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探索美术教育的新话语(学生曾晓霜)
【时间:2007/7/1 】 【来源:本站 】 【作者: 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曾晓霜】 【已经浏览3840 次】

    摘要:50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文化厚土与现实生活中耕耘收获。当前正进行的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美术教育工作者,像注入了新鲜血液,变得有生命,有活力。新课标的四个学习领域,改进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观念,旨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研究新的美术教育内涵及其教学法。笔者特别对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学做了以下分析,将体会心得与同行共同探讨。谨此短文是对美术教育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关键词:美术教育:新课程:素质教育


   课程的改革,给现代教育带来根本的变革。使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书面形式,而是要付诸实践。以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给各学科都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改变美术课在学校的边缘地位以及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消极印象,我们首先通过课堂的变革,让原来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每个领域的后半部分都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的。原来只教会学生绘画技能技巧,评价方式以画的“像与不像”的唯一评价模式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综合、探究”的学习领域,它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在有限的学校美术教育空间中,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际的动手操作练习固然重要,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好动好问的童真和跳跃的思维,因此除了课堂内的教学外还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让学生拥有较全面的艺术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美育目标,也是笔者今天要谈谈的一些实践心得。

    一、文学知识与美术的渊源

  早在古代,语文就与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四大体系,道明了它们之间的渊源,古人就有过“为诗作画”或“作画配诗”的举动。宋元以后文人画创造了诗、书、画、印的复合意象,强调水墨为尚的儒雅气味,同时在民间流传着绚丽质朴,自由而强烈的民间艺术。齐白石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及其作品是雅与俗的复合的难以言明的模糊意象。形成了中国美术特殊的"画语"系统和"话语"系统。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 ” 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 ” 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 ”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而到了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何却倒退了呢?一到上美术课,就是拿起画笔,照葫芦画瓢,学生似乎都成了一台台没有思维的画画机器,这是我们当年上美术课常见的情形。美术课不应该是这样,它的目的是要表现美,其实绘画和文学只是用形和文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却都是传播文化思想。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将学生的思维伴着优美的语言带入画卷,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产生联想,例如:为儿歌配画、画日记画;还有中国小学生与日本小学生之间用“绘画信”的形式开展超越文字语言的国际交流活动,都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思维。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语文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例如:《色彩的联想》一课,我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小组比赛——说出与色彩有关的成语:血盆大口(红色)、苍翠欲滴(绿色)、人面桃花(粉色)、白发苍颜(白色)等等。另外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性,同时由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过度到对色彩心理的理解,在活跃、积极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有效重组,如有红色想到国旗、苹果、火、过年等等。新的学科知识的介入,使美术课有了活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欣赏课上的历史故事

    美术欣赏课是了解原有艺术遗产的过去历史以及现在社会价值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优秀艺术文化遗产,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现在的老师上课不再充当唯一的主角,学生的自我参与需要变得日益膨胀。例如上欣赏课,学生由老师导向性指导,在课前通过翻阅书籍和查询互联网来了解美术作品,到课堂上将自己准备一些有关背景资料如作画的年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画动机或趣事等,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讲,并提出自己的欣赏意见,然后再由老师根据教材作小结。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变为引导者的角色,既调动了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对作品的个人观点能够各抒己见,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

    三、把音乐带到课堂

  听觉感染力不亚于视觉感染力,那么两者相结合岂不是更完美!将音乐带到美术课堂,它能够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随着悠扬的音乐声不由自主地进入美术课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学习,既能调动人的情绪,又能辅助教学。在欣赏课中,我们听着音乐,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体味画中的意境,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山水画和风景画的欣赏,其中有一幅《千里江山图卷》,画中以浓重的石青石绿和细致的笔法描绘变化多姿的千山万壑,以及山腰的村舍,山脚的林野;溪流、瀑布、亭台、舟车直到小如豆粒的人物,以音乐欣赏作引导,播放一段悠扬悦耳的古筝,还伴有细细簌簌的鸟啼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慢慢体会当时作者所画的人间仙境,想象画中烟雾缭绕、水气迷蒙的山野和流水、小桥、人家,仿佛置身其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课程中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想象、体验并表达这种美丽景象。

    四、在大自然中寻找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我们要开放教学空间,让课堂不再局限于一方课室,将课堂搬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美丽的形态。如《生活中的肌理》一课中,让同学们欣赏书面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既没有触感,也没有切身体会,倒不如放大家出去,在大自然里寻找肌理,并要求他们把发现的内容画下来或用橡皮泥拓印下来,或者直接采集带回课堂在进行分类和研究;分组描述肌理的类别和特征。然后还可以利用采集回来的样本进行肌理的手工制作:树皮的粗糙、叶子的脉络、泥沙的细腻等等,用拓印、喷撒、刮色、切割的方法可以构出无数变换无穷的美丽画卷。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在大自然里发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比课堂讲解来得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五、跟上时代的脚步

    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以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以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我们的教材,可以利用互联网而变得更充实;我们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而达到速时速效的目的;我们的专业知识,通过触及广泛的网络而变得更广博;我们的信息,则通过电脑而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超大容量,对美术教学有着更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我们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也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关注话题或同学间感兴趣的课题,让同学们去感受美术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意义和应用。例如:初中第5册的服装设计,除了教材中介绍了人体、款式、面料、色彩基本因素外,我们加入现在人们都关注的话题——绿色环保,让同学们动手设计环保服装,并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服装比赛,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寻找周围各种材料:报纸、废胶瓶、废光盘、树叶、编制袋等,亲手设计、制作;一件件色彩鲜艳、款式新颖、与众不同的环保时装就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中诞生了。他们的创造性力和设计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将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学习美术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来都做画家和设计艺术家,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一名艺术欣赏者和爱好者,开发右脑智力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从完整健全的人格上来考虑的,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一个不懂艺术的人,无论怎么说,他的素质都是有缺陷的!我国早期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到美术教育的作用时说:“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里,通过审美教育,“涵养其爱美之心”,是潜移默化的效果,而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态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务,还能不美好吗?这种生活的净化,人世和平,实在是艺术教育的最好回报。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绘画将技能教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因此需要打破学科间封闭的状况,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将学生置于多元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美术课不单单是培养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能力的课程。所以,美术教学需要我们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尺度对传统美术课教学重新审视,纠其偏失,用新的模式、方法、评价来改革原有传统的、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模式,让美术教育注入新活力,发挥其更广大更深远的教育作用。创造能力包括审美与美术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教师智能素质的核心部分的最高层次。综合体现了美术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往往体现在富有创造的艺术判断与鉴赏能力和进行艺术理论研究与美术创作实践等方面,这些能力增强的同时,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说,美术教师不仅是一名有创造能力的艺术家、鉴赏家,更是一位有独特见解与独特眼光的美术教育家。一个不具备应有的水平和能力的美术教师与不具备应有的敬业精神的教育者同样是误人的。每一名美术教师都应顺应时代的脚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为美术教学的成长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见《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综合绘画工作室特刊1994一1999》
2、见《美术学论文集》281页,西安美院五十周年校庆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3、见《西安美院国家科研项目意象艺术研究科研成果鉴定会纪要》
4、见《美术学论文集》61一72页。
5、1986年5月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6、《美术家通讯》1999年2期
7、见《美术家通讯》1999年6一7期
8、见《美术学论文集》1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
9、《秦俑学》艺术部分,1998年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主要参考文献:
10、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美术教育》有关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04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