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推荐:人情世态——《陌上桑》(学生韩娜蝶)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2 韩娜蝶】 【已经浏览4653 次】

    人有百情,世有百态。看看钱中书借“吃饭”而揭示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世俗心态,听听史铁生在“地坛”一文抒写的那种感人心扉的忧伤,你会由衷赞叹:人情世态是多么的复杂多味,又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总有人想排斥这种复杂,也总有人想压减这丰富。崇尚“绝对理念”的理性主义者,无视人类“在水一方”的窘迫处境,想用一些虚拟的“终极理想”来一统人的心灵;坚执“真理唯一”的科学主义者,竟将美轮美奂的采桑女罗敷也拉上阶级斗争的战车,想把千姿百态的世态人情归于划一。其实只要听听婴宁的笑声,瞧瞧刘邦还乡时的德性,就可知道这些作为都是徒劳无意的。人情世态的丰富多彩犹如宋诗所云,“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之所以选择了人情世态这一章,是因为有非常强烈的念头和一种理性的思维在牵引着我分析世间人情。人情无非一“情”字,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都可以情说之。我想通过对这章精细的阅读从中能学到很多需要的东西,对现在乃至以后的人际交往生活可以有所帮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味人情世态是青年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

    从《蒹葭》说起,《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企归。“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境凄美,人世间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就包容在此了。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飘忽不定描述了伊人的神秘感,像极绘画中的抽象派。全诗洋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这首诗的意象和主题都是朦胧的,有人说是对爱人的追求,有人说是一首招贤诗。

   《贫女》一诗通篇用比,句句为贫女自伤而又句句为贫士写照,语意双关,表里兼顾,构思缜密精巧。本诗以贫女自况,以贫家女子虽有才貌却无人问津、媒娶,老大闺中,“为他人做嫁衣裳”,寄托贫寒之士虽有才具而无人赏识、提拔,长年寄人篱下、屈沉下僚的伤痛,形象地揭出当时社会重门第权势、轻才具能力、压抑人才的黑暗现实,对此表示愤怒不平。作者模拟贫女口吻倾诉心曲,自然贴切,声情毕肖,从而使贫女形象生动鲜活,栩然在目。这种不平态度在当时看来是极为平常,德贤人士被埋没的又岂止他一人,真是人有百情世有百态事事难料呀!

   《兰陵王》借咏柳写别离,之间又夹杂几分思乡之情。以景寓意之诗词大都被作者意念中的主题所感染。愁一箭风快,半蒿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暗香》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宋代文人爱梅成风,创作的咏梅词不少,而姜白石的《暗香》最受称赏,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暗香》以爱梅、赏梅之人为线索,借咏梅题材抒发个人身世之悲、岁月之感。

    作为学艺术的我来说,我们有时候作画也是如此,从你的画面当中不难发现你当时创作的思想情感:悲喜、茫然、得志、失落、冲动、疑惑等多种心里感受,或简单表现或矛盾思想,或激情飞扬或心情低落。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的话这是人的一种浅意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它就会表现出来,画家在做画过程中当然少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人的本性固然复杂,人情世态诚然多彩,但总会在某些抬头举手的瞬间洞察他的心。

   《吃饭》这是一篇嘲讽世情时弊、闪烁智慧光芒的文章,借人生最常见的吃饭为主题,巧设妙喻,探幽发微,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揭示得矛盾百出,淋漓尽致。原本简单的吃饭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变的如此富有哲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文章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即是,生活哲理与人情世态交融一体,深刻的思辨与丰富的联想密切结合。使人读来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无限的快意。

  《绳子的故事》把这个社会人情的复杂混乱披露的淋漓尽致。通过一个老实的农民奥士高纳因捡到一根绳子而被诬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揭示了旧社会道德的荒唐和习惯势力的可怕,通过老农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邪恶。波澜的故事情节安排使小说更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麦琪的礼物》通过巧妙的构思,描绘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买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金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同时也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正爱情,虽然各自都失去了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但是也让彼此得到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所谓有付出才有回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陌上桑》是这几篇人情世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大主题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美丽又聪明的采桑女形象,表现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俗风情,借一个世间美丽女子的语言来达到作者想要诉说的目的。罗敷美丽坚贞又不缺乏机智能说会道,性格鲜明,展示了她特有的人际交往方式,令人佩服!

   可能是出于自己专业的缘故吧,我情不自禁的与《陌上桑》的艺术美联系在了一起,《陌上桑》的艺术美,有两点可以提及。一是此诗注有"三解"。"解"本是音乐专名,即是"章";"章"是"音、十",即乐曲终止的意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陈玚《乐书》等探知,"解"是乐府诗中的一种音乐情调性处理,其特点是"变"--强弱,浓淡,缓促,虚实,时空等等。《陌上桑》正是借助"三解""变"的作用,使全诗不断变换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二是两汉诗已具光感,而《陌上桑》是运用光感十分精妙十分成功的一首诗。

  《陌上桑》一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与愚蠢。而"解"与"光感"的巧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一章先写罗敷之美。它调动诸如铺陈、烘染、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着意描写罗敷之美。服饰之丽、器用之精、观者之羡,写罗敷的外形美;"喜蚕桑"写其勤劳美。 二章接写使君丑行,接一章末之"解",二章改用完全不同于一章的艺术手法,专用简短的对话方式,在罗敷与使君面对面的斗争中显示罗敷的感人性格--坚贞美。 第三章写罗敷"夸婿"。"夸婿"是全诗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夸婿"是粉碎使君妄想、使之遭到可耻失败的一种有效的斗争手段。另一方面,"夸婿"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罗敷不仅表现出抗拒使君的大勇,又有玩敌于股掌间的大智。智勇兼备,使得她的形象更完美、更合理。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们了解了一些生殖崇拜和蚕桑祭祀方面的知识,虽然之前也看过很多关于生殖崇拜方面的书,但是关于蚕的的这方面的知识好象知道的还是不多。桑树的养蚕治丝以及结生累累桑椹的功能,以及桑叶摘了再生,继续不衰的实际现象,使古代人对桑树产生了不死、再生与生殖的原始信仰。神话中的古帝颛顼、殷商的伊尹以及孔子的出生都有“生于空桑”的传说,殷商的后裔宋国以桑社做为自己土地的原始母神,到了后来的传说里,连桑椹也成了九千年生一次的不死仙果。
        
   人情冷暖世态淡凉,真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对所有事情都太认真,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必劝谏,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过去的就让他潇洒的过去,我们追求的是现在和未来,就把过去当作是一次美好的回忆,他将永远成为心中的一个过去。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认真,凡事不能不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要讲究认真,而面对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就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结局却能化险为夷。

    在人群里,理解和宽容比什么都重要,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山人海里有了它,大家心情舒畅、事业兴旺发达、道路顺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很多很多。是呀,理解和宽容是相互的。如老舍先生临死仰望对天说“我爱人人,而谁来爱我”,先生心中的苍凉与寂寞如同一阵寒风吹过身体,可能只有彼此的响应才会得到你想要的瞬间幸福,也是你永远记住的时刻。

    我们即将结束这纯洁而又美好的校园生活,它也很快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美好的回忆。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虽然是形容时间的,但是我觉得也适合用来形容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不管再怎么美好它也将成为过去,将不会再回到现在。离开校园我们将很快要踏入复杂的社会,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关系的复杂,因为我们还没接触到社会。虽然“社会”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还是挺熟悉的,因为我们常常听到有很多人在叫它,但是我们还是不了解它。不过很快我们就要跟它打交道了,我们很快要跟它成为朋友了,那么我们如何跟它成为真正的朋友呢,这章就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如何让自己很好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摸索的。其实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只有自己先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换来别人的那一半。只要能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这样也将使事情简单话,真所谓将心比心嘛。人有百情,世有百态,之所以把人当作高级动物,原因也就在这了吧,《陌上桑》就让我学到了很多。人情事态是复杂多样丰富变化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认识它,它是一本多难言中其真相的大书,它卷帙浩瀚,无穷无尽,能留下语言文字,有利于接物处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读懂它,为以后的更好生存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7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