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现代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乔婷婷】 【已经浏览2139 次】

【提 要】本文从现代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汉字文化圈中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所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只重本体教学和识字教学而忽略了汉字理论教学,二是太重汉字书写的笔画笔顺。而非汉字文化圈的汉字教学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重口语的读音,轻形体书写二是只重视识字量忽视了识读、书写、理解等能力的培养。从这些问题出发,对汉字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并对从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汉字教学  理论  文化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人民也在快速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汉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汉语的学习,汉语的学习必然离不开汉字的学习,因而对外汉字教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内而言,在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热潮带动下,汉字学习也越来越受重视。学习文化必然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基础,而汉字教学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目前现代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代汉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汉字教学效率不高,进展不顺。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主要是采用随文识字、分散识字的方法,难以按照汉字自身的系统性规律教授汉字。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尚未很好地对汉字形音义系统给予全面的揭示描写造成的,因而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利用汉字系统性理论将汉字教学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习汉字。

(一)汉语文化圈的汉字教学问题

识字用字是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汉字。汉字文化圈里,现代汉字教学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内容上只重本体教学和识字教学而忽略了汉字理论教学。大多数人只是认识并使用大量汉字,会说会用汉语,但关于字的职能、汉字如此记录汉语的原因、汉字的特点、本义和引申义等知之甚少。可见,汉字本体知识教学严重缺失,汉字理论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汉字理论是体现汉字科学、汉字规律和汉字依据的重要内容,它与汉字本体教学和识字教学互相补充,是学习汉字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

汉字理论听起来似乎很枯燥,但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掌握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作用。学习汉字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汉字有一个基本把握,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汉字形体、理解汉字的构造。同时,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一些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的汉字理论科学地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者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快速识字的目的。

国内汉字教学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太重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小到小学启蒙阶段语文课堂的识字教育,大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笔画笔顺都作为汉字学习的重点内容,并占据了一定地位。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笔画笔顺,即使后来的软笔、硬笔书写,也是以运笔便利、顺当为基本原则,不必硬性规定。运笔方式跟书写工具、载体以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相关,本来就很难统一。

笔顺笔画本来应该是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而约定俗成的,在长期实践和积累中传承下来的规范,应该是习惯使然,如果强行规定就会增加人们的学习难度,出现高错误率。如果说从左到右(川)、从上到下(草)、先横后竖(丰)、先竖后横(非)、先撇后捺(八)等一些基本规则可能还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在初级阶段可以引导书写,帮助我们写字美观,并且提高写字的速度,但在学习后期仍不断强调细节就属于强人所难,甚至自乱其例。如“九、刀、乃、及”等字的形体相似,但笔顺却不一致,这就造成了人们学习和记忆的负担

(二)非汉语文化圈的汉字教学问题

非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学习者中最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口语的读音、轻形体的书写。汉字学习初期,阅读确实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帮助他们更快地了解文化差异并快速提高理解能力。但汉字是表意而非表音的文字,对于音义联系并不大的文字就需要从形体上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识字。如果只会说汉语而不会认写汉字,这将极大地限制外国人了解和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能力。随着他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弊端也会日益明显,这样下去汉语水平是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的。

识字水平具体表现在读字、写字、用字的数量。识字量是反映一个人汉语水平的重要参数。对外汉字教学将识字量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但识字能力并不仅仅在于识字的多少,识读、书写、理解并使用汉字也是常常被忽视识字能力。这是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二、汉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鉴于教授对象国别不同,汉语水平的不同,必须分阶段教学,将汉字教学的内容进行难度分类,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其目标,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汉字表意性和有理据的优势,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实践。

1.初级阶段:汉字积累阶段

形体是文字的本质属性,汉字是由笔画、部件组成的方块字,因而汉字教学也应该从汉字的形体入手,了解汉字的构成及其意义:从一笔一画到部件偏旁,从部件偏旁到独体字,从独体字到简单的合体字。

首先,要选择好初期积累字。一是要确定合适的识字量,二是字种的选择应该以结构相对简单、使用频率高、笔画少的字为宜,并了解其最基本的义项,以便于日后巩固。

其次,要重视汉字基础知识的讲授和严格的基本训练。汉字是平面结构,而非线性排列,因而汉字构成部件的位置和层次相对复杂且重要。掌握汉字书写特点和字形组合规律,便于自学更多的汉字。

2.中高级阶段:积累汉字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组成汉字的大部分构件因而此阶段完全具备大量汉字扩充和积累的条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有其明显的系统性,因而不宜总是死记硬背式的一个一个识记。

首先,选字应以合体字为主,尤其是系联性较强的会意字和形声字。通过形符和声符的系联可以有效地识字认字。

其次,教学中要从汉字的形音义的系统性出发,将同一形符或声符的字集中识记。一般人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是不平衡的,因而需要将汉字知识讲授与集中扩大识字量结合。如由“木”组成的“树、林、森、杉、杨、枫、枇、柿”等,由“加”组成的“架、驾、伽、迦、珈、枷、袈、茄”等。这些形近字和音近字便于大批记忆,当然也要避免造成混淆。

(二)从汉字的起源入手,了解汉字及其各部件的造字意图

文字的点画、线条的来源也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从汉字起源了解造字意图,才能更好地运用汉字。在汉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汉字的结构理据和结构类型,灵活运用汉字造字理据进行教学。

(三)重视揭示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同样也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如:“男”,一半为“田”表示田地,一半为“力”,像农具的形状,合起来表现为在田里耕作的场景。原本指男人在田里耕种用的农具,后来变成了男人的代称,也引申指代儿子。

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分阶段进行渗透。初级阶段可以进行常识性汉字文化教学,如汉字的发展历史,掌握每个时代出现的每种文字名称。中高级阶段可以进行知识性汉字文化教学,如对文字发展进程的内在规律有所了解,在识记词义、了解文言故事的基础上,掌握文言知识。利用汉字的文化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当前汉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汉字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一环,掌握汉字理论是学好汉语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而对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应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从事汉字教学的教师,应当从文字学理论到汉字教学的方法技能上不断提高汉字教学能力。

(一)提升文字学修养

在文字学修养方面,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当前文字学领域主流学者的思想观点,掌握正确合理的文字学理论知识。首先要明确汉字的性质,让学生知道汉字与世界上的拼音文字之间的区别,了解表意的性质接着,必须明白汉字和汉语的关系,知道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防止出现字本位的错误观点再者,要清楚关于汉字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并适当渗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结绳记事到图画文字再到表意文字,汉字经历了从图画体到线条体再到笔画体的发展过程最后,教师要在熟悉 “六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构形学理论来进行教学,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知道每个部件所代表的意义或声音。只有教师胸中的知识水平有所提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提高汉字教学能力

扎实的汉字理论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备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对不同汉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汉字规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图片识字、编口诀儿歌、形近字比较等,让学习者感受汉字表意的特点。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应把汉字教学和词汇、语音、阅读、写作等其他教学内容并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开展内容深度不同、教学方法合适的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陈明娥2009《从汉字形体和理据的演变看对外汉字教学》,《孝感学院学报》第9期。

迟安然2012《“六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位论文》。

崔永华2008《从母语儿童识字看对外汉字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李大遂2007《汉字系统性研究与应用》,《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李香平2008《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字理阐释》,《暨南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李运富2005《字理与字理教学》,《吉首大学学报》第2期。

李运富2012《“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2002《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雯君200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初探》,《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通信地址:030600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1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