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徐中玉:我们的劳绩将永远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同在
【时间:2010/1/6 】 【来源:无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4431 次】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前言

    《大学语文》重新在各类高校恢复开设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全国高教自学考试规定《大学语文》是中文专业以外所有各种专业必考的科目,更扩大了这个课程的影响,使全社会都更重视本国语文的学习,把进一步学好语文作为当前必须加强的通才教育的基础,这种认识已逐渐在许多同志中间获得同感。通用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做了四次修订,更注意自学特点的另一本通编教材正在积极编写中。辅导学习的资料各地已出版多种,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帮助学习的作用,其中有几种的确比较切实有用,为抱着较高目标的自学语文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这个课程的师资队伍不但越来越扩大,质量也显著提高,取得高级职称的同志逐年增多,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研究机构几乎在各省都建立起来了。喜人的形势来自整个国策的改革与开放,来自“四化”建设的需要与可能,我们许多同志的积极努力无疑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学语文”实际已从一个课程相当广泛地向纵深发展了,不少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已从“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文系”、“人文科学系”、“社会科学工程系”等系科。“文理渗透”已从认识、宣传阶段发展到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的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开始感觉到学点文科知识不但有兴趣而且更有必要,各种知识本来是一个无形的整体,相互有密切联系,过去有意无意地抹杀或忽视了这种联系,已导致我们在学术上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因此单独“大学语文”这一个课程,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如“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甚至绘画、音乐、书法方面等的课程也开设起来了,两千几百年前孔子已体会到“不学《诗》,无以言”,今天在更深广的范围内,越来越懂得每一个大学生——也就是未来建设国家的骨干人才必须具有尽可能高的语言、文学修养,这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必须,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也是我们正在前进的标志。我们欢迎“大学语文”这一深广的发展势头,并有责任为这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好的发展势头对我们是一种鼓励,也当是有力的鞭策。要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距离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还很远。

    这里只能光从“大学语文”这一课题的问题简单谈几点意见:

    第一,需要更加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归根到底应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是为了提高未来高级建设人才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广泛的适应能力。在中学毕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这当然仍是必要的,但终极的目标总是要有助于育成乐于并确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既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缺乏较高的语文本领,就成不了通才,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专家,立足于此,便不致把这个课程看成可有可无的、暂时补课性的、不必有高要求的。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即使已经达到了应有的水平,对未来高级建设人才来说,文化素养仍难适应需要,只要同发达国家同类人才的文化素质稍作比较,很容易看出差距。这当然并不等于要求每一个高级建设人才都必须同时是一位语文专家,没有人曾提出过这种要求,立足于此,也不致过于机械狭隘地理解这个课程的结合专业问题。阅读、写作、审美等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丰富、充实了,通过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对社会和各种人物的理解加深了,我认为这就是结合专业,因为没有一个专业在精进过程中能离开这些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如果把结合专业限制在教材中必须选入一些有关专业的文章,这未尝不可适当予以考虑。但我认为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有大量专业无法找到范文,甚至连不甚典范的材料也很少。这个课程选材不能脱离审美性,否则就与读传统的医药、科技、农业等古书无大差别了,后者对专业学习自然也极重要,但毕竟是两回事,各有其用,不可混为一谈。想毕其功于一役,不仅师资困难(既擅长语文又应精通医农之类),也极易顾此失彼,是两头都无甚收获。

    第二,需要更加搞活我们的教学方法。较长时期已经形成一套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收效甚少。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思想倾向、艺术特点,这些内容应该讲,问题在如何讲,要抓住什么要领。平面的、相互缺少联系的、不能扣紧主要精神的、非文艺性的叫法肯定很难吸引学生,取得应有的成效。每个优秀作家,每个优秀作品,都有其主要的精神、生命或称生气,各种阐释和分析最后都应指向这一要领,而这又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的、意境的、理趣的探讨即艺术方法来进行,不能仅总结为虽似清楚却甚枯燥的若干条条。文艺作品都寓理于情,情中有理,理要从对情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让学生自己也感受到,自己也能做出结论。所谓“循循善诱”,重要的便是善于诱导,善于启发思考,而不是把自己预先归纳出来的几条简单直截地让学生笔记下来完事,只有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变成习惯,发挥创造力。不断地这样熏陶和鼓励,就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从很多同志的成功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样教法的优越性。学生的兴趣提高后,学习的主动性必然会增强,在教师指导下,课外的大量自学将更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只要大方向正确,需要采取一切措施便于他们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与学生更多是同志和伙伴,千万不要认为教师的见解一定全对,便是科学的结论。教学越是民主,教师越是能欢迎、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哪怕其中还有不完善甚至不恰当的部分,教师倒会更得到学生的尊敬。我认为,特别在文艺领域里,多样化的见解能起得互补作用也许更大,丰富多采,最是防止僵化、贫乏的良药。任何“标准答案”其实都只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以为这就是唯一科学的答案,只能对学生起束缚思路的负作用。

    第三,需要更加提高、充实、革新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一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另一面。前者要我们不摆老师架子,总自以为是,老气横秋;后者要我们应该尽力负起指引、帮助学生的责任。如果年龄虽长些懂得真理却并不多,并未稍稍领先或丰富些,对业务缺少专攻,怎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如上所说,我们“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近些年来已有明显的提高,数量也大大增加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对着当前这个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别的许多学科一样,“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由于任务的艰巨,同有加紧学习,提高自己的任务。各方面的形势,科学技术、文艺创作和评论,都在飞速发展,只有更多更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必须改革、开放的现实形势,并对我们从事的教学业务从观念到方法更加熟悉,更有创新,并把事业从本国语文扩大到国际语文,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不仅青年同志,即使像我这样虽已在这方面工作过半个世纪了的人,也绝不例外。真是“活到老,学不了”,一旦停滞,就必落后呵!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满,可以松劲,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为人师表。个人的力量当然非常渺小,把我们这个很大队伍的力量集合起来,有效地组织、使用起来,力量就大得很。我们的使命、责任、价值,就要体现在把“大学语文”这个课程更加教好,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向前看,什么挫折、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让我们更亲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把从我们生命力损失掉的时间,仍在我们手里把它努力补回来!个人生命有限,我们的劳绩将永远和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在!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于上海

    (何二元输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449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