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浙江大语

何二元:建设浙江流派的大学语文
【时间:2018/3/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3265 次】

(年会交流论文)

  上知网检索期刊论文,我省教师论文标题含“大学语文”的共有168篇(检索时间3月19日)。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统计,如果以主题为“大学语文”的,“关键词”含“大学语文”的,全文含“大学语文”的等等检索,篇数肯定要多得多,譬如现在东道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标题含“大学语文”的论文一篇也没有,而主题词含“大学语文”的,便有何海翔《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08/05)、陈众平《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能力——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等多篇。另外大学语文课还可以有其他表述方法,如“大学国文”“高校语文”“高职语文”等等,甚至“应用写作”实际也应该纳入大学语文的范畴。最后知网的收录也不完全,大学语文从1982年首届年会开始,便有批量论文发表,但由于知网是一个后起的平台,在这168篇论文中,只有两篇时间较早,其余都是2000年以后的。所以说,这只是个挂一漏万的粗线条的统计。希望有实力的同行,今后能有更加完整的统计研究。

一、各校论文数量统计

  这168篇论文,以作者单位(学校)统计,3篇及3篇以上的学校有:杭州师范大学(20篇)、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11篇)[①]、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9篇)、台州职业技术学院(9篇)、浙江广播电视大学(7篇)、浙江工商大学(6篇)、宁波大红鹰学院(6篇)、绍兴文理学院(6篇)、浙江工业大学(5篇)、浙江海洋学院(5篇)、宁波大学(4篇)、浙江警察学院(4篇)、浙江万里学院(4篇)、宁波高等专科学院/宁波工程学院(4篇)、浙江大学(3篇)、浙江传媒学院(3篇)、浙江旅游职业学院(3篇)、浙江警官职业学院(3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3篇)、宁波教育学院(3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3篇)、嘉兴学院(3篇)、台州科技职业学院(3篇)、丽水学院(3篇)。

  2篇的有下列学校: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1篇的有下列学校: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海警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台州学院、义乌工商学院、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兰溪市委党校。

二、论文发表时间的统计

  这168篇论文的发表时间,2000年以前仅两篇(与知网收录论文起始时间较晚有关,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2000年1篇,2001年3篇,2002年10篇,2003年10篇,2004年7篇,2005年10篇,2006年5篇,2007年8篇,2008年10篇,2009年4篇,2010年13篇,2011年15篇,2012年20篇,2013年12篇,2014年10篇,2015年15篇,2016年8篇,2017年3篇,2018年2篇(近两年论文知网录入中,暂不纳入统计)。

2000年至2016年浙江教师大学语文论文数量趋势图

 

三、科研项目情况

  在这168篇论文中,获得各级课题立项资助的有32项,几乎占三分之一,其中2005年1项,2008年1项,2009年2项,2010年1项,2011年1项,2012年3项,2013年5项,2014年5项,2015年9项,2016年3项,2017年1项。除了2016、2017年知网尚在上传中,资料不完整,其余年份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已经日益把论文写作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第二,我省高校及科研领导部门对大学语文越来越重视,我们要重视这个机遇,不要总是叫喊领导不重视。

大学语文论文所属课题项目一览表

论文发表时间

论文作者、题目

项目名称、来源

2005

程路: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义乌工商学院2004年度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构”阶段性成果。

2008

陈善劝:论高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台州)市级规划课题[TZ2006YB18]相关论文。

2009

杨小敏: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温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2007J012)。

王姝:大学语文课程的互动教学初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改课题《独立学院交互式实践型文学课程体系设计研究》(1204001010)。

2010

许菁频: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编号:SCG141。

2011

许菁频:当前语言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改项目成果。

2012

丁世鑫:对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索的思考

浙江理工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成果。

陈建飞: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宁波教育学院2010年校级教改教研立项课题“提高高职大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JJG201001。

闫慧霞: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重点教改课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改革与实践》(TMZD1101) 研究成果。

2013

张凤珍:高职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教育调查研究——基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2011年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2Y01CI68)。

 

鲁克兵: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竞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1141)。

李明、何二元:大学语文是现代语文学科的固有课程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骨干教师项目成果之一。

李佳: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项目编号:KGⅡ009)。

李素梅:大学语文渗透流行语教学的思考——“首要教学原理”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探讨

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项目“‘首要教学原理’在《高职实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Y12-09)。

2014

吴时红:浙江财经大学“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2012年浙江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201240)。

李玲玲:情景剧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浙江工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课堂引入情景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40XJ2913074)。

李更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成人英语学习者程式语知识及其表征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RJ-09。

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融通语言与人文教育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编号:KG2013830)。

黄蔚、何二元:大学语文:从理论到实践

浙江省社科联重点课题“母语主题的大学语文研究”,编号07Z36。

2015

闫慧霞: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实践

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改革与实践”(kg2013573)。

丁爱侠:大学语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以“中国梦”主题教育为例

2013 年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研究项目“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编号 SGXSZ13003;2014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实践模式研究”,编号 14YJA710013;第三批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项目“软实力与宁波区域发展”。

竺建新:“人文”抑或“母语”

——略论大学语文之教学目的

杭州师范大学通识课(大学语文)教改项目(2014)。

鲁克兵:明课程之要旨,发育人之大用——从教材编写视角观大学语文教育功能之实现

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校转型视阈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创业精神培养”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程建设改革项目(JYXBJC201403)。

陈善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

2013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融通语言与人文教育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编号:kg2013830)。

郑正平:网络化语境下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建构与实施——浙江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审视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网络化语境下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建构与实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g2013465)。

潘美明:高职大学语文小组活动有效性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融通语言与人文教育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李靓: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大学语文》通识课教改项目。

黄春慧:基于语言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G2013599)。

2016

周晓音:高职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地方文化的高职乡土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立足乡土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后续成果(SCG398)。

张辉:简论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

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地理学视角下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共生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台州为例”(编号 :15SGHZ03)。

黄春慧:大学语文表达本位教学观理论构建与实践策略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一般研究项目“基于语言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Y201533297)。

2017

葛雅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编号jg20160404。

 

四、论文内容分析

  这168篇论文,按内容分大致如下:

  1.大学语文课程研究

  (1)历史与现状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与重构》等18篇论文探讨了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历史。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潘祥辉的《从教育传播学看“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认为当前大学语文处于“失语”与“式微”的状态。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林尔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之现状》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日趋边缘化,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认知令人担忧,大学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温州医科大学马培艳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与重构》,针对目前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探讨原因。浙江外国语学院许菁频的《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把大学语文现状概括为“高层重视,底层忽视”,“专家重视,学生轻视”,“目标先进,教法落后”。浙江林学院韩世姣的《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由“百家讲坛”起死回生想到的》,提出大学语文要走出困境,就要学习“百家讲坛”,积极与大众文化对接。

  浙江广播电大李更春的《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文则梳理了大学语文发展历史。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方向》、《中国最早的大学语文实验报告——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新论》及《大学语文是现代语文学科的固有课程》等论文试图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找出原因和对策。他的《大学语文非常道》(1-10篇)则介绍了民国大一国文的一些史料。

  (2)关于学科定位

  大学语文学科研究一个重要内容,一个最具争论性的内容,是学科定位。《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等14篇论文涉及这个论题。

  浙江传媒学院谢群《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主张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中国文学课程”。浙江工商大学吴宏的《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与实践》主张大学语文要回归文学本质。浙江工商职业学院夏晓方《融文史哲于一体以深广大学语文》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文史哲合一。浙江工商大学冯文丽《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思考中的两个维度》和杭州师范大学竺建新的《“人文”抑或“母语”——略论大学语文之教学目的》都认为大学语文人文与母语两个维度都不可缺少,应该是二者有机融合。浙江海洋学院韩岚的《“大学语文”学科任务刍议》提出大学语文三大任务:1.培养人伦道德的情感;2.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3.开拓文化视野。浙江财经大学吴时红的《“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和浙江传媒学院葛娟的《“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都主张“大语文”教育观,即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意义上的各门各类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观、整体观。葛娟的《大学语文课程走向何处——对大学语文课程本质观的探讨》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个思考方式,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开设文学课或文化类等课程,让这些课题程来体现大学语文的内涵?目前一些高校增加了文化特色鲜明的通识课和通选课,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趋势。”而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潘祥辉的《从教育传播学看“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则指出,这种趋势容易“架空”大学语文课,很多学校既开了“大学语文”,同时又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欣赏”、“现当代文学欣赏”、“外国文学欣赏”等选修课,这些课和“大学语文”叠床架屋,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语文”成了“空心萝卜”,使其存在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还有相当多的文章(38篇之多)都是讨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的。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当然需要讨论,但在168篇论文中有38篇,占了几近四分之一,还不包括哪些包含局部章节的论文,这个比例未免就有点高,语文本来就是人文学科,假如物理化学论文也用这样的比重来讨论理化课的“科学性”,是不是有点奇怪呢?(注:这一部分本来是述而不作的,这里忍不住评论一下。)

  2.大学语文教材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姚莫诩的《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等11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的。姚莫诩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应该是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注重人文性;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注重时代性;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注重地域性。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魏一媚的《论“大学语文”教材的规范性、职业性与创新性——基于对2011年高职院校相关规划教材的抽样分析》,抽取2011年出版的10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规划教材,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认为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提出要制定统一教学大纲,据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的《大中衔接:大学语文比较研究》借用“信达雅”翻译理论比较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不是要在篇目上和中学语文见高下,而是要能够整合和升华中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母语素养。他的另一篇论文《从教学角度谈大学语文注释》则首次提出“教学注释”这个概念,认为语文教材的注释要与学术专著的注释有所区别。

  这11篇论文中有4篇是评论专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可以视为书评。公安海警学院陈安平的《论<新编大学语文>的文本特色》,认为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具有鲜明特色,能够在众多教材中独树一帜。杭州科技职业学院李康德的《铸人 铸魂 人的全面发展——试析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第九版)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认为徐中玉教材是一本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教材。绍兴文理学院吴艳玲的《“大学语文”注释摘疵》,在肯定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材的前提下,也指出该教材在注释上尚有诸多问题。绍兴文理学院曹颖群《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评浙江人民出版社版“大学语文”》,认为该教材:1.课程定位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强化了“母语高等教育”宗旨;2.编写体例新颖,课程性质彰显,创建了“母语主题系统”;3.内容新颖丰富,选文主辅分层,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4.编辑阵容强大,学术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大学语文之“大”。

  3.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浙江冶金经传学院的《按“三个面向”的要求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等39篇论文,是讨论大学语文教学的。这篇论文是以学校名义发表的,是知网上目前能够检索到的最早的(1985)一篇大学语文论文。“三个面向”是指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章指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个问题确实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解决,由此可见这篇论文的价值。

  其他一些论文也分别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还介绍了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一些论文强调要进行审美教育,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徐丽君的《遵循鉴赏规律 培养审美素质——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文学欣赏”教学》,兰溪市委党校徐赛妃的《党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浙江大学丁少杰的《激发学习兴趣 开辟审美空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一些论文注重大学语文的“语言”教学,如万里学院王俊红的《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浙江广播电大冯凤仙的《浅谈“大学语文”课中的语感教学》,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李素梅的《大学语文渗透流行语教学的思考》等。为了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一些论文还提出不少具体的办法,如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赵雪莲的《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情境途径探析》,浙江工商大学李玲玲的《情景剧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浙江工业大学黄亚清的《任务驱动下的大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海洋学院张晓云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等。

  很多论文都谈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宁波教育学院叶朱枫的《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介绍自己在现代诗创作部分教学尝试了这种合作型互动的方法,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小组,以组员的诗歌创作能力、PPT 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组内分工,教师选择一个关键词作为现代诗的创作主题,学生课后围绕主题词进行创作,并在组内选拔出精品进行课堂展示。宁波大红鹰学院富赋的《谈大学语文中的小组合作式教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潘美明的《高职大学语文小组活动有效性研究》,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陈善劝的《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浙江工业大学方爱武的《守望文学——关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也都是讲小组学习的。

  郑正平的《网络化语境下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建构与实施——浙江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审视》等9篇论文都是谈网络化教学的,郑正平文章介绍他们利用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师生互动,让讲台上的教师化身“斑竹”,让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让微博“吐糟”成为习惯,建立大学语文学习交流微信群或QQ群,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用网络常见交流媒介进行创作。这个主题的论文还有丽水学院吴素萍的《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网络语言和大学语文教学》,丽水学院吴素萍的《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陈善劝的《论高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温州大学杨小敏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温州大学吕燕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徐晓芳的《网络文学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等。

  还有一些论文是建立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的,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林尔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之现状》,是2015年课题组对浙江机电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绍兴文理学院吴艳玲的《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性调整》,设计了一份含有九个题目的问卷调查,对工商、国贸、音乐、英语等四个专业一至三年级七个班级的三百多名同学进行调查。宁波教育学院陈建飞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也是基于2009年做的一项调查。

  4.专业视角下的大学语文研究

  大学语文是“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各专业的大学语文应该有所不同,这也是大学语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论文有31篇。

  总论1篇,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黄春慧的《独立与融合——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提出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上都体现出专业特色。

  理工科2篇,为杭州广播电大周晓音《关于理工科开设“大学语文”的思考》和浙江理工大学丁世鑫《对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索的思考》。理工科要学大学语文,这是当年重开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理由,苏步青教授还发表过专门文章,可惜这两篇文章都没有提及。

  自学考试1篇,即浙江大学林文普《2002年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评析》。大学语文是自考的必考科,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但是从资料研究的角度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高职大学语文13篇。高职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半边天,研究高职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很有必要,宁波教育学院陈建飞《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介绍,2005年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遵循六大原则:一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是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五是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六是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认为在世界公认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六项都与大学语文密切相关。但是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实到大学语文具体教学中,这些论文似乎都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独立学院的3篇,如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黄春慧的《基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新构建与改革》,提出将职业汉语测试与大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她们学校是国家职业汉语测试的试点单位,笔者还曾参加过他们主办的全国性会议,一起探讨过这方面经验。

  此外还有论文从公安、农林、海洋、医学、幼教、艺术、外语等各个不同专业特点出发,讨论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建设浙江流派的大学语文

  以上内容基本都是客观介绍、述而不作,现在这一节才真正是“卒章显其志”。本文的主题就是要探讨如何构建浙江流派的大学语文。

  流派是一个学科兴旺发达的标志,长期来,各地大学语文往往缺少鲜明的特征,譬如重开大学语文以来出现的一千多种教材,就被人批评说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近些年同行们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最先是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他们提出“建设湖北特色的大学语文”口号,认为大学语文不应该只是一门课,要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群”。其后是安徽的同行,安徽桐城派与大学语文颇有渊源,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是桐城派的天下,形成“大师讲大学国文”的风景,桐城派经典文本《古文辞类纂》还一直是大学国文的重要教材。在安徽省大学语文会议上,笔者也和他们还探讨过重振安徽流派大学语文的可能。最近在西安召开的大学语文“四省论坛”上,陕西的同行又提出建设“关中学派”的大学语文,西北大学还从校图书馆找出一本1938年前后的“国立西北大学国文选”教材,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浙江省在大学语文史上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中国最早的大学,京师大学堂,严复任校长时,曾起用一批桐城派文人把持文科教席,但是后任校长何燏、胡仁源,都是浙江人,他们起用章门弟子取代桐城派,章太炎是浙江人,他的弟子也多是浙江人,有钱玄同、周树人、周作人、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黄侃、刘师培、刘文典等,沈尹默本来不是章门弟子,因为是浙江人,也加入这一派。这些人进入北大,形成北大文科的新兴力量,也成为大学国文的主要任课教师,在北大校史上有一份1918年的课程表,其中预科国文部分:

  预科国文是大学国文的前身,后来取消预科,预科国文遂演变成大学国文,再后来重开大学语文课,大学国文乃演变成大学语文。在这份课程表上,沈尹默、马裕藻、沈兼士都可算章门学派,刘半农虽不入章门学派,但他和章门弟子往来密切,互称同志,当年他与钱玄同合演双簧,是轰动一时的事,他的《应用文之教授》,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大学语文实验报告,就是和沈尹默合作的成果,关于这个结论,可参笔者和浙江工商大学冯文丽合写的《最早的大学语文实验报告》一文。后来,在抗战时期(1942年),民国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全国各高校大学国文教材,制订统一标准,就以浙江大学为代表之一,认为浙大教材坚持较高的标准,不迁就学生的程度,值得参考(见笔者《现代大学国文教育》一书中魏建功《大学一年级国文的问题》一篇)。由此可见,我们提出建设浙江流派的大学语文,是有历史依据的。

  在上述168篇论文中,也有讨论浙江特色大学语文的篇目。浙江工业大学姚莫诩的《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虽然是放眼全国的大题目,却能不忘根本,紧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文中谈到,1997年全国大学语文召开学术年会时,浙江省派出了有近10名教授组成的代表团。1993年浙江省与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大学语文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也有近百人。1996年浙江省与福建省还共同出版了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集《一得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共收集了两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近40篇,以后又出版了第二本论文集《集思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收集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论文近50篇。在“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注重地域性”一节中,又提出:“笔者工作的学校在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历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文学文化方面大家辈出,建议浙江省的高校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无论是文化专题还是作品选择,完全可以增加一些有浙江文化特色的内容。”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葛雅萍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介绍说: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的鹿门书院,系南宋理学大家吕规叔所创,朱熹曾亲临讲学,书院旧址因地处偏僻得以保存,也因为同一原因至今未受外界重视。当地乡政府有意重建书院,学校也乐意为之提供技术与文化支撑,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他们把学生分组,自主查找儒学的渊源与发展流变;搜集整理朱熹、吕规叔为代表的宋儒理学的相关知识;组织实地考察,拍摄照片,撰写介绍文章,制作网页,从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推介鹿门书院。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晓音的《高职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地方文化的高职乡土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介绍他们开展高职乡土“大学语文”的探索,他们编写并出版文学读本《品味浙江》,选编了61 篇名人名家的文学作品,组成“风骨卓立”“江南烟雨”“风俗画卷”“千年一回”“城市密码”等五个专题进行教学。他们在会展专业开设了“乡土大学语文”课,又在全校开设了“跟我游——文学中的浙江”,组织参观郁达夫纪念馆,游览西溪湿地,让每个学生制作“我的家乡”PPT。

  浙江海洋学院柏以慧的《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地方文化——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说: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地处杭州市萧山区,这里民营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深受吴越文化和沙地文化的浸润,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近几年,杭州市在打造城市品牌文化的时候,就将萧山地方的“潮文化”和“湘湖文化”纳入其中。为了让学生对浙江和萧山文化有清晰的了解,我们挑选了最能反映吴越文化、萧山地方文化的代表作家、作品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这一类论文还有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王一军的《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等。

  笔者的“大学语文研究”网站也辟有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浙江分会专栏,收录一些未上知网的资料,也一并介绍如下:

  我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前任会长张梦新和现任会长陶然合写的《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浙江大学“大学语文”教改课题小结》,是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报告,后收入学会编辑的《大语论文集》。文章介绍说: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四校合并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将“大学语文”课列为浙江大学的本科重点课程,人文学院也把《大学语文研究》列为教改课题。2004年5月由浙江大学教务部批准立项的“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意欲通过本项目研究,探索一条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关怀的路子。他们加强大学语文任课老师间的交流,多次召开大学语文研讨会,统一教学理念,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统一阅卷评分。他们的经验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

  再有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李佳芳的《建设具有浙江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说:浙江文化是以钱塘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为优势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是浙江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漫长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她们在教材的编订上侧重浙江文学,包括浙江本土作家的作品和外省作家客居浙江时所留下的作品,比如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便是浙江上虞人,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是绍兴人,集宋词之大成者周邦彦是钱塘人,而李清照晚年辗转于杭州、金华、绍兴、四明等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再如南宋中期的永嘉四灵、清代的西泠十子、以及柳洲词派、浙西词派,都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她们在教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自己家乡的文学、文化资源加以认识、挖掘,并将这些学习成果化,如制作课件展览、摄影作品展、小报、文学原创作品等。

  还有一篇《基于文化大省背景之下的浙江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作者不详,在新老网站更替时丢失,非常可惜,以后要设法找回。

  网站还收录了我省大学语文学会活动的一些信息,包括我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信息(1984年),第九届至第十三届年会信息(2003至2012年),以及我省大学语文研究会高职分会的两次年会(2004年,2008年)。这些资料还很不完整,还缺失第二届至第八届年会的信息,好在我们的张梦新会长有一个笔记本,完整记录着这些信息,有时间笔者将借来整理上传。

  我省大语学会还编有几种论文集,包括1996年的《一得集》,2003年的《集思集》,2007的《行远集》。现在笔者网站上只有《远行集》的介绍,另两种也待找到后上传。

  除此之外,笔者还掌握一些各校的信息,如浙江科技学院,他们把大学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搞得风生水起。相比之下,浙江工商大学则“以道家精神做儒家事业”(他们老校长的话),不显山不露水,却是我省少有的三十多年大学语文不中断的学校。我们还期待在这次年会上,能听到东道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互联网+背景下积极语用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介绍。最后笔者也曾在宁波大红鹰学院组建大学语文研究所,其中的经验也有待总结。相信还有更多的笔者不掌握的资料,这些资料汇总起来,给我们这样一个信心,即:建设浙江流派的大学语文是可行的,是有条件的,我省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①] 斜杠表示同一所学校先后更改校名,下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55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