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法校教学

第一章、绪论
【时间:2007/6/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3418 次】

第一节  应用写作的概念和特点

一、应用写作的概念

    1.应用文的定义
    应用写作是关于应用文的写作。那么,什么是应用文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一直没有定论。1998年在中国宜昌举行的第三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一种粗线条的共识,即“处理公私事务的文书是应用文”。
        我们也可以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所给出的定义:“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2.应用文的分类
    据有人统计,现代应用文体多达数千种,通用、常用的也有百余种,而且还不断有新的文体产生。这些应用文如何分类?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折衷诸家之说,将它们分为三大类:一、公务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二、行业专用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教育科技文书、新闻出版文书、学术文书、外交文书、军事文书等);三、日常应用文书(书信、电报等)。
    分类也可以有其它标准,比如前面提到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的:“处理公私事务的文书是应用文”,就是将应用文分为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值得重视的是,在经济社会里,私务文书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了,比如一些重要的私人信件、证明、契据,乃至财产公证、遗嘱等等,都成了个人与家庭必须妥善收藏的文件。

    3.校园应用文
    校园应用文也是一种行业文书,即教育行业的应用文。不过教育应用文比校园应用文的外延要大,从写作主体来分,它包括:一,教育行政部门所制作与使用的应用文,这基本上是公务文书在教育行业的使用;二,学校教学与管理使用的应用文,比如校规、校历、校志、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案等等;三,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所使用的应用文,中学语文教材便依次介绍过这类应用文,如日记、学习计划、会议记录、消息、通知、启事、申请书、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倡议书、建议书、实验报告、致辞、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总结等应用文体。
    本教材主要就讲这第三类以学生为写作主体的应用文,为了便于区别,我们称它为校园应用文。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其它特点都是由这一特点而来的。

    1.实用性
    我们可以望文生义,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就在“应用”,也就是实用性。有人反对这样说,他们说,什么叫“实用”,文学没有用吗?这是误解了“实用”这个词。朱光潜在《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见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中说,假如有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那木商看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这就是实用的态度(虽然朱光潜用了美学家的立场,对实用表示了些许贬义,但实用的基本态度便是如此)。假如这位木商又用了这态度来写作,比如立了买树的契约,做出架屋或制器的方案,这契约,这方案,便属于应用文。而画家对于古松的态度,只在纯粹的审美上,审美于这位画家固然也很有用,但这不能说是“实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用”(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把它叫做“无用之用”,参例文一),假如以这种审美的态度来画画或写作,这画和文字,便属于艺术或美文亦即文学。
    文学和艺术据说可以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写作而写作”的,写了后可以“藏之名山”的,应用写作绝没有这一份潇洒。应用文以实用为第一特征,这是没有错的。朱光潜说,实用的态度是为了“维持生活”,“利用环境”,尽管不够潇洒,但这正是应用文的基本功能。我曾写过一些比较潇洒的文艺性的文章,但也为学校写过一篇呼吁制止在学校大门外修建垃圾站化粪池的文章,后者便完全是处于一种“维持生活”、“利用环境”或者说“保护环境”的非常实际的目的(参例文二《小区堵着学校大门造垃圾中转站与化粪池……》)。

    2.专用性
    应用文的功能是实用,凡实用的指向都非常专一。比如木商所盘算、所思量的古松,就是他所见的这一棵,他或买或砍或运的,都是具体的这一棵。假如写成契约,那么一定得写明就是这一棵,换一棵别的,这契约就失了效。假如订出架屋或制器的方案,所据的也必是这一棵,换成别的,尺寸就不一定对头。艺术家则不同,他眼里看着这一棵树,心里却想到了这一类,假如写成文章,什么“白杨礼赞”呀,什么“松树的风格”呀,你要问他:你说的是哪一棵白杨和松树呀,那你一定是文学的外行。
    应用文的行文对象(注:“行文”是应用写作的术语,即写给谁看,根据这个“谁”是上级还是下级还是平级,又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也非常专一,日记是给自己看的,书信是寄给收信人看的,假如拿去发表,就成了文学。公文一定要写清主送机关,法律文书一定要拿到特定的法庭上去用,跑错了地方,那就莫名其妙。同样,一份法庭辩护词,也必须针对某一具体案子,我校曾有个校友,在法庭上离开案子具体情节,大谈所谓社会背景,社会影响,结果成为大家的笑柄。
    文学则不同,作者创作之时心里固然应悬着读者,但这读者,并不是专门的对象,说白了,谁看谁就是读者。西方一些作家喜欢在作品扉页写上送给某某人,其实还是要发表了给大家看的。当然只印一本,只给心爱的人看,那样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这时候这作品的性质便有些变化,变成了情书,而情书正是应用文。所以,读者是否专门,有时会对文体发生非常微妙的影响,比如那位植物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棵古松,考察之后写成科研文章送到专门的科学杂志上发表,那就是应用文;但若只是从这古松引出一般知识发表在大众刊物上,那就成了科普小品,而科普小品,据中学语文教材介绍,“是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文艺性说明文”。用这个办法,我们可以鉴别一些被人称为“兼类文”的文章。
    实用性、专用性,都是从“应用”这件事本身来讲的,假如从应用文的“文”着眼,那么它还有工具性、程式性、时效性等一些特点。

    3.工具性
    艺术的价值在于自身,一棵古松,画了下来,这画便成了欣赏的对象,写一篇美文来赞美它,这文章便有独立的价值。应用文则不然,实用才是它的目的,文章只是工具。假如木商的买卖没做成,那么预先写好的那一纸契约也就一钱不值。
    凡应用文都是工具,公文是处理党政机关事务的工具,行业文书是处理行业事务的工具,日常事务文书是处理日常事务的工具,私务文书是处理私人事务的工具,校园应用文是处理校园内事务的工具。
    没有人会独立地欣赏一篇应用文,除非是为了学写应用文,那么这篇应用文也就成了他学习应用写作的工具。
    正因为应用文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应用写作必须重视文外工夫。文学也有“工夫在诗外”,“工夫在文外”的说法,那是指长期的文学修养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应用文的文外工夫则主要指具体写作前的准备和写作后的落实。比如要想写好一份法庭辩护词,就要对整个案件进行调查取证,调阅案卷,询问当事人,还要查阅有关法律条文。要写一篇新闻稿,首先要进行采访。调查报告更是如此,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调查报告,十分之九工夫是调查,十分之一工夫是报告。”
    文外工夫还是指写完之后的落实。写了一封信而不去投递,制定了一份计划却不去实行,就失去了写信和计划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收到文件后要有传递、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这些都是文外的,或者说是文“后”的工夫。因此部编教材又把这文前文后的工夫称为应用写作的“程序性”。

    4.程式性
    文学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贵于独创,最忌雷同。应用文是工具,工具可以批量生产,形成一定的程式。公文将发文机关和“文件”二字用大号字套红标出,俗称“红头文件”,还要有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成文时间等,还要加盖印章等等。另外根据行文关系的不同(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也要分别选用不同的格式。就是私人写一封信,也须按照信的格式写。有些应用文的格式甚至固定到需要严格按照款项逐一填写(比如一些司法文书),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公式文”。
    公式的统一使我们在写作应用文时可以更加专注于实际内容,而不必在格式上浪费时间,同时也使受文一方处理起来更加便捷,便于归类保存。
    各类应用文大多有特定的格式,能多记住一些固然很好,就是不能完全记住也不太要紧,现在书店里数量繁多的应用文写作手册,便是供临阵依样画葫芦用的,电脑里也储存着一些常用文书的格式,能将你的文字自动转换为标准文书。

    5.时效性
    应用文之所以要有固定的格式,不让作者在篇章结构之类的问题上耗费工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有较强的时效性,耽误不得。所谓时效性,是指应用文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交流,才发生效力,否则就无效。一篇法庭辩护,等到审判结束才写出来,就等于白写;一份录取通知书,直到学校早已开学,才送到被录取者手里,误了注册入学,就可能打官司;一份文件,不在规定的时间里传递,影响了工作,有时就要被追究责任(参例文三《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至于新闻,更是以时效性为第一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应用文的实效性就更加重要。所以在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上,有人呼吁:新时代要有崭新的写作观,没有速度就不算会写。

例文一:无 用 之 用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记载,庄子的那个很爱和他抬杠子的朋友惠子说:“我有一个大葫芦,大而无用,用它装水,则提不动,剖成瓢,则没有这么大的东西需要用它来装,所以我看还是砸了它吧。”于是庄子回答说:“你这是不懂得大东西的用途呀,那是一种‘无用之用’。”接着庄子用了一连串的例子说明这“无用之用”才是最有用的东西。
    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自然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是,真正深刻的哲学,都能给人多方面的思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无用之用”的东西,并非真的无用,而是因为它太大,沉溺于小乐惠斤斤于小得失的人便看不见它;它又太遥远,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往往等不及它。比如说人的素质,在热衷于搞应试教育的人眼里,素质这个东西真是一种大而无用的东西,换不来考试的分数,换不来升学率,因此不如扔了它吧。但真正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假如人的素质上不去,那么什么分数,什么升学率,统统都失去了意义。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小用”而已,对于我们十年树人的教育来说,对于我们百年创业的国家来说,高质量的人的素质,那才是真正的“大用”。
    发这番感慨,是因为近日遇见浙江建材学校的吴亚卿先生,谈及目前一些中专学校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论调,说技术类学校上专业课就可以了,基础课没有什么必要学。
    吴亚卿是一位语文教师,业余研究诗词格律,功力颇深,著述颇丰,颇有名望。自己乐此不疲,又向学生号召,说不学祖国传统诗词不行,学诗词不懂格律不行,说青年学格律诗并不会束缚思想,反而能陶冶情趣,提高素质。我常和他抬杠,说假如古典诗词能用普通话读,又何必学格律;假如古典诗词不能用普通话读,学它又有何用?抬杠归抬杠,其实我并不反对学习古典诗词,不反对学习格律知识,我的本意大致跟惠子差不多,想要通过抬杠,逼对手说出更深刻的思想来。果然,此法每每能激出吴亚卿先生一番更雄辩的宏论。
    现在中小学正在讨论素质教育问题,我觉得中专学校也存在这个问题。中专学校虽然较少死记硬背,而更注重能力培养,但能力还不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学习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工程,中小学重知识而轻能力素质,是不对的,中专学校重知识能力而轻素质,同样是不妥的。就说吴亚卿先生所在的建材学校,培养的是开发建筑材料的人才,假如没有良好的审美素质,能开发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来吗?现在东南亚有些儒商,他们来大陆洽谈项目,往往愿意和对手谈谈中国的“四大名著”之类,这是很聪明的,试想那些素质不高,连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的暴发户,又能有多少商业信誉呢?
    所以我觉得在中专学校里,能多一些象吴亚卿先生这样的教师,是非常好的。他们所教的课,他们所从事的研究,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用处,但其实那正是一种“无用之用”的“大用”,人们现在一时也许理解不到,但将来学生到工作中去,一定能慢慢体会到的。
    吴亚卿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新加坡新声诗社、加拿大晚晴诗社、泰国国风吟苑的名誉顾问,全球汉诗总会的名誉理事。去年他自筹资金, 将其呼吁弘扬国学、宣讲格律知识的部分著述 编辑成册,名《未立斋文选》。这文选自然也是一种“无用之用”的东西,但我读后受益颇深,觉得从获取知识、陶冶性情的角度说,不但老师值得读,就是学生也不妨一读的。于是向自己的学生推荐,同时作此文为之宣传。
                                                                                         (1998.5.14.)

例文二:小区堵着学校大门造垃圾中转站与化粪池
法律学校师生群情激愤,强烈要求有关方面出面制止

     最近,三里亭小区的"城站广场改建工程指挥部"在未与我校作任何磋商的情况下,突然堵住学校大门,强行建造所谓的"垃圾中转站"与"化粪池"。这一野蛮行径激起全校师生的公愤,连日来双方多次发生冲突,事态正在恶化。
    我校位于三里亭村内,自1984年建校以来,一直与周边村民保持良好关系。但自从两年前"城站广场改建工程指挥部"在这里建小区以来,便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快的事情。学校原有南北两个大门,小区修建马路时,将废土倾倒在北大门外,使大门不能打开。当时我校从全局利益着想,未作计较。今年学校实行综合办学,扩大招生,为了方便出入,保持校园良好形象,便组织师生疏通北大门,终于恢复了原有面貌。不料时间不长,就发生了堵住学校大门建造垃圾中转站与化粪池的事情。
    据说这是一座高达9米的大型垃圾中转站,负责处理整个小区的全部生活垃圾,从已开掘的地基看,中转站外墙紧贴着我校北面围墙,与围墙内的教学楼只有两米之隔,不但影响教室的通风采光,破坏校园宁静气氛,更严重的是,垃圾处理势必污染校园环境,蚊蝇滋生将会传播疾病,严重危及校内近千师生员工身心健康。至于化粪池,将用于集中处理整个小区的粪便,它直接堵住了学校大门,占据了从大门到马路之间的地界,目前已经搭建起来的工棚,完全阻断了大门与马路的通道,这不能不引起全校师生的激愤。
    小区建设对我校造成的侵害已非一日,早在96年小区施工刚刚开始,就破坏了学校前大门与外界勾通的唯一道路,两年来,师生们出入经常是在泥水中跋涉,这段路面直至最近才得以恢复。另外,小区绕过学校东面的一条马路,路面直接铺到学校围墙下,连排水沟的空隙也不留,下雨天水就全灌在墙基下,目前这段围墙已成危墙。如此种种,我校从小区建设大局考虑,都能加以忍让,希望这些都是建设过程中暂时的现象,相信最终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不料对方变本加利,竟在我校大门口修建起永久性的垃圾中转站与化粪池来,至此,我们已不能再继续容忍下去。我们是法律学校,我们希望能够依法解决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八十三条上明文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城站广场改建工程指挥部"也理应懂得这一起码的法律规定。我们认为在当前全社会都在尊师重教的形势下,发生这样侵害学校违反法律的事情,实在令人遗憾。我们强烈呼吁有关方面出面干预,制止这种无法无天的行径。我们也将保留法律申诉的权利,假如修建方一意孤行,继续与我校师生冲突,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将由他们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杭州市法律学校全体师生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例文三: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
国发[1982]158号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
    今年十月间,广州市一位干部给国务院来信,反映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转发国务院国发[1982]50号文件,即《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严格财政管理制止乱开减收增支口子的报告》,竟用了六个月时间。对此,赵紫阳总理十月二十九日批示:“请国务院办公厅研究一下,这是一般现象还是个别突出事例?国务院下发文件,各地如何批转,是否有明确规定?从此文中,应得出什么结论,采取什么纠正措施?”同时,万里副总理也作了批示。
    国务院办公厅派人到广东做了调查了解,证明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这份文件,国务院三月二十七日发出,广东省政府转发用了七十天,广州市政府再转发又用了一百一十天,到九月底才发到基层。
    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此文的过程是:(一)四月一日,省府办公厅收到国务院文件四十份,由综合处提出分送意见和确定主办单位,经办公厅副主任核准,再由保密室登记、装封、发出。共五天。(二)主办单位省财政厅收到文件后,三位厅长批阅四天,然后由办公室召集有关处的干部开会研究贯彻意见,代省府草拟文稿,经两位厅长审核后,打印送省府办公厅。共十三天。(三)省府办公厅将文稿转省财办审核。经有关处研究,财办副主任核阅,退回省府办公厅,共十三天。(四)省府办公厅综合处对文稿进行修改,排出大样,送分管财贸工作的副秘书长审核。因出差,大样压了十天。等他回来审了大样,送主管副省长签发。共二十一天。(五)再送印刷厂改版,送办公厅主任审核,再改版、校对、签发、付印,至六月十一日印出,共十一天。以上各环节,加上周转中间耽搁的一些时间,整整七十天。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收到省府转发的文件后,分送各单位,并批给财政局主办。市财政局开始认为,市内六个县、六个区都已有了省发的文件,不打算再转发了。于是就在财政局内部(只一份文件)传阅起来。先是有关的五个局长(共市十个局长)传阅了八天,接着又批给有关的九个科的科长和主办科员十八人传阅近五十天。到八月十九日,预算科一位科长出差回来看到文件,认为乱开财政口子的问题还没有制止,建议还是以市政府的名义转发一下,以便表明态度,督促检查。他们拟了一个很短的稿子,经局长审核同意,八月二十八日送市府办公厅,又周转了一个月时间。先是秘书处改稿,办公厅主任审核,接着送三位副市长审批。第一位副市长批示同意,第二位副市长提出一点修改意见,办公厅和财政局一层层商量、修改,又周转十多天。第三位副市长当时不在,三天后回来批示同意发,但又批要送另一位常务副市长阅。这第四位副市长外出开会,五天后回来批了两个字“已阅”。文件印出时已是九月二十九日,离国务院发文已经过了一百八十多天了。
    这件事在广东虽属个别突出事例,但却集中地反映了机关层次多、环节多、领导干部多造成的弊病,同时和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对此做了认真检查,并研究了改进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还派人到山东、湖南做了一些调查了解。同是转发国务院[1982]50号文件,三省的做法就各有不同。山东省政府认为是急件,收到文件的第二天就召开了电话会议,先把精神传达下去;接着在三月三十一日把文件翻印发到县以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五月五日,正式以省政府名义发出贯彻执行的文件。湖南省政府四月一日收到文件,当日分送省有关领导同志,并批给省财政厅主办,十三天时间就把文件及省的贯彻意见印发到县。而广东省政府则用了七十天才转发到市、县。这说明,要提高工作效率,除了需要解决层次多、环节多、领导干部多等问题外,还需要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大力改进。
    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国务院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认真改进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要带头提高办事效率,并按照赵紫阳总理的批示,提出改进办文措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都要结合机构改革,认真改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开创机关工作的新局面。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三、应用文的重要性

    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指的是“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四科(见曹丕《典论·论文》),其中前三科便都是应用文。
    “经国大业”还只是少数人的事,在现代社会,应用文与每个人都发生密切关系,老一辈语文学家们一直来都很强调这一点,比如叶圣陶先生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1978年3月)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1981年他针对长期来高校写作课“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又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1982年10月他为《中学作文指导实例》作序中又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如果说考试,人在一生中要遇到不知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至于当作家,一所学校能出几个作家当然非常可喜可贺,但是决不会所有的学生都去当专业作家。”
    朱自清先生曾把应用文的成功作为白话文成功的标志,他说:“现在的学生只知注重创作。将创作当作白话唯一的正当的出路;就是一般写作的人,也很少着眼在白话应用文的发展上。这是错的。白话已经占领了文学,也快占领了论学论政的文字;但非得等到它占领了应用文,他的任务不算完成。”
    语文学家们的这些意见,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逐渐加大应用文的比重,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应用写作课。1998年5月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公共课教学基本要求审定会上,也将应用写作列为公共课。
    应用写作重要,这更是一种世界性的共识。现在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这本书中说:“在农业时期,竞赛是人对抗自然。工业社会使人同人工组合起来的自然相对抗。在信息社会里,文明史上第一次竞赛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互相作用。这就使人与人的交往成几何级数增加:打电话、写支票、便条、留言和信件等。”“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现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把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必须考查的能力。在美国,至少有20余所大学或研究所招收应用写作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如波士顿大学、密执安大学、威斯康定大学等都招收这类研究生,学制2-3年,总共开设与写作有关的45门课程。西德在1970年斯特拉斯堡会议以后,加强了科技说明文和生活应用文的教学,现在他们的写作教材练习项目,绝大多数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会议记录、演讲提纲、新书介绍、商品广告等。日本的写作教材,有不少是训练学生写书信、日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的内容。新加坡教育部则于1976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应用文改革工作委员会”,多次审定修改《华文应用文改革大纲》。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掌握好应用写作将给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澳大利亚西澳劳工市场调查局调查,因文学误导引起工业以外的案件,每年要花费政府1300万澳元,而全澳洲因工作往来书信的误解,每年就损失 6.5亿元。因此政府敦促经理阶层和下层人员一起致力于提高书写及表达能力。在中国,这样的情况肯定也存在,只是还没有人作这样系统的调查。

    【 思考 】
    下面是关于应用写作的一些不同意见,仔细读一读,然后写一段文字谈一谈你的观点。

    ⑴ 中央电大某写作主讲老师曾发表意见,认为应用文不宜进入教学,他说:
    至于“应用文”,我看不宜进入教学。“应用文”本身就是个模糊概念。什么叫“应用文”?谁也说不清。“应用”,哪种文体不应用?有人说改成“实用文”。“实用文”也不准确。什么文章不“实用”?徐仲华先生讲“应用文写作”(指原中国写作研究会华北分会在北京师院举办的“暑期写作讲习班”上徐先生所作的一次专题报告),他始终没给“应用文”下个明晰的定义。很多人递条子问,什么叫“应用文”?徐先生说:“实在很难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应用文还有个问题,每一个人的“应用”文体是不同的。对我来说是常用的,就是我的“应用文”,但对他就不见得合适,对他就不是“应用文”。所谓“应用文”是社会性的一个总概念,比如书信较普遍;简报对秘书来说是应用文,他经常要用,对我来说就不大用。因此,“应用文”的内容是“流动”的,不很确定。我很赞成叶老很早以前说的一段话,他说:“若论应付实际生活的需要,惟有这些门类(小品,随笔,杂感,速写,特写,杂文等)才真个当得起‘应用文’三个字;章程,契卷,公文之类实在是‘公式文’而已”。(《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比如信怎么写,有个抬头,有个落款,你说中间那块怎么写?挑战书,应战书有个格式,就这么一套就完了,实际还是记叙文加格式,都是“公式文”。把记叙文基础打好了,把“公式”往上一套就行了,不必担心学生将来不会写。你知道他将来写什么?我们只能是治本不治标,提高文字的表现能力。(1990年版《写作丛谈》)


    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教材《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教授也在“编写说明”(1993年)中发表同样的意见,他说:
    ……当然,作为应用专科的“大学语文”课教材,应当同时注重培养应用文写作的技能;但若以“应用文写作”替代“大学语文”,就会大大降低课程应有的质量。大学生应该具有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但难道靠学点“应用文写作”这种材料性的东西就能培养成功?不可能。这是放弃了根本。并不是这种材料毫无用处,而是如果缺乏运用语文的基础知识与训练以及对事理的真切把握,光凭记住一些固定的格式、词语,那一定写不出适当的应用文来。各种专业的应用文内容不同,写法也难一律。教材中无法也不应包括这种材料,不能为小失大。

    ⑶ 张志公先生的意见不同,他曾说:
    在现代社会,所有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都离不开写,要靠写来办事,要写各种各样的文体。比如,公事往来常常写各种的公文;工作中常常需要记载一些事,需要写笔记,写报告,写总结;搞技术工作,新机器、新工艺使用情况需要记载,采取新的办法进行试验要写试验报告,试验成功,产品向外推广要写说明或则广告;做研究工作、宣传工作的更是离不开写。总之,写是为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所需要的。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具备写的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就我国的传统来看,若干世纪以来要求写的不是上述那些东西,而是写八股文,后来虽然不写八股了,但是八股的影响仍旧存在,常常是让学生写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写一些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很少用到的东西,比如抒情散文之类。这种传统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并不是不可以写抒情散文一类的文章,但是,训练写的能力不能不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目前,中学毕业生乃至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写所需要写的东西,这种情况很普遍。尽管小学、中学、大学作过多少作文,但是一动笔仍然感到困难,这困难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当医生的写不好病历,或是繁简不当,或是不准确;实验室的实验员写不好试验报告;作机关工作的不会起草公文,写不了调查报告,等等。学会写现代社会中常常用到的各种文体,是要经过训练的。学生在学校里就应该接受这种训练。从未受到这种训练,到了工作中才去从头摸索,这在时间上是一种浪费。因而,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写什么,是很值得考虑的。(《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1981年3月。)

    ⑷《近年来国内作文教学研究动向之三》(语文导报1985,6)
    有同志认为实用文体的写作比较简单,只是个格式问题,会写文艺性的文章,实用文体的写作就能无师自通。这样说对不对呢?诚然,实用文体的写作同文艺性文章的写作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内容的,写好文艺性的文章会有助于写好实用文体。但是,我们又要说,仅仅看到它们的相通点是不完全的,它们之间还有明显的相异点。这就是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从思维特点来说,实用文体的写作过程更多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而文艺性文章的写作则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这里突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并不意味要贬低形象思维的价值,也不是说,对学生不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需要明确的是,哪一个应该是训练的重点。就中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实际情况看,搞文艺创作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是要用实用文体来适应社会交际需要的。有人会说,那么,两者兼而得之不是更好吗?是的,能兼而得之不可谓不是好事。问题是,教学时间总是一个常数,总是有限的,能“兼而得之”在大多数学生那里是做不到的。结果常常是“驼子跌筋斗,两头不落实”,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学毕业生高考作文不能达到及格水平,到了社会上他们又不能熟练运用实用文体写作,这些教训不能不引人深长思之。再从语言特点说,实用文体的写作多用概括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言。其间差异出入自不待言。请看有的中学生写自我鉴定,拍发电报,也多用写景抒情的语言,正是典型的病例。

第二节  应用文体的划分

    一、应用文与文学二分法
    应用文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大概是任何人也不会有怀疑的,即应用文不是文学。据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文字一分为二地分成两大类:应用文与文学。这不是本教材的发明,语文界前辈早有这样的意见。
    根据中国语文教育史资料,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学语文课程中,初中便有“应用文”“文艺文”“钟文尺牍”的对举;高中便有“应用文”“美文”的对举。语文界前辈们对此解释说:
    “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蔡元培《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                      
    “文之大别有二,一曰应用之文,一曰文学之文。”(陈独秀为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作后记)
    “文章普通有两种体式,一是实用的,一是趣味的。”(夏丏尊《文章作法》)
    “用文字连缀成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文字,一类是文艺。”(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之二)》)
    这两种文体由于旨意不同——趣味的还是实用的——写作的方法也完全不同。叶圣陶说:“普通文字的写作目的,一是传授知识,如说‘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是。二是报告事实,如报纸上的报道文字是。这种文字的顶要紧的要求就是准确,清楚。”(《写作漫谈(之二)》)夏丏尊说:“为什么要作文?……是但求实用的呢,还是想使人见了快乐感得趣味的?……见了使人感得趣味快乐的美文,用之于实用就觉得不便了。周子的《爱莲说》,拿到植物学中去当关于说明‘莲’的一节,学生就要莫名其妙了。”(《文章作法》)
    下面就来看一下关于“莲”的两段文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荷,植物名。学名Nelumbo nucifera。亦称“莲”。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最初细瘦如指,称为“密(草头)”(莲鞭)。密上有节,节再生密。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夏秋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入土后膨大成藕,翌春萌生新株。夏季开花,淡红或白色,单瓣或重瓣。花谢后花托膨大形成莲蓬,内生多数坚果(俗称“莲子”)。性喜温暖湿润。原产印度,我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藕供食用或制藕粉;莲子为滋补品。藕节、莲子、荷叶均可入药。花、叶供观赏。(《辞海》“荷”条)

    这两段文字,一段属于文艺语体,一段属于应用语体,各有各的用途,夏丏尊说,把《爱莲说》拿到植物学中去当关于说明‘莲’的一节,学生就要莫名其妙;同样,假如把《辞海》中关于“莲”的条目写成书法作品,布置在书房墙上,恐怕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
    然而生活中却不乏这样搞错文体的事。林语堂曾批评中国的应用文字常常混淆于文艺语体而变得不伦不类,他说:“这种对‘文章’的尊崇,已成为整个国度名符其实的癖好。这一点在现代的公告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无论学生团体、商业机构,还是政治党派,在草拟这样的公告时,总要先考虑语音是否嘹亮悦耳,词藻是否可以修饰得更华丽。而报纸的读者在读这样的公告时也是首先考虑到读起来是否美妙动听。这种公告常常言之无物,但却总是讲得很漂亮,即便是露骨的谎言,只要说得漂亮,也会受到赞扬。”“这种文学上的恶习有时会愚蠢到极点。有一则销售丝袜的商业广告竟长达500字,第一句是:自从东三省沦陷以来……”(《吾国吾民》)
    外国也有这样的例子。据说歌德早年秉承父亲的旨意,学过法律,当过律师,但在短短的律师生涯中,为当事人辩护连连受挫,因为他的辩护词文学色彩太浓,他开业后的第一份辩护词中的一段如下:

     ……啊!如果喋喋不休和自负竞能预先决定明智的法院的判决,而大胆和愚蠢竞能推翻已经得到证明的真理……简直很难相信,对方居然向你提出这样的文件,它们不过是在诬陷的仇恨和最下流的谩骂的热情下产生的,是用最卑劣的手段和最虚伪的谎言精心编织的荒诞无稽的神话……啊!在最无耻的语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的诽谤的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面对公正无私、光芒四射的神圣法律,不可避免地要失魂落魄,完全彻底地暴露那愚昧无知且贪得无厌的本性……

    当他念这份辩护词时,旁听席上不时发出嗤笑声,连严肃的法官也忍不住相视而笑,连连摇头。
    所以,我们在进行应用写作的时候,绝对不要搞错文体。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四分法

    应用文和文艺文的二分法终究过于宏观,为了便于教学,特别是进行写作训练,在语文教材中更常见的则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样的划分。这种文体四分法不是现在才有的,根据中国语文教育史有关文体资料记载,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后,经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和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大会议决通过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就有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作法研究。北洋政府时期(1919-1927),中学语文教材一般按文体选文,分为记叙、抒情、说明、议论等类。20年代《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关于作文训练提出了“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作法研究。1929-1936年“国统区”的小学国语课教材有普通文(又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实用文这样的划分。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所编的《中等国文》中精读课也按文体分为应用文、普通文、文艺文等。建国后,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要求初中能写记叙文、应用文和简单说明文或议论文,高中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说明文、议论文。1978年的语文教材以培养记叙、说明、议论能力为核心设置训练项目。1983年版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则强调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1991年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说明中明确指出:“课本的内容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1993年以后,连一贯以文学史顺序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也采用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这样的文体划分。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现代语文教材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分法早已确定,对应用文一体也日益重视,并最终导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分法的确立。
    但是,四分法终究不是太科学的,对此,语文界前辈们也有些解释。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说:“我们所以要采用这种新分类的理由……因为在确立文章修辞界限(如解释文重明晰,论辩文重统一之类)与练习程序(即先练习记载文,次练习记叙文,又次练习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的两点上,都有采用这种分类法底必需”,“我们这一种文体分类法,是作文法上的分类法,并不是文章作品上的分类法”。
    文章学的分类是一种严格的科学划分,作文法的分类则是为了教学的方便。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是同时采用了作文法的分类和文章学的分类,比如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单元外,又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单元(还有一个文言文单元,则是用了语言学标准划分出来的),而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单元中,往往是既有文艺文又有应用文的。这样的划分确实会造成一些混乱,比如以为应用文是和记叙文等不相干的文体,在教学中忽视夹杂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的应用文的性质,导致叶圣陶批评的那种“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
    所以本教材将探讨一种兼顾作文法和文章学的更加科学的文体划分方法。
   
    三、本教材采用的文体六分法
    准确说,中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四分法,实际上是综合了文章学的和作文学的两种分类标准的,即按照文章学的标准,写作的目的是出于趣味还是实用,可以将文章分为文艺文和应用文;按照写作教学的标准,文艺文又可以划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至于应用文除了具体文种的划分外,以前不太注重写作学方面的划分,所以才会把它含含糊糊地放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后面。其实,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应用文”是不存在的,从写作学的角度看,应用文所能使用的手段无非也就是记叙、说明、议论,因此同样可以从内部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因此,综合文章学的和作文学的两种分类标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划分的关系,图示如下:

    这样我们就得到两组六种文体:
    1.应用类的记叙文,应用类的议论文,应用类的说明文;
    2.文艺类的记叙文,文艺类的议论文,文艺类的说明文。
文艺语体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三体,这是我们知道的,也是中学语文书中采用的,但是应用语体也能分为三体,这是否本教材的杜撰呢?不是的,这里可以提出一些语文界前辈的论述来证明。蔡元培在《国文之将来》等文章中说:“应用文有记载和说明两种作用,前者让人了解所见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经历,后者与人讨论所见的真伪美丑善恶的道理。实用文又分两种:一种是说明的,如学校的讲义就是。一种是叙述的,如科学的记述和一切记事的文章皆是。”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等著作中也说过,“在文学这个大范畴里,有纯文学与应用文学两类,应用文学又可分论事文和叙事文两类,学生作文主要是写叙事的记载之文和论事的论辩之文。”他们虽然用的术语和今天略有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到了朱自清先生那里,便连术语也与今天一致了,他在《谈作文的思路》中说:“叙述、说明、议论三体都应用文的底子;不会写说明文和议论文,怎样能写作许多应用的文件呢?”
    今天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然没有对应用文做出这种明确的划分,但它似乎是在不经意中也处处暗示了对应用文可以有这样多种属性的分析:
  ──日记“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
  ──感谢信的内容,“要写明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事情得到对方哪些帮助、支援”(即突出记叙的要素);
  ──表扬信,“要把被表扬者做好事的时间、地点、原因、事情的经过及结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清楚”;
  ──倡议书,“要说明发出倡议的原因、目的,倡议的内容”;
  ──建议书,“讲述自己的看法,提出某种积极的主张。要把情况分析清楚,理由讲得充分明白,建议提得合理”(议论);
  ──实验报告“是一种说明性文体”;
  ──广播稿,“可以写新闻报道、经验介绍、短评、说明文”;(记叙、议论、说明)
  ──调查报告“主要用说明的方法式,有时也兼用记叙和议论”;
  ──总结,“把零星的、肤浅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议论);等等。

    这六种文体还可以从记叙、议论、说明的角度形成三组比较:
    1.文艺类记叙文和应用类记叙文
    2.文艺类议论文和应用类议论文
    3.文艺类说明文和应用类说明文

    下面分别进行比较。

    1.文艺类记叙文与应用类记叙文的比较

    小说、剧本、记叙散文等等属于文艺类记叙文,新闻、传记、方志、先进事迹材料等等属于应用文。比较文艺类记叙文和应用类记叙文,这就又要回到文艺文与应用文的区别。简单说,文艺文是供人欣赏的,应用文是为了实用的。为了欣赏,所以小说、剧本、记叙散文等一般总要提供一个故事文本,引起你的兴趣,打动你的情感,还常常采用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来触动你的各种感官。而为了实用,新闻、传记、方志、事迹材料等主要只是提供一个事实材料,引起你的重视,这个材料通常是粗线条的,假如有时也出现某些细节,那肯定是因为这些细节对事实非常重要。陈望道先生曾这样说过:“记载却有两途:一主传达知识,使人理解;一主传达情意,使人感受。使人理解的,如寻人的招贴、租房的广告,只将各部及全部细细写出,使人看了文章正如亲身看了所记载的人与屋底模样便得。使人感受的,却非绵密写的圆满生动不可。就是前者只须细写,后者必须活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记载文又被分为两种:一是科学的记载文;一是文学的记载文。”“科学的记载文,就是我们对于物体的观察底报告。常列举了各部分底位置、形状、色彩,使人可以逐部和实物比较对照。这种文,大抵用在地理学、博物学这一类的书中。寻人的招贴、租屋的广告、财产的目录上所用的,通常也是这一种科学的记载文。”“文学的记载文,虽也有人说是事物底报告,其实不如说是印象底表现。”(《作文法讲义》)
    陈望道先生说的科学的记载文和文学的记载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类记叙文和文艺类记叙文。
    初学应用写作,比较容易犯的毛病是不会概括,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描写。比如一位班长这样记班级日志:

    “10月16日,学习委员从教务处拿来《自考通知书》,刚走进教室,有五、六个同学就马上跑过来,都争着喊‘先给我,先给我……’当拿到通知书后,又开始忙起来,同时教室里的喊声又响起来了,有的马上跟附近的同学对照:‘你第一天上午是不是在十三中?’‘是的。’‘下午呢?’‘商贸职高。’‘太好了,跟我一样,到时候一起去,一定要来叫我的!’有的喊着:‘喂,××,你是哪里考的?’有的跑来跑去,一会儿问问这个,一会儿问问那个,有的甚至大喊起来:‘谁第一天上午是浙大附中,下午是杭二中?告诉我……’其实,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结伴而行,如果一个人去考,总有那么一种孤独感,如在一起,互相好有个照应……”

    这里就错用了文艺文的写法,绘声绘色。其实,作为应用文,你主要写清今天班里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了,假如班里打算组织同学集体前往考点,因此有必要记得细一点,那么你尽可以写:某某考点有某某某某等同学,由某某同学负责,某某考点有某某某某等同学,由某某同学负责……
    再举一例:

“我是杭州法律学校的”

  暑假里,我当了一回人民调解员。
                                                     一

  那天早晨,我在县城一条大街旁打工。太阳已从红渐渐变白,行人急着上班,"铃儿响丁当"。
  "吱....","妈呀...."。两个声音传来。
  循声望去,一个小男孩倒在地上,旁边立着一辆山地车,车旁一个穿红色连衣裙的少女──小孩显然是被她撞倒的。
  山地车横在路中央,自然而然的,人们站在两边,那情形就象古时的列阵而战。须臾战争升级,尘烟迷漫,不时有尖利的叫声从烟火中钻出。
  看的看,走的走,没人搭腔,没人解围。
                                                      二

  "大嫂,这孩子是你的?唉,真可怜啊!"糊里糊涂地,我加入了那战场。
  大嫂看我,我亦看她。我的手抚摸着小孩的小手──小手上有血──我的眼里流出真诚。
  "你急着上班,大家都能理解,可路上也得小心点啊!现在弄成这样,我看还是你陪她们上医院吧。大嫂可以放心,你也安心,是不是呢?"我朝红衣裙少女说。
  红连衣裙看看我,又点点头。
  "不行!去叫你爸来,死鬼这点菜还没卖完!"大嫂朝她的孩子瞪了瞪眼。
  "大嫂,千万不可。大哥卖菜,正赚,扔下了可惜;而且你的孩子也得赶紧去医院看看才放心啊。碰到这种事大家都不想,都心平气和互相体谅一点吧。我们学校里经常让我们处理这类事情,我是杭州法律学校的...."

    太阳全白了,烟消云也散了。


    下面我试以应用语体(新闻)改写:

赵文忠同学为民调解道路纠纷

    本校消息  今年暑假,我校同学赵文忠在家乡主动为民调解道路纠纷,树立了法律学校学生的良好形象。
  这天早上,某县城的一条大街上交通繁忙,正值上班高峰。忽然,一个骑山地车的姑娘不小心撞倒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的妈妈立时拦住姑娘吵了起来。一时招来不少围观者,交通严重堵塞。这时,正在附近利用暑期打工的我校931班同学赵文忠,出于一个法律学校学生的责任,走进去调解纠纷,他察看了男孩的伤势后,劝姑娘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同时也劝孩子的妈妈不要把事情扩大化了,最后,他亮出了法律学校学生的身份,终于取得争执双方的信任,妥善解决了这场道路纠纷。

    2.文艺类议论文与应用类议论文比较
    文艺类议论文与应用类议论文两者比较难区别,困难来于两个方面,首先,从文艺语体方面来说,议论这种文体本来文学色彩就不明显,文学教科书中一再告诫要用形象说话,切忌作者直接出来议论,这就使文艺类议论语体不很发达。其次,从应用类议论语体方面来说,有些本来是应用类的语体为了追求表达效果,反而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的杂文。用了实用和欣赏两种目的来区分,杂文本是最具实用目的的,鲁迅说杂文“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而且在当时,“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的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见一种叫作Tsa-wen的东西。”但是经了鲁迅等“五四”一代作家的努力,“杂文这东西”,终于“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了,今天的文学概论里,也终于有了杂文这一种文体的位置。这对于杂文来说当然是一种很大的成功,但对于语体分类来说,却未免产生一些麻烦,因为现代意义的文体分类,本是建立在实用与欣赏日益分家的基础上的,而杂文却回归了中国古代“文史哲合一”的传统,这就很难纳入现代文体的划分,或者一些学者的说法,把这叫做语体的“兼类”现象。科学的分类方法,是要首先排除这“兼类”,而从最典型的对象入手,只是假如排除了杂文,文艺类的议论文就更不易找了,所以下面的分析我们还是要把杂文作为文艺类议论文的例子。
    概言之,文艺类议论文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杂文,二是议论散文。前者以鲁迅等人的文章为主,同时还包括今天非常流行的小品文和随笔等,后者如中学语文中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而应用类的议论文则非常多了,比如政论、史论、学术论文、讲演稿、辩论稿(辩护词)等,连总结、调查报告等文书,也是看作应用类议论文的(电大、自考允许以总结和调查报告的形式撰写毕业论文)。
    有人以为应用类议论文简单,其实不然。中学语文中有一篇《说“小”》,是一篇文艺类议论文,其中说:打仗没有指挥员不行,可是没有战士、炊事员同样不行。作为文艺漫谈,自然不成问题。可是,移到应用写作范畴,比如一个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得了发明奖,假如炊事员也来伸手,引起经济纠纷,该如何进行评判呢?这里就要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就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知识,谁说简单呢?
  从上述例子看出,有没有专业性,是比较应用类议论文和文艺类议论文最主要的区分标准,应用类议论文总是涉及某种专业的,或是政治的(政论),或是历史学的(史论),或经济类的,或是法律、公文的,而文艺类议论文不受专业的限制,谈天说地、三教九流、饮食男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中学流行的议论文通常带有思想漫谈的形式,比如说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要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比如说青春是美好的、近墨者黑、欲速不达等等。类似中学作文的泛论,平时还可在各类青年杂志、趣味性刊物上读到;而应用类的议论文,就要读较严肃的专业刊物了,如法学、大学学报等,《新华文摘》有涉及各种专业的论文,而通常文学类刊物每期也都会附有几篇文艺论文(属汉语言文学类专业论文,而不是文艺类议论文)。
    应用类议论文和文艺类议论文的区别还有很多,后面论文写作单元中将详细讲到,这里不再赘论。

   3.文艺类说明文与应用类说明文比较
  说明文本来都似有实用的目的,因了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有了区别。中学语文教材说:“说明文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语言平实见长,有的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那语言平实的便基本是应用文,那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的则可划归为文艺文,两者的区分虽微妙,但只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便可了然。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很浓的说明文,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得趣味盎然,然而,假如我们是从副食品商店买来一盒荔枝,其包装说明书上赫然写道:“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消费者读之,十有八九要愕然。为什么?因为这种语体不该出现在这里,这里本应是一篇平实朴素的食品说明书。下面便是这样一篇说明书:

果中珍品——荔枝干

    荔枝干营养丰富,据药典《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果肉性甘、微温,补心益气,开胃健脾,散寒补虚,养心安神,常食可延年益寿。也是妊妇最佳补品。新近又发现荔枝干有抗癌和防衰老、益人颜容的药用价值。荔枝干名扬天下,是滋补送礼的最佳选择。

  而在《辞海》“荔枝”条中,则变成这样的说明:

    [荔枝]  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批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的类型很多,有雄花、不完全雄蕊雌花、不完全雌蕊雄花、变态花等。圆锥花序;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温湿多光。多用压条繁殖,亦可用实生、嫁接、扦插等法繁殖。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枝叶繁茂,可作防风林树种。木质坚实,可做家具。果供生食、制干和多种加工品。果壳、根、树干可提制栲胶。

    当然也属应用类的说明文。
  有时根据修辞手段的不同,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也可区别文艺文与应用文。比如《中国的石拱桥》,语言富有文彩,如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据此,尽管作者是桥梁专家,也应考虑将此文归为文艺类说明文。而作者回答育才中学学生的问题时说:“卢沟桥的各拱长度如下:中间一孔最长,为 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 8.6米,16.0米……”便换了平实的写法,属应用类说明文无疑了。
    下面再来看我校以前一届同学写的一篇应用类说明文。

怎样装订案卷
上城区人民法院刑庭实习生  盛夏

  每一位到法院工作的同志,最先学的一课就是装订案卷,这是我们在课堂里不曾学过的。装订案卷看似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件又烦琐又细致的工作,它是在案件审理结束后的一次总结性整理性的工作。总的来说分为整理、装订、编目录三个阶段。下面逐一介绍。
  1.排列案卷。刑事案件的案卷分为正卷、附录及预审卷宗三大块,其中正卷分为目录、起诉书、提审笔录、补充证据材料、法律顾问函、出庭通知书等13项内容。附卷分为目录、案情审理意见表、审判提纲、合议庭记录等8项内容。以上各项内容均须按顺序排列。
  2.装订。即将排列好的案卷套上封面,铝洞穿线打结。装订的工具有尺子、锥子、夹子、装订绳。装订的过程:首先,目测案卷的厚度,将封面折成相当于案卷厚度的方体的空心封面;然后,将案卷迭齐,要求案卷的长、宽与封面的长、宽平行或重叠;之后,将封面套在案卷外,用夹子固定住三边,留下有装订线的一边;用锥子在装订线上锥三个小洞,将装订绳从中间小洞穿入两边穿出,交叉打结。
  3.编目录。在编目录之前首先要用页码机给每页案卷编上号,然后在目录表上填写案卷的各项内容及页码。
  4.填写封面。在封面表格中填上案由、起诉人、被告人、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收案结案日期,一审结果等内容。
  5.密封。在案卷背后,装订绳的打结处,贴上密封条,盖上装订人的姓名章。
  这样整个装订过程才算结束。一个案件一般要装订三份,一份正卷,一份附卷,一份预审材料。一份好的装订案卷,不仅要求案卷的内容排列正确,而且要求装订得整洁、美观。

 
    【 作业 】
    1.运用六分法知识,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母。
    A.应用类的记叙文    B.应用类的议论文    C.应用类的说明文
    D.文艺类的记叙文    E.文艺类的议论文    F.文艺类的说明文。
    ⑴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
  ⑵ ……当汽车开到155号门前时,郭某突然骑自行车由南往北而来,前轮陷入电车轨道内,车身向左歪斜,被告刹车已来不及,遂向左打轮,紧急躲避,但终因距离过近,没能躲过。(  )
    ⑶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  )       
    ⑷ 在距门坎15公分的地上放着死者家里的锐利斧头一把,斧口朝向正西,长 8公分,上面染满血迹。斧柄朝向正北,长50公分,柄上有 2×8 公分的喷溅性点状血迹。(  )
  ⑸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
  ⑹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 不幸以身殉职。(  )(  )
  ⑺ 被告人姚锦云不顾交通民警的阻拦,驱车闯入天安门广场,然后开足马力,故意从纪念碑西侧朝广场旗杆西侧和金水桥前密集的人群猛冲,致五人死亡,十九人受伤,其中十一人重伤,金水桥正桥西侧汉白玉栏杆被撞坏,汽车被撞毁,造成了特大的死伤事件。(  )
  ⑻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 只有红色映入眼帘, 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
    2.我们使用的各类教材从整体上说主要属于应用类说明文,但也兼用应用类记叙文和应用类议论文,仔细阅读你们的法律教材,从中找出三方面的例子,抄录在下面。


第三节  应用文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有时也叫语言风格,是一种文体在语言上区别于另一种文体的个性特征。应用语体和文学语体的风格是不同的,说起文学语体的风格,大家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即“准确、鲜明、生动”。但是应用写作的风格特征,分歧就大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两种教材在这方面会一模一样。
    中学语文教材说:应用文语言要求平实、得体、精简。
    全国中专应用写作教材说:应用文的语言要简洁朴实,明快自然,通晓易懂。
    大学应用写作教材说:应用文体在运用语言时要求真实准确,鲜明生动,庄重得体,简洁平实。
    部编应用写作教材说:“应用语体不以语言的生动为标准,其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规范化、具有平实、明快、庄重的风格特征”,
    另外,在其它一些论著中提出的应用文风格还有:坦率、周密、凝练、规范、严肃、明畅、谨严、清楚、平易、亲切等等不下几十种。
    风格是文体的个性特征,特征太多就等于没有特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应用写作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处于“百家争鸣”阶段;二是缺少权威的意见来统领百家。说起文学语体的风格特征为什么会如此的意见统一呢?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意见。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本来是针对应用文体提出的。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说:“文章、文件都应当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也许人们觉得鲜明呀,生动呀这些特征是文学才有的,然而只要对照一下毛泽东写的应用文(除了诗词,毛泽东一生没有写过其它文学作品),就可以体会到,这三个词真是概括得非常恰当的。
    现在,我们要把这三个词从文学那里要回来。

一   准  确

    (一)应用写作“准确”重要

    叶圣陶先生说过:“用文字连缀成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文字,一类是文艺。普通文字的写作目的,一是传授知识,如说‘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是。二是报告事实,如报纸上的报道文字是。这种文字的顶要紧的要求就是准确,清楚。”(《写作漫谈之二》)
    邓小平同志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也强调:“报告情况要准确,写出材料要真实,不能有差错。”“一个问题,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差错”,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

败在多写一撇的战争

    1930年4月初,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摆开战场,进行大规模的中原之战。战前,冯、阎为了更好地联合起来打垮蒋介石,商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聚歼盘踞在河南境内的蒋介石军。谁知冯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错将“沁阳”写成“泌阳”,碰巧在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一南一北相距数百公里。接到命令的冯玉祥军队日夜兼程开赴泌阳,贻误了聚歼蒋介石军队的有利时机,使蒋介石得以从容调动部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进行了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战,以蒋胜利、冯阎联军失败而告结束。

    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

“走过”成了“撒尿”

    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大报。女王为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新桥剪彩,该报作了报道。但是,文章把 Passed(走过)排印为 Pissed(撒尿),错了一个字母a和i,于是,“女王从桥上走过”成了“女王在桥上撒尿”。第二天清早发现了这一荒唐大错,报纸已全部印完,只得校正后,另外印一份送给女王。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往往会由于应用写作的不准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字千斤”已不是夸张的说法。例:
一字之差,经济损失十七万八

    (钱江晚报1992年10月21日)本报讯  绍兴市某公司与江苏省纺织原料公司在签定一份经济合同中,由于“定”与“订”一字之差,使绍兴市某公司经济损失达17.8万元。
    今年六月,绍兴市某公司向江苏省纺织原料公司购买150D低弹丝40吨,预付30%定金,计17.8万元。后江苏省纺织原料公司违约,依照合同法规定,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但由于签定合同时,绍兴市某公司的业务人员缺乏法律常识,将“定金”写成“订金”,法院判决只能如数退还实际“订金”,而不是双倍返还“定金”。

    从这些例子我们足可以认识到应用语体中“准确”的重要性。

   (二)应用语体的“准确”不同于文艺语体的“准确”

    准确是文艺语体和应用语体共同的风格,不可能再找出别的词语(难道还能够说文章是可以不要准确的吗?),但是,文艺语体的准确与应用语体的准确,有根本的区别,文艺语体的准确,是以符合艺术真实为原则的,艺术真实不一定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但是必须是生活中最可能发生的事。应用语体的准确则是以符合客观真实为原则的,客观真实就是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事。
    关于文艺语体的准确性要求,西方有著名的“一词说”。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名词去称呼它,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用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杂货商的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的面前,走过一位马车站的面前的时候,请你画出这位杂货商和这守门人的姿态,用形象的手法描绘出他们的包藏着道德本性的形体外貌,要使得我不会把他们和其他杂货商去他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马有什么不同。”
    “全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个苍蝇,两只手或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所以一定要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并和同种类的其他人、其他事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来看看莫泊桑是怎样运用“一词说”的原则来进行创作的,来把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马区别开来的,他是这样写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见《大学语文》中《苦恼》一课)这当然是一种文学的准确。假如用了应用写作的准确来写,那么必须要写得准确的是:这匹母马的毛色是什么颜色的(“一身白”只是讲雪落在它身上)?假如某人丢失了一匹马,贴告示寻找,这是最要紧的特征。这匹母马几岁了?假如上集市买马,这也是最要紧的。至于把它比做一个糖饼,这当然是应用写作绝对不能用的修辞方法。
    相对于外国的“一词说”,我们中国有“推敲”说,同样是讲文艺语体的准确,假如应用写作也需要“推敲”的话,那么两者绝不是一回事。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来讲这件事。

关于“推敲”的推敲

    “推敲”的故事是一则炼字佳话,《刘公嘉话》录其本事云: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为何“作敲字佳”,愈未明言,遂使千年以下,论者纷纷,乃至于今。忽见“莽撞和尚”说。中央电大《文学概论参考资料》“作家运用语言过程中反复斟酌锤炼修改的事例”条,假韩愈之口训岛曰:
    为什么说“敲”字比“推”字好?因为你的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月下找人,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幽居谢绝外人,大门必然常关;门关则推不开,门虚掩却推门直入,岂不成了莽撞和尚?
又《文学遗产》87年第5期有《“推敲”故事真伪考》一则,结末亦云:
    “推敲”一诗的题目,应为《题李凝幽居》。既为“幽居”,可见其门定是虽设而常关。门既关着,自然宜敲不宜推。着一“敲”字,则可引起主人的注意;门若是虚掩着的,当然可推门而入。但在“鸟宿池边树”的夜阑人静之时,和尚推门而入,未免太莽撞了!
次理说与世俗之人,自然心悦诚服,无奈世外隐居之人,方外修行之僧,有许多道理往往是和俗世不同的,现试举一二。其一,幽居夜不闭户也可,若必得关门谢客,拒而后幽,恰恰证明并非“幽居”。贾岛诗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闭门谢客似可不必(自然还须防盗防兽,不过文学遵循艺术真实,“幽居”必无此等凶险)。其二,推门而入是否“莽撞”?俗世之人心怀叵测,“他人是地狱”,故须建之以门,制之以礼,循礼“敲”门,三通乃进(现代人还须摄入“猫眼”证实身份)。看似彬彬有礼,实质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世外之情全然不同,有陶诗为证:“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从这首诗结句的“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看,“和尚”(贾岛早年出家当和尚,至遇愈方还俗)与居主之间,正该是这样一种脱俗的关系。
    以上所言,并非严格科学意义的考证,乃臆说而已,说得好听点,是文学上的所谓“以意逆志”,这正是读者的自由。否则,韩愈没有同往,凭什么说“敲”比“推”好?千年以下,古迹难寻,我们又凭什么说三道四?
    近年来,笔者在法律学校讲授应用写作。讲授应用写作别无他法,一言以蔽之,曰“非文学”。比如遇着要“推敲”的地方,笔者便悬了韩愈身份——不是诗人领袖之韩愈,乃京兆尹韩愈也——作断案状:“和尚”是“推”是“敲”,绝不立马便作判断,必携岛回衙仔细询问,令其好生回忆是夜情状;又令差人至李凝幽居实地调查,寻找目击证人。至证据确凿,援笔判词之时,“和尚”是“推”是“敲”,乃至破门而入,必以事实为根据,如实写下,哪怕因此坏了文章之意境平仄,也是在所不惜。
    有了这番为文态度,不但可悟应用写作,亦可反悟文学创作矣。

    人们一般易犯的毛病是将应用文当作文艺文来写,但也有反过来用了应用文的标准来要求文艺文的。比如中学的写作教学,无论是平时所用的范本也好,所命的题目也好,都常是文艺语体的,但是当学生按照艺术真实的原则进行虚构时,却大惊小怪地以为不真实,是一种不好的文风。上海有一所学校举办作文比赛,有一篇作文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属上乘,评委会评为一等奖。后来一了解,作文所写的内容是虚构的,于是就有人主张不能获奖,因为它的内容不真实。关于作文虚构问题,《人民教育》1980年曾展开专题讨论。其中一种意见认为,中学生作文不允许虚构,不然,会助长说假话。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允许,这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培养想象力都很有关系。(但是这后一种意见也未能从文艺类作文特征来进行辩护。)
    直至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还出现这样混淆两种不同语体的批评。
    所以,学习应用语体的风格,第一就是要把它与文艺语体的“准确”区别开来。

    (三)应用语体如何做到准确

    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谈公文语体(应用语体的一种)谈到,这种语体“对语言的要求是事实的高度准确性和事务专门词语的确定性”。我们就先从“事实”和“专门词语”两个方面来分析。

    1.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
    前面我们说过,应用语体的“准确”与文艺语体的“准确”不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遵循着不同的原则——后者遵循“艺术真实”原则,而前者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文学真实”讲究的是“可能怎样”、“应该怎样”,而“客观真实”则是“事实怎样”,这在新闻写作中叫做“以事实说话”,在法律文书中叫做“以事实为依据”。新闻写作违反了“客观真实”原则,就可能成为假新闻,司法写作违反了“客观真实”原则就可能办错案。所以应用写作“工夫在文外”,在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而调查报告也就不但成为应用语体的重要种类,而且也成为写好各类应用语体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注意推敲词语
    在准确掌握客观事实之后,还要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就需要“推敲”。推敲的目的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比如《新民晚报》曾有一则消息标题:《黄浦区今举行发还赃物大会》。“赃物”一词是对盗贼而言的,对于失主则应该说“失物”才对。再比如某报上有一则征婚广告,说是“婚否不限”,这显然是违反我国婚姻法的,它本来想说的意思是未婚或曾经结婚现已离婚都可以,却没有表达清楚。我在杭报上还看到这样一段话:“今年27岁的刘嘉玲小姐现住香港跑马地山光道山光苑22号,祖籍姑苏城,童年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度过。”“十里洋场”本是指旧中国的上海滩,27岁的刘嘉玲小姐当然不会是生活在旧中国。这就是比较严重的政治问题了。
    应用语体往往有比较专门的用语,比如在香港,律师与大律师是两个不同行业,大律师是个人开业,专职上庭辩论;律师承办一切法律事务,就是不能上法庭。大陆一些同行想当然以为大律师比律师大,或为表尊敬,在律师前加上“大”字,这就搞错了。还有案件尚在审理过程中时,只能称“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而不能叫“罪犯”,还有前面例子中的“定金”为什么不能写成“订金”,这些都属于专业方面的知识,要靠平时学习和积累。同学们在中小学语文学习中,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就是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好的词语抄下来,学习应用写作也应该这样,不同的是那时抄录的多是文学方面的词语,现在应该更注意收集各种专业用语。

    3.不要粗心大意
    除了事实准确和词语准确之外,我们还要加上态度的准确,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同学的失误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我编实习简报曾收到一篇题为《从实习的失误说起》的稿件,是这样的:

    在法律服务所实习才两个星期,我却接二连三地出了许多“小毛病”。有一次我经手一起离婚案子,办理过程中,女方当事人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要求在协议书上写上“不准男方在离婚后探望子女”,我以为只要当事人双方同意就可以,所以就在子女抚养问题一栏填了“离婚后男方对子女不再享有权利”。后来被主任发现改了过来,因为这不符合《婚姻法》精神。另一个问题是离婚后再结婚是否可以再生育子女?我在这方面一点也不了解,就想当然地回答“可以”,其实根据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对这方面的控制相当严格。幸好,这对当事人在第二次来时又提了这个问题,主任作了正确的回答。
    除次之外,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比如一次制作文书,写着写着我不知不觉地竟然把协议双方当事人的签名都给签好了;又有一次发调查信,我把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单位调了个个;再有一次填写协议书时,我把要抚养的子女的名字错写成男方当事人。诸如此类的毛病相当多,幸亏都能及时发现,否则真要叫人笑掉大牙。

    所以,要做到准确,归根到底还是应该认识应用写作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

二  鲜  明

    (一)立场、态度、观点要鲜明

    文学语体讲鲜明,主要是指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应用语体也要鲜明,但主要是指作者的立场、态度、观点要鲜明。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就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宣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是旗帜鲜明的典范,邓小平文选,是学习写这样的应用文的最好范本。比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一篇《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开头两节是这样的: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可惜我们的干部中,能够这样旗帜鲜明地讲话写文章的人太少了。下面这篇演讲就没有鲜明的态度,甚至都谈不上“隐瞒”自己的观点,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程秘书长要我讲话,我没什么好讲的,他再三说,我推不掉,那就随便讲几句。我说得可能不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本来嘛,这个会我不该来,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犹豫再三,还是来的好,来了可以向各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还没有老。当不了专家,学一点知识,让自己更丰富一些,还是很好的。在座的许多老同志都来学习,我们更应该学习,不来,岂不错过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就来了。我出发那天倒霉得很,下楼摔了一跤,当时我想,这腿要摔断了,可就来不了了,万幸没摔断,连皮都没蹭破,所以我就来了。谁想急急忙忙出了大门,又找不到自行车钥匙,车骑不成,火车一误点,就麻烦了。关键时刻我女儿把钥匙给送来了,这会就让我给赶上了。赶到火车站,火车已经启动了,我最后一个上车,刚站稳,火车就出站了,你看玄不玄?真是万幸。刚才我听了王先生的发言,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非常透彻,把问题全说明白了,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我以为他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略),第二(略),第三(略),不知我概括得对不对。对了,是王先生讲得好,不对,是我水平太低,请各位原谅。刚才李先生也讲得很好,非常有水平,高瞻远瞩,抓住了要害,又生动又精彩,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出了我许久想说而又没有机会说出的话。我认为他的基本思想是(略)。张先生的说法最合我心,当然我不是说王先生、李先生讲的不合我心,我刚才已经说过我赞同他们的观点了。张先生的讲话合我心,因为他讲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大开了我们的眼界,深化了我们的认识,我想我们每个人要是达到他们一半的水平,我们国家的学术就有希望了。最后我想说,这个会开得非常好,非常有意义,别的会我可以不参加,以后这样的会我还要参加,哪怕摔断了腿也要来。谢谢大家。

    我们说话写文章当然绝不能沾染这样的恶习。我们是学法律专业的,我觉得要学习鲜明的文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因为在法律活动中,无论是当事人的申诉,还是律师的辩护,还是法官的判决,观点、态度都必须是非常鲜明的,不可能出现“当事人有没有犯罪?我认为可以说有罪,也可以说无罪”这样的混话。所以那些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想学习鲜明的文风,最好的办法也是去旁听法院的审判。

    (二)语言表达要明白无误

    有了鲜明的立场观点态度,还要用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列宁指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字眼。”邓小平同志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同志也强调:“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辞不行,解决不了问题。”他批评决议草稿“写得太沉闷,不象一个决议。”
    “鲜明”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标准,对于初学应用写作的同学来说,首先应做到的是“明白”,让人看得懂,避免歧义,不发生误解。
        报上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

词含糊  丧权辱国

    清朝政府要修筑胶济铁路,向德国人借钱。于是双方签定条约,约定德方出钱,而中方“沿铁路三十里内的煤矿等矿,德国人有权开采”。清政府的意思是铁路两侧共三十里,然而由于中方拟的条约措辞含糊,事后德国人硬解释为铁路两侧各三十里。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又丢了一倍土地。一词含糊,丧权辱国。

少一个标点,官司败诉

    1982年底,四川省盐亭县一家公司从广州一家公司购进价值数万元的手表,货到三日,县公司因故电告广州方面,要求推货,广州方面回电:“手表不要退回”。县公司接到电文后,即将货退回,广州方面认为县公司违反合同,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广州方面解释说电文意思是“手表,不要退回”,县公司方面说电文是“手表不要,退回”。结果广州方面败诉。

误用一个标点  损失十万巨款

    浙江省三门县一家商行最近在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皮货收购站签订购买一批羊皮合同时,因误用一个标点符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
    这桩买卖中,三门县这家商行作为买方,对羊皮的质量要求是大小四平方尺以上,无剪刀斑。但在购销合同上却不慎写成“四平方尺以上、有剪刀斑的不要”。误把逗号用作顿号,变成四平方尺以上的羊皮和有剪刀斑的羊皮均不要。结果卖方利用合同上的这一错误,卖给的尽是不足四平方尺的零碎羊皮,优劣差价10余万元。三门县这家商行有苦难言,更严重的是该商行与其它地方签订的连环合同也无法履行了。

    (三)如何才能做到“明白”

    1.思想明白才能语言明白
    很多时候,写不明白其实是还没想明白的缘故,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命题作文,老师(或试卷)出的题目超越了同学思想的深度,或者同学对要写的题目缺乏切身的体验,想都想不明白,当然写不明白了。二是缺少文外工夫,对要写的事没有调查研究,没有收集资料,文外没有,文内当然也不会明白了。这两点,一点是提醒教师出题不能脱离同学的实际,一点是提醒同学应用写作文外工夫不可少。

    2.有话直说,立意要诚
    上述两点都容易解决,但是目前还有一种特别不好的风气,就是故意把简单的话说得很玄虚,让人看不明白听不明白,以为这样才显示出自己思想的高深莫测。其实适足暴露他们的无知和浅陋。凡是最高深的思想往往都是最明白的,圣经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是用最明白的话说出了最深刻的道理。在科学史上也曾有过这样一个例子,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他用了30年时间研究出电磁学成果,但由于不善表达,文章艰涩难懂,无法理解,成果未能推广。后来具有数学和文学才能的麦克斯韦看懂了其中的奥妙,发表了《论电和磁》一书,才使电磁学研究为大家理解。他总结自己经验时说:“ 我与法拉第相比, 只不过是个论文作者罢了,只是一枝好笔。”他的文笔,好就好在“明白”。
    今天西方一些国家首脑也很重视这个问题,请看下面这则报道:

为方便普通百姓阅读
克林顿要求简化官方用语

    新华社华盛顿(1998)6月1日电  美国总统克林顿1日指示美国政府官员在官方文件中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方便普通百姓阅读。
    克林顿要求政府官员从10月1日开始在起草联邦文件时运用普通的日常语言、主动语态和简短语句,从明年1月1日开始,在制定联邦条规时也运用简明扼要的普通语言。
    克林顿在书面指示中说:“运用普通语言,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他说:“普通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题为《中央要有权威》的一篇讲话中,开门见山就说:“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完全不用什么开场白。(见《邓选》第三卷)有时因场合隆重,开场白比不可少时,也总是压缩到最简洁程度,如《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的开头:“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开得很好,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现在,我讲四点意见……”(见《邓选》第三卷)而前边曾举过的一个例子,林语堂在《吾国吾民》这本书中将讲到,当年有一则销售丝袜的商业广告竟长达500字,第一句是:自从东三省沦陷以来……”不幸的是我们同学的写作,有时候也常常会犯这种毛病,比如有一个同学介绍一则案例,开头竟然从人类起源讲起。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没有东西好写,只好绕圈子凑字数;二是以为写作必得和说话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能直说。

    3.不用文学语言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文艺语体的标准,它就是要追求含蓄、“陌生化”、曲曲折折,让人慢慢欣赏玩味,应用写作不能这样,这样会误事,所以同学们必须把文艺语体作为“不应该这样写”的对象,时时悬在心上提醒自己。现在,有些商家故意混淆两类不同的语体,制作虚假广告,来兜售自己的伪劣产品。国外曾有这样一则报道:

英国房产广告不再绚丽

    英国的房产广告素以其浪漫的情调、绚烂的文采而受人们的青睐,甚至被视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以至1968年政府制定“商品广告法”时,为照顾其文学色彩而免于限制。不想,精明的房产商们却乘机大钻法律的空子,他们极尽夸张、虚构之能事,大做假大空的广告,结果弄得顾客怨声载道,官方也不得不重新绳之以法。
    摩尼一家6年来一直想找一座惬意的小农舍,常常按着房产商的广告奔波两三百英里去看他们的“梦幻山庄”,可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一个据说是极棒的库房,被摩尼先生一脚踹出个窟窿,而另一个“现代化”的厨房,不仅没有自来水,连电也没有。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房产商们可以无视房门边上那条通往机场的喧闹的大路,却不厌其详地向你描绘仅能从浴室窗户隐约眺望到的“美丽的泰晤士河”。
    为杜绝这种浮夸的宣传,上个月英国政府颁布了一条制裁法,规定凡在房产宣传上有欺骗、夸张或隐瞒弊端的行为,均属犯法。违法者轻则罚款5000镑,重则吊销营业执照。该法令共有30条细则,其中包括不准使用“宽敞”、“一箭之遥”等抽象含糊的词。要求以具体的数字描述。这个要求使房产商们颇为头痛,现在他们不得不避免使用形容词,否则就会陷入“不法”之地。譬如,你不能用“安静”一词,因为人们会问,到底怎么个安静法?是一分贝呢,还是10分贝?至于“交通方便”之类的词就更不好解释了。看来,日后英国房产广告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文了。
    不过,新法令虽然令房产商们颇觉不便,大多数人仍然对此表示欢迎,因为它有助于改善房产业的形象。事实上,近来一批“实在”的房产广告效果都普遍看好。(大约是1994年的新闻,待考)

   
    4.避免歧义
    歧义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杭州市长春药店——是杭州市的一家“长春药店”呢,还是杭州市长开的一家“春药店”呢?
    几个法院的同志——是来自几个法院的同志呢,还是从法院来的几个同志呢?
    大门一边站着一个人——究竟有一个人呢,还是两个人?
    外援上场不能超过三名——是一次不能超过三名呢,还是累计不能超过三名?
    不准穿内衣内裤上班——是不准内衣外穿呢,还是连里面都不准穿内衣?
    杭报1994.1.14一则报道《轰动五省的兑奖风波》:广州某饮料厂有奖促销,凭瓶盖对奖,奖品包括“A.名贵手表1200个;B.时款运动外套3000件;C.运动体恤6000件;D.新型水杯20000个;E.汽水50000瓶。”各地获奖顾客开着大卡车去兑奖,结果被告知是指本次活动的总数,被消费者诉诸法律,不知下文如何,但据统计,如果厂家输了的话要赔偿40亿巨款。

    附:“明白”与“准确”、“简洁”的异同
    前面讲过“准确”,这里为什么还要讲“明白”?难道“准确”的表达还会有不“明白”的吗?是的,尽管准确是明白的基础,但是准确还不等于明白。比如五四时期作家很喜欢在作品中插入英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说月光“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虽很准确,但对于读者来说不如直说小提琴更明白。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女王在桥上Passed”,即使不出错,即使用中文写成“帕司”,仍不如说“女王在桥上通过”更明白。
    同样,“明白”的表述,也可以是不“准确”的。比如上面哪个“一词含糊,丧权辱国”的例子,“沿铁路三十里内”的说法固然是不明白的,是有歧义的,但假如改成“铁路两侧共三十里”或“铁路两侧共三十里”,难道就不“丧权辱国”了吗?
    再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曾为200名政府官员办学习班,研究如何改进文风,他带头将原来总统签署命令的起句“我秉承合众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合众国总统的权力,兹发布命令”改为“我作为合众国总统命令”。这一改动,当然比原先简洁多了,但是否符合美国的宪法,这就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要研究美国的法律了。
    再看一则国内的报道:

    据《羊城晚报》1996.3.19.报道,64岁的退休职工张炎林因为错将 “毫克”猜成“片”,半天吞下50片降糖灵药片,而一命呜呼。张炎林为什么会服药过量?药瓶上的说明是这样的:口服,一次25mg,一日75-100mg,分次服用。很明显,他是把“mg(毫克)”当成“片”了,而这种药每片25毫克,即每次只能吃一片,每天最多吃4片,而他中午吞了25片,晚上又吃了25片。

    把“毫克”写成“mg”当然仍然是准确的,但是如果能考虑到药品说明书是给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看的,那么是否应该再写得明白写呢?
    “明白”和“简洁”也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常把两者合并起来说“简明”。但是简洁也不等于就是明白。下面是一则关于“简洁”的经典例子:

    欧阳公在翰林日,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于道,公曰:“试书其事。”同院曰:“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以为何如?”曰:“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的描述,当然比另一位同事简洁,但是未见得明白:逸马杀死犬的地点、方式,犬自己的责任,这些在应用语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都被欧阳修忽略掉了。所以,在一些修辞书上,把因简洁而影响明白的“修辞”叫做“苟简”。

三  生  动

    长期来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文学语体才需要生动,其实不然,应用语体同样可以生动。在文史哲合一的时代,一些大家写的应用文往往非常生动,能够感人至深,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论积贮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子厚墓志铭》等等。现代,我国一些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章也都很生动,就是基层干部中也有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学语文》曾有个版本中收入了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漫谈说理文》,其中就介绍了这样一则见闻:

    最近我到广州、湛江、海南岛、桂林等地参观了一个月,沿途听到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报告,其中也偶有用“零度风格”(即没有感情,不生动)的,事实虽然摆得很多,印象却不深刻。但是多数是做得很亲切很生动的,其中最突出的是海口市萧书记所做的一篇。当天我们坐了一天的汽车和飞机,到夜都已经有些疲倦,萧书记从七点钟一直向我们谈到十一点过,却没有一个人觉得困或是嫌他话长。他说话的时候眉飞色舞,用的语言是家常亲切的,把海南岛的远景描写得很形象化,叫我们都不由自主地精神振奋起来。他真正做到了“引人入胜”。他的秘诀在和听众建立起了亲密的情感上的联系,对所谈的事也真正有体会,有情感。

从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经验:应用文要写得生动,就必须要投入,要有感情,朱先生说:“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来,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兴会淋漓,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当然,应用语体的生动和文艺语体的生动是不同的,不能为了达到生动而混淆这两类不同语体,前面曾介绍过的歌德的辩护词便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再回顾一下:

    啊!如果喋喋不休和自负竞能预先决定明智的法院的判决,而大胆和愚蠢竞能推翻已经得到证明的真理……简直很难相信,对方居然向你提出这样的文件,它们不过是在诬陷的仇恨和最下流的谩骂的热情下产生的,是用最卑劣的手段和最虚伪的谎言精心编织的荒诞无稽的神话……啊!在最无耻的语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的诽谤的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面对公正无私、光芒四射的神圣法律,不可避免地要失魂落魄,完全彻底地暴露那愚昧无知且贪得无厌的本性……

    第二,生动不等于搞笑,现在一些同学受了社会上不好的风气影响,热衷于写搞笑文章,甚至把这种文体带进应用写作中了,比如有一个同学,他的自荐书是这样写的:

    本人姓孙,单名一个“斌”字,余杭人氏,生于1973年,现就读于杭州市法律学校。本人兴趣广泛,乒乓、象棋、围棋、篮球等等,无所不精。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能说会道,反应敏捷,广交天下有识之士,礼贤下士。望用人单位慧眼识英才,如英雄得美人,莫错良机,欲购从速。      

我想假如他真的这样去找工作,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其实,生动并不一定要靠故弄玄虚,生活中的事情常常本身就是生动的(生活之树常青),只要如实写下来就可能很生动。如下面一篇报道:

一千朵玫瑰送新生
——看台湾各大学院校如何抢人才

    “来, 来, 来就送玫瑰花, 欢迎你成为暨南大学的新生, 我们学校山明水秀哟!”
    “读中山,最多可领二十万元奖学金!”
  “我们的医学系师资最强,偷偷告诉你,东部××医学院的学生都要穿制服,你能忍受吗?还是我们学校比较好!”
  台湾第三届大学博览会二十二日开幕,当日,主办地点的台北环亚百货便数千名考生,很多考生拿着刚收到的成绩单,只想知道可以进什么样的学校科系,四十二所公私立大学院校,也在博览会上设摊位大力推销,使出浑身解数“抢新生”。
  暨南大学就派出“俊男”学长在摊前送玫瑰花,一千朵玫瑰花一下子就送光了,静宜和清大则准备了介绍校园的光碟片,免费送给考生,还有学校准备了滑鼠垫、杯垫等小礼物吸引考生“入内参观”,中山大学更干脆为每一位经过的考生贴上“纹身贴纸”,贴得每个人身上都写着“中山大学”。
  也有学校推出考生服务,清大免费为考生提供分数落点预测咨询,并公布热门行业排行,逢甲大学更强调自己是企业界心目中最好的私立大学,打出了“EQ”教学的口号,强调是“情境智能大学”。
  各大学院校出动的“抢人部队”也很惊人,许多大二、大三的学长姐拉着一脸彷徨的考生大力推销自己的学校,更有毕业不久的学长大声告诉考生:“我一毕业就有五、六个工作机会,现在月薪六万元!”(《新民晚报》1997.7.28.)

    【作业】
    在《漫谈说理文》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还向我们推荐了他认为是生动的范本,它们是马克思的《神圣家族》、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中国当时的《评白皮书》和《尼赫鲁的哲学》。语言学家胡裕树先生在《现代汉语》中也曾向我们推荐过几篇文章,认为是事务语体中准确、鲜明、生动的典范,如一九二九年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时的《红四军布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国防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鲁迅书简》等。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则向我们推荐过古代的一些实用文,认为写得很好,感人至深,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论积贮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子厚墓志铭》等等。请在课外阅读这些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2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