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试析语言圈层规律的理论基石*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马小玲】 【已经浏览2162 次】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博士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语言接触下的新疆民汉语言普遍现象形成研究”(编号:20160516)、校级文科基地项目“古代丝绸之路东段非汉文文献研究叙录”(编号:032017B06)研究成果。

【提  要】圈层规律是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的基本特征。文章从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角度出发,论述了圈层规律的理论基础,旨在为这一规律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圈层规律  理论基础  语言

语言接触影响的圈层规律是建立在普通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假设,其内容就是:在语言联盟中,各种语言按照社会功能和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由大到小排列。优势语言因语场层次高和影响程度大而成为联盟核心和基础,其他语言则处于核外和基础之上。各种语言都是依靠圈层形式进行接触,圈层越接近,语言所受影响越小,反之则大。核心语言影响外圈语言,也受其反影响,核心语言促使外圈语言的结构趋同,并降低其社会功能,最终达到语言兼用和语言替换。核心语言在外圈语言的影响下,结构亦会与之接近,社会功能会提高。对这一假设,我们不仅要从语言事实层面进行阐述,还必须将从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方面进行透视。

一、文化语言学——文化圈和文化中心论

在一个民族集合体或区域民族共同体中,某一文化因其所代表的语言具有较高语场层次或较大影响力,而成为该共同体中的核心文化。同样,由于杂居民族互相影响,因而也出现文化丛。这个文化丛所具备的某些地域特点是其不在同一区域的同族所没有的。对此,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在中华民族统一进程中,由于华夏族和汉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传统结构的先进和稳定,一直处于主体民族的地位,对其他民族产生了吸附和影响作用,其他各族及其文化则在华夏——汉文化的巨大辐射和渗透下与其互伴相融,相辅相成。因此,人类社会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或多或少地与别的语言和文化发生过接触和交流,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存在的。

从西汉神爵6年西域都护府建立开始,中央王朝就在此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尽管期间由于相互战争、王朝更替有所中断,但是总体上来说,汉文化始终在西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存回鹘佛教文献很多译自汉文,在敦煌甚至发现用回鹘文字母换写汉文的残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设想汉文化在西域的通行状况。正是在这漫长过程中,汉文化的主体地位才得到不断加强。同样,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在包容发展中,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因而也构成文化圈。

二、应用语言学——言语顺应理论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罗仁地认为:语言接触后,语言结构的改变是说话人为了让听话人懂得自己的语言而做的调整;于是,就使得接触语言出现不同于原语言的变体形式。换而言之,罗氏认为语言影响来自于言语顺应。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强势语言受到影响小,而弱势语言受到影响大。

在民族杂居地区,出于社会需要目的而兼用或转用强势语言几乎成为一种趋势。以察布察尔锡伯自治县为例,尽管开设有锡伯语文教学,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将孩子送到汉族学校就读。在莎车、泽普、叶城等地的塔吉克人则放弃塔吉克语,转而操用维吾尔语。纵观整个新疆,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为突出。其中最主要是对汉语的兼用和转用,其次是兼用或转用地区优势语言。

三、社会语言学——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最早出现在芝加哥流派(如约翰·巴恩斯)的研究中。后来这一概念为伊丽莎白.博特(Elizabeth Bott)和菲利普.迈耶(Philipp Mayer)等其他社会学家所用,最后才被语言学家采用。

尽管社会网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联系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可以说社户网络就是个体之间的言语网络。个体的言语活动最终构成语言,因此社会网络理论同样适用于一定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之间。这种语言网络建立的基础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即社会功能越强,则层区越低,反之则高。所有层区的语言都和中心层区的语言有关联,只是中心层区外圈的语言与它有直接关系,其他外圈语言和它是间接关系。一层区语言则与中心层区语言和二层区语言有直接关系,与三层区语言是间接关系。

依照言语网络结构,中心层区语言的影响力最大,一层区语言应该受到其影响更显著。实际上,一层区语言拥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因此对中心层区语言的影响有较大的对抗力,其使用者兼用或转用中心层区语言的现象较少,语言结构变化也较少。这一现象还源于层区越低的语言,其使用者的语言心理更为保守,对母语的忠诚度更高。

以新疆语言网络为例,由于一些民族内部交际语的社会功能较低,因而处于外圈。在借入大量的语言成分后,其语言类型基本变成一种混合语言,并逐渐不再被人使用,如:锡伯语、满语、达斡尔语等。

四、历史语言学——波浪理论

德国语言学家施密特(J.Schmidt)提出波浪理论(wave theory)。波浪说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一种相互作用传递的模式,用它来解释语言形式怎样从某一方言发展而来,然后扩散到周围各语言的大片地区,就像水面上由一块石子激起的波浪,逐渐地向四周传递它的影响。

依据波浪说,语言的扩散是由中心向四周,曲折双向进行的。在扩散中,其影响势必受到一定的抵抗。在抵抗无效的情况下,另一种语言会在融汇、改造中接受另一语言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其进行反影响。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某一功能较强的语言为中心。该语言向四周输出语言成分,并通过周边的语言影响到更远的语言。这样,区域内的语言在结构上就具备了域外语言所没有的一致性,进而就构成区域语言联盟。这种语言联盟是一种以功能强的语言为核心的分层结构,每一层涟漪代表一种语言。

以新疆汉语方言为例,其中不仅有维吾尔语借词,还有哈萨克语、蒙古语、俄语等借词。如:海买斯(维语:hemmisi):全部、姑娘追(哈语:qaqïz qwar):一种游戏、戈壁(蒙古语)、开勒森(俄语:КеросиҤ):煤油等,这说明新疆汉语不仅受功能强的维吾尔语的影响,也受功能弱的俄语影响。这种影响在一些方言土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图瓦语为例,其中有大量的蒙古语借词(如:ton算数、nom书、dura自由)、汉语借词(mu亩、qaŋ炕、dula堵、siŋ渗)、俄语借词(klas班级、port港口)、哈萨克语借词(ult民族、bor粉笔)。此外,还有一些通过哈萨克语借入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如:otan(祖国)、bazar(集市)

诚然,我们所做的语言接触影响圈层规律假说,虽然有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局限于某一方言、部分区域、民汉杂居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学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小玲2012《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圈层规律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通信地址:830008  新疆大学预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5836 位浏览者