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陈江英:职业教育下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6/10/26 】 【来源:无 】 【作者: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陈江英】 【已经浏览3143 次】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校大学生侧重于技术性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兴趣及语文能力相对薄弱。而扎实的语文能力在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就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兴趣、读书、写作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能力;兴趣;习惯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写作等能力的统称。语文能力是人们从事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切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字能力;中学阶段则侧重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基础文言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而高职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意义深远。

一、职业教育下大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冰心曾说:学好语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华罗庚说:语文天生重要。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以增加各科知识的储备,可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英语句子的翻译,不同语文水平的人的翻译千姿百态: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四级水平:你如果不离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六级水平: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八级水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专家水平: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活佛水平: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网民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要提高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虽然是个笑话,可反映出的问题却很实际。语文学好了,翻译水平也会提高。语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拥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如此,较强的语文能力在学生就业方面也起着非凡的作用。其次,语文能力可以拓展学生敏锐的知识视野。可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丑的判断。高校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可以得到升华。对于问题的评判在语文素养的积淀中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对世界和人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和反思。第三,扎实的语文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下的大学生,除了学习公共课之外,更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正因为如此,培养好的语文能力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不仅只是拥有专业知识的“机器人”还是富有生活情趣的社会人。无论是求职的过程还是上岗的过程,都会在行为、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端庄、大方的气度。

二、“职业教育”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随着不少师范类大专院校的转型,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占据了学科教育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边缘性学科。无论从学校还是学生二方面来看,都存在着淡化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职业教育的思想倾向。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学专业课程,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而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有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语文能力非常欠缺。对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几乎是空白,比如成语、普通文言字词的掌握方面,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缺失得更为严重。在职业教育就业局限性的影响下,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殊不知,作为中国人连母语都学不好,又怎么能学好其他的课程呢?为了纠正这种现状,我们应该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努力培养职校生的语文能力,弥补职校生和普通大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差距。

    一方面,学校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尽量不要随意占用大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创造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空间。最主要的是,学生方面,应该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语文能力对自己今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

    (一)职业教育下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方法

    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全部是围绕着考试考试再考试进行。在这样一种应考的模式下,语文这种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失去了它的意义,缺少了美感,缺少了人文气息,陶冶情操的功能也几乎为零,从而导致学生思想混乱,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浅淡,以至于心里脆弱,最终对语文学习根本就提不起兴趣。面对这种现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首先要在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比如精美的课件吸引、丰富的课外知识补充、富于感召力的演讲比赛等等,都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职业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多少知识都要值钱。中学应试性质的说教已经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再不能在课堂上增加较多的说教成分,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比如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坚持每天阅读、练笔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下来,这个习惯就养成了,写作的技巧也就提高了。每天记得读一篇文章,这个习惯培养起来会很难,但一旦养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二)职业教育下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

    第一,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没有书籍,我们就像断了翅膀的鸟儿一样,寸步难行,书籍在人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任何学习都是从读书开始的。那么,怎么样去读书、读什么书就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学会读书,读一些积极健康的好书。除了名著外,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多读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百科书籍,还可以读一些励志、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书籍等等。尤其是职业教育下的大学生,要在枯燥的专业学习之余,去读一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书籍。著名作家古华说:“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其次,尽可能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课外书籍在提升学业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知识视野,帮助职业教育下的大学生跳出职业的限制,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鲁迅先生说过“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还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把应试教育下的“死读书、读死书”变成“活读书、读活书”。鲁迅批评那种读死书的人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另外,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愉悦的心境中去读书学习,体会问题、思考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海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知道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

    目前,职业教育下的大学生语文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和反映。要教会学生在分析鉴赏中积累经验,学会写作。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我们大量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自己去分析、去领悟,获得灵感,进而有所创新。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还要在智慧中获得灵感、有所创新。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鉴赏别人的作品,还要教会学生去写出自己的作品。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比如求职信、通知、调查报告、计划等等,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职业教育下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学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上来说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下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的是社会性的人才,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为主旨。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藏书与读书》,《共鸣》(2007年06号).
    [2]张继芳.《恩师文章中的我---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教学文摘,2005.(1).
    [3]赵谦翔.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中国教育,1998.(8).

    作者简介:
    陈江英(197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文学硕士,甘肃陇南师专文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前文学文献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成县陇南路34号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7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