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北京天津

专家呼吁:给中文一点空间——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07/8/1 】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4年4月14日 】 【作者: 记者 陈香】 【已经浏览3904 次】

    本报讯 近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致吁请,希望社会和高校能多给中文一点空间。尽管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由于定位模糊而广受争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被一再压缩甚至被相当部分高校取消的大学语文获得重新定位,国内一流教授走进大学语文公共课课堂授课。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一言以蔽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传统的给理工科学生“补课”的大学语文定位,使高校里的大学语文成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高校扩招以后的就业压力,和在科研成果完成率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指标的当下,在不少高校的理科院系,大学语文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由于大学语文没有一个二级学科作为依托,导致教学和科研不能结合,在高校普遍强调科研的当下,大学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近几年来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近段时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去年在本报率先发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出路》一文,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有关大学语文定位问题的大争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率行动,由她牵头,联合北师大文学院其他五位一流教授走进大一年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公共课课堂,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课程尝试。课题组选用《高等语文》教材,试图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成为大学语文的明确定位。一个学期的摸索实践,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想阻止这门课的开设已经做不到了”。但同时,她提出,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的时尚”的当下,学校还难以有决心和力量每年都这样精心组织这门课,让其质量永不下降,让它永远有魅力。也很难在中文系形成“谁开高等语文谁光荣”的风气,从而让大学语文成为中文系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试金石。她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无论现在的大学生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打算,都不能让他们对中文陌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陌生。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呼吁,汉语教学日趋尴尬,希望政策能有些倾斜,多关注一下大学语文。“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听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专家们指出,一方面是汉语的国际地位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为热门专业,一方面是国内汉语教学的地位在下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不无忧虑地提到,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很少,尤其不读经典,大都是看杂志或是上网浏览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英语,其二才是专业课,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是专业课的六倍以上。他同时表示,“并不是说英语不重要”,但起码要给中文一点空间,不然,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9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