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文体知识·笔记体
【时间:2014/5/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本站】 【已经浏览4606 次】

 

魏晋南北朝笔记体文学繁荣,除了《世说新语》和《水经注》,还有《笑林》、《广志》、《关中记》、《洛阳记》、《魏晋世语》、《汉末英雄记》等数十种著作,其后历代笔记著作源源不断,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学史。

笔记是一种随笔式的文体,有随笔、笔谈、杂识、日记、札记等等异名。笔记形式随便,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入。笔记作为一种专门体裁的书籍,起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有人把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从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晫的《今世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刘餗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褚人获的《坚瓠集》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璞》等,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孙诒让的《札移》等,都属于这一类。

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笔记和杂文的区别,在于它更偏重于“记”,而不是“论”。笔记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它不在乎“文”的结构和完整,常常是一则一则零散的记录,内容之间,看似有联系,又有很大跳跃性,有人总结为不能连处硬连,不能断处硬断,确为经验之谈。笔记体和语录体的区别在于,它不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语录,因而范围更大,创作更多,态度也更随意。

正因如此,笔记体历来受人喜爱,流传至今。1932 年以后,周作人的散文写作就开始从古人的笔记文字中寻找题材,然后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成文,形成“笔记体散文”。新时期以来,更出现一种“新笔记体小说”,如汪曾祺以他的故乡苏北高邮地区为背景的“高邮系列”,林斤澜以温州地区变革时代为背景的“矮凳桥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中的短章,更有余世存刻意模仿《世说新语》写的《非常道》。

一般以为笔记体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文体,不能绝对这样说。吕叔湘先生曾给青年们编了一本《笔记文选读》,内容包括从《世说新语》、《梦溪笔谈》以及苏轼的《志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九部笔记中辑录的片段。他认为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风格质朴自然,与口语较近,很适合青年学习。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少时间写作和阅读长篇大论的东西,日常中随手写下的日志、微博、段子等等,越来越像是回归笔记体的写作了。

 

【本站链接】

    “笔记体知识”补充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4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