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大学语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文章(学生叶俞琳)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油 叶俞琳】 【已经浏览7663 次】

 

在大学语文这十二章中,品格修养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因为这章节令我感受很深。

以下是这章中的每一篇课文给予我的感受。

品格修养的第一篇课文是孔子论修身,选自《论语》共7则语录。

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和学的统一。孔子认为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惘,有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疲怠。就如画画,画画不动脑子,即使老师给予指点也没有学习效果,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让自己这样画,这样持续下去,就会迷惘,如果对画画有所想法,光是想却不找资料深入研究,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空想多了,也就疲惫。

第二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实事求是的明智态度。讲到实事求是许多人都做不到,明明自己不知道或是知道的很含糊,硬是要装着自己相当知道的样子,夸夸其谈。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比我大几岁的人聊天,那时觉得他们真是博学,可等到自己长大了,回想起来,便觉得实在可笑。

第三、五、六、七则讲的是修养人格,贵在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贵在以身作则,贵在经得住考验。第三则中讲道“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强调用正当的途径。看到这一句,我想到虽然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得到了富贵,但富的不光彩,不值得挂齿。

第四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我在小学便会背的,当时不知道他的深刻含义,只是肤浅地认为成绩比我好的,必是我师,于是我就经常跟着成绩好的玩,长大了,觉得其实无论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好的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好的我就应该向他学习,而并不是盲目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第二篇是以修身为本,选自《大学》。

其中有这样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使我想到如今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愈来愈忙碌,甚至忙的丢失了自我。我看过有本书里这样写道“愈行动,愈看不清自己,沉默时才能将心灵显像出来”我感觉这两句有着同一种含义。当我一人坐在安静的图书馆,静下心来的时候,我感到我的思路最清晰,最畅快。中国人很少自我反省,有人说是因为信仰的问题,我说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计划休息,很多人休息就睡觉,因为睡眠不足,过于忙碌,休息就旅游,就玩,因为玩性十足,玩的不够,但却没人休息时静下心来反省过去,计划将来。

其中另有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令我想到现在有些人想一日当红,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却没能实现。我想主要因为自身的问题。所以应该先修身,再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说到底就是要认真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道德,使自己成为正直,心胸宽广,有头脑敢作为的人,只要为自己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怕无作为。

第三篇是好学·力行·知耻,选自《中庸》。

这篇课文里的第一句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我觉得我属于第三种,总是在遇到困难后发现需要学习了才去学习,较前两者又落后了点儿,但我觉得还是有些好处,那便是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到的记得特别牢,反而那些在初中、高中强迫性学的东西倒是忘的一干二净了。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句话与第三篇的“修身”而后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样把个人的进学求知、修身养性看成是经世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段的有一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对待书本知识的态度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未对书本上的知识抱有怀疑的态度,书本上讲什么我就记什么,直到大学对待知识的态度有了转变,在大二时为了研究考古器物,我去了省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我找到了许多涉及此研究课题的书,而且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作者和出书年代不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教授告诉我要多翻些书,比较着看。今天看到这句话顿时领悟到知识也是需要审问、慎思、明辨的。

第四篇是离骚(节选),作者屈原。

读了全文我觉得下面几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二段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屈原珍惜年华,想要及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第六段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屈原非常爱国,对祖国衰落,人民生活日渐艰难的担忧。“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和最后一段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了屈原献身祖国的满腔热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处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第五篇是饮酒,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读了饮酒这首诗,使我身心畅快,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好像真是闻到了菊花香,听到了鸟儿叫,看到了他那破旧的房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谓只要心志高远不受尘俗的干扰,住地尽管处于喧闹之中,也能像在偏僻安静之处一样,这是一种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了诗人已沉浸在自然中,忘记了自我。他有如此高的修养,真是令人钦佩,我想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难找有这样如此高境界的人的。

第七篇是前赤壁赋,作者苏轼。

读了全文我觉得下面几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两句话是主与客之间的一难一解、相互辩驳语句中的一小部分,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自己虽然在坎坷中,但有为的生命仍然有他永恒的价值的想法。

后三篇登快阁、念奴娇、沁园春的作者都是在官但没能得到重用。在黄庭坚的登快阁中有“痴儿了却公家事”一句就能看出他为官的身份。比较这三首诗,我更喜欢第一首,因为读起来畅快,并且易懂。从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就能感受到诗人没有朋友,非常寂寞只有借酒消愁的状况。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念奴娇的“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都有摆脱约束,沉浸在万物之中,使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情感表露。

最后一篇是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如书上所说的爱因斯坦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创新天才,不仅在于他杰出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

读了全文我觉得下面几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全部幸福”,“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力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这些话说的实在、彻底地告诫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我们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力量来报偿从爱我的,帮助过我的人那里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必须为辛劳生我养我的父母,帮助我的家人们不断地努力,为我将来的学生们而努力,为了不愧于他们我应该像爱因斯坦那样认真的生活,学习,工作。

“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是的,人必须有理想,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会变的没有生气。 爱因斯坦把真、善、美作为他的理想,这个理想是伟大的,是最根本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他追求的真代表着真实,不带虚假,做事做人实事求是,不做作,不刻意;善代表着善良,每个人都应该有颗善良的心,做善良的事,这样社会就会和平美好,充满温暖,美代表着美丽,完美,作为艺术家要追求和创造美的作品,来充实、完美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这是他另一句触动我心灵的话。这个时代的节奏飞快,每个人为了能使自己生活的更好而拼命的工作,人们变的现实,缺乏激情。我想我们需要反省,需要静下心来看看周围的世界。我经常什么都不想,带着愉快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一切,我总有所收获。我们真的需要把孩童时代的那颗珍贵的好奇心随时带在身边,使自己不至于成了一个没有生气的人。

在这11篇里,我较喜欢前三篇和最后一篇。高中时学古文咬文嚼字,到了大学就不再那样了,开始用心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心情,才觉得古文读起来很有味道,并且钦佩古人有如此高的品格修养。

我最喜欢的文章要说是最后一篇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第一次读爱因斯坦的文章时,有些地方没能理解,第二次阅读时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理解了,并且觉得他写的非常有道理,我想当我读第三遍的时候一定能得到更多。 

 

注:(我不大会写文章,还请老师多多指导)

                                           

                                                              2006-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5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