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我的美术教育(学生王虹雅)
【时间:2007/7/18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0301 王虹雅】 【已经浏览4079 次】

不记得从何时起,我便拿起那些我触手可得的东西在任何可以留下痕迹的地方涂抹刻画了,一根木棒、一粒石头、一根粉笔,都是我的画笔,地上、墙上都是我的画布,那时的想法好单纯,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画些什么,可自己还是乐在其中,在完成这项自豪的仪式后也没忘在爸爸妈妈面前显耀一翻,后果可想而知,总是会招来一顿痛骂。后来爸妈拿我没办法,就给我准备了小黑板,图画本,让我再会搞他们眼中的破坏!上幼儿园我发现原来蜡笔、水彩笔,可以在图画本上画出那么漂亮的色彩。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正规学画的历程,总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笔,我就在纸上跟着画;或是在老师预先画好的完全一样的图案上或书本上,在老师统一的指导下上色。要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只能按着老师的画画,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也就自讨没趣。上小学后,也还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画图范围内,以临摹书上的为主,很少的创作。后来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接触到了中国画,新鲜感好奇感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但很快刚开始的新鲜就被枯燥的练习消失取代了,为了准备参加县里的比赛并取得一个好成绩,总是每天不断地练习同一幅画,而国画的学习在参加完比赛后都不了了之了。初中高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糟糕,虽然教学规定开设美术课,可学校并不重视,对我们的美术教育只局限于表面,通常是老师在上面教,我们在下面忙着做习题,这种填鸭式、应付式的教法完全背离了开设美术课的初衷,也缺乏积极的启发,把思想与表现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只知临摹不知创作,只会刻板机械的图画,而不会灵活的表现,极大地扼杀了我学画的兴趣。就拿高考来说并不是因为喜欢画画而去画画,而是为了考上大学,我们把绘画当成了高考的一条捷径。

但选择教育,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喜欢当老师,有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原因是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做老师的最大价值在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也是主要原因,当教师有许多业余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每年有两个假期,寒假与暑假,每周又有两天休息,尤其是像我们以后当美术老师,是辅课,上完课就没有事了,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再者,父母都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不用那样奔波。

很顺利地,我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的美教专业。

我觉得我们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千画一面的现象,因为视点的一致,从初识到提高锁定于传统,在实践中又不敢雷池半步,出现了雷同现象,这是老师们一种教学方法造成的,既抹杀了我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又否定了自身的特色。素描色彩都是写实,素描讲三大面,五大调子,色彩讲冷暖关系,只要套用一下就可以了。记得老师曾讲过,在韩国每位学生的作品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却,只局限与老师的教,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这是美术教育的通病。不过我们是幸运儿,学校对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拿素描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老师颇感欣慰。每个人都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毕竟我们现在还不够成熟,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更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头脑中最机敏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美术教育既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但要提出一点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技法的训练和学习,毕竟我们出去当老师手上工夫还是要有的,考研的入学考试也是重技法的。现在我的学业非常繁重。我们知道,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因为它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又有一定的关系,如:文学。美术通过造型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情感和审美等特征,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关心身边的小事,因此,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形式,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促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记得美国美术教育家曾说过: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我无悔我的选择,只是现在已是大三的我考虑的比以前更多,自己如何当"好"一名教师,也知道当老师并非易事。暑假在家,老师办了考前培训班,要我过去帮忙,虽说有老师指点,但当学生叫我声"老师"时,我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恨不得把自己会的全教给他们。在与他们交往过程,更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也明白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要趁现在,不断的自我增值,提高自己。

大学生活很忙碌,但也很充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8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