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广东大语

广东省《大学语文教学大纲》(1997)
【时间:2018/4/19 】 【来源:广东省高教厅 】 【作者: 广东省高教厅】 【已经浏览2252 次】
关于印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省第八届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1997年3月4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厅粤高教教[1997]14号文颁发)
 
各普通高等学校: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近期在深圳大学举行。参加本届研讨会的代表有省普通高校和香港5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和教师。与会代表结合近年来我省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经验,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素质教育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主动适应杜会发展需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受大会的委托,代表们对《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改。现将修改后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大学语文是为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希望各校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大学语文教学及其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要总结经验,使其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尚未开设的学校,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设这门课程或相应课程,把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及其课程建设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努力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水平。对教学大纲在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題,请及时报我厅教学处。
 
附件一: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包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学知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训练等内容,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为
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做人三者的统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审美情趣,继承传统美德,同时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以促进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为将来参加工作和继续提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
力打下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
 
  1.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语言文学作品的讲解,拓宽学生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发展。同时,在阅读语言文学解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审美水平,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以致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维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表达水平的提高。
  3.掌握写作知识,能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知识写作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三、教材的使用与教学时数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列入“广东省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规划”的《大学语文》一书。该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文学作品、下篇为写作。教学时数本科72学时(按学年开课,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或一个学期每周4学时计算),专科36学时(按一学期开课,每周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为主,以体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这一要旨。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生所学专业的情况,针对性地讲授有关的写作知识,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学作品知识和写作两大部分。
 
  语言文学作品以历代精选名篇的分析鉴赏和语言知识为主,结合以下几种文体概括地讲述中国语言文化和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以及语言知识:
 
  1.诗词曲賦部分,含中国诗歌发展简况;
  2.散文部分,含中国散文发展简况;
  3.戏剧部分,含中国戏剧发展简况;
  4.小说部分,含中国小说发展简况;
  5.语言知识,包括常见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
 
  讲授的文学作品(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的作品)应不少于40篇(专科不少于20篇)。选择讲授或指导阅读的课文时,要做好统筹安排,兼顾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尽量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写作部分从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出发,针对大学生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写作的基础知识、常用文体及其写作等,主要包括:
 
  1.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与训练,包括常用应用文体的种类及其特点、作用与格式;常用文体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协议、广告等。
  2,行政公文的写作与训练,主要包括常用行政公文的种类及其特点、作用与格式;如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决定(决议,会议纪要)、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函)、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制度(规则守则)、会议讲话稿(会议报告,开闭幕词)等。
  3.学术论文的写作与训练,包括论文的特点、作用和格式,论文索引、论文摘要、论文注释与引文等。
 
  因条件所限暂不能按上述要求开课的,至少应安排36学时的教学计划,讲授的作品应不少于20篇;写作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重点讲授其中的部分章节,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现代意识科学地阐释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治学态度等。既教书又育人,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实际,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电化教学、作业练习与讲评等多种手段,力求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不仅使学生学好,而且爱学、乐学、主动自觉地学,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并愉快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把重点讲授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并在新的问题和情境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阅读须有明确的目的,指导阅读的作品必要时可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但应列入教学计划的范畴。
 
  4.教师应注意吸收和反映与本学科有关的学术成果和最新研究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要注意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教与学密切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六、考试考核问题
 
  考试是考查学生实际水平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应予重视。除平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考核外,期末考试应着重于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与写作的考察。试题应有较广的覆盖面,较强的科学性,题型多样,难易适中,以保证考试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一)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语言文化知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课文的阅读分析、写作知识和写作等几个方面。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考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指定要求背诵的佳作名篇,本科不少于15篇,专科不少于10篇。
  2.语言文化知识,包括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汉语知识,如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等;常见的现代汉语知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
  3.文体知识,包括课文所涉及各类文体的分类、主要形式与作用。
  4.作家作品知识,包括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古代和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5.课文阅读理解分析,重点考核考生对课文主要观点、思想内容、段落结构、写作特色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生既能从总体上领会把握课文的精髓,又能结合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6.语言和文字表达,除通过考试的阅读理解分析来检测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还应视实际情况考核应用文体的写作。
 
  (二)考试命题与试卷构成
 
  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考试命题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理解记忆能力与分析表达能力的关系;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言文化和作品知识、课文阅读理解分析、文字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各校可参照下列比例命题和构成试卷:
 
  1.理解记忆与应用能力的比例大致为4:6;
  2.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大致为4:6;
  3.语言文化与作品知识、课文阅读理解分析、文字表达大致比例为4:4:2;
  4.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例大致为5:2。
 
  (三)考试题型
 
  大学语文课程考试拟采用的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选择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考核各类知识;
  2.填空题:考核与指定背诵课文有关的语言文学知识;
  3.判断题:考核各类知识;
  4.词语解释题:考核语言知识;
  5.简答题:考核课文与写作知识;
  6.阋读理解题:考核对课文(包括精读和泛读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7.论述题:考核考生的观点、组织利用材料、有层次分析论述作品的能力;
  8.写作:考核写作知识、语言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
 
  各校可结合实际对以上安排进行调整;考试的命题和评卷应按教考分离与统一批改的原则进行,尽可能做到考试的公平、公正。
 
  本大纲主要适用于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教学,各校可参照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462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