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历届年会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南志刚在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0/11/13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031 次】

——强化素质培养引领通识教育 建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我们全校70几个专业,分成了12个学科大类,组建了一个学院,借用了王阳明的名字,成立了阳明学院,把大一的本科生全部都归到了阳明学院进行培养,到大二的时候,再按专业进行分流。

    这样实践下来以后,发现传统长项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几个专业就办不下去了。我们原来认为很基础性的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专业),这些专业不行了。像属于理科的数理化,文科的文史哲。(而)我们的历史专业,首先受到挑战。原来一年招三四十个人,有时候还招两个班,现在每一年就是十一二个人,有时候就八九个人。我们有一个法学院的专业,就已经停办了。所有传统的长项专业,一个是人数下降,更主要的是生源质量显著下降。因为学文学的,学艺术的,需要有点智慧,要有点天份,这不是靠努力靠勤奋就能够达到的,我们希望选一些智商情商比较高的(学生)。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他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录取),学生这样进行选择之后,往往是把那些其他专业选了,人家不要的人剩下来给了我们的传统长项专业,而大量的学生拥挤到商学院。在去年之前,商学院、法学院是文科同学的首选,今年因为法学这块分配(工作)不好,所以学生选法学的开始有所松动。但是呢,学生基本上选择的是应用型比较强的(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学生操心的是,一进校就考虑“我”的就业问题。甚至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家长都在关心就业问题。我有连续10年的时间,凡是我的朋友、亲戚的小孩儿考大学,他向我咨询,报考哪个大学好,哪个大学就业好?我说你这个问题不要问我,(除非)你家里是揭不开锅了,等着小孩大学一毕业就就业,给你赚钱。我说一般的有能力的家庭都不要想着小孩大学上什么专业,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小孩儿要再往上走,你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硕士博士,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点贡献的人,那么大学一定要学最基础的学科,把基础打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受到社会的干扰,很多学生就选了应用型的学科,而真正喜欢汉语言文学的和非汉语言文学专业里真正喜欢学大学语文的(学生)并不多。所以作为我们汉语言文学本身的专业面临挑战,学生少了,教师就少了,教师少了的话,全校开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量就不够。我们学校,现在只有外语学院每年有几个班在开大学语文,还有我们的独立三本学院科技学院在开大学语文。这样一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怎么去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向大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教育。所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在这种大学语文面临着数量上的滑坡和质量上面临挑战的同时,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尽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课程少了,甚至没有了,但是学校和宁波市教育提出来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又同时为大学语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怎么样把大学语文教育渗透到素质和通识教育体系中,扩大大学语文的受育面,提高大学语文的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着这么几个方面,我们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分解为这样五种能力,一个是道德水平,一个是沟通技巧,一个是思辨能力,一个是知识修养,最后才是专业技能。因为是按照学科大拼盘培养的,这五种能力,是我们校党委提出来的。根据这5种能力,学校文件一发,我们觉得大学语文,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史专业,可以大展身手了。特别是面临当前日益实用化和商业化的大学教育,大学语文不只是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发挥领军作用,引领通识教育的方向,丰富通识教育的机理,培养具有人文知识和诗意情怀的现代大学生。这是我们的定位,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构建了一些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包括这么一些内容:

    第一个就是坚守大学语文原有的阵地。在这点,浙大理工比我们做得好。我们两门课,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一直在坚持,但是我们宁波大学学校稍微大点,学院分得比较多,培养方案是由学院去把握,有些学院就把这个大学语文给砍掉了,但是应用写作还是在开展。同时,我们用徐中玉先生的这个教材用了20多年。徐中玉先生的这个教材后面有个附录,这个“附录一”就是关于中文工具书。但是我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在讲大学语文时不讲这个。学生也不去看,不知道也不看。那么怎么办?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不是作为附录,而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我们开了一门课叫《中文文献与工具书检索》。这门课和图书馆共同开。而且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本科实践下来后,还将向研究生延伸。这样的话,让学生知道中国到底有哪些古籍,到底有哪些优秀的东西,该到什么地方去找,我们觉得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的学生既然是按学科大拼盘的方案进行培养,那么我们就要把大学语文的知识渗透到学科大平台里去。怎么去渗透,怎么为大学语文争取到一些必修的课程和选修的课程,确保在学科平台上,进行大学语文教育呢?从2006年开始,当学校刚刚执行这个学科平台的时候,我们是文史政法有几个学院七八个专业在一起,一个平台。我们把这个课程设置成了两门课,一门叫《文学通论》,一门叫《汉语通论》,我们这两门课紧紧围绕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来构建。还有历史设了一门课叫《中外文明史》,也都是围绕着文化精神来构建的。这样的话,原来大学语文是两个学分,一周两节课,我们现在《文学通论》是一周三节课,《汉语通论》一周是两节课。那这样的话等于课时是已经扩大了。从两年前,在我们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这三本教材。我们主要是把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贯穿到整个教材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技能,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诗意情怀。

    就我个人上课的体会来说,学生可能对我这种方式更为感兴趣。比如说我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庄子的《逍遥游》,好多同学很感兴趣。布置他们读以后,学生发言很多。这个不需要占很多的课时,只要引导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对他们提问为什么鲲鹏展翅九万里,为什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么大一个东西,庄子提出了他的局限性,因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个鲲鹏是飞不起来的,由此引入了庄子他想追求的是无所凭借和绝对自由。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能不能实现?学生们的发言真的是五花八门,把那个美国的电影和我们现在的电视剧都下载下来了,放在课堂上讨论,气氛倒是很活跃。那通过这个告诉同学们,自由到底是什么。不是通过一个哲学概念,而是增强他的体验性。事实证明,在文学讨论中,讲到这块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同时这也一种让学生理解庄子他的一种深刻的矛盾。

    我对同学讲庄子,在无何之乡,看到那个歪脖子树,又看到其他书被砍光了,就剩下一个树桩。然后引导说,你看你如果作为一个无才的人,你能够益寿延年,你可以终极天年。但是如果你成才,你早早就被砍掉做家具了。而学生一想,对呀!那怎么办呀?那接下来庄子还有一个故事。庄周到一户人家去做客,主人家让仆人去宰了一只鹅来招待庄周。而主人家有两只鹅,一直会叫,一直不会叫。然后仆人就去问主人要宰哪一只,主人就说,“你真笨啊!当然要宰那只不会叫的啊!”。好了,你没才又不行。这实际上《庄子》有一种深刻的矛盾在里面。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的矛盾,人生的矛盾,这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那就把这个纳入到整个中华文化体系里面去进行讲解。事实上,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个作用就是,我们在学校实施通识平台,我们第一轮全校开100门通识平台课。当时我就提出来,100门通识平台专业课,文史专业最好报50门以上。先让教师报,我们学院大家积极性很高,都觉得我们要振兴文史,我们报了将近90门,在全校评选的时候,最后100名没有评完,但我们的课程占了全校通试课程的一半以上。

    这个通识课程,实际上,大学生选修,他是有兴趣才选修的。这个方面你把课程教学与兴趣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发挥老师积极性也很重要。所以我们的通识平台课,我们分为这几个系列:一个是经典解读的系列,就是遴选出一部分经典,每一个经典开一门课,每周2课时。比如说《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孙子兵法解读》、《水浒解读》、《红楼梦解读》。尤其我们的《红楼梦解读》,老师提出限选的人数是120人,报名的学生每个学期都在700人以上。事实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还是要听的。那么我们通过这个把全校学生吸引过来,我们的经典解读课,20多门,学生总能选到比较喜欢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正在策划学习其它学校的做法。大学生刚一入校,向学生推荐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十本。这十本书(十本名著)我不讲,我每本名著请一两个全国最有名的名家来这作报告,辅导一两次,然后一年之后我就对这十本名著设置一场考试,(因为现在的学生不考试他就不看,对不对?)考试不是目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完善通识课的一个打算。第二个系列,就是保持了原来的中文和广告新闻的传统,开设了文学鉴赏的系列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就是专题类鉴赏,它不是每本经典就是一门课,比如说,我们开外国的现代派文学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这就相当于普及性的引导同学,在这方面,我们也开出了二十几门课。第三个系列,就是把我们中文系开设的专题研究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全部向学校所有学生开放。这个想法当时是很好的,我们一讲学生选了,但后来紧跟着问题来了,当全校学生都有资格选你这个课的时候,我们感到教师不够用了。我们的教师人数不够,学校又不给这样的指标,因为现在宁波大学引进教师它不是看你这课程需要多少人,它是看你这个学科在全国,在浙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承担了多少国家课题,你承担了多少国家、省和市的基地,根据这个给你划一级教授,二级教授,给你划人数。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感觉到缺人。但这个方向,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作为学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去进行建设。

    第四个模块,我们的做法就是把大学语文教育的这几门课程向研究生延伸。当然,我们这次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大学语文面向本科生,可能主要是面对大一的本科生。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招来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是非专业的、跨专业的。我个人带了几年研究生,每年都有一个或两个是由外语专业过来的。考研嘛,现在大家都觉得专业课挡不住谁,复习复习好了,就只有外语是全国统一划线。所以在这方面,研究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把研究生也纳入进去了。但研究生的课和本科生的课不一样,所以,我们给研究生推出了全校公选课,全校开了5门课,我们报了3门课,全部获准。这学期正在上《中国文化要义》,《人类美学精神》。我们通过这些实现大学语文课向上延伸,这是课程建设。

    那么,怎么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再讲,领导再提倡,学生没兴趣学怎么办?现在的学生很实用,你要想个什么招,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学完这门课程能够拿到什么样的证书。尤其在宁波,它商业性气氛比较浓,应用性比较强,市场也提倡让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基地的名称就叫做“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给你150万,你要把这些钱花完。我们设置了组织宁波市各高校的学生开展了语文技能竞赛,带动大学的语文教育。我们开展了两个系列的语文技能竞赛,一个是宁波市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技能竞赛。15个高校,在统一命题的情况下,同一时间进行竞赛选拔,然后市里组织每个学校获得优秀的一等奖的学生,再在宁波市同一时间,统一命题,同一改卷进行比赛。这个比赛要颁发证书,这个证书要是教育局、劳动局承认的,由他们来颁发学生才承认。你一个学院颁发的他不大承认,不大想要。说句实话,如果我们是学院发的证书,学生认为还不如他出去考驾照去,驾照比这个还拿技能学分啊。所以这个和政府部门要沟通好。这个比赛办了一次以后非常成功。以后每年办一次,要常规化、制度化。再就是应用文写作大赛。应用文写作大赛也是市里面许多方面的需要,社会上有比较强烈的反响。这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问题。问题是什么呢?一个是学生学习通识课。语文素质方面的课程,他态度有问题,很多学生是来混学分的。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老师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他就根本就没打算听课,他不是说你老师讲的不好睡着了,他硬是在你还没来上课呢,你走进教室一大片趴在那睡觉。那怎么办呢?我一上课进去先让大家起立先做做操,恢复恢复体力,先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说:你们早上也起来得很早,你们很累,学习很辛苦,我很理解,所以刚才给了你们两分钟,你们睡好了,那么现在打起精神,给你们说个故事,讲个作家的故事,等兴趣起来了才开始讲。就这样还有些学生还是睡觉,他是来混学分的。有学生第一节课就问我,老师这门课考试怎么办?我说这门课不考试,看课堂表现来打成绩。那怎么样课堂表现成绩就高呢?我说你课堂表现好不好由我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他说这不合理,不符合教育政策,应该说我们学生也可以做主。我说,那你们成立一个纪律小组,两个同学成立一个纪律检查会。但这个对于个别班级可以,有些班级有一百五六十人,那是不行的。所以出现学生要么不上课,要么就出工不出力,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出现省教育厅的专家在后面听课,我们的同学依然故我。现在学生发短信的、看视频的比较普遍。你走到他跟前,他说老师你看我很认真,我用手机做笔记呢。你上课他懒得做笔记,用手机把PPT拍下来。这是懒的同学,好的同学是什么样呢?他说老师你的PPT能不能让我来拷一下,可以的,但是这一拷,第二次课上课基本不见人了。这是实际情况。

    第二种情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老师的精力投入有限,因为现在教师的这个职业压力很大。我刚参加工作我印象里面,领导跟我讲,大学老师最好了,一周只上四节课,你想多上都没有,而且一个学期上课,一个学期你干什么,你给我读书,给我当助教——我就跟着老教师当助教。现在这个大学博士毕业还给谁当助教?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我们学校我们倡导了几次,不行。因为他要写文章,大家压力都很大,各种课题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这个压力一方面来自科研,一方面来自教学的压力。另外还有两种压力:一种是在宁波这个地方,房子的压力,年轻老师刚工作,房价这么高,买不起房子他怎么办?那他就只好在外面上课(兼课),外面上的课一多,里面的就不行。第二个,现在我们的年轻老师,社会选择面很大,这个男朋友女朋友挑挑拣拣,情感的压力困扰,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宁波有一句话——可能上海这边也有——就是剩女很多。你说这样的教师,你让她在教学上投入,全力以赴,那是不可能的。家庭问题,婚姻问题没解决,你说是不是?所以这些问题都有。我尽管稿子上写的“个别教师对通识课精力投入不够”,实际上我在这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那么你课怎么上得好?大学语文怎么上得好?大学语文就像我们周(圣伟)老师示范,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上得好的,一定要有学科积淀,一定要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才能上。但是现在没办法,你让一个教授,一个学科带头人去上大学语文,那学校领导说学科带头人要搞学科,你怎么让他上大学语文去了?所以我们大学语文很多是年轻老师,从我个人安排课来说,哪个老师和我私交比较好,我打个电话:“求求你啦,兄弟,给我去上这门课”,他一万个不愿意上,但我电话过去,他驳不回我的面子,只好说:“好吧,好吧,我给你去上。”

  上了以后能投入多大的精力呢?我都怀疑。我自己上过五年的大学语文课,曾经有一个学期是9个班是三本学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讲课的声音我自己都听不见,到学期中间,学生能安安静静地听课,到最后组织讨论的时候学生能举手要求踊跃发言,还互相争辩,后来我感觉教个课还是比较成功。所以大学语文课,学生还喜欢,关键是你怎么上。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一本的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不重视,三本学生觉得这个课还蛮有意思。就我们学校情况,就我们独立学院学生来看,就因为他找工作,他要写应用文,要写什么东西,所以还觉得需要上,一本的学生认为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要跟我讲,回去看看书嘛。

    所以我面临的,一个是学生对学习态度问题,一个是教师的投入问题,面对这两个问题,我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一个是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也有老师说了,大学语文就是培养学生一个语文的技能,一个传承文化精神。我的认识是,大学语文首先是培养人,你就把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刚刚从应试教育的泥沼里面,自己感觉到终于逃出来的人,他的心情放松了,他精神有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这个时候你拿个东西把它挡住,他是受不了,他向往自由,他从幼儿园从小学,一直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要让他放开,所以我们认为大学是培养人的。所以我个人上课,第一节课我不讲课堂内容,我只讲两句话:一个是人生是一个过程,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第二句话,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为了让人活得快乐,哪一个科学技术让人活得不快乐,它就不是科学技术,就是伪科学。当然这里说的人是人类群体。那么我这个文学课就是让大家最快乐,就是让你们每节课都有快乐的元素。我这个课不用做笔记,也不要记概念,你就给我听,和我一起动,最后你脑筋转了,下课得到快乐就行。

    我基本上第一次课,同学都给我鼓掌,因为海阔天空,乱扯一顿,也不要怎么备课,脑子里转着,瞎扯一顿,学生感兴趣,他有一种解放感,学生的感觉原来大学里的课是这样的。本来他认为大学里的课语文就像中学里一样,一篇一篇给他讲,最好还有一些参考书。我说没有,首先这个课我不考试,学生就“哦”就喊起来,不考试好!他有一种解放感,他需要解放。所以我认为第一个是培养人,第二个是培养中国人——现在很多小孩,他是不是人都很难说,他是不是中国人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第三个是培养现代人。第二个我想我们的大学语文改革怎么跟中学改革接轨?因为中学现在进行改革,我们怎样去接轨,需要考虑!再一个我个人还提出,要把大学语文真正化为自觉的学习,应该和全社会的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我甚至想,徐先生讲过,搞一个领导干部语文技能知识测试,也给它设个四六级考试,达到80分才能当县长,达到90分才能当省长,如果到哪天有这么一个观念,那么大学语文全社会都会学,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深的官本位国家。

  好,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与编辑QQ群制作:
        广东工业大学曹凤霞录音
        河南农业大学常琳文字整理
        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校对
        浙江工商大学冯文丽摄影

本站链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新闻总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5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