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章文艳:大学语文真能被遗忘吗?——浅析提升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时间:2012/10/7 】 【来源: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 】 【作者: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章文艳】 【已经浏览3613 次】

    内容摘要:作为高职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高职院校一味的重视英语、计算机这样的舶来品,而大学语文的地位在不断被削弱。然而,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却令人担忧,大学语文必须突破艰难的语境,走出被遗忘的怪圈。
    关键词:大学语文 职业教育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既没有外语三四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也缺乏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权威性,作为高职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高职教学体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让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却不容乐观。

    一直以来,在全国各高职院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在听完严肃认真的专业课之后的“欣赏课”、“放松课”,抱以随便听听的态度。在不少高职院,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大学语文的地位在不断被削弱,这也让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的逼近。

    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公共课,但其却被逐渐忽略,我认为造成当下大学语文处境艰难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繁杂,没有统一的教材供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据统计,在各高职院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而且《大学语文》教材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追本溯源,《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应单单重视古今中外的名作,还应将更多的内容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上。

    二、全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凡有中文系的院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想从事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很少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而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被认为是“万精油”、没有专业深度,在个人晋升职称方面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是新来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其最终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照此下去,大学语文课程能不被忽视吗?

    三、各高职院校本身不重视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虽说当下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大学语文,略微调查,你会发现真正开设大学语文的只有文科类专业,而一些理工科专业只是根据专业需求开设了像沟通与演讲、应用文写作这样的技能课,而这些技能课都是属于大学语文的一个方面,因为本人曾经教授过这些课程,学生的语文素质让人大吃一惊,“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百字的求职信,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 就连文科类专业的不少学生也会出现将“矛盾”写成“予盾”的情况。可见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各高职院校依旧没有提起对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视。

    随着高职院校的火爆招生,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更加令老师们担忧,“有的学生连假条都写不明白。”“难道仅凭几十个课时的大学语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老师质疑。“那不正说明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吗?”更多的老师反驳道。

    随着这一阵阵的呼声,让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在任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而且更不能被遗忘了。

    追溯起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高职中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对这四点目的进行继承和发展,再次提升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大学语文》教材应尽量统一,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事的是职业教育(这与本科高校的学生从事的是专业教育不同),因此学生所用的教材也应该和本科高校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区分开来,教材内容不应该是完全秉承传统课文,而应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传统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听(会倾听)、说(演讲、辩论、沟通)、读(能读懂专业文书)、写(会写专业文书)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师应遵循知识性、趣味性、应用实践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首先,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条件的老师还应多参加学术研讨,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动向,并将其带入课堂教学中。其二,要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有许多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幽默又发人深醒的文章,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来引导学生,提高该课程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授《西洲曲》这首诗文时,就可以将该诗中所惯用的“接字”手法运用到课堂中,给学生做一个“接字游戏”,既活跃了课堂,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真可谓“一箭三雕”。其三,追求实用性是当前高职类大学语文课程所要面临的重点、难点。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实用型的技能性课程,而语文作为传统的人文类课程受到了猛烈冲击。因此提升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还在于大学语文的实用性。教师教授时应该适当放重实践性内容的课时,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像在教授完诗歌后,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多开展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创作诗文比赛。还应在课堂上多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在课上多传授一些与语文相关但有对学生就业有用的内容,如教授学生了解广告、商品说明书、求职简历、毕业论文及其写作,尽量用多种形式教学来丰富语文的应用性,让学生懂得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快速的掌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反馈,在教学中弥补其不足,发扬其特长,并且不断的改进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体会到大学语文作为基础专业课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补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一味的重视英语、计算机这样的舶来品,难道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要摒弃了吗?难道一直为大家所学习的大学语文也要被遗忘吗?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异质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商品大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趣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乃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积极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的教育才会在21世纪走上腾飞之路。

    参考文献:
    1.《文学批评原理》 王先霈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2.《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与素质教育》 彭书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10 期
    3.《文化研究∶学科事业的大联合》 金元浦 《理论与实践》 文化研究网站 2004 年 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74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