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所 > 虚拟研究所

闫笑雨:《中国音乐中的文学》序言
【时间:2017/8/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闫笑雨】 【已经浏览2723 次】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已不可详辨,按照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我们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八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文学。我们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如诗歌、辞赋、散文、小说乃至戏曲。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个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美学观念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奠定于这个时期。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这个格局才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歌词)总集,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305 篇。这些作品都是乐歌,风是各地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为祭祀歌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是屈原在楚国民歌以及祭祀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诗歌,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有一部分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门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但诗乐结合的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

    第二阶段是秦汉文学。这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这个阶段继续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赋体作品的最高成就。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汉代是我国琴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不少文人琴家,如司马相如、刘向、扬雄、桓谭、马融、蔡邕、蔡琰等。

    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的阶段。从“三曹”“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诗歌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建安风骨”成为一种优秀的诗歌传统。具有高度诗歌音乐修养的魏氏三祖(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充当了当时文化思想解放的带头人。他们高度重视文艺的审美愉悦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鼎力提倡他们喜爱的清商乐,不仅汲取了汉代相和歌以及其它民间音乐的丰富养料,而且更加注重音乐艺术的形式美,更趋于文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人古琴音乐繁荣的时期,琴家辈出,他们中有帝王、官吏、富豪、和尚、道士等各类人士,但以文人居多。在当时文人的精神生活中,琴乐与其同时代兴起的田园诗、山水画一起成为文人抒情言志、修身养性的自娱性艺术。

    第四阶段是隋唐五代文学。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唐代文学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唐代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等的全面发展上。标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诗歌,由初唐“四杰”、陈子昂,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唐代诗歌发展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盛唐气象”的诗歌范式,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唐朝中后期的文学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发生为起点。这个时期的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努力实现的古文改革运动,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之后。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经过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终于寻到了另一条道路。

    唐代是我国音乐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向来密切,而这种关系在唐代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乐府诗集》中2239首乐府诗,合乐的有1754首。《唐诗纪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的超过200家,《全唐诗》中与音乐、舞蹈有各种关联的作品数不胜数。中国诗歌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词。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温庭筠、李煜等人之词很有特色。

    第五个阶段是宋代文学。在诗歌方面,宋诗延续了唐中叶以后诗歌的传统,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强。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而言,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以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也很值得注意。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具有比较明确的创作主张与艺术特色,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点,与江西诗派共同构成有别于唐音的宋调。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艺术风格上,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中兴之势,这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第六个阶段为元代文学。元代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为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元代走向成熟。元代戏曲包括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和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明等剧作家,他们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墙头马上》《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柳毅传书》《琵琶记》等大量剧本。这些剧本结构严谨、情节丰富、语言朴实优美、感情充沛、形象生动,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元末明初出现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三国志(删去)演义》《水浒传》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创作繁荣的时代到来。

    第七个阶段为明清文学。这个阶段是白话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这个阶段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我国说唱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道情、宝卷、弹词、鼓词和子弟书等蓬勃发展起来。明清戏曲的主体是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共同达到传奇的顶峰。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溯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历史,文学与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本为一体,后来在历史演进中虽渐趋分立,但姐妹艺术之间相互结合也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其结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成为综合艺术体裁,如音乐与诗歌结合成为歌曲,音乐与戏剧结合成为戏曲,或是介于歌曲与戏曲之间的说唱艺术。另外一类是成为标题器乐体裁 。

    从中国歌曲发展的历史看,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随着音乐的演进总会相应地出现某些新形式的歌诗,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新诗体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新音乐基础之上的,所以自先秦以来,出现了合于各地民间音乐及雅乐的《诗经》和合于南方楚声的《楚辞》;合于清商乐的汉魏六朝乐府;合于燕乐的唐代声诗与唐宋词;合于南北杂曲的元代散曲。那么,二者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的呢?由于古代音乐的许多资料失传,今天的人们对此难以作出十分明晰的回答,上海音乐学院的刘明澜教授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南北朝以前中国早期诗乐以“声依咏”的方式进行,即以歌词为主;唐代声诗创作主要是“选诗入乐”,即乐曲与歌词各有自己成熟的独立形式,以并列的关系结合;宋词开始“依调填词”,音乐的表现功能加强了,歌曲的审美感染力也增加了,但是到后来过于强调音韵格律又对歌词创作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元代的散曲克服了这一局限,将“依调填词”和“依词定谱”有机结合,在强调音乐性的同时,歌词创作也获得了相当的主动性。

    我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元杂剧的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表演形式中占有最突出的位置,它运用长篇大段的歌唱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这种以唱为主的特点,构成了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宾白能够比较直接揭示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许多精彩的对话很好地烘托出戏剧的效果。科是元杂剧中的做工部分,是展开戏剧冲突的一种形象化手段,与歌唱、念白关系密切。明清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与丰富起来的汉族戏曲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其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都达到了高峰,从而构成了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较之之前的戏曲,明清传奇在剧情复杂化、体制规范化和音乐格律化等三个方面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剧本容量加大了,传奇作者借此演奇事,绘奇人,抒奇情,设奇构,写奇文,用奇语,形成一种文学浪潮。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各种体裁的作品应运而生。戏剧角色亦因此有很大发展。音乐上,明清传奇也比南戏有所发展,而且形成各具特色的声腔系统,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的昆山腔,凭借音乐和文学的双翅,在嘉靖之后愈来愈受到文人雅士和统治阶级的推重,雄踞中国剧坛榜首近300年之久。杂剧以及传奇的剧本如《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结构严谨、情节丰富、语言优美、感情充沛、形象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是音乐与文学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 
 
 说唱艺术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删去叙事)及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我国各民族以及民族内部各地区语言的不一致,形成的说唱音乐也就有多种多样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说唱文学是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根据说唱艺术的特点,要求其在编制故事、描述环境、塑造形象上,尤其要注意语言的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绝大多数作品要求能配合一定的音调。说唱文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说有唱,如唐代变文、宋代鼓子词、金代诸宫调、明清弹词、清代子弟书等;一类以唱为主,如清音、小曲等;一类以说为主,如评书、相声等。据调查,目前我国说唱艺术有300多个曲种,如歌曲和戏曲一样,也保存了丰富而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

    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左右,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多元化,除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跨学科的研究也得到文艺理论家们的关注,涌现了极为丰富的成果。《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针对新形势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不断涌现,由上海戏剧学院的黄意明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杨赛共同主编、艺术院校长期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资深教师共同编写的面向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成果。本人在星海音乐学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受音乐魅力的感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课程,从中了解到音乐与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音乐学系多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尝试进行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撰写过《十九世纪艺术歌曲与抒情诗》《歌剧剧本写作的创造性思维》等论文,参加了《艺术——音乐的情感表现》文学部分的编写工作,并逐渐将学习与研究成果引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调查、思考、改进,目前这门课程已过渡到以“音乐与文学”为主体的文学欣赏课,内容分为西方音乐中的文学与中国音乐中的文学两个部分,其中西方音乐中的文学部分已编辑为教材于2012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课程以时代更替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目标。这门具有音乐背景的文学欣赏课程不会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要求具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浏览中国以及西方音乐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本身就是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本书文学史料主要依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因为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远非本人能够全面涉猎,所以本教程主要依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版)来介绍中国文学史上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作家作品,相关音乐作品以图片或文字形式链接出来。当然,这样的设置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屈原、李白、白居易、苏轼、姜夔、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曹雪芹等深谙音乐的作家们的作品与音乐各个方面的关联本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学方方面面的极好材料,但限于篇幅只能做简单介绍。即便是专题讲述的作家作品,由于本人知识及能力的局限而难以全面展示,只能留待今后慢慢补充。音乐和文学都属于间接艺术,而“古代”对于今天的的欣赏者来说已颇有隔膜,本书附有一些与所述内容相关的图片,挂一漏万,旨在为欣赏者的“古代”文学、音乐之旅提供一点视觉印象。

    本书能够顺利与读者见面(删去首先)要感谢尚红副教授的大力帮助,她和我一起讨论并确立了本书的章节构成,撰写了大部分音乐链接,统筹了(删去本书)全书有关音乐的文稿;感谢邓希路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并为本书撰写序言;感谢黎国泰、吴颖、郭真老师精心设计并编辑文稿;感谢星海音乐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本书的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4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