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推荐:我读《大学语文》(学生余李婧)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1 余李婧】 【已经浏览4074 次】

   在高考两年之后的今天,又重新接触到了语文,这次不仅仅是语文,而是在其前面多加了两个字——大学。这意味着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语文有所不同,“大学”二字在老师看来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亦今大学生之学。这让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书中的篇幅文字与以往所学的语文没什么不同,只是在编排和选材上的区别,陌生的是大学语文的学习态度,已不是以前的应试学习,同样我也知道我们必须将学习方法改变过来,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我觉得学习大学语文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我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最为重要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我们更加适合“大学生”这个称号。整本《大学语文》共有12个章节,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古今中外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虽然本书的文章都被以十二个中心思想所划分章节,但是从文章的整体看,不单单只有这个主题,而是集多种效应于一身的文章。对于我们的作用也很多,如思想到了启迪,道德有了熏陶,文学修养、审美的陶冶,以及写作的借鉴等等。

    在这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社会人生这一章,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人在社会中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责任、义务两不误。而作为社会的一员,我觉得有必要懂得如何去认识社会,如何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生物或个体必然要面临的。虽然我们现在还在学校,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不需要担心这,担心那的,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当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可以说是来到了社会,进入了社会。在社会人生这章中,包含了很多内容,而人的道德品格的好坏是前提,这在社会实践中是会得到检验的。而人情世态及种种的情也会融会在其中,如何处理好人情世态更是在社会中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章里的文章很多,我就简单讲讲其中的几篇吧。

    第一篇《采薇》,是一首以士兵的口吻追述征战生活的诗歌,全诗主要讲述了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想情绪以及期望和平的心绪。体现了《诗经》最为主要的人文主义精神,即关心老百姓,反映民间疾苦。

    第二篇《秦晋殽之战》,则是通过对战争前诸多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民心、道义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来揭示战争胜负的必然性。(本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重点介绍战争的经过和场面。)烘托出了战争深处的含义,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底。

     第三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其是中国古代散文宝库中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文章,也是我国古代一封最感天动地的长篇书信。具体内容我会在后面讲述。

     第四篇《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体小说,真实的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态人情。文字生动,富有艺术性。

     第五篇《燕歌行》,是高适的七言诗,反映了正义与腐败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其形象大于思想,对其的欣赏需要通过文学四环节(社会、作者、作品、读者)才行,这样才不至于削弱诗歌的价值。

    第六篇《宣州谢姚楼饯别校书叔云》此诗名为“饯别”,但重点则是在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的内心感受,语言奔放自然,给人全新的感觉。

    第七篇《锦瑟》,主旨朦胧,众说纷纭,所以要怎么理解此诗歌的话呢?就要看不同的读者怎么理解的了。我觉的此作品是极富艺术魅力的,无拘无束,华美而凄婉。

    第八篇《乌夜啼》,写了对林花凋谢的痛惜,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的悲伤和无能为力。

    第九篇《水调歌头》,可以说是绝唱,以中秋之月折射出作者的情怀和生活态度。

    以上只是我对这章节中部分文章的认识,现在就具体说一下我喜欢的文章《报任安书》。此书是司马迁五十三岁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十一月任中书令所作,当时其友任安因事下狱,情况危急,希望司马迁利用官职之便,能得以缓救,而司马迁则在信中详述自己因李陵事件被牵连,惨遭宫刑,已无能力相助。,并告知自己今后的人生思考。

    本文为什么能具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这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我觉个还是一个“情”字,它既不是男女之情,也不是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而是超越时空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之后写的,以失尊严的他为什么还要忍辱负重留在人世?更不必说要为其友任安说情了,其的讲话又怎么会有作用呢?这在书信中一一作了回答,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还要为人类写《史记》,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而又悲壮的行为啊!他是人间正义和真理的化身,把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看作是生命的本体,同时又提出了“生”与“义”的看法,发扬了孟子的学说。其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生命的价值,作了最为精确的回答。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其自己的看法“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从作者的经历来看,对我的启发也很多,通过司马迁我看到了其是怎么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其高尚的精神气节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学习的。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厄运并不总是致命的,厄运也并不总是长久存在的,生命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候,厄运甚至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难得的契机,因为它将你逼到了不得不选择走另一条路的地方,而当你一旦踏上了这条路,成功或许就在向你招手了。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我会喜欢此篇文章也多少有点原因在里面,相信其他人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7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