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广东大语

大学语文是“敲门砖”还是“万能胶”应否“罢黜”——广东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召集高校专家探讨大学语文问题
【时间:2007/7/29 】 【来源:南方网讯 2005-10-31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083 次】

“社会赋予大学语文过多的责任,在实际中,这不可能做到。它不应是一种工具,而应是激发兴趣、引导入门的敲门砖。”前日,继今年6月是否应“罢黜”大学语文的讨论之后,省高教学会和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再次召集各大高校专家进行探讨。不少专家提出,不应给大学语文“戴大帽子”,它只是“敲门砖”而并非“万能胶”,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

“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责任了,如让学生学好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人文学科确实有这样的功能,不过针对大学语文这个‘具体’来说,它是无法做到的。”暨南大学中文系盛永生老师说。

很多与会者认为,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多多少少受到限制,只有部分学校有40个以上的学时,多数只有20到30多个课时,有的甚至更少。“短短几十个小时之内能讲什么呢?企图通过这几节课学会什么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靠学生平时的努力。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大学语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循着‘导游’的指点自己探索。”

有人提出用讲座的方式授课,以此弥补课时不足带来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学教育也可以这样上。什么都讲但讲不清,不如用2节课、4节课的时间来讲深、讲透一个专题。让老师讲自己最擅长的专题,不但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对科研也有好处。”

要理解学生的时代观念

很多大学语文教师讲到,课堂上学生对古代作品所作的“现代版”解释常出乎老师意料。“在讲《氓》这首诗时,有学生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故事称为爱情悲剧,有的说女主人公埋头干活不重保养,被遗弃很好理解,两人不合导致分手,不是也很正常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国璋说,古诗文中的故事背景、观念跟现代已经有所不同,学生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作出这样的解释。“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课’、引导对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教材内容太“经典”也行不通

在教学内容上,暨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倪列怀教授也认为时代特征不能忽视。他说,教师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太强调经典性,有可能会忽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现在的学生也不是不看书,而是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们一样,专挑经典著作读,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研究。”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的黄忠顺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像青春文学、大话文学等在学生中非常流行,如果大学语文对此毫不回应,那就脱节了。这一点现在已经不断在尝试,罗大佑歌词被选进新版教材就是一例。”

 

【几个不同版本的同题报道】

广东各高校:优秀文化“宝贝”的大学语文丢不得

南方网讯 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万能课”,它的作用恰好在于它的润物无声,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宝贝”不能丢。
                        
昨日(19日),针对是否应“罢黜”大学语文之争,省高教学会和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召集广州各大高校,就大学语文是否就等于“高四”语文等问题展开讨论。

大学语文=“高四”语文?
                        
与会者普遍认为,大学语文并不能与“高四”语文简单地画上等号。大学语文应注重文学欣赏,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培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怀,具有一种“审美”功能,而中学语文更注重于语言文字技能的培养。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的,而中学语文便是一个基础,但我们的重点不是在于把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区别开来,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去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思想自由,而不是传授枯燥无味的理论。
                        
应“罢黜”大学语文?
                        
对于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是否还有用的质疑,广州各高校绝大部分与会代表认为,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课程,但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万能课”。社会的错误导向和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功利期待导致了“大学语文是否有用”这样的争议,但恰恰它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它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不能用一种功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也不应把整个人文教育的重担都落在大学语文的身上,不能把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部归结为大学语文的责任,而应视为文学传统的传承,以及怎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能够说真情讲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人。大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大学生养成较高的阅读品味,《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宝贝”不能丢。 (编辑:栾春晖)

 

大学语文=“高四语文”?这课还该不该开

羊城晚报 2005.6.22

大学语文到底要不要开?大学语文=“高四语文”?……19日,在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广东学者围绕这些敏感问题热烈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不爱学”大学语文绝非普遍现象,这门课不能不开。

多数学生欢迎开设

最近,罗大佑的歌词被选进新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也再次引起人们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关注。研讨会上,学者们尖锐地指出,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由于它不是一个独立学科,如果一个教员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也没有位置。所以,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员去教“大学语文”,他们也仅仅把这当作过渡。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怀疑,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大学语文”。

但是这种状况与学生们自己的意愿却并不吻合,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裘汉康教授说,中山大学曾经做过调查,结果表明82.9%的学生欢迎开设大学语文。从“学生为本”出发,这门课必须开。

不能指望立竿见影

五邑大学谢珊珊老师认为,当前有种社会导向:大学的课程应当“立竿见影”起作用。这一点,大学语文做不到,它不是一门“万能课”,只能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却终身受用。

东莞理工学院黄忠顺教授也认为,争论“要不要开”没意义,重视它、让学生喜欢学才是要务,东莞理工学院在将其列为必修课的同时,配备优秀教师并创办电子刊物引导学生,深受学生欢迎。

“高四语文”值得深思

在最近暨大举办的一次论坛上,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提醒:“大学语文必须是‘大学’的语文”,而有关媒体更直指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没新意”。广东专家表示,“高四语文”一说值得深思,但不必太在意,因为最初开大学语文课就是为了将以前遗留的问题拿到大学继续解决。

 

应否"罢黜"大学语文? 广东高校专家再次相聚探讨

南方日报 2005-10-31

南方网讯 “社会赋予大学语文过多的责任,在实际中,这不可能做到。它不应是一种工具,而应是激发兴趣、引导入门的敲门砖。”前日(29日),继今年6月是否应“罢黜”大学语文的讨论之后,省高教学会和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再次召集各大高校专家进行探讨。不少专家提出,不应给大学语文“戴大帽子”,它只是“敲门砖”而并非“万能胶”,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

“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责任了,如让学生学好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人文学科确实有这样的功能,不过针对大学语文这个‘具体’来说,它是无法做到的。”暨南大学中文系盛永生老师说。

很多与会者认为,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多多少少受到限制,只有部分学校有40个以上的学时,多数只有20到30多个课时,有的甚至更少。“短短几十个小时之内能讲什么呢?企图通过这几节课学会什么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靠学生平时的努力。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大学语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循着‘导游’的指点自己探索。”

有人提出用讲座的方式授课,以此弥补课时不足带来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学教育也可以这样上。什么都讲但讲不清,不如用2节课、4节课的时间来讲深、讲透一个专题。让老师讲自己最擅长的专题,不但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对科研也有好处。”

要理解学生的时代观念

很多大学语文教师讲到,课堂上学生对古代作品所作的“现代版”解释常出乎老师意料。“在讲《氓》这首诗时,有学生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故事称为爱情悲剧,有的说女主人公埋头干活不重保养,被遗弃很好理解,两人不合导致分手,不是也很正常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国璋说,古诗文中的故事背景、观念跟现代已经有所不同,学生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作出这样的解释。“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课’、引导对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教材内容太“经典”也行不通

在教学内容上,暨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倪列怀教授也认为时代特征不能忽视。他说,教师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太强调经典性,有可能会忽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现在的学生也不是不看书,而是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们一样,专挑经典著作读,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研究。”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的黄忠顺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像青春文学、大话文学等在学生中非常流行,如果大学语文对此毫不回应,那就脱节了。

这一点现在已经不断在尝试,罗大佑歌词被选进新版教材就是一例。

但广东教育学院副院长肖建彬也提醒,语文到了大学阶段更应承担起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只要应试教育阴魂不散,大学语文教育就不可能获得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500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