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陌上桑》06年教案
【时间:2008/9/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8640 次】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问题:罗敷的矛盾——她是劳动妇女还是贵夫人?她去桑林做什么?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罗敷是采桑女。按一般理解,应该是劳动妇女。但是她的穿戴打扮不符,你看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而且后面的夸夫也说她丈夫是做大官的。

其实采桑不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祭祀活动,宋书、晋书都有记载:“《周礼》,王后帅内外命妇享先蚕于北郊。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盖云母安车,驾六马。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摇、衣青,各载筐钩从蚕。”

为什么要祭蚕桑?中国是农业古国,采桑养蚕是重要的生产活动,渐渐将这一活动神化,桑树成了一种神树,叫做“扶桑”。屈原在《离骚》《九歌》中经常写到: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离骚》

暾将出兮东方,(tun1,初生的太阳)
照吾槛兮扶桑。
《九歌·东君》

远古的神话中,桑是生于东海的巨树,这巨树是天上十个太阳的故乡,每天十个太阳从海中轮流地经过桑树出来,带领这十个太阳的是他的母亲羲和,这个叫羲和的女子就是帝舜的妻子。王逸注曰:“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旬,日出下浴,上拂于扶桑,爰始将登,照耀四方。”



殷商甲骨文金文中常见的形象

蚕桑不但和农业国的生产有关,还有古代人自身的生产有关。马克思说,生产有两种,一种是关于物的生产,还有一种是关于人自身的生产。上古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非常重视人口繁衍的问题。《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所以上古先民的宗教活动中,有一种叫生殖崇拜

               
红山女神像



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展示了原始人对生命的庄严情感。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位祖先伏羲与女娲,也是主司生殖的。

中国先民的生殖崇拜,又往往和蚕桑祭祀结合起来。《墨子·明鬼篇》说:“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什么叫“男女之所属而观”?就是群体的性活动,所以《国语》记载,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夏,公如观社。”曹刿力谏,庄公不听,仍入齐观看。三传斥庄公之举为“非礼”。其实在上古时代,生殖崇拜是很神圣的活动,认为祭祀时的男女欢爱,就成为诱发天地交欢,使人丁兴旺、大地丰产,所以并不存在“非礼”的意识,甚至是为政府多鼓励的行为。《周礼·禖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禖,古代求子的祭祀)

至于为什么选择桑林,除了桑树的神圣性外,那里是选民劳作的主要场所,而且很适合发生故事——

《诗经》中有很多表现桑林情爱的作品,如:《隰桑》(xi2,低湿地方)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写女子热切地等待“君子”到桑林中与她幽会:前三章头两句都是借桑起兴,姑娘见到洼地桑树茂盛,桑叶浓翠欲滴、婀娜多姿,而激起了青春求偶的欲望。后两句写姑娘在桑林中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而掩盖不住心中的快乐。第四章写这次幽会后姑娘就深深地陷入了情网。

《鄘风·桑中》也是写青年男女在桑林中幽会的情景: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以及《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诗·卫风·氓》则反映桑林故事的乐极生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吃桑椹俨然就有偷吃禁果的感觉了。

诗经是经过孔子删选的,然而孔子保留了这些桑间野合题材的诗,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说明孔子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诗歌的。传说中,孔子就是“生于空桑”,夏、商、周的始祖也都与桑林有密切关系。

《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括地志》说孔母“生孔子空桑之地”。中华民族祖先中很多伟大人物都有这种传说,比如《楚辞·天问》说“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韶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了“伊尹生空桑”的故事,《吕氏春秋·古乐》述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晋王嘉《拾遗记》载皇娥乘桴木而游穷桑沧,遇白帝之子,后皇娥生少昊,取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上古的祭祀活动,到了后世,大多演变为民间的民俗活动,桑林的生殖祭祀遂成为汉代的春游活动,这时时髦女子的出游,虽然潜意识里,仍然有性的意识,但不可能像先民那样追求实质性的性活动了,而是演变为一种对异性的欣赏,(后世的踏青、观灯、庙会,以及教材中的《西湖七月半》等等皆如此)。这就可以理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人们为什么可以这样放肆地围观美女而不会招致非礼的指责。然而,当使君出现,实质性地想要带走罗敷时,矛盾便出现了,便被罗敷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当然是他活该,这种事情只能放在潜意识里想想而已,怎么能把上古时代的作风搬到现代社会里来!以为有权就可以破坏游戏规则吗?

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生命的礼赞·泼水节》

附:罗敷的丈夫是蚕

网上一篇文章说罗敷的夫婿其实是一条蚕(又见《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3期王宁的文章《罗敷的夫婿是什么》,待查)。“东方千余骑,”这里的“东方”与上文的“东南隅”都是虚指,“千余骑”泛指许多蚕儿。“夫婿居上头。”我的丈夫就在那里。“白马”的“白”和“青丝”的“青”、“黄金”的“黄”,是指蚕儿、桑叶、蚕具的颜色。“腰中鹿卢剑”是指蚕腹中的蚕丝。“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几句,更符合蚕的生长规律。古代的蚕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四十多天(现在的蚕只要二十天左右)。过去的蚕农们有这样一句农谚:“蚕,蚕,四十八天变大钱”,就是说蚕从孵化到下茧需要四十多天。蚕从卵到结茧,需要三次蜕皮,也叫“入眠”,第一次入眠是幼虫成长到十三至十五天的时候,第二次入眠是成长到二十天左右,第三次入眠是成长到三十天左右,四十天左右开始结茧,完成了蚕的一生的使命。“府小吏”、“朝大夫”、“侍中郎”是指蚕儿有小到大,逐渐长成成蚕,“专城居”是指蚕儿已经结茧。“洁白皙”、“颇有须”是指蚕茧的颜色和形状。“盈盈”和“冉冉”是指蚕儿走路的形态。“公府”、“府中”是行走的范围,“府”即指蚕茧。诗作者在这里采用借喻的浪漫表现手法,用蚕的一生来描绘“夫婿”的可爱。

按照图腾的理论,这是讲的通的。

蚕丛氏徽,两蚕吐丝如丛,新津钟铭文。             鱼凫氏鬼鸟徽铭,刘瑛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9146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