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肖常纬:网络时代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08/12/6 】 【来源:职业圈 2007年第15期 】 【作者: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肖常纬】 【已经浏览3251 次】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网络的技术特点不断异化学生的思想,弱化学生相关的语文技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高职院校非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些情况尤为突出。因此,在高职院校非文科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兼顾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关键词】网络;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


    有人会疑问:网络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我说有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而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笔者无意在此讨论这种冲击和影响有多大多广,或许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谁更大,只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网络的技术特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将使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弱化。

    一、网络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

    (一) 网络对学生思想的异化

    网络强化了学生的功利思想。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快捷便利,知识更新快,信息变化快,这种技术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功利思想,导致学生心态浮躁,凡事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研究。同时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冷落祖国传统文化,太过于追求个性而忽视人类共同感,人情冷漠,对周围的人与事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种种不一而足。

    (二) 网络对学生相关技能的弱化

    由于网络信息的直接性和形象化诱导人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容易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减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弱化直接导致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弱化,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在退步,有些学生连一般的信与应用文都写不好。而且网络语言的过多使用,导致学生写出大量的错别字,有大学学历的人念白字、写错字、遣词造句能力差、行文无美感,已经成了社会上的普遍问题,高职院校非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两点尤为突出。

    (三) 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下降

    中国的教育是在社会现实之外的课堂中完成的,而现在学生的休闲方式以上网为主,真正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还是有限,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注更为有限,以致于上了大学还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该具有什么思想、什么精神、怎么做才符合人文的标准。比如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学生不注意随手关电关水,没有节约能源的意识;乱丢垃圾,没有文明公德意识,学生们更热衷于过洋节而不屑于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盲目哈日哈韩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母语的能力也在下降,那么抵抗外来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也在下降。

    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只是在高职院校中,因为种种原因重专业技能而轻人文素质教育,重专业课程而轻大学语文,长期以来形成的排斥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非常固定化了,那么上述情况就显得更为突出了。面对这种状况,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高职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教育。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面对现实,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这一标准和要求。

    (一)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之地,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像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而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教师的郭初阳将语文课的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公民。那么,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材的网络化和教材的思想性:首先,大力开发和使用网络教材。从教材的载体形式来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让我们原本单调的纸质教材变得更为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资源意识比教薄弱,纸质教材就是唯一的资源。其次,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文本依据,因此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偏重于思想性和人文性,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来体现的,教材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我们要在网络时代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与善意,潜移默化地构建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就必须考虑到教材内容的选编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网络时代学生的精神需求,要注重于思想性。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材就好比是大米。当然我们不是没有“米”,而是缺少适合学生口味的、营养丰富的“大米”。学生的观点未必成熟,但就当前的时代特点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新的养料,需要新鲜的“大米”。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编上,除兼顾中国传统的经典美文外,也应适当编选一些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作品,当今研究热点简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作品,介绍外国先进文化思想的文章,网络文学作品等等,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而后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

    2.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是开发教材的“巧妇”。好的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首先也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老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资源,并以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潜入学生的思想及言行中,同时应结合课文与现实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份量,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才可以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相对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来说,相对国人人格的建构来说,我们仍须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努力挖掘对今天仍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但不是要重温历史,而是促人感受与思考,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与写作中将民族积蕴逐渐而永久性地融入血脉,实现精神的升华和思想的成熟。如果老师能把各种文化带进课堂,让学生带着文化比较意识去学语文,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眼光与思路,减少对各种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可与崇拜。同时,对网络文学中那些确实精彩、思想敏锐、语言优美、能够引发人们思考与审美感的作品,不妨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网络文化中那些语言不规范的东西、品味低下的东西产生辨别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引导,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

    总之,教材的内容应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汇萃,只有在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里,加上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辨别取舍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时代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和热爱母语的感情。运用母语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吸收母语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网络对学生思想的异化作用,同时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在高职院校非文科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人文性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不仅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且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感情,才能更好地在网络时代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二) 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在高职院校非文科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当做主要任务,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大学语文应成为适用性突出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本就不是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从和谐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位专业老师都有这个责任。而面对网络时代非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退步,我们却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育家陆险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属性毕竟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彻底否定语文工具性的客观存在。但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实际状况是却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把大量时间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讨论课,艺术欣赏课,显得场面热闹但学生并无所得。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语文能力退化的一个原因。

    笔者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应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前面谈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在退步,其中更为突出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欠缺的大有人在。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围绕文本解读,更加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夯实了语文基础才谈得上文学鉴赏。那么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就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技能展开,通过讲、述、论、谈几种方式的交替使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即使课文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或建筑艺术的感受(如《威尼斯》),教学重点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欣赏问题上,也不能一味地灌输人文思想,相关知识点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话,既是训练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同时又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感受,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课内外的写作练习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把写作练习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只有真正指导学生为了生活而学习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他们才会很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用语习惯,树立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不再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来进行写作和交谈。最后教师应从学生的习作中筛选文病,规并类型,分析成因,拟定纠正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精读揣摩范文,练习写作理论性、评论性文章,学会总结生活中的经验规律,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上课件中的习题完成自学训练。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会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若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缺少人文性的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丧失兴趣,语文成绩再好也无法阻止很多心灵的荒芜。还可以让一些学生重新思考人际交往中的态度,不再对这个世界冷漠,也不再缺少终极的人文关怀。兼顾工具性,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影响深远,可以说,终生受用不尽。在网络时代,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健康和优良的母语环境里,培养他们读写听说的能力。形成语文能力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只有真正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语文工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 教育部高教司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
    [3] 熊俊超.新文化格局下的大学生阅读与导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 孙红珍.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及优势[J].文化建设,2006,(5).
    [5] 张连军,王英爱.论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成人教育,2005,(4).

    作者简介:肖常纬(1973-),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105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