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唐诗中的咸阳书写研究*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王中俊】 【已经浏览2220 次】

*本文系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唐诗中的咸阳书写在咸阳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利用”(编号:PHKT18034)、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项目“杜诗中的地方感研究研究”(编号:17WX02)一般项目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以唐诗中书写咸阳自然与人文景观入手,以作家在咸阳的活动轨迹为线索,选择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地理意象如咸阳古渡五陵原、马嵬驿、昭陵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分析诗人在其地的文学活动,最后分析并总结书写咸阳的诗歌创作主题与现实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唐诗  咸阳书写  创作主题

     咸阳,中国的第一帝都。据魏晋时陇东辛氏所著《三秦记》中记载:“咸阳,秦多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是目前陕西省第三大城市。现在的咸阳市下辖地区2个区(秦都区、渭城区)、2个县级市(兴平市、彬州市)、9个县(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唐时王维、李益、李白、王翰、王建、宋之问、王无竞、沈佺期、储光羲、常建、岑参、杜甫、卢纶、令狐楚、白居易等诗人咸阳书写诗歌近150

一、 唐诗中咸阳书写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一)咸阳古渡

清人朱集义《咸阳古渡》 有诗云:“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描写的就是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咸阳古渡在唐时是长安之西的交通要道,张沛《古咸阳城考》也说:咸阳县南临东西向的丝绸之路大道, 东南百步即为通向长安的“便桥”。 “便桥”又称“咸阳桥”。 《太平寰宇记》云: 咸阳县在“便桥西北百步官路北”, 唐人送人西行则送过咸阳桥, 在渭城饯别李商隐有诗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从长安城到咸阳桥,送行送出一天的路程,颇有送君千里的情谊。杜甫《兵车行》中记载:“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描写的是唐朝大军西征经过咸阳桥时的情景。咸阳桥在唐时也曾经历过许多历史事件和离人血泪。据载,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即皇帝位不到一月,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领大批军队打到咸阳桥北,兵临城下,形势危急,李世民冷静应对,一边排兵布阵,不惜一战 一边率六骑在桥头隔渭水与突厥可汗谈判。颉利可汗见对方已有准备,便同意议和,并以白马为牲,在桥上歃血为盟,避免了一场杀戮,长安城也免遭涂炭。

(二)五陵原

五陵原即咸阳原, 亦称毕原、毕郢原, 唐时又名洪渎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今时五陵原位于咸阳市北部,西起兴平市,东到高陵区,北接泾阳县,南达渭河北岸。五陵原因其地势阔、塬土厚、风光好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唐顺陵、秦咸阳城遗址均在五陵原。咸阳城东北隅有门曰五陵门”, 是通往五陵原的通道。五陵原东西有二三百里,南北仅仅数十里,唐时塬上芳草片片,郁郁葱葱,物产丰富,人民安乐,放眼望去,一望无际。 中唐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据旧《咸阳县志》考证和记载, 就是写的这里。

(三)马嵬驿

马嵬驿,即马嵬坡,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西约11公里。兴平县属京兆府,据《元和郡县图志》:“兴平县东至府九十里”,又载“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据此,马嵬距长安一百一十三里距金城为二十八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在马嵬坡勒死杨贵妃,于是演出了一场盛唐帝国最悲惨动人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一幕。马嵬驿因此得名,中晚唐诗人每行于此,免不了凭吊。刘禹锡《马嵬行》:“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刘禹锡借“里中儿”之口,追忆往事,带有实录性质。郑嵎《津阳门诗》:“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冤者谁。” 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李商隐《马嵬二首》:“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温庭筠《马嵬驿》:“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高骈《马嵬驿》:“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于濆《马嵬驿》:“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 狄归昌《题马嵬驿》:“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或追思,或讽刺,或同情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加的丰满。晚唐诗人罗隐曾历游于此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题咏,其诗云:“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四)昭陵

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这里背靠泾水,南面渭河,孤峰耸峙,同终南主峰太白山遥相呼应,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四言马赞诗一首,其诗云:“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分别赞美陪伴自己征战南北的飒露紫、拳毛騧、特勒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等六匹战马。杜甫《行次昭陵》诗云:“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本首诗是杜行次昭陵而追想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抚今追昔,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慨。其后,又在经过这里时写下《重经昭陵》:“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唐诗纪事》引李洞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在中国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企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宋陆游《遗怀》诗中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诗句。

(五)乾陵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四面有城墙,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他的妻子——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子兰《寄乾陵杨侍郎》有诗云:“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二、 唐诗中咸阳书写的创作主题

(一)纪行离别

咸阳是唐时西出长安第一站,公私送行之地,应较其它县级城市更繁华。唐代崔浩《渭城少年行》道:“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与廷琶,玉壶清酒就娟家。”率参《送杨子》:“斗酒渭城边,卢头耐醉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添壺酒,临岐赠马鞭。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家圆。”可见城内酒肆、旅舍不少,出行之人皆在此惜别,虽唐时人们崇尚武功,以从军西域为荣,但是西域毕竟距离遥远,且人烟稀少,属于蛮荒之地,行人与送别之人在咸阳桥上难免伤感,盛唐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友人,其诗《送别》云:“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句并无伤感之情,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也有《送李明府赴滑州》诗云:“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此外,李益《从军有苦乐行》:“劳者且勿歌,我欲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薛稷《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李嘉祐《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征战初休草又衰,咸阳晚眺泪堪垂。去路全无千里客,秋田不见五陵儿。秦家故事随流水,汉代高坟对石碑。回首青山独不语,羡君谈笑万年枝。”郎士元《咸阳西楼别窦审》:“西楼迥起寒原上,霁日遥分万井间。小苑城隅连渭水,离宫曙色近京关。亭皋寂寞伤孤客,云雪萧条满众山。时命如今犹未偶,辞君拟欲拂衣还。”卢纶《咸阳送房济侍御归太原幕》:“旧居无旧邻,似见故乡春。复对别离酒,欲成衰老人。客衣频染泪,军旅亦多尘。握手重相勉,平生心所因。”

咸阳便利的水陆交通及其城市的繁华,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漫游、相聚此地,又以此为中心伤别,记述在咸阳的所见所闻以及离情别绪。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人从长安往西去,多在渭城送别。王诗用“渭城朝雨”点名饯别的地点与时间用“青青柳色新”唤起折柳相赠的黯然别离之感,用“更尽一杯酒”的相劝加重惜别感情的分量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结句示现出含蕴无穷的旧交厚谊。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赞美本首诗曰:“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二)咏史怀古

唐代诗人在书写咸阳有关的人物、景物时经常性的会提及秦都咸阳,自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国迁都于此,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亡共历时143年,在这里发生了商鞅变法革新、蔺相如完璧归赵、荆轲献图刺秦王、始皇帝焚书坑儒、赵高的指鹿为马等等一幕幕影响千古的悲喜剧,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惊心动魄的大事件。秦都咸阳成为唐人咏史怀古、抒发感慨的重要意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王维《过始皇墓》

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罗隐《始皇陵》

许浑的“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千古名句描写的就是咸阳城东楼,可以登高望远,看到最多是秦咸阳城的断壁残垣,所以诗人只好慨叹“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念今怀古之作,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章碣,晚唐诗人。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以诗著名,累试不第。后来流落世间不知所终。由于遭遇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章碣《焚书坑》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王维《过始皇墓》诗作于开元元年(713年),诗人年方十五岁。他于此年离家游历长安,路过长安郊外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古墓,不禁发出兴亡盛衰的感叹。罗隐《始皇陵》借用《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求仙,徐福诈始皇帝说海上有大鲛鱼,不得药,始皇帝信以为真,亲自射杀之,终死途中,罗隐用其事,称赞徐福强似六国英雄。

此外,此类诗篇还有沈佺期《咸阳览古》:“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版筑林光尽,坛场霤听疏。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唯有骊峰在,空闻厚葬馀。”张籍《登咸阳北寺楼》:“高秋原上寺,下马一登临。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向深。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日暮凉风起,萧条多远心。”陈上美《咸阳有怀》:“山连河水碧氛氲,瑞气东移拥圣君。秦苑有花空笑日,汉陵无主自侵云。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赖与渊明同把菊,烟郊西望夕阳曛。”刘沧《咸阳怀古》:“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韦庄《咸阳怀古》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咸阳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富典故为诗人提供了创作诗歌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他们借以抒发多样的感慨,或歌咏,或追思,或讽世,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三、余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唐诗不失为一座城市的血肉,第二届中国(宝安)国际诗歌论坛提出“诗歌是打开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通过梳理唐诗中咸阳书写,并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希望加速对城市内涵建设的的影响,一是提速城市基建全面展开。咸阳自古风景秀丽,特别是马嵬驿的唐诗书写印象,渭城柳色的唐诗书写印象,这些充分表达出了厚重与绿色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咸阳扩大绿化面积,就是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二是唐诗中咸阳书写在传播的过程中促进咸阳进一步融入大西安,实现国际化。根据张沛《古咸阳城考》,咸阳南邻东西向的丝绸之路大道,东南百步即为通向长安的便桥。其交通枢纽的位置从古至今不言而喻,应该加速在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安融合。

参考文献

  2006古咸阳城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3期。

李令福2011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期。

王一名2009咸阳古渡遗址出土的隋唐佛教造像》,《.丝绸之路22期。

张祖群2009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牛艳婷2012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梅新林2004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1999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

陈贻焮等2001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周汝昌、霍松林等200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通信地址:710125   陕西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9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