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广东大语

刘文菊:再谈《大学语文》课程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6/2/20 】 【来源:作者赐稿 】 【作者: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学人文教育教学部 刘文菊】 【已经浏览3507 次】

  在高校的人文类课程普遍边缘化的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更是边缘化的边缘,大部分高校或者把大学语文改成任选课或者压缩课时,有些高校干脆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高校还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吗?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可以取消?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再谈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厘清大学语文观,疏通大学语文课程的经脉。笔者以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例,再谈大学语文课程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

一、课程性质

  一般来说,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属于公选课,授课对象为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

  (一)大学语文姓“大”
  中学语文新课标为:语文的学科特点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重在提高语文素养。小中大语文要自然衔接,浑然一体,是一个信-达-雅逐层上升的过程。小语(小学语文):工具性(语言文字);中语(中学语文):人文性(语言文学);大语(大学语文):审美性(语言文化)。大语≠高四语文,大语课标为: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母语教育课程,以提高母语素养为宗旨。

  (二)大学语文姓“语”
  以“语文”为立足点。体现“语文味”。重在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运用汉语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品位。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

二、大学语文观

  树立正确的大学语文观至关重要。

  1.语文学习,回归终身学习。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语文学习也是一种终身学习,是持续一生的学习过程。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重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经过中小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母语教育课程,以提高母语素养为宗旨。”母语素养的提高也是需要终其一生的学习过程。著名语言学家李宇明倡导:“语文几乎代表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希望大家对语文要有终身教育的理念。”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语文学习为的是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二是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语文学习可以使精神变得自由而开阔,心灵变得充实而美好。

  2.语文学习,回归语文本位。
  “大语文观”是将语文学习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把语文当作认识社会的窗口,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和审视,注重语文所体现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从广义上讲,可以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文学习就是字词句理解、文学熏陶感染、文章分析讲解、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叶圣陶曾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从“小语”(小学语文)、“中语”(中学语文)到“大语”(大学语文),虽然在语文课程属性上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的课程目标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统一。著名学者陈洪强调,大学语文要姓“语”,还要“行大”,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小语、中语、大语要实现小-中-大的自然衔接和浑然一体,大语教师何二元认为,母语学习也是一个信达雅逐层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标准是“信”,知识的记忆,准确无误。中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标准是“达”,通达地运用母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大学语文要学习母语的“雅”,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

  3.语文学习,回归诗意本位。
  “诗意语文”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本色语文。语文学习姓“语”,以“语文”为立足点,体现“语文味”,重在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运用汉语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品位。而不能过于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其它功能,本末倒置,如,政治教育、道德教化、伦理评判等文化功能,否则,会让语文教育扭曲变形,完全失去语文味。语文学习要回归文本本位,紧贴文本,进行文本的审美解读,而不能飞跃文本,过度阐释文本,或者脱离文本,割裂、机械背诵所谓的知识点、考点,甚至延伸到文本外去。很多语文教育家提倡文本阅读要用“体悟式”、“感悟式”的生命情感阅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融入文本,在人格上、心灵上与作者产生深度共鸣。语文学习要回归诗意本位,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诗意地栖居”。文本的阅读有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审美解读。过度强调功利性、理性阅读,会失去语文本色。从文学角度看,文学作品突出的属性就是非功利性,理性很难产生朦胧多义的诗意。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属性使得文学的阅读不能按照生活的常理去评判,否则就会陷入荒唐和滑稽之中。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的审美追求是语文课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学习语文,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当诗意语文回归语文的本真,回归儿童的本真,回归自身的本真,那么诗意的呈现是很自然的。诗意的语文也是本色的语文、常态的语文。诗意语文撼动了单纯实用语文的根基,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更高远和辽阔的语文世界,也把人们的心灵引向更宏阔的生命境界。

  4.语文学习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大学教育的目的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了能力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异化为功能性的单面人。大学语文全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汉语母语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语文观,培养人文通识素养,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探讨和实践大学语文全人教育观,可以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教改之路,为更多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识教育是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培养学生对宏阔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识教育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通识教育就可能流于知识的堆砌和课程的设立与学科的归类等外在形式;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通识课程作为实施全人教育的实质性支撑,全人教育的深化也可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三、韩师大语教学改革

  (一)团队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一人包干到底的教学组织方式。大语教学团队是一个多元的集合体,有近20人,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语言学、语文教育等专业方向。教改试验情况:
  2010-2011(2),2009级,地理专业,人数101
  2011-2012(1),2009级,数学专业,人数265
  2011-2012(2),2010级,思政法学,人数217
  2012-2013(1),2010级,生物系,人数218
  2012-2013(2),2011级,历史系,人数143
  2013-2014(1),2011级,物理系,人数162
  2013-2014(2),2012级,外语系,人数226
  2014-2015(1),2012级,地理、物理、体育、计算机,人数772
  2015-2016(1),2013级,全面推行

  (二)“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
  每名老师承担几个专题,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文学常识、时代文艺思潮、作家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文学成就等。《大学语文》MOOC十六讲:
  第一讲《诗经?秦风?蒹葭》
  第二讲屈原《橘颂》
  第三讲李白《将进酒》
  第四讲苏轼《定风波》
  第五讲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六讲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七讲李清照《永遇乐》
  第八讲曹雪芹《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
  第九讲饶宗颐《饶宗颐诗词二首》
  第十讲鲁迅《复仇一》
  第十一讲史铁生《我与地坛》
  第十二讲张爱玲《天才梦》
  第十三讲当代诗歌专题(海子多多翟永明等)
  第十四讲曹禺《雷雨》(节选)
  第十五讲金庸《射雕英雄传》(节选)
  第十六讲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三)“混合学习”教学方式
  混合了网络学习、文化考察、课堂讲解、分组讨论、小组发言、论坛交流、微课自拍等多种学习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学在外、习在内),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和讨论,效果良好。《大学语文》参加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清华教育在线平台混合学习行动研究”试验课程立项,有六个专题进行教改实验:张爱玲《天才梦》、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韩愈《祭十二郎文》、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艾青《我爱这土地》、梁实秋《下棋》。
2015年《大学语文》加入优课联盟:http://szu.benke.chaoxing.com/,2016年将开启慕课时代。

四、大语教材建设

  2015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了大语教育观
  坚持先有理论后编教材的原则,在教材中体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本书反映了近十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终身学习观”“大语文观”“诗意语文观”,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汉语母语能力、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和审美意识,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灵和人格。

  (二)团队打造
  这本《大学语文》教材从酝酿到出版经历了五年的时间,凝聚了我校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近20名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在参加编写的人员中,既有年逾花甲的老教授,有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三)选篇新颖
  选篇分为古代卷20篇、现代卷23篇、外国卷5篇,共计48篇。每篇后还选有拓展阅读作品共50多篇。在选文总体比例上加重了现代部分和外国部分的比重,这样的篇章结构与其它同类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动。在选篇上有较大的创新,既有传统经典名篇,也有新经典篇目,新增加了不少当代作家作品,如,海子、多多、翟永明、辛波斯卡的诗歌以及王安忆、莫言、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还有饶宗颐先生的诗词。

  (四)性别视角
  突显了大学语文教育的性别视角,加大了女作家作品选读,选入了李清照、朱淑真、张爱玲、萧红、王安忆、翟永明、辛波斯卡、艾丽丝?门罗八位女作家作品。这在同类教材中尚属少数。

  (五)二维码技术
  本教材是高教社的新形态教材,书中植入二维码,链接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将纸本教材与网络资源库链接起来,搭建多维的多学习平台。同时,在课程网站还提供相应的教案、PPT、音像、图片、电子读物、思考题参考答案等,便于提高学习效果。

  (六)本土视角
  注重潮汕文化因素。首次将潮籍学者——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诗词选入高校教材。饶宗颐诗词二首《偶作示诸生》《蝶恋花?以纸花清供戏赋》。在装帧设计上,封面、封底及插页采用饶宗颐先生五幅书画,极富艺术性。《赤壁夜游》《敦煌供香菩萨》《驴背吟诗》《自书赠哥里益博士句》《波面出仙妆》。

  如今,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已成为广东省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是省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6-0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20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