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学子语文水准亟待提高——徐中玉答记者问
【时间:2007/7/29 】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4年10月20日 】 【作者: 本报记者 彭天楚】 【已经浏览4801 次】

    徐中玉曾任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现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问,北京大学中文系顾问。

    记者: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发展和教材的编写。那么,您觉得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和定位是什么?

    徐中玉: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培养上。主要选取有巨大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门课程选文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也要选些现当代文学精品,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而更多的是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此同时,也自然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有较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便于学好别的学科。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语文根底还不容乐观,过去中学语文课问题不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同时学生自己也没有多少时间用在多读好书、养成写作习惯上。

    我们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必须避免长期存在且有很大影响的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工具性模式,也就是将大学语文课程仅仅放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上,过多强调其工具性质。我认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二是文学史和文化史模式。从目前最新出版的几种大学语文读物来看,有的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来编写的,按时代的顺序来编排作品,将大学语文当作了文学史的简编本。有的教材把大学语文当作太深太杂的文化史甚至科技史的载体。这两种模式,都摆脱不了工具性的束缚,为过多的实用性所牵制,淡化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的学科根本属性。大学语文课程应以文化、文学精品为基础,离开了这两者,目标就可能落空。

    记者:“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状如何?

    徐中玉:大学语文课程尽管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提倡,但在高校教学中,似仍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有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一般都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政治等的教育,本国语文教育似已可有可无,或力求其少,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全国自学考试将“大学语文”作为必考课程,而有些全日制高校却将“大学语文”停开或仅仅作为选修课,这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红楼梦》中留下这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说明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对本国语文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决不可忽视、削弱。 (本站按:不欣赏这副对联,脂砚斋曰“此联极俗”,窃以为可挂在鲁四老爷书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说学习不必非靠读书,把想表达的意思正好弄反了。同样的例子,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是说读书是犯傻,大家也常常理解反了。 )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极端难教好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今天,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更高,大学一定要配备最优秀的教师,既能教学,又能研究,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好了这门课,使学生一辈子受益。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教辅的编写状况?如何提高教材教辅的编写质量?

    徐中玉:大约在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自发的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应予改进,但总体上仍是可喜的,它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最近某报采访了一位正在新编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的主编,据说他主编的这本还未编出的东西,已可预言将能“一统天下”。其未明形势,在信口开河。从事学术工作,不宜如此自我“炒作”。人们欢迎正当光明的竞争,反对种种不正当行为,应共同为提高教材的质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应也不会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我们一向赞同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24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