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我读《论学品艺》章(学生叶雷)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2 叶雷】 【已经浏览4422 次】

自高中以来,语文已经断了两年了,现在真的拿不起手,真的词穷,这个平时作业真的交不出手,真的丢脸,居然写这样的文章,老师下了最后通牒,只好硬着头给交了。

在《大学语文》的十二个章节里,我最喜欢《论学品艺》这一章,因为那是论文学品艺术的一章,我真的惊叹中国文学的精深,这是文学,这是艺术。

《论学品艺》里一共有九片文章:

《梅圣俞诗集序》语言简练,行文跌宕起伏。阐说道理,先设置“诗人多穷”的世俗论调,然后翻云覆雨,导出“穷而后工”的正面结论,顿挫有致;写梅诗只工,以文章陪衬,用世俗对比,概说公众推崇,特写名人赞语,多角度,多手法,如八面来风;抒发感慨,先虚写“幸得用”之功,后实写“不得志”之悲,一扬一抑,大起大落,情意十分酣畅。

《上枢密韩太尉书》重点论述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认为“气”是人的气质和品格。它来自于作家的生活阅历和身心修养,对写作有极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途径。

《送郭拱辰序》通过赞扬郭拱辰的高超画技,引用具体实例加以印证郭拱辰画的神似之妙,突出了朱熹自己的气骨品性,进而将空子机寻访隐士、隐遁山林的超逸襟抱和盘托出。

《与友人论学书》对“言心言性”之学作了深刻的批判,反对空虚的学风,提倡关心国家大事,主张“博学于问,行己有耻”,为学要根基实在,有本有源,切实有用。如果妄谈天理性命,沉浸于玄想之中,那不但无补于实际,还会害国害民。

《字逾纪泽儿》选的是曾国藩写给他长子曾纪泽的两封信,讲的都是为人治学的道理,第一封信中,曾国藩主要讲读书的方法,在第二封信中,曾国藩主要教导儿子如何习文作诗。这两封书信写得非常切实中肯,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之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我”的角度,记录了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位大学者的讲演。文章段段精神,句句出色,将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神采刻画了出来。就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所表现的学问、文采、热情,用一句话“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比较含蓄地对梁启超作了赞美,这种含蓄给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咬文嚼字》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多处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文学创作的实例来论述,使文章论据充足,令人信服。

《看蒙娜丽莎看》是一篇艺术审美散文,赏析的对象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个“看”字编织起作者的创作活动、作品本身的存在、作品反映的对象和读者的审美活动四方面有机的关联。

《贝多芬百年祭》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以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价值。

在这九篇文章里,我最喜欢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朱光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研习过心理学和艺术史,他的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在这里,我不做就文字的文字,我只朱先生的研究文字精神说点自己的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懒惰了,不喜欢思考,什么东西都喜欢现成,自高考以来,我对文字的学习几乎断了,没有语文课的原因,还真不会去好好读几篇文章,这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现在,像朱先生那样研究语文的人已经少到不能再少,现在的社会讲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研究语文并不能看到它的直接成效,功利心使很多人走向了金钱而放弃了语文的研究。以前博学多才的人真的是比现在的强上好多,因为现在的人都缺少必需的根基,书读的太少,以前活动少,除了看书还是看书,现在不同了,人们活动丰富了很多,加之互联网的疯狂发展,大大分散了人的精力。

自互联网普及后,我们都变得不易思考,因为网上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就拿《咬文嚼字》来说,以前想找点相关资料还要到图书馆翻好几天的书,现在上网一搜,哪里是几千篇评论,出来的是上万的相关信息,但是这里有多少评论是优秀的呢?我们有些人真的是从不思考,拿来就用,以前还要抄,现在好了,复制、粘贴,然后打印,连抄的事都省了,这样一过,有多少人学到了东西呢?朱先生的文章是广征博引,有小说、戏剧、诗歌等方面的例子,又有一些历史典故、学者论著,还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文章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现在有多少人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呢?现在的社会不知道是怎么了,相反的,在我们的周围,偶尔有谁会蹦出那么一两句成语诗词什么的,其他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哟~不错嘛~满有文采的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文绉绉的拉~”我晕,那成语地球人都知道,这算有文采了?还文绉绉~恶心~我们的语文底蕴真的是太底了。

一个人不能欣赏文学、不能发表思想情感,无疑得算不得一个受教育的人,我们也许不能达到朱先生的博学,但我想,至少他研究文字的谨严精神我们还是能做到的吧,拿到个东西至少总能先想想对不对,好好推敲下。

我们总是自己不喜欢去研究,而要别人去研究,然后等别人研究出来了,直接拿来一用就说自己已经研究过了,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真的缺乏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多少人会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谨严的精神,从最基础的做起,这种精神是最重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07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