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高职高专:让大学语文走进生活(李婷)
【时间:2008/12/1 】 【来源:教育时空 2007.11 】 【作者: 李婷】 【已经浏览3100 次】

    [摘要]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时量呈递减趋势,针对该课程的困境,提出让大学语文贴近生活,教学改革走进生活;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摆脱传统的模式,尽量生活化、实际化。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困境 教学改革 生活化

    目前,许多高职高转院校的大学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因为课程优化设置的原因,原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成为被删减的对象。不少院校的大语课程的课时量急剧下滑,有的甚至“号称”将被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替代。为什么在目前全世界汉语热的大趋势下,国内的院校反而会出现如此的怪现象呢?其实谈到大学语文时,总会涉及一个最基本也最简单的问题,大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我们非常明确的是,在中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目的是单一的。但到了大学,培养目标注重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或是转化效用。大学语文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到底能收到哪些实际的效用?已经成为学生是否选择学习大学语文的前提所在。

    目前,我们的大学语文在做什么呢?据了解,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授课还停留在对字词意的理解和分析上,极少数的深入到鉴赏的层次,但又是用古代的伦理诠释古代的文章,造成强烈的时代差距和观念差距,让学生很反感。再加上教材的篇目中又有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多分量的篇章是中学学过的,于是大学语文就成为学生口中戏称的“高四语文”了。在这样的状况中,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又是怎样应对的呢?据了解,绝大多数的教师也特别困惑:一方面如果用深厚的鉴赏理论来教学,许多学生听不懂,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分析文本,又觉得索然无味,既造成知识面的狭隘与局限,又使授课特别枯燥。所以也是处于两难的境地。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到知识,教师认为自己无法倾授。大学语文就在这对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走到了遭淘汰的末途。

    其实,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对大学语文有过非常明确的任务和目标界定: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换而言之,大学语文的授学中包括了艺术鉴赏、科技体验、人伦美德、和品格胸襟等方面的教育。大学语文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塑造和个性雕刻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从中吸取对自己的人生有用的知识。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唯有大学语文的学习和使用才是多角度的和具有终生性的。2007年,教育部和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也表达得非常明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38号函中提出:“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不可忽视、削减,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在函中还进一步指出,大学语文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语文的地位已经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高职高专院校的确存在着一些令大学语文的教学头疼的问题,诸如学生的素质整体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或是重专业而轻视公共课等。但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自甘堕落的借口。教学是教师的事,态度决定一切。学生都处在知识结构形成期,对有用的知识都不会绝对排斥,关键是怎么教的问题。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又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持续学习,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呢?针对高职高专实用性强的特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学生的观念问题。大学语文有用吗?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所以目前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明白大学语文的用处,清除语文只是习文识字的传统观念。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大学语文其实也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简单地讲是教学生如何说话、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何在关键的时候用语言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让学生从大学语文中习得生活的艺术。在古文篇章中其实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做人为事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该充分去挖掘。

    其次,要大胆改进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非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可,更不是没“钱”就不行。教学的改革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教学中的一些环节的改变,更关键的还要看改变带来的效果。比如将课堂讲授该成半学生讲授,或是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小片段,或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体会生活,或是用生活中的实际际遇来透析文本等等。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作品来源于生活,许多作品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映衬的。优秀经典的篇章之所以流传下来,之所以能入主大学语文教材,根本的在于文本自身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在于文本是可以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境况下去进行多角度的解读的,在于文本本身体现出的撼人的情与美、理与哲,任何人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某种独有的情愫。而这一切都是生活赋予的内涵。

    第三,教师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这种了解不是理论上的了解,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去了解。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入校前,一般在中学是处于中下层次的群体中的,这个群体较少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往往会有种长期被忽视的感觉。进入大学后,容易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在许多习惯和素养上又没有完全成型,反映在学习上往往是明显地缺乏自觉性,积极性不强,有的甚至在“混”;反映在生活上往往表现为散漫自由,不受管束。因此,了解了教学对象后,语文的教学一方面应该承担起修正学生品性的重任;另一方面,语文的教学也就有了很大的外延空间和生活基础。

    第四,教师还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大学语文不应该再仅仅停留在过去,不能再将古代的文本放在古代去分析了。华东师范大学周汝昌教授在一次大学语文学会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说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用现代的、流行的、时尚的观念来解读文本;应该站在现代文化、文明的高度,多角度地讨论和分析文本;应该从文学出发,进入生活,回到生活,在文章的延伸中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认同。这也就意味着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一种思路,一种融合古今贯通中外的思路。文章其实只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把古今结合起来,如何把文本与现实结合起来,如何把文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共鸣中让学生实现学习目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这样的指导。

    在诸多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会发现,越是贴近实际的改革,越是贴近生活的改革,越受欢迎越能成功。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亦应该走这样的道路。笔者曾经慕名听过几位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授的讲课,发现他们大多都讲得深入浅出:深入的是理论,浅出的是生活。而理论方面,一般的科班中文教师都不会缺失。所以反思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教师缺的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和技巧。如果能真正做到用生活来诠释大学语文的内涵,用生活的现实来拓宽大学语文的外延,我们也就能找到大学语文的求新求生之路了。


    参考文献

    [1]《语文》杨建波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大学语文》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38号函

    作者简介:李婷,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课部,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9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