三段。原文三段是:一、应用型大学及其教师学术活动有其品质特殊性;二、应用型大学及其教师学术活动的职业生涯意义;三、应用型大学及其教师学术活动的职业属性和方法。本文整理自PPT。
 
(一)学术活动对个人“职业生涯”有助益作用
 
    学术活动对个人“职业生涯”有助益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1)使人的知识理念更自由化一些。
    2)可以开辟学术圈,视野和境界远远高于一般人。
    3)学术更容易吸收新想法,看清所在领域内正在发生的最前沿的研究,事业由此起步。
    4)一系列学术成果使学校另眼相看。因为“在大学里,学院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别的都是次要的。”(何毓琦)
    5)学术不是一次研究活动,而是伴随一个大学教师一生的品质生活。
    6)研究的乐趣。“如果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何毓琦)
 
(二)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学术活动的属性
    
    同是大学的科学研究,学术对象和研究方法,会因学校性质和个人训练的差异而有质和量的不同。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学术活动的属性有如下两条:
    1.普通高校处理的是“物”、“物体”(自足的自然),职业高校处理的是“事物”(效用的自然)。比如阴阳学问就不是职业高校的研究对象,因其“有名无形”,属于思维范畴,没有实体对象。所以,阴阳属于哲学,不属于科学;就只有思辨功能,更不属于实用技术。
    2.普通高校处理的,是“自然原理”,职业院校科研的对象是“自然效用”。比如禾稷菽麦是“植物”,但对其耕种劳作、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和改善生活,便有了“作物”的另一面。同是禾稷菽麦,“植物”学是普通院校的研究对象,“作物”改良是职业院校研究的研究对象。
    故本文强调的不是一般学术活动的实在论、认识论,而是具体产学研活动中学术性的存在论。
    首先,从一般学术研究的文献例举中,凸出了几个描述性研究方法。
    其次,结合了几个典型的“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案例(包括本文作者自己)加以说明。
    三是就我们这些研究者的大学语文教师出身和工作背景,提出了注意做小题大做、主打通识、文理兼收、人文观照的跨界跨学科研究,把气力放在普及性研究上的作法。
    最后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高职高专学术研究,形成高职研究特色的困境。特提出将应用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探索一条“将经验技术步骤在描述过程中上升为一套技术原理话语体系”的科技创新路子。
 
(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的几个具体方法
 
    作为应用型大学(含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与研究型大学有区别而有自己的属性。普通高校是一个“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职业高校是一个“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1.辨识出事物“形式”的研究方法。
    
    人的全部对象知识,就在于辨识出它的形式。比如,什么是“热”?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给定的自然”,而是人们从它“紧贴”的自然现象中分离、提取出自然的“形式”。培根定义为“物体努力自我膨胀,占据比之前更大的范围或尺度的扩张性运动”。分离、提取出物体“热”现象中的运动、构成、过程和构造诸隐秘的形式,将感觉经验杂乱的特殊事例“编排成文”,是经验的理智化过程。经验的理智化,才是确定性知识的来源,且对人的生活“能够产生某一现象或效果”。(李猛:《经验之路——培根与笛卡尔论现代科学的方法与哲学基础》)
 
    2.“具有方法论‘便宜’特征项”研究方法
 
    这个方法类似“理想类型”分析研究法:发挥主观性,找到切入研究的工具“勺子”——犹如聊斋《青娥》中道士给霍桓(huán)的勺子,破门穿墙,带着痴呆小子抵达愿望——“具有方法论的‘便宜’特征项”。《中国士人》课题(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借士人这个“‘便宜’特征项”为工具切入中国历史。同理,马克思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便宜项、黄仁宇以“商业数目字”为便宜项,使其研究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面前,有了一把切入的工具,顺利切入历史(事物)内部,而完成“人力”下的历史研究例子。
 
    3.“经验的公理化”研究方法
    
    前边培根说过:经验的理智化才是确定性知识的来源。复旦大学历史教授郭建在《中国人聪明的局限》一文中说:中国汉族人是相当聪明的,能够解决几乎所有的在古代世界里会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巧妙的开发出适用的技术手段。但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像英国航海仪发明人约翰?哈里森那样,将“技术经验”步骤在描述过程中上升为一套记录并传播“技术原理”的话语体系;从而发展出一套描绘技术手段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抽象为某种原理),去指导更多的技术发明。结果是师徒之间只能面对面传授,技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中国有太多的重复发明。
    高职院校老师完全有条件,去研究一门生产工艺,创造出一套描绘技术手段的话语体系。
 
    “世界上到处都有聪明的木匠,可是像约翰?哈里森这样每天都把自己的技术成果用文字、数据记录下来的木匠实在是太少了。他为什么要记录?这不仅是因为他企图以这些记录去说服国会,更因为他预计到将来要将这个技术传播给别人,通过文字的表述,别人可以复制他的成果——当然他将从中提取专利费。”(郭建:《中国人聪明的局限》)
 
    4.技术的社会环境研究方法
 
    “为什么欧洲人能够这么快的消化、提升瓷器技术?首先就是得益于欧洲的技术环境。其次,技术的文字记录与总结,既帮助了技术的探索,更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再次,欧洲手工业的分工格局,也是促进制瓷技艺迅速发展的原因。(大规模的商业交换、经济核算、复杂的社会分工、不依赖于政治权力的社会商业组织。)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可以推导出:复杂的技术后面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社会。”(郭建《什么制约了中国人的聪明在科学技术上大放异彩》)
 
    例如,我们社会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
 
   “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还是知无畏、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他(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在山顶上再去悟道。”(施一公)
 
    5. 定量/定性描述性研究方法
 
    美国人埃里克?克兰纳伯格三年功夫写就的博士论文,《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是社会学描述性研究的经典。中国读者周雪光对此书有一篇分析论文:《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描述性调查研究是随提出的社会学研究问题展开的:
 
    (1)为什么许多人在孤独中死亡?
    (2)为什么死亡率在不同社会群体(性别、种族、社区)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3)为什么只有一街之隔的两个社区在热浪中的死亡率差别巨大?
   
    同一个问题,不同数据采集类型,分为不同的实证研究:定量型|定性型。依之产生了好的选题、足够的厚度、好的方法、一本“描述性问题研究”的好书。
 
    6.叙事性研究方法
 
    少把时间花在表达武断的观点上。叙事性研究称为“田野工作”,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叙事性研究是参与的,深人地描述和分析一种现象或者社会单位,如个人、小组、机构、或者团体。叙事性研究在现场进行,获得资料更具真实性、适用性。复旦大学郭兆光教授在《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书》一文中强调“叙述”重要,说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写的《寻路中国》和《江城》,非常深刻,反映出中国的状况,“是叙事性很强的学问”。
 
    1)例一,“田野工作”犹如读书得“间”也。即“虚己”方法:先空明其心,绝不许有一毫先入之见存。
 
    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过之处,彼善能注意观察,发现其应特别研究之点。所谓读书得间也。……第二曰虚己。注意观察之后,既获有疑窦,最易以一时主观的感想。轻下判断,如此则所得之“间”,行将失去。考证家决不然,先空明其心,绝不许有一毫先入之见存。惟取客观的资料,为极忠实的研究……(梁启超)
 
    2)例二,“田野工作”犹如提出愚蠢问题也。即“陌生化”方法:敢于提出最愚蠢的问题,而绝不脸红。
 
    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1884-1942),在西太平洋中特洛布里安德岛进行田野调查。马氏常问一些十分“无聊”的题目:“你们在栽种小苗的时候是把收成的芽端向上还是向下掩埋?”“你们放棺材时是把它竖放还是倒放?”马林诺斯基坚信“外部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我们熟悉的意义思维看来,它一定是陌生的。但是,唯有这种“愚蠢的提问”方是叩开那个陌生的“外部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的钥匙。(吴飞)
 
    实际上,这些“无聊”、“无意义”激发出来的,正是当地人拥有(或读者缺失)的“性命”和“价值”。
 
    7.知识普及性研究方法
   
    民国时期历史读物白话文写作,采用传统篇章结构,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吕思勉、范文澜、郭沫若等历史大家的写作,统称为“历史普及读物”。我的《中国士人》一书,也是属于普及性读物,但获得了省社科资助。
 
    8.“用人文观照技术”的研究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屋檐下的文明》一书,“以人文理念照亮技术工艺”展开研究,影响巨大;(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一书,则“以‘liberal’之理念照亮‘mechanic’之技术(以自由的理念照亮机械的技术)”切入,流芳百世。今天,土壤专家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不研究《土壤学》,而创作《寂静的土壤》。此书不单说理透彻、通俗易懂,更中药士灌注人文情怀——从生产引伸到环境与文化层面,用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呼唤世人关爱土壤。
 
结 语
 
   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做的都是“纯粹”学问,职业院校处于学术金字塔的底层,好处却是接地气,研究的课题都是以人为本、为人类服务。所以,我们高职教师的研究空间是接地气、带温度的,也是别有洞天、大有作为的。最后,让我们用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律学、文学和哲学之灯照亮冷冰冰的科学研究对象。我们应用型高校研究不了《土的力学》,但我们可以研究“土壤的人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哲学和美学……”。这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科研的属性和一般方法。
 
   谢谢大家!
 
2019-0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3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