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蒹葭》04年教案
【时间:2007/11/16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6911 次】

  《诗经》97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是一段从制礼作乐到礼崩乐坏的特别生动的历史,《诗经》真实地记录再现了这段历史。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因又分为十五国风,又称“国风”,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雅”是贵族、士大夫的创作,又分“大雅”“小雅”,雅:主要是宫廷和贵族使用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君王宴请各国使节和诸侯,小雅主要用于诸侯的宴会。一说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颂”为宗庙祭祀之歌,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周天子祭祀用的作品,“鲁颂”是鲁国祭祀所用的作品;“商颂”是宋国祭祀所用的作品。按宋人为商人后裔。)

  参:近来有“三种文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再分为三种亚文化,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往往占有主流地位。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文化,往往标举人文旗帜,带有超前意识。大众文化反映大众现实的生活和感受,强调的是现世生存与享受。“三种文化”的理论可以成为我们读解《诗经》“颂”“雅”“风”的基本思路,也可以用来梳理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

  教材选入《诗经》的三首作品,《蒹葭》、《氓》为国风,反映的是平民的爱情、婚姻生活;《采薇》是小雅,既有反战情绪,又有对民族、国家利益的认同,折射出文化精英的复杂心态。

  【最早的知识分子是贵族和士大夫,这是有理论的依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这个阶级,作为贵族和士大夫,自然有他们的阶级属性,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已经具有后世知识分子乃至现代知识分子的某些表现,比如,《诗经》大雅、小雅中贵族文人的政治讽谕诗,暴露弊端,批评国政,讽谏君主,忧国忧民,这种精神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较大。】
  
  《蒹葭》203页: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2。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3。

  教材归其为“爱情·婚姻”章,按前述“三种文化”理论,应该注意《蒹葭》属《诗经》中的“秦风”,即秦国百姓的民歌,讲的是平民的爱情生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芦苇。苍苍,青绿,繁盛貌。后“萋萋”、“采采”,义同。按:芦苇当有三种基本色调,即秋天的绿色,冬日的枯黄和芦花的泛白。诗歌不取黄白,专言苍苍,一则点明季节,二则奠定诗歌美的抒情基调。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以“绿草”译“蒹葭”,把握了这一点。
  白露为霜,白露凝结在芦苇上,象一片白霜。后“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是“白露为霜”的继续,凝成一片永恒的秋景。
  所谓,本诗歌中所唱的,本诗歌主人公所述说所追求的。伊,她,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在人们约定俗成中,基本定格为清纯秀美的女孩。诗歌背景为秋天的早晨,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让人有望断秋水之憾,故又有“秋水伊人”之说。此处的伊人,应该是诗人心中热烈追求的那个女子,或者如今人所云的梦中情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洄,水流回旋。从之,追寻之。溯着回旋的河水逆流而上追寻之,道路又险阻又没有穷尽,谓求之艰难。逆着河流径直而上追寻,却发现伊人好象在水中央,谓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萋萋,繁盛貌。诗经多用,如《国风·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另,《楚辞》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唐诗有“睛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晞,干。露水还没有干,义同“白露为霜”。湄,岸边,水草交接处。亦可解为似在岸上似在水中。湄,似不押韵,但古音必近之,如杭州话之“弥毛”。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跻,ji1,升,高。上段云溯着回旋的河水逆流而上追寻之,道路又险阻又没有穷尽,此段云道路险阻且越攀越高。
  坻,chi2(读di3时专用于天津宝坻县),水中小洲。上段云宛在水中央,这回看清了,好象是在水中小洲上,还是可望不可即。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采采,茂盛,众多。《诗经》中多用,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芣苡)。未已,白露尚未被阳光晒干。后世曹操《短歌行》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类之。然一则强调“未已”,仿佛是一幅永恒静止的图画,一则强调“苦多”,一种人生苦短的感慨。
  涘,si4,水边。从开始的在水一方,到后来的似在岸上似在水中,到这回的在水边上,仿佛是一步步接近了追求的目标,渐渐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但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右,迂回曲折(?)。沚,zhi3,水中沙滩。溯着回旋的河水逆流而上,道路又险阻又迂回;逆着河流径直追寻,却发现伊人好象在水中沙滩上,终于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赏析

  1.意境朦胧、含蓄不尽的诗歌风格。

  教材说,《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意境朦胧、含蓄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没有点明诗歌主人公的身份,更没有去作什么外貌描写,而只是反复咏叹追寻伊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如镜中花水中月,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这种追寻,自然也可以如教材说的抽象成一种人生境遇(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人生三境界),但是它无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的爱情是一种高度提纯了的,有点柏拉图式的,而这,造就了它在《诗经》诸爱情诗中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的美。如果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老套划分,则《诗经》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可以归入现实主义,然而这首《蒹葭》却绝对是浪漫主义的典范。

  比较《诗经》中的《关雎》、《静女》。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3,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同为《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民歌,却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绝不朦胧了。

  附:《人间词话》论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诗歌形式。

  这也是《诗经》的整体特色。以前我讲《硕鼠》,觉得这是简单重复,所以只讲一段,后两段并在第一段标出不同字样:“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麦、苗)。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后来知道这是亵渎了《诗经》。《诗经》作品的意境,是在这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中逐渐展现的,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遍遍诵读,这样的格式能引导我们逐渐静下心来,追随作品回到远古的境界。在这里,现代人的浮躁心理是最有害的。

  《蒹葭》当然也是这样,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本来就是执着追寻的有机部分,只有象那个追寻伊人的诗人那样,不怕艰辛,不怕重复,以这种旷日持久的追寻本身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意境。
  所以,这首诗必须反复诵读。

  3.琼瑶改写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垠/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彷佛依悉/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这首《在水一方》较好地演绎了《诗经·蒹葭》,将精英的“蒹葭”推向大众。
    FLASH《在水一方》:http://www.ting78.com/fullplay.htm? 
    http://www.ting78.com/?/gangnv/denglijun/zstf.swf
  网络文字:我看《在水一方》  http://didi2004.51.net/sj/mwgs/mwkzsyf.htm

    按:这是04年的教案,当时的链接都通向网络,后来发现网络不可靠,比如这里几个链接就全都无效了,后来就改成下载到自己网站,然后做“本站链接”。2007-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07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