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徐中玉:匡亚明先生与“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09/12/20 】 【来源:《匡亚明纪念文集》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5557 次】

    匡亚明先生已于去年12月16日在南京不幸逝世。匡老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是革命教育家的一生,也是革命的语文教育家的一生。他始终担任我们“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初名“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名誉会长,而且一贯支持、指导我们学会的各项具体工作,每次年会他都或者亲自出席,或者来电指教、勉励和祝贺。在他的厚厚一册《求索集》里,有好几篇文章专论大学语文教育问题,并明确是以我们学会的“名誉会长”身份来发言的。这都使我们大家特别感动,使我们大家对他的不幸逝世,感到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事业方面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1980年夏,我在庐山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期间,不慎患病,中途回沪在第六医院治疗。南京大学中文系侯镜昶教授特来医院看我,说匡亚明校长有意发起恢复开设久已被无形取消的“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加强文理渗透,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希望与华东师范大学一道来提出倡议,发动联系一些有同样要求的院校一道来做恢复开设此课的必要准备工作。匡老是我一向非常尊敬的前辈。华东师范大学确是也早已感到这种需要,正是在教育体制上思想上也受了“向苏联一边倒”,照搬苏联一套办法的偏颇做法的影响,使我国综合大学的优势,文理渗透的优良传统被削弱,竟连可以在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能够对大学生普遍产生必要的作用的“大学语文”(原称“大一国文”)课也很快无形取消了。匡老的主张,与我不谋而合,乃欣然表示赞同,愿意做些具体工作。
    
    经过紧张筹备,得到了不少重点院校的大力支持。这年10月,全国20所大学的代表即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商讨《大学语文》课的教材建设问题,成立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组织,推出了教材编委班子。筚路蓝缕,困难自多,但大家意气风发,不辞辛苦。终于在1981年1月,就在杭州召开了研究会的扩大理事会和教材的定稿会。匡老亲自参加了这些工作,多次讲了很重要的意见,香港中文大学的两位教授闻讯也来参加了讨论。匡老历次讲话的要点,经他整理,就成了《大学语文》教材初版上刊出的序言。这些经过,我都在场,虽快20年了,匡老当时的积极倡导、鼓励的精神和热情,至今记忆犹新。新时期百废待兴,“大学语文”课得以迅速在许多高校陆续恢复开设,而且近年已有进一步的扩展,这一新气象显然是由匡老带头发展形成的。
    
    而匡老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个倡议,就因为他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无比重要性以及有关问题,早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从匡老有关这方面的几篇重要论文中,下列几点我以为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重视:
    
    第一,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大学语文》序)他又说:“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大学生,不论学哪一种专业,也不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学好语文课。因为语文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也是从事各项工作最基本的工具。不能设想,一个语文水平很差的人能很好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语文基础,不仅关系到他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关系到他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操。语文基础好的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书面的和口头的)就强些,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其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往往是较强的。”(《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素质》)
    
    第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他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教师的任务不光在于传授语文知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把科学、文学、哲学中的优秀遗产批判地继承下来,推陈出新。”“人类的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例如孔子,他是二千年以前的人物,由于历史的限制,他的有些言论和思想当然现代是不适用了,但是,为什么打来打去,到现在还是打不倒呢?就是因为他的言论和思想中,有的现在还有一定生命力,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艺术性也很高”,“读后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同时还是精神上的一种高级享受,能把陶冶人们的性情。”“读后令人神往”,“极具感染力”,“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菁华,也要继承发扬。”“移风易俗,树立正气,提高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当然包括科学技术在内,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语文教学”。(《〈大学语文〉序》)他又说:“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是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光荣职责。”(《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素质》)
    
    第三,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他说:“语文教师的灵魂深处要有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教师要明确,同时应通过语文感染和教导学生。”“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研究语文材料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得生动活泼,娓娓动听。好的作品要背诵,做到书声琅琅,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大家喜欢这一课程,从而通过它吸取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文学科学方面的优秀遗产。”他又说,为此,“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学深学透。教师要不断学习,调查研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加感性认识,以亲身的感受去影响学生。语文教师要兼有语言文字、散文、诗歌之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意志、理想和情操。”(《大学语文》序)匡老在另一篇文章中谈了他一生不断学习后体会:“学然后知不足,我越学越感到不足,越想尽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学然后知不足》)这是何等的要求,何等的精神?是精益求精的要求和精神。教好“大学语文”这门课,应有何等认真、细致的负责精神,岂是随便应付,人人都能应付裕如,轻松胜任的工作?
    
    第四,如何看待教材中古人前人的文章。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灿烂,为反映过去的成就,应该选用部分古人前人的文章。古人、前人当然有其某些历史的局限,需要审慎地择取,不能简单、全盘照搬,但也要看到,遗产中的优秀传统,原就带有某种人类社会共同的普遍合法的准则。匡老注意到这一点,说:“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不能违背中国人作人的道德。”“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这里所说的共同准则,不因阶级、社会性质而异。道德虽有阶级性,但也有不完全受阶级的限制,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在一个公共的基础上,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的(例如不准随便骂人,爱祖国等),因此道德也有继承性。”他指出:“马克思什么书都要看,那里的书统统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她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遗产中批判地吸收精华,为人类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能整段地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恩格斯也如此,能用俄语背诵普希金的名著《欧根·奥涅金》。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不能离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中的优秀成分的。”“古代作品中没有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是有历史渊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空想社会主义,然后才有科学的社会主义。”(《〈大学语文〉序》)他还说:“我们首先要学好唯物论,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唯物论是对唯心论而言,只知唯物论,不知唯心论,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只知正面,不知对立面,就会对唯物论本身也是知之不深,知之不全。既知唯心论是一种哲学体系(包括多种流派的哲学体系)而且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虽然在总的基本的方面是错误的,却不能认为它是一无是处,毫不足取。”“对于所有古今中外的有影响的唯心论哲学流派,我们都应采取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黑格尔那样的态度,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救出它的合理的哪怕很小的新内容使它为唯物论服务,丰富和发展唯物论,而不是对唯心论哲学的任何合理的新内容,采取虚无主义的深闭固拒的态度,‘孤芳自赏’,把自己禁闭起来,从而使自己停顿起来,僵化起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运用,匡老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见解值得介绍,即他认为应该承认:“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如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所自觉和不自觉地必须遵循的,但马克思主义不能包括或代替自然科学的理论。此外,还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哲学、文学、艺术、法学、美学、历史、考古等等,除了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的科学原理外,都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这是理所当然的,毫不含糊的。”(《学然后知不足》)所有这些话,都表现出匡老的全面与博学、理论勇气与自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了过去脱离国情的“左”倾思想错误,主要反对“左”,“左”是开国以来的主体方面的错误,这种认识同样使他在学术思想上表现出异常的明智与解放。这和他对与大学语文教学有关诸问题的主张都有密切的联系。

    第五,坚持自学,是否一定能成才。现在高教自学考试已成一种正式的制度,为广大青年开辟了得以升学的一条广阔门径,还产生了多方面的良好的社会作用。匡老《坚持自学,定能成才》一文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还具体指导了实现的方法。他说:“自学成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孔子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富兰克林、马克思、恩格斯、陈毅的军事才能、华罗庚的数学造诣,都是自学成才的。这种成功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自学成才一般原指没有经过学校正规教育或高等教育而言,“但是,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成才者必定是经过艰苦的自学道路的”。匡老实际的回答是肯定如此。正规教育或高等教育有教师、名师指导,条件好些,但为什么不同学生的成绩仍会相差悬殊呢?为什么有了这种条件的人有的还远不如完全自学成才的呢?问题就在,如俗话所说,师傅只能领你进门,修行(即用功自学刻苦钻研)仍要等你自己努力、坚持,自我奋进。预习、复习、思考、提问、观察、研究、积累、交流、调查、访问,这许多学习过程中应做的工作,做了没有,认真不认真,经常不经常,目的明确不明确,主动不主动,主要全还要靠自己去动脑筋,动手做,动腿去奔走探索、实践。否则,即使条件好些,仍无大用,甚至等于没有。这是像我这样从小学一直读完研究院,可算科班出身了的过来人,身经目睹,清楚知道这是正当的道理。匡老在此文中总结自学成才的规律,为“四性三一”。“四性”是主动性、艰苦性、连续性、有目的性。“三一”是一以贯之、一专多能、一往无前。要一贯努力不松懈;要有较广的知识面,文理渗透,易于适应多种需要;要一直向前,活到老,学到老,用不自满。匡老这些话都是多年积累和实践经验中来,值得走自学成才之路的同志们牢记在心,实在去做,一定能成功。
    
    上面略分五点,特全摘用匡老自己的语言以代说明,既真实,又亲切。这些引文都收在匡老所著论文选集《求索集》中,读者可再去详读他的原文。①
    
    匡老是我的前辈,多承他赐予指导和帮助。将近二十年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通用的全日制高校和自学考试本科用及专科用共三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虽一直由我牵头具体做了点工作,匡老的真知灼见对我们起了很多作用。他的逝世,我们一致极感痛悼。他在这方面的倡导之功,我们都铭记在心。现写此文,略表她在这个领域的远见卓识,可以说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民族文化素质与教材编写中遇到过的若干难题和质疑,实际在他的论文里都已关心到,并提出了很好的看法。我们后来的各项工作,都是向这种思路进行的。我们会牢记他的指教,大家一起,继续深入探索发展的道路,用实际努力来回报他的帮助。
    
    1997年2月17日

    ①文内所引原著,均见匡老的《求索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它们的写作时间是:
    《〈大学语文〉序》(1981年1月)
    《学然后知不足》(1981年5月17日)
    《坚持自学,定能成才》(1982年12月30日)
    《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素质》(1989年4月)
    
    注:何二元从《匡亚明纪念文集》(1997年10月第1版,269-275页)输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4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