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爱情婚姻章”概述笔记(学生童镇镇)
【时间:2007/6/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术学041 童镇镇】 【已经浏览8107 次】

我记录的这一章是概述,这一章的重点课文是《长恨歌》。

教材概述主要分成两大段,一段是爱情,一段是婚姻家庭。但是实际上在这一章的课文中重点是爱情,婚姻家庭涉及的很少,只有两首悼亡妻的诗,悼亡妻既可以把它放到婚姻家庭里,其实更可以把它放到爱情里。婚姻并不是爱情的结束,对于妻子的爱同样是爱情,而不是在讲的我们婚姻家庭中的责任。这两首悼亡妻的诗,并不是在讲婚姻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仍然是在讲爱情,还有最后一篇《菉竹山房》也并不是讲婚姻家庭,这已经是一个早以不存在的家庭。像是一个在闹鬼的故事,它是爱情的一种畸形变化,对于已经死去的人的思念,思念到变态,所以也不是一个家庭,所以这一章的主题就是爱情。关于爱情,单元提示是这样说的:“也许不是谁都能说清爱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不会错,那就是只有真诚的心真诚的情才能真切的感受它、洞悉它。”这一句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句“也许爱的天堂并不像有人梦想的那么永恒,爱的现实也不可能达到毫无遗憾的圆满,但这也无防,因为真挚而热烈的梦想会使爱更加光彩照人,真诚而执著的追求更是爱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做了这样一个定义之后,接下去就点出了这一章的主题。尽管残缺的爱情让人遗憾,失落的爱情令人痛惜;但从另一面看,遗憾和痛苦也可能凸现出真爱的觉醒、真美的彰现,而这也正是以表现生离死别、刻骨相思的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讲的这么多,实际上点出一点,本单元的诗文讲的是爱情,而且是专门讲那一种残缺和失落的爱情。书上选的都不是圆满的爱情,几乎没有一篇是圆满的爱情,都是残缺和失落的爱情。

《湘夫人》讲的是一次约会,但是恋人失约。等待的人抱着美好的想象,等待着恋人,到恋人失约;然后心理发生变化,到最后生气;把恋人的信物扔到水里,耍了一通脾气。是一次恋人失约。《长恨歌》讲的是天上人间,绵绵不绝期的长恨。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写的是对亡妻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晏几道的《临江仙》写的是思念一位歌女,一见钟情以后又没有机会相见。几年之后,回顾起来的那种相思之苦。《鹊桥仙》——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只是秦观写的很豁达。《沈园二首》也是千古绝唱,陆游年轻时候的一段爱情。发生在二十几岁,一直到写《沈园二首》的时候是七十五岁。这段爱情在他心里保留了五十多年,依然非常强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是一爱情的悲剧故事。《圆圆曲》这个主题则更为复杂,爱情和民族、感情的冲突。吴三桂对于陈圆圆的爱情,是非常地忠贞不移。但是他以整个民族的利益,来作为他爱情的代价,这样来处理这个爱情,显然是要受到我们的谴责的。《翠翠》选自沈从文的《边城》,里面写的爱情非常朦胧。这一位少女情豆初开,自己也模模糊糊把握不住。而最后也是以一种悲剧结尾的,她爷爷的死,而最终她的爱情也非常渺茫这样结尾的。《菉竹山房》写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爱情,一种变态的爱情。与我们今天的人离的太远了,是一个时代不正常的产物。

所以,第一、这一章的主题是爱情,而不是如标题所说的爱情与婚姻。第二、它所写的爱情不是幸福美满的爱情,而是爱情的悲剧,是残缺和失落的爱情。问题:为什么是这样?揣摩:这本书的编写者为什么专门挑选这一种故事,为什么不挑一点好一点的、皆大欢喜的、让人看了心里开心一点?除了单元提示所说的,应该有三点原因:

第一,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爱情也是同样,美满的爱情故事大致相同,相同的东西就没有好写的了。太美满的、没有缺陷的这种故事这种文学的情节,不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故事大都存在于大众文化,老百姓平时喜欢看的,皆大欢喜的大结局。存在于童话爱情故事里,比如说格林童话,有一则概括了这一类美满的爱情:“从前有一个先生遇见一位太太,两个人一见钟情,不久就大腹便便地有喜了。他们子孙满堂,活了一百多岁……”,这就是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故事。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就多了,各有各的不幸。

第二,文学的四环节,特别要注意是第四个环节——读者环节。文学作品要给人想象,文学作品不能十全十美,不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我们美术中为什么维纳斯这一尊雕像有这样高的评价,因为她断了臂。这个手臂怎么也找不着了,这给我们欣赏的人提供了无尽想象的余地。我们可以充分去想她这一条手臂应该是怎么样的,而维纳斯整体的这个塑像,我们把她的手无论想象成什么样子都觉得非常地合适。有些人画过一些草图,凡是能想得到的动作全部画出来。维纳斯这个表情,这个动作是中性的。这个肩膀可接上各种各样的动作,它没有排斥性。但是,为什么最终这些艺术家们、考古家们(专门有一种修复专家)没有把这条胳膊修复上。因为,最后觉得任何胳膊修上去之后,虽然都很合适,但是它是有排斥性的。一百种可能,选择了一种可能就对其他九十九种可能的排斥。还不如原来那样,给上一百种想象。这就是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不尽的哈姆雷特的这个道理。所以,残缺、失落的爱情故事也给人更多的想象。比如《长恨歌》到底扬贵妃的结局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死,有种种地猜测,这就给人很多的想象。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到编故事的过程,就是参与与创作,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与参与。

第三,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定义。我们通常都是把它定义为真正的爱情和婚姻是经得起考验的,一发誓就是海枯石烂。海枯石烂就是大的变动,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变动、风风雨雨都能经得住考验。这样的爱情才是永恒的,才是真正的给我们带来美感的。所以,这个风风雨雨、残缺失落就成为了爱情故事的一个典型环境。凡是好的爱情故事,比如西方的茶花女、泰坦尼克号必然把它放到一个惊天动地的背景当中去,一种非常悲剧的背景上去。爱情正是在这个背景上,显示出了它的光彩。

详解:第一篇《湘夫人》,一种萧瑟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们心灵中有很多地方是容易被触动到的,我们自己觉得莫名,是从原始人类一直遗传下来的,是母题。遗传下我们人性中一些共通的东西,我们会被一种萧瑟的环境所感动。中国美术史讲到,我们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标准是荒寒之境。不是像清明上河图那么热闹,不是西方油画那样人物众多场面热闹,往往是残山剩水,只是一个角落,大幅的空白。这样的画最能打动我们中国文人。这首诗的背景:这是屈原的屈赋或者叫楚辞,是最早的诗歌。中国最早的诗歌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是代表北方的流派,楚辞是代表南方的流派。屈原他的作品中有一部组诗叫做《九歌》,《九歌》实际上是十一篇。“九”表示多,不是正好九篇。它祭祀楚国神话中的十位神,还有一篇是序曲。这十位神基本上都属于对偶神,一对一对的。古代的祭祀活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表演。是一对一对的神上来表演,演对手戏,对唱。其中就有湘君和湘夫人这么一对神,是传说湘江中的一对对偶神。《湘君》是以湘夫人的口吻来歌唱湘君。

首先是湘夫人和湘君约会,等待湘君前来和她约会。然而湘君失约,于是湘夫人在等待中感到失望。并且由于女人的那种小心眼,开始怀疑她这位恋人是不是被别的女子所留。于是她决定亲自去找他,开始打扮,用了很多的笔墨,打扮得漂漂亮亮。让那位敢勾引她恋人的女子看看,和她比一比到底谁漂亮。于是出发去找湘君,她又不直奔湘君的住处北渚,而是在湘江上拐弯抹角,飘来飘去,兴风作浪,作法掀起大浪,想要吸引湘君注意。这都非常像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故事,想要恋人引起他的注意。可惜湘君终于没有出现,于是她非常生气,直奔北渚,到了北渚之后已经是人去室空,扑了个空。于是她在气愤之下,就把湘君送给她的爱情信物玉佩丢到了江里。但是又非常的矛盾,又不由自主地采了很多花。这个动作本来是与恋人相会的时候准备采一些花送给她的恋人的。不知不觉地采,采了之后才想起恋人那么坏,干嘛要给他采花。于是把采的花扔给了湘君的下人,自己离开了,这是《湘君》的故事。接着湘君上场了,唱的是《湘夫人》的故事……楚辞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的花花草草的名目非常的多……最终,湘夫人也没有来,她闹脾气了。最后也没有来见他,“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最后湘君也发脾气了,把自己的衣服也扯烂了,袖子拉下来扔到江里。采的一些花也不送给湘夫人了,“将以遗兮远者”送给远处那些不相干的人,宁可送给他们。说不来就不来,我乐得逍遥,“聊逍遥兮容与”。

这是一个喜剧,其实说是悲剧,但表演的两个人非常的可爱,适合那种祭神的气氛,乐乐闹闹的。据说屈原被流放,流放之后就有机会到楚国的各个偏僻的地方,乡下、民间到出走。楚国是一个巫术非常盛行的国家,祭祀活动非常的多。屈原在流放中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歌词非常的简陋,于是他就决定帮他们重新写一下。(听《湘夫人》录音:……)我们的母语在古老的时候,就是非常的优美的。那种韵律,它是具有一种音乐的感觉。虽然只是文字,但是我们感觉到里面是有音乐的、有韵律的。

《长恨歌》等一会重点讲,《圆圆曲》可与《长恨歌》一起讲。

苏轼的《江城子》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最深的感情往往用直白的语言来表现。(一起读《江城子》:……)“思量”这个词在我们平常词典里的读法是一个轻声词“Sī liang”。但是在诗词中有音韵,有自己的一种的韵律,不能完全按照字典上来读。“思量”在这里应读“Sī liáng”。像歌里面所唱的: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liáng),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两种读起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量(liáng)有一种沉吟、苦吟的味道在里边。

晏几道的《临江仙》这首词字面很美。(一起读《临江仙》:……)晏几道是北宋的词人,他的父亲是非常有名的,是北宋的宰相晏殊。晏殊也很擅长于写小词,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父子俩的词都很有名,在文学史上并称为“二晏”或者是“大小晏”。晏几道虽然出身豪门,但他绝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无意于仕途,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词人。特别是后来因为别的事情牵连下狱,遭遇这种变故之后,更加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于是就请求朝廷让他不要作官,在京城赐给他一处宅地。从此就在那里喝酒、与一般地一些个朋友交往,特别是与身份不高的歌女交往。把他的感情都倾注到这些人身上,而断绝与豪贵们的来往。这首词里面所涉及到的那个“小蘋”是他朋友家的一个歌女,在朋友家见过她,一见钟情。但晏几道词中的这些女子都不是很深的交往,甚至有些长什么样都没看清过。有一首讲的是古人喝酒时用熏香,烟雾缭绕。隔着烟雾隐隐约约地看起来非常地美,他就念念不忘写了很多的词。他追求的这一种就像《蒹葭》里面的那样,他不去破坏这种美,不一定要追到手,他要保留这种朦胧的感觉,小蘋”也是这样。这是见到小蘋一年之后回想起来仍不能忘怀,写了这首词。“两重心字罗衣”这一句有几种说法:一种就是“罗衣”是舞女穿着漂亮的心字图案丝绸衣服;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鸡心领,一件套一件;还有一种说法是舞女她们穿的是用心形香熏过的衣服。但学习古代的诗文不要太落实,“两重心字”还是理解成一种象征意义,一种吉祥图案,一种爱情图案。这种图案我们今天仍然很喜欢,不管它所指什么,实际上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他和这个舞女一见倾心、心心相映。

《鹊桥仙》文字非常美。(一起读《鹊桥仙》:……)非常经典,里面的句子我们是经常引用的。它的词牌就是它的题目,后来的一些词就不一样了,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季节都对不牢,词牌是词牌,题目是题目。词牌表示是一个曲调,相当于我们今天唱的音调,题目才是内容。但是宋代的词最开始词牌和主题往往是合一的,应该说第一首词的词牌就是题目。第一首有人写了《鹊桥仙》把它编来唱,觉得这个调很美,后来的人就拿这个调来填其它的词。开始填的时候可能还考虑《鹊桥仙》和牛郎织女的内容要比较贴近,到了后来只是往里边装一个内容而已。就像现在的一些歌曲那一些老调,但他装的歌词已经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后来就出现词牌和题目分开的。但这里是合一的,讲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秦观的这首词好在:第一它的格调,牛郎织女是一个传统的题目,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再出现,它是一个母题。但是其他人写的都不如秦观,情调没有他的高,他们都处理成一个悲剧,而秦观处理得很潇洒、豁达。最早的牛郎织女诗歌作品,如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很悲。杜甫也写过《牵牛织女》一首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欣赏诗歌有个标准叫做“知人论世”,要知道这首是谁写的。但是也不能绝对,好的作家也可能写出不好的作品,没有名气的作家也有可能写出一部好的作品。这首杜甫的诗就写的很差,跟古诗十九首不能比,跟秦观的词更不能比,出自这么大的一位诗人太简单了。

晏几道也写过一首《鹧鸪天·七夕》,里边有这么几句:“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因为牛郎织女故事里边,成也喜鹊,败也喜鹊,喜鹊搭桥让他们相会。但是也有的说喜鹊传错了信息,致使他们两人永远也不能相会。“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凉蟾”就是月亮上的蟾蜍,他写的是断肠很悲的。在秦观以后的范成大也写过一首《鹊桥仙》:“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牛郎织女还有一个版本说,玉皇大帝看见牛郎在天上耕作,非常地勤快,很喜欢他,就把织女许配给他。可是牛郎织女结婚之后两人沉浸在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生活中,牛郎也不耕地了,织女也不织布了。于是玉皇大帝生气了,让他们两个人分开。“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愁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特别是这几句,他是跟秦观唱反调的。他认为一年只有一次见面,倒不如不见了。不见了时间长了,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但是又突然见了一面,结果又搞出很多烦恼来。相见的时间非常短,留下的烦恼非常地多,不如不见。这就是一种非常悲观的论调,对于这一次见面,他认为不如不见。正像我们一个心理学实验中说的,拿一个瓶子里边放一半的水,然后问瓶子里边有多少水。乐观的人说有半瓶水,悲观的人说半瓶还空着,来测试人的心理。所以比较起来,秦观的这首诗的格调最高。凄凄惨惨、哭哭涕涕的能打动人,但格调终究不是很高。潇洒豁达的像苏轼的《赤壁赋》这样的,才更为人之所赞赏。

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了一个节日——乞巧节,就是阴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乞巧节是女儿节,女孩子在晚上有很多事情好做。比如说有些地方,女孩子这天晚上偷偷的躲在南瓜棚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窃窃私语。听不到没缘分,听到了预示将来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还有一说法是浙江金华的,七月七日每家都要杀一只公鸡,那就是第二天早上不让公鸡啼,那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牛郎织女短暂的相会,不要让公鸡的啼鸣所打断,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由七夕的节日命名为乞巧节,“乞”就是乞求、请求。女孩子乞求上天给自己一双巧手,一个巧的心灵。以前的女孩子在出嫁前要在家做好女红,手要巧,针线活要好。所以在这一天晚上,对着月亮有一活动,月亮不是圆的,也不是很亮。但是要对着月亮穿线比赛,哪个女孩子能对着月亮把线穿过去就说明她的手巧。

贺铸的《鹧鸪天》。(一起读《鹧鸪天》:……)很多人认为可以和苏轼的《临江仙》相提并论,但苏轼的《临江仙》要比他的好的多。一首诗词的优劣比较,贺铸的《鹧鸪天》已经沾染了宋人的一个陋习,就是议论入诗、议论入词。文学是不应该议论的,应该很谨慎尽量少议论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议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抒情,所以苏轼的词比秦胜。当然有的时候议论得好也可以透出、传递出感情。比如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它是一种出于抒情的议论。而“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两句显然不是,“阊门”太冷僻了,书上注解是苏州城的一个城门,借代苏州。按教材解释他第一次携妻子居住苏州,在这期间他的妻子死了,若干年后他重过苏州引起了感叹,那他什么时候他重过苏州呢,到底有没有重过呢,没有记录。所以我认为只好理解这个“阊门”不是苏州,这个“阊门”就是城门。他进苏州是一进城门,离开是二过城门。一过城门的时候是同他妻子一同过的,当他离开再从城门过的时候只剩他一个人了,这么理解会更好一些。人的感情到了最深的时候那是直述的、倾述的,不是曲曲弯弯用很多典故比喻。他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写,只有最后一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他妻子生前晚上给他补衣服,现在谁呢。前边这些都是比喻,产生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很杂乱。里边出现了很多一组一组的意象,但是要把它组合起来就很困难。苏轼的《临江仙》的意象非常的鲜明,而他在我们的头脑里唤不起一中非常明显的意象。

《沈园二首》,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陆游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感情非常的深,但他的母亲不喜欢,一定要他们离婚。理由大概是没有生育,还有一个是她非常有才气。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首诗写于陆游七十五岁,能够这样的刻骨铭心,一直保留到他的终生。……

下一节课再接着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840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