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赵玉娟:辛弃疾词作中的名词短语研究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赵玉娟】 【已经浏览1737 次】

【提  要】辛弃疾词作,多写其复杂心态和身世之感,表现手法细腻曲折。本文探讨了辛氏词作中的名词短语构成和语用功能,并对辛弃疾词作中名词短语频繁出现的原因做了多角度分析。

【关键词】名词  短语  辛弃疾

一、对“名词短语”句的界定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第一章21说:“在散文里,宁可没有主语,不能没有谓语;诗句里却常常没有谓语,只一个名词仂语便当作一句的用途。”的确,诗人作诗作词时受到字句平仄、押韵等各方面的限制,便不得不寻求一些新的表达方法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于是在诗歌中便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本文以辛弃疾的词为研究文本,分析辛词中因音律的停顿而形成的以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成的结构片断这些结构片断不再是静止单纯的名词短语,它们在文学文本下具有了诗意的语言张力及蕴涵,所以将这些名词短语称作“名词短语”句探讨名词及名词短语在词体下的语言学审美意义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二、辛弃疾词作中的“名词短语”句构成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至开禧三年(1207)年离世,创作体例丰富,而尤以词名世。笔者依据叶嘉莹主编,朱德才、蒒祥生、邓红梅编著的《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的辛氏词作601首,对辛弃疾词作中的名词短语组合结构作了穷尽性分析,归纳为如下四类:

1.形容词+名词

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玉蝴蝶·追别杜叔高》)

春正好,见龙孙突破,紫苔苍壁。(《满江红·点火樱桃》)

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新荷叶·人已归来》

白沙远渚,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鹊桥仙·溪边白鹭》

“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中“疏疏”“阴阴”“浅浅”为形容词,修饰“翠竹”“绿树”“寒沙”。“紫苔苍壁”为两个形容词“紫”“苍”与“苔”“壁”的结合并列而成,也归入形容词+名词一类里。同样的还有“翠屏幽梦”“白沙远渚”“青泥别渚”。

2.名词(短语)+名词(短语)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念奴娇·我来吊古》)

湘浦岸,南塘驿。恨不尽,愁如织。(《满江红·可恨东君》)

 “柳外”与“斜阳”合并,“水边”与“归鸟”合并,构成名词语。

3.数量词(短语)+名词(短语)

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贺新郎·柳暗凌波路》)

三万卷,龙韬客。浑未得,文章力。(《满江红·笳鼓归来》)

千里月,两地相思。(《婆罗门引·落花时节》)

“一番新绿”为数量短语“一番”与名词短语“新绿”构成。“三万”与“卷”“千里”与“月”也是此结构。

4.名词(短语)+方位名词(短语)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三径初成》)

“秋江”与“上”为名词与方位名词的组合,形成名词语。“千载”与“后”也是同理。

三、辛弃疾词作中的“名词短语”句功能

考察众多的名词短语句,在辛词的语境中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描绘情景,呈现画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春已归来》)

此词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作者寓居京口(今镇江),刚刚成家。该词由立春日节物风光起兴,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表达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流露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惆怅。“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起笔愉悦欢快,春和景明,妇女们头上戴的鲜艳的彩绸,在春风里袅袅婷婷,传达着春回大地的无限生机和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流露出词人对于冬去春来的喜悦之情。写春归的诗词,着眼点或草木,或风雨,或莺燕,写自然之物者居多,而辛独用女性簪戴之物来写,却不同于五代词的香艳,春幡袅袅飘动,呈现出一幅清丽柔美的画面,洋溢着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传达了词人敏感的时序体验和对现实的热切关注。

“急管哀弦,长歌慢舞,连娟十样宫眉。”(《满庭芳·急管哀弦》)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春天,当时词人正在江西,出任江西安抚使一职。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滕王阁宴请洪景卢的宴席之上赋而“呈景卢舍人”的。词的上片写残春景色,却由眼前的歌舞起笔。“急管”“哀弦”组成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写乐曲的急促哀伤;“长歌”“慢舞”写眼前的歌舞蹁跹;“连娟十样宫眉”写歌儿舞女之多姿多彩。词人采用连续的名词短语铺排形式,精准真切地描绘出宴会上的清歌妙音,舞影丽人,令人读来宴席盛况如在眼前。

2.景情相融,情思物化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念奴娇·我来吊古》)

此为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久居江南,未能收复故土,心中的愤懑难以排遣。在词人的眼前:残败稀疏的秋柳,惨淡无神的斜阳,秋水荒原,悲风乔木,归鸟,孤帆,如泣如诉的笛声……这一切的风景是那样的悲凉、荒芜:斜阳是在那轻柔无力的柳树之外,它的光照透过残败的柳枝,给词人带来温暖和慰藉。归鸟在水边巢旁徘徊,疲惫的身影诉说着水一样的凄婉哀伤。“柳外斜阳”“水边归鸟”两个名词语句一动一静,使人触摸到暮色沉沉里词人无奈伤感的心跳。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东方夜放花千树》)

这首词明写词人在宋代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所遇,实则含有寄托。词的上片极写元宵佳节热闹欢乐的节物风光,下片由景及人写到了一群群打扮艳丽、幽香袭人的观灯女子,她们笑语盈盈地在词人面前走过,却难以走进词人的内心。词人苦苦寻觅,竟然在那样不经意的回首一瞥中,发现了“她”的身影,她在那冷落处悠然自远,在那寂寞处卓绝独立,火树银花般灿烂的烟火在她的面前也黯然失色。名词语“灯火阑珊处”是一种邂逅相遇的惊喜,更有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

3.标记时空,增强对比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满江红·家住江南》)

“家住江南”写一位女子独居闺中,在春天时思念着她的心上人,但又感到羞涩难言,因而词中的情绪是委婉而又缠绵的。以“花径里”这一表方位的名词短语成句停顿,暗含有长久伫立,凝望回想搜寻的意味,也让人想象风雨前百花美好妖娆的景象,却不道出百花鲜艳明媚的美好,正是欲还羞的境况,而后以“一番……一番……”的句式对比风雨过后,相思之人的目光所及一派百花凋零的情景,也是女子心中思绪纷乱的外化。

“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

白石岗在建康(今南京)的朱雀门之外,是词人当年与好友叶衡经常游玩的地方。“白石岗头曲岸”在此词中具体点明了词人出游所在的位置,又包含对往日与友人游玩乐事的美好回忆,再以此为着眼点,展开对此刻时光的描写,将自己难以理清、难以言明的种种愁绪,寄托到眼前的无边芳草中。

“花径里”与“白石岗头曲岸西”均是指明地点,但在词的体式下,它们却多了一层时光流逝,物换星移的韵味,使人不免生出岁月匆匆的感触。

4.设喻用典,委婉曲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词人登上赏心亭,望北眺望家乡,眼前却是一片愁怨的河山,赏心亭并未能抒解愁郁,却使愁郁更加深浓,只因为家乡秀丽的山峦,已经处于金人的管辖之下,山河飘零。而失去保护的家乡犹如柔弱的女子陷入困境,令人怜惜。所以词人不禁感怀伤情,悲痛之至。描写家乡山峦的美丽,以美人头上的“玉簪螺髻”为比喻,真是举重若轻、巧夺造化之功的奇思,也浓化了思乡恋乡之情,正是英雄之柔情体现。

“落日楼头”写落日余辉里高楼之上的意象,是从视觉角度着眼的,却令人不免想起夕阳黄昏之叹,徒居高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断鸿声里”从听觉着眼,写夕阳中失群的鸿雁哀声鸣叫,似在寻找同伴。恰如自己独于江南,失群无助,“断鸿”一词,同时也是词人当下孤寂处境的暗喻。“江南游子”是极简练极沉痛地写到自己,痛苦逼仄地道出了自己自南归后的漂流辗转的惆怅,吐露了恢复故国的愿望,以及难以实现的悲苦情绪。这三个名词句的意象是灰暗的,悲怆的情绪点点泄露,一层层地剥露出一个有志之人英雄末路的窘迫之情、之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名词句既单成意象,又融合一体,其名词的文化内涵既沉痛立体地刻写了词人的心怀,又令读者产生上下古今的联想,丰富了词作的意蕴。“登临意”含有无限的悲怆,想千古悠悠,多少英雄、多少志士,也曾凭高远望,企求知音,但终是知音寥寥,难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人。这登临意,何止是辛弃疾独自一人的意,而是像辛氏一样境况的人的共同的意啊。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名词句“断肠桃叶消息”指王献之作歌送其爱妾的典故,反用此典,意谓自己尽情饮酒,恣意游湖,不必去想伤心儿女之事,并以桃叶事反衬西湖名士林逋,表达了“遥想处士风流”之意。

四、辛词中的“名词短语”句统计及原因分析

根据《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的分期,笔者仅以篇目计,不计一首词中多次出现的情况,对辛氏词作中的“名词短语”句做了统计,以下是各期的统计情况。

辛弃疾词作中出现的“名词短语”句统计

 

    时期

宦游江淮、两湖(1163-1181

归隐带湖(1182-1192

宦游三山

1192-1194

归隐瓢泉(1194-1202

再官两浙与终归铅山(1203-1207

总词数

88

228

36

225

24

“名词短语”句出现数

49

124

20

85

11

出现比例

58%

54%

56%

38%

46%

辛词601首中就有289首出现了依律形成的名词语,占其总创词总量的48%。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或可一窥究竟。

一是由于词这一文学样式,不同的词牌在总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这样韵律结构并不会与句法结构永远保持一致这一点在其他词人的词中也有出现,但辛词中尤多,更为重要的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辛氏在作词时将散文化的创作手法引入词中,进一步造成语言结构的松散,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独立出现在一个韵律停顿点上的情况,形成数量众多的名词语成句的现象。

二是如王力先生所言,诗句里往往只一个名语短语便可以当一个句子的用途。究其原因,名词一般具有指称性,在某些情况下又会转化为陈述。而在辛弃疾词作中名词多数并不是单独出现,它以与形容词、名词、数量词和方位词结合的形式出现,形成大量的名词语,凸显出名词的形象色彩又因为这些名词语在词这种体式下出现时,从语法角度看或者作宾语,或者作定语,或者充当谓语,虽形式独立却与前后行文有着不可分解的联系,既饱含着一个创作者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又传承沉淀了悠久的中华文化的风神底蕴,寄托了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深刻的生命体悟,这些都使名词语传达出其指称意义之外的陈述意义,这些陈述意义使人由语言符号所指之客观景物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情。叶维廉先生曾指出,中国诗人可以依赖文言语法的超脱,借助词性的自由,从而加强了诗中物象的独立性、视觉性体验,使其间的意蕴更值得玩味。

三是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有关。辛弃疾在南归后,不断展现出自己政治军事才能,但他思想和处事作风却与南宋的政风、士风格格不入,也因为其“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与南宋士人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阂,而南宋颓靡不振政治局面也令辛弃疾倍感苦恼他的身份、他的才华、他的志向在南宋王朝里是一个刺眼的存在,因而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猜疑诋毁、打击排挤。于是,在辛弃疾词中出现的名词语或言时言境,或传情表意,或暗托心曲,数量众多从以上的分析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辛弃疾的一生中,理想与现实长期在激烈地交锋这种交锋在词作中流露出来的即是众多的名词语,它们表现得既音韵铿锵,又意象具足,既使得词作意象内容密集和丰富,又由于逻辑关系的缺失而造成语流间更多的空白,一如词人奔腾翻滚的思绪,虽绵绵不绝,但终归孤清寂寞。

参考文献

  2015《汉语诗律学》,中华书局。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2006《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下册),中国书店。

  红、陈  2008《指称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朱子辉2015《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030600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8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